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复习(广东省专插本复习要点)汇总 下载本文

第1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 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和资本看成生产的三个要素。

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中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

2、人力资本理论的含义:是指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以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与人力资本相对应的是物力资本。

3、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索等形式。

4、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物力资本的作用。倡导教育投资,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也一种投资,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5、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是指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

二、筛选理论

1、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区别:筛选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的观点,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

2、基本思想:筛选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反映个人能力或未来生产率高低的有效信号。筛选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又被称为“文凭理论”。总得来说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3、教育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受教育者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的作用。

三、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1、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的论断,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观点: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连续关系和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而此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又与它的诸如性别、年龄、种族及教育程度有显著关系。

四、社会化理论

1、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学校教育的经济、社会价值在于他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能适合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劳动等级秩序所需要的劳动力的个性品质,这久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第2节 教育的经济价值 一、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首先,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证,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求;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最后,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2、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要靠技术人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来完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劳动来发挥作用;高水平的生产、经济效率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

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第三,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3、教育体制的概念:教育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4、经济体制的概念:经济体制是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二、教育与经济增长

1、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苏联的斯特鲁米林根据马克思的简单劳动原理,提出劳动简化率概念,教育提高占国民30% 美国的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方法推算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33% 美国丹尼尔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认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2、经济增长的尺度

经济增长是传统经济学的关键概念,是传统经济学思想的三大基础之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财富的增进,二是劳务的增加。经济增长变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1、教育结构是指教育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的纵向结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横向结构(类别结果和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全制、半日制、业余教育;国办、地办、民办、私立)、布局结构和管理体制(隶属关系)结构 2、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来实现;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3、教育的纵向结构:它是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各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关系。 教育的形式结构:他是按办学形式划分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比例关系。 管理体制结构: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惯性系、管理权限等地构成状态及作用方式。

四、教育与收入分配(有形与无形收入)

1、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收入,扩大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提供社会各阶层均等的教育机会,有助于改善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2、教育与劳动者收入分配有着密切关系。劳动者有形收入主要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劳动者的无形收入,主要表现为消费行为的改变、理财能力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医疗支出的节省、子女学习的收益,以及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

第3节 教育资源的利用 一、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

1、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教育投资。

2、教育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所提供的人才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 规格种类的匹配及文化的传承、知识的演进、技术的更新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个人职业、成就的需要对教育发展所提供的手教育机会的要求。

二、教育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1、教育投资即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投资来源的构成:(1)国家的教育投资;(2)企业的教育投资;(3)个人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来源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分配由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三部分构成)

2、教育事业费是教育投资中分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常性经费,主要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

3、教育基本建设费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设备水平的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投入。

三、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教育成本核算、学校规模效益)

1、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学生本身平均所消耗掉的全部教育资源。

2、学校的适度规模是指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物资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它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校舍设备的适度规模和学生的适度规模。

反对教育商业化,强调教育经济功能;反对将教育视为投资; 反对教育利润;注重教育的精神价值,心灵鸡汤。 1.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

答:人力资源理论提出后,一方面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又收到人民的质疑与非议。关于教育提

高生产率的主张收到质疑,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能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关于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论断,只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成立。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的不同个性品质。

2.教育机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

答:教育对经济结构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

构;二是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十四章 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指民主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化和扩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具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个体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第1节 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

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古代社会的“教育依附于政治”,到近代社会以来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由于教育在选择国家意识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性,形成了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多种模式。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制度是指上是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反映,国家政权则是政治的核心。

二、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

1.从历史进程来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第2节 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

教育平等与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关键,后者是保障。

一、教育平等的概念

1、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的个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原因,不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或不能享受同样的公共教育资源。

教育不平等有得到法律或政府认可的不平等和没有法律或政府认可的客观上的不平等两种情况。 2、不同时期的教育不平等的状况:原始社会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公民的教育特权)、中世纪的教育和西方大学的产生(等级制度)、西欧双轨制教育(学校制度的不平等)、现代社会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P290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4、内涵包含四个重点:第一,人即目的;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第四,差别性对待原则。

二、教育平等的理论

1、古代朴素的教育平等观带有强烈的等级教育思想,反映了古代思想者对扩大教育平等的追求,但仍然是以阶级分层为基础的。

最早提出教育平等思想的学者是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

2、古典自由主义的教育平等观突出了教育乃是“天赋人权”的思想,但这种教育平等实际上只是在“资本”面前的平等。因而,由此产生的是“双轨制教育”。

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父”的马丁路德率先开创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实践。 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普及到每一个人、教一切以一切思想。

3、“民主主义学派”的教育平等观强调了“个人自由”是人类的最高理念,而教育平等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问题是这种自由仍然是基于“资本”和“财富”的自由。

4、技术绩效主义的教育平等观把社会不平等归结为个体的竞争能力,因而学校教育的大众化可以为个体提供各种发展机会,进而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平等。

三、教育平等的实践

教育平等的实践表现在数量方面是,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扫盲运动的进一步深入,这已成为世界性趋势。

第3节 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一、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平等的制度根源

1、教育制度是教育不平等的制度根源。

2、从历史上看,制度化教育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基本途径;从现实来看,制度化教育又可能成为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障碍。因此,教育制度的创新极为重要。

二、终身教育: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