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235”阳光课堂模式的构建 下载本文

新课改理念下“235”阳光课堂模式的构建

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真正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235”阳光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分类指导”原则,注重对优、中、差学生的分别指导,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通过教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和点拨,通过组内同层讨论(对学)、异层指导(求教),实现师生间、生生间互学、互帮,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类别的学生共同提高的目标,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分层达标”的理论基础

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指出:“提倡根据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育教学要求”。分层达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成功教育”的条件。坚持“分层达标”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逐层导学,层层达标,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因材施教,易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三、“235”阳光课堂的实施 (一)“2案”的要求与操作方法 1、预习案。

预习案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提出的预习方案,所有环节中预习案的设计肩负着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完成“授人以渔”的重任!预习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难易层次分明。为了让每位学生都知道如何着手进行预习,预习案应给出预习的具体实施步骤,降低预习的难度。设计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通

5

新课改理念下“235”阳光课堂模式的构建

过预习案的设计,不仅要呈现出本堂课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要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提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资料予以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在预习案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探究的信息反馈,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从而切实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导学案。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导学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⑴是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

⑵是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⑶是课时性原则:一课一案。

6

新课改理念下“235”阳光课堂模式的构建

⑷是分层性原则: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2)导学案编制的程序

导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⑴研读课标、文本、资料,研究学情;⑵主备课编写;⑶集体讨论;⑷修改;⑸组长审核定稿。

(3)导学案包含的栏目

导学案栏目的第一种设臵:一份规范的导学案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

⑴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单、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⑵重点难点。根据学生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

⑶知识链接。导学案中可提示,不必详细引用。

⑷学法指导。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分析归纳法、替代法、实践推理法、类比法等。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7

新课改理念下“235”阳光课堂模式的构建

⑸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内容务必容量适中,切忌过于繁琐,冲淡学生看书、思考。内容必须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

⑹质疑问难。该栏目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在导学案中填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⑺达标检测。简单的说,就是“当堂检测”要和学习目标一致。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老师应明确指出该环节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完成

⑻学习小结。一是在导学案的提示下,由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的线索及体系。二是引导学生对学科思想、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所以,归纳小结需要学生对整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做一个小结。

(二)“3原则”的要求与操作方法

“3原则”包括分组学习、分类指导、分层达标三原则。 1、分组学习。

(1)分组学习的目的、意义

第一,课改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个体学习因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不同,很难完成这一任务。建立小组后,学生便能依托小组载体,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二,课改的基本要求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性,创造性是重要因素。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小组间的竞争可以产生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