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 - 图文 下载本文

经验频率曲线的绘制方法 频率密度图/概率密度曲线

重现期——重现期是指在许多试验里,某一事件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的平均数,即平均的

重现间隔期

6水文随机变量总体分布的线型

皮尔逊三型分布曲线

利用适线法绘制理论频率曲线的步骤

① ② ③ ④ ⑤

点绘经验频率点据 选定总体分布线型 初定参数

据初定Cv和Cs值进行适配 选择采用曲线,求总体参数的估值

Ch04 流域产流与汇流

21

1包气带和饱水带

包气带(或非饱和带)——地下水面以上,土壤含水量未达到饱和,固液气三相共存,

水压力<大气压。

饱水带(或饱和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壤处于饱和状态,固液二相共存,水压力>

大气压

包气带水分状况

2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产流过程——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是水分垂向运动中流域下垫面对降雨的

再分配过程

对于产流来说,包气带发挥着 “筛子”和“门槛”作用。

“筛子”作用是指包气带总是将地面承受的降雨分离成两部分:渗入土中、暂留在地面(地面径流)

“门槛”作用:在土层对降雨量的再分配过程中,田间持水量是控制包气带是否有自由重力水的下限。

3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

(i?fp)

4霍顿产流

霍顿认为降雨径流的产生受控于两个条件:降雨强度超过地面下渗能力(i?fp)--“筛子”作用;包气带的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W?Wf)--“门槛”作用。它们实质上是指自然界均质包气带产流的两种物理条件,即超渗地面产流和地下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 1)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条件——降雨强度超过地面下渗能力。

22

2)地下水径流产生的条件。——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时产生自由重力水

3)超渗地面产流和地下径流的组合出现:

5山坡水文学产流

多数情况下包气带的岩土结构是非均质的。因此,产生了一些新的产流机制,如壤中径流与饱和地面径流的形成机制,以及回归流概念。 山坡产流过程

当降雨到达山坡地面后,首先会遇到 “筛子”作用(决定定山坡径流形成机制)。 1)当

时,不能被地面吸收的超渗雨成为地面径流。---超渗地面径流

被土壤吸收的那部分降雨可能储蓄在土壤中,也可能以不同的路径进入河槽??. 2)地下水径流 包气带深厚、均匀透水—降雨入渗水垂直向下运动到饱和带,而后以曲线路径进入邻近河道。

地质结构不均匀(存在透水性好的岩石、断裂系统、地下洞穴)--降雨入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只有小部分贡献给河流洪水,大不部分则贡献给两次暴雨之间的基流。 3)壤中流

在浅层处,渗透水遇到一阻水层,则一部分水将改变流向,以较短路径到达河槽,对洪水过程线有重大贡献。

4)回归流(即饱和地面径流)

在山坡的某些部位,垂直和水平渗透可以使土壤饱和。此时,一部分沿浅层壤中流轨迹运动的水流将从土壤表层出露,以饱和地面径流形式达到河槽,这种饱和地面径流成分称作回归流。

回归流在暴雨期间可以获得非常大的流速,对暴雨洪水过程线有贡献

6四种产流机制共同规律

① 水条 件(首要条件)

超渗地面径流:降水

地下水径流、壤中径流、回归流:下渗水 ② 够的供水强度(>下渗率)

超渗地面径流:雨强>上层土壤下渗率 地下径流:雨强>地下水的下渗率

壤中径流:上层土壤下渗率>下层土壤的下渗率

饱和地面径流:形成壤中流后的雨强>下层土壤下渗率 ③ 有侧向驱动力

存在水力坡度、 具有水流归槽的条件等,如山坡 ④ 在饱和带

地下径流:包气带以下饱和带 壤中流:包气带临时饱和带 饱和地面径流:表层饱和带 ⑤ 产流界面

超渗地面径流:包气带上界面(地面) 饱和地面径流:包气带上界面(地面)

23

壤中流:包气带中

地下径流:包气带下界面

7产流面积的变化

产流区——在降雨过程中,对流域河流出口断面径流量有贡献的区域

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取决于?

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取决于降雨特征(阶段、雨量、雨强)和下垫面特性(包气带厚度、土质、土壤含水量等)的空间不均匀性。

产流面积变化特征

a.降雨开始前,河流由包气带较厚的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补给。

b.降雨初期,易产流的地区(土层浅薄、河沟附近土壤含水量较大、雨强大)先产流,河沟向上游延伸、河网密度增加。 c、d .降雨持续,河网密度和产流面积都在增加,组成流域出口断面涨洪段不同时刻的流量。 e.雨后,河网密度逐步减小,河流量进入消退阶段

8两种主要产流方式(模式)

1.超渗产流——当雨强 大于土壤的入渗能力时,多余的雨水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的一种产流方式

2.蓄满产流——当雨强 小于 地面入渗能力时,降雨全部渗入土壤中,直至土壤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水分才在地表形成径流。

3.超渗与蓄满产流交替型方式 --在自然界较普遍存在 发生条件:

? 包气带厚度约2—4米左右, ? 土壤透水性中等,

? 年内及多年降水量很不均匀, ? 地下水位变幅较大的地区。 9流域汇流过程

经过坡地和河网汇流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全部流域汇流过程——在流域各点产生的净雨,

过程。

坡地汇流特点

径流的主要贡献者;无固定路线,水流不稳定;路程短、汇流时间短。

河网汇流特点

径流的最终环节;有固定路线;路程长、汇流时间长

10汇流历时

流域汇流时间τm :流域最远点的净雨到达出口断面的历时。 汇流时间τ:流域各点形成的净雨到达出口断面的历时。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