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关系,展开“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新产品开发及科研攻关过程中,我们积极与他们沟通,积累了技术经验充实了技术力量。仅2012年就进行产学研项目6项,其中包括《多基结构材料复合技术研究及在管材制造中的应用》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一项和《金属间及其与无机非金属复合层状结构材料研发》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一项。
产学研合作对于我公司改进产品工艺,降低成本,实现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意义重大。
(三)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及试验的基础条件
xxxx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技术中心是公司的技术咨询机构,建立了可靠有效的管理机制,各室目标明确、协同合作,确保了中心的良好运营。技术中心从业人员总数68人,具有大专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中心内设复合材料研究室、复合材料检测室、技术业务培训室、产品质量与工艺控制室和产学研合作部。形成了老、中、青紧密结合的科研梯队,专业涵盖复合材料、固体力学、结构工程、材料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化工等众多领域,公司科技人员中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年龄结构比例适当,分工合理,密切合作,互相协调,形成良好的科研人才结构群体,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一流的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服务中心。
技术中心现有研究开发、试验、办公用房5800平方米,其
13
中中心实验室、检测室、小试车间、中试车间3000平方米,办公用房300平方米。拥有分析化验、检测仪器184台(套),主要中试、小试研发设备141台(套),科技图书近500册。
(四)企业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xxxx有限公司以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为技术依托,通过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引进消化吸收的手段相结合,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司在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不断消化吸收这些设备和技术,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提升产品的档次,扩大产品创新的可能范围。
公司持续加强与院所的联系,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实现企业、院校、研究所的优势互补。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人才培养,开展基础技术的研究及产品的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自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来,技术中心已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已先后研发出阻燃、高效、超大型玻璃钢活性炭过滤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超高温烟气输送管道、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等新产品十几种,有多项产品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河北省自主创新产品称号。目前技术中心重点开发项目为多基结构材料复合管道系列产品。项目开发周期预计用三年的时间,现阶段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开发研究工作,产品正在中试阶段,已申请专利10项。本系列产品属国内行业高端产品,
14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大大改善了国内此类产品的不足,经查新,在国内未见有同类产品和技术的相关报道,本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研发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的管道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聚物基(玻璃钢)管在固化过程中体积收缩率较大,固化后较脆,界面强度低、刚度不足等技术难题;
(2)水泥基(混凝土)管存在水泥砂浆粘结强度低、干缩变形大、抗渗、抗裂、抗冻性差、内壁糙率系数较高等技术难题;
(3)金属基(铸铁)管存在不耐腐蚀、使用寿命短等技术难题。
多基结构材料复合管项目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根据复合材料发展趋势、解决单基材料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核心技术,为规模化、工程化、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而确立的研发项目。通过研究多基复合材料复合综合配套技术,开发金属、高聚物基复合内筒层、混凝土刚度层、预应力聚合物基高强外层组成的新型复合管材,该产品比高聚物基环刚度可提高10倍以上,综合成本可降低20%左右;比水泥基管拉伸强度提高50%左右,重量降低 30-50%;粗糙率系数比钢筋混凝土小45%,比钢管小20%,其耐腐蚀、水力性能优良,并且具有解决管流瞬变堵塞或泄漏等非稳态流变的技术特色。因此,基于多基复合材料管材诸多优点,应用该技术研究开发的高压管材可广泛用于化学工程、
15
油水输送、海水淡化工程、船舶工程、核电工程等领域。
(五)企业技术中心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现代化企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越加感受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2010年初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构想,并付诸了实施。目前,公司成功搭建起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最常用,但也是最难满足要求的系统,公司实施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招标管理、人事管理等。通过此系统的实施,规范了企业的办公流程,建立了内部工作知识库,保证了信息传递的便捷和有效,同时增强了各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通过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企业各部门可以实现定向、定点的信息交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了信息孤岛,建立了协同工作体制。通过文件电子化分发和签收,不仅实现无纸化办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发文效率,降低了发文耗材。
2、信息化建设的体会
(1)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首要条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