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下载本文

教学论坛是围绕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教师与新课程对话,教师与自己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形成思维碰撞,共享实践经验,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

去年,我们就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举行了“学习新理念、弘扬新精神、树立新形象”、“走进新课程”以及“我与课改”等教育教学问题大讨论。讨论前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做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认真做好记录,为进一步研究积累资料。一些教研组还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把论题的口子缩得更小。比如,数学组就以《数学的生活化》为题举办了教学论坛,每位老师都能够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专题发言。有的老师讲:“我原来一直有疑问:数学是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知识体系,提倡数学教学生活化会不会打破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学习新课程理念以后,加上自己的实践,我逐步理解了,数学教学应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就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离开了生活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所以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不影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是促进了完整知识的掌握。”另外一些老师则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探究性学习、新旧教材的比较等角度来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我们觉得,紧紧抓住新课程实践当中的问题,以教学论坛的形式让广大教师充分发表意见,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学校对新课程研究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例研究式”的校本研修

教育科研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是理论素养、学科专长、业务能力、研究能力提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过去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往往缺乏有效的抓手,积极性不高。我们把“校本研修”与教育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来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数学教研组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驾驭新教材能力的课例研究》为校本研修的专题,课题组老师从市级、区级和校级的研究课中选择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案例,有的还摄制了课堂教学的录像,从中来探讨如何提升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在研究中她们发现,根据班级实际灵活地剪辑教材、编写针对性的练习和拓展性的阅读材料是驾驭新教材

的重要能力。于是,她们从自己做起,着手编写针对性练习题和拓展性阅读材料,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

王立双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大禹治水中的洛河,把洛书与幻方课,巧妙结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巧妙、合理地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使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校本研修的途径

我们在校本研修中引入课堂实录和课堂诊断技术,围绕研讨小专题(如有效评价、有效提问、有效练习、有效目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方式、学生有效学习行为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深入研讨、总结反思,切实提高学科团队在校本研修中进行集体备课、磨课等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同时通过实录,使常态课进入日常的校本教研的深入研讨之中,促使教师在团队中充分分析、畅所欲言、言之有据。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尝试,尝试改变原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教研的方式,积累开展网上教研的经验。各教研组和各学科大组,都要合理的安排好随堂课的摄录和研讨主题,使摄录课和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各自发挥最大的利用效果。如我们依托和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资源,围绕“怎样进行课堂观察”这一研究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的培训与指导。在上师大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们逐步学会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诊断。

(1)拍摄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实录课,评出高质量课(指有研究价值或摄录编辑优秀的课)公开展示、评比和推荐参加各种比赛,包括上传至市信息化试验专用平台。

(2)采取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结对的方式开展,并定期开展公开课。努力做到逢听必摄,提高普及程度,并通过回放等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3)通过传统教研中同课异构、一课三教两次提升的方式,经过摄录,通过对比研讨、深度追踪分析,深刻挖掘课堂和教材。

课堂摄录常态化使教师能依托教育技术和课堂观察技术并结合传统观课评课等方式,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并发展自我。课堂摄录活动增加了教师上公开研讨课进行磨课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设计随堂课的质量和能力。在教师经过培训后,摄录课作为教师自我鉴

赏、自我反思的素材,在自赏、自省中改进教学行为,跟进教学策略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为下一阶段和今后几年内学校立足常态课堂,利用课堂摄录,结合课堂观察技术,开展自我分析反思、团队专题研讨改进,不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乔文琴老师被邀请在全国校本研修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

在校本教研中引入课堂实录和课堂诊断技术,围绕研讨小专题进行数据分析、深入研讨、总结反思,有助于促使教师在研讨中、在团队中充分分析、畅所欲言、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如参加课堂诊断技术应用实验的几位老师撰写的研究报告得到上海师范大学有关教授的一致好评。

老师们对于运用课堂摄录有着深刻的体会。胡艳老师说:“通过摄像机把老师们所上的每一节课原原本本的录制下来,有机会让教师自己听听自己的课,作为一个旁观者审视自己的课堂,对自己的不足会有更客观的认识。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一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对课堂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时,有一个鲜活的依据;二是执教者可以全方位从不同的视角真实了解自己的教学,关注教与学的策略;三是为新课标英语课堂类型储备资料,以备后续研究使用。总之,善于分析和反思,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去研究,思考教学中的现象,那么我们就能发现执教老师上课的优缺点,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四、研究的效果与经验

课题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的借鉴意义,还真实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可以说,课题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课题研究拓宽了学校的发展渠道

课题研究使学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学校正在研究的市级课题1项。课题研究也得到了县教育局的全力支持。如在资源库培训后,教师们反映在完成任务中有疑难后,区信息中心立即派遣讲课教师到学校蹲点半天,现场指导和答复教师们在实践中的疑难,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教师的教学媒体应用日趋合理。许多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正确地设计媒体了,同时,教师们能够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特点及即时的知识基础来设计媒体。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教学媒体的恰当选择,如现代教学媒体组合的选择、呈现的时机的选择、与学生反馈互动等课堂动态发生的一切教学事件。教师们认为:恰当选择媒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够应用媒体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化解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朱紫宏在体会中谈到:参与一年多的课题活动,使我这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我觉得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之中的运用,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上也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日趋完善。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如在教师经过培训后,摄录课作为教师自我鉴赏、自我反思的素材,在自赏、自省中改进教学行为,跟进教学策略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利用课堂摄录,结合课堂观察技术,开展自我分析反思、团队专题研讨改进,不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工作才一年多的青年教师赵东倩深有感触地说:正是一系列围绕提高课堂效率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我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促使我把精力转向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最好的教学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源于此的努力,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点点的精彩。与去年上好课以后走出教室的状态不同,现在的我更多地体会到课后的一种愉悦和放松。偶尔,走出教室后,还会回味与学生在课堂交流的精彩片段,并暗自欣喜。

第三、教师的课堂诊断方式日趋科学。该研究促使教师在教育观念层面发生改变,还引发他们课堂教学中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教师学会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诊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恰当应用教学媒体。通过课堂观察、统计,应用科学的分析,真正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课题研究的两点思考

思考一:必须与传统的教研活动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