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下载本文

种子配合使用的无毒、无污染、透气透水化学固结材料,耐老化,耐打磨、具有一定塑性的工程防沙材料。 (六)可持续发展与荒漠化防治

可持续发展与防治荒漠化的关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防治荒漠化本身的可持续性,防治荒漠化实质上就是恢复或重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与防治荒漠化相协调,只有两者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才有根本保障,并具有可持续性。

(七)生态伦理与荒漠化防治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单纯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不顾荒漠化加速发展的行为,是短视和自私的,既不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也危及到子孙后代的安身立命,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 三、防治对策

(一)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 1.充分保护和改良现有植被,杜绝滥垦滥樵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比重 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 (二)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1.以流域为单位,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比重 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 (二)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1.以流域单位,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 2.推广节水技术,发展高效农业

(三)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建设小城镇 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压力 2.实行生态移民,遏止荒漠化蔓延 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小城镇发展 (四)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

1.以草定畜,控制牲畜数量

2.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种群结构,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 3.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地生产力

(五)调整产为结构,促进产业链形成,发展地方经济 1.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开发资源并举 2.发挥地方优势,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道路 3.促进地方和跨地区产业链形成,发展地方经济 (六)改变能源结构,解决燃料不足 1.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 2.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现有植被 3.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七)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防治荒漠化

2.发展、完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一一生产模式 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目标与布局 一、战略目标

近期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0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荒漠化,努力遏制荒漠化的扩展趋势。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工程,在重点区域建立荒漠化预防监测和保护休系。

中期目标 从2011-2020年,荒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逆转,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到2030年,力争使荒漠化地区生态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荒漠化地区60%以上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台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远期目标 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荒漠化地区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荒漠化地区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缓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三北”草地得到全面恢复。

二、分区(类)布局 (一)风沙灾害综合防治区

本区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及西北大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过缘地区,沙化草原、农牧交错带、沙化耕地、沙地及其他沙化土地,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增加水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 1.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治理类型区

本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沙漠浩瀚,戈壁广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天然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人工植被必须在灌溉条件下才有可能成活。本区以保护和拯救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遏制沙漠侵袭为重点。具体措施:将不具备治理条件和具有特殊生态保护价值的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划为封禁保护区;合理调节河流上下游用水,保证生态用水;在沙漠前沿建设乔灌草合理配置的防风阻沙林带,在绿洲外围建立综合防护体系。

2.半干旱沙地治理类型区

本区是影响华北及东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沙源区之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牧、过垦、过樵现象十分突出,植被衰败,草场退化、沙化发生发展活跃。本区以保护、恢复林草植被,减少地表扬沙起尘为重点。具体措施:牧区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围栏禁牧、舍饲圈养,同时沙化严重区实行生态移民;农牧交错区在搞好草畜平衡同时,通过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草),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利基本建设等措施,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阻沙林带,治理沙化土地,遏制风沙危害。

3.亚湿润沙地治理类型区

该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光照和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50-800毫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局部地区风沙活动仍强烈,冬春季节风沙危害仍很严重。本区以田、渠、路林网和林粮间作建设为重点,全面治理沙化土地。主要治理措施:在沙地的前沿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结合渠、沟、路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建设,保护农田力河道,并在沙化面积较大的地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二)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

本区域包括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时: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不出沟。 (三)北方退化天然草原恢复治理区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场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建设“草库仑”搞好草畜产品加工配套。

(四)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区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 (五)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区

主要以金沙江、嘉陵江流域上游干热河谷和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川西地区、三峡库区、乌江石灰岩地区,黔桂滇岩溶地区热带一一亚热带石漠化治理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三、重点工程(项目)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第一、封禁保护现有的森林,杜绝一切经营性的采伐活动。 第二、对流域内的陡坡耕地和库区周围的坡耕地积极实行退耕还林。

第三、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减少入库泥沙。 第四、对现有荒山荒地,通过飞、封、造等措施,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水源涵养林。

第五、大力营造防风和固沙化,形成防风阻沙固沙体系,治理风口,风道地区活化沙丘。

第六、调整畜种结构,改变牧业生产方式,变放牧为圈养。 第七、营造农田林网和牧场林网。 第八、在燕北地区开垦生态移民。 (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