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作工痕特征 下载本文

古玉作工痕特征

玉作工艺表现技法

玉作工艺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浅浮雕

又称隐起,明清称之为薄意。意思是将主体纹案以外的地子砣磨减低,并处理平整,使主体纹案微微凸现于地子之上。良渚文化玉器即有精美的浅浮雕兽面纹,唐宋带饰及明代玉牌饰上较为多见。

高浮雕

在平面上雕刻出高出地子很多的图案或造型,多见于战汉,常与镂雕法一起使用,其立体雕部分与圆雕颇为接近,难分轩轾。

圆雕

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刻造型。红山文化肖形玉饰和商周时期肖形玉多为圆雕,以后历代玉作中也均可见到这类作品。

内雕

就是深入玉料内部,雕出圆雕及浮雕造型的玉雕手法。常见于明清山子。

线刻

玉器上的装饰用线,主要分为凸起的阳纹和凹槽状阴线两大类。其中阳纹有

减地隐起阳纹、双勾拟阳纹(勾撒法)、压地阳纹、剔地阳纹等;阴线按雕技未能可分为刮刻阴线和砣碾阴线两大类,而砣碾阴线按其形态又可分为单阴线、一面坡阴线、汉八刀阴线、游丝阴线等。

1、阳纹分为四种:

一是真阳纹:通过减地法,即通过磨削“地”,使阳纹微微凸起于地子(平面)之上,也叫减地隐起,或浅浮雕;这种方法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商周古玉中均有出现。

二是拟阳纹:又叫双勾阳纹,或勾撒法,或双阴挤阳,是商代才出现的雕琢手法,是以并列的两条阴刻线使中间凸起部分,看上去像阳线,其实是在阳纹线两侧琢磨出两条浅浅的凹槽,它们是斜下的浅沟,并非直下的切壁,所以看上去像阳纹浮雕。

三是压地阳纹:将双勾阴线中的一条砣碾成斜面,使主体纹样突显出来阳纹一样的视觉效果,又叫压地隐起,是春秋及战国早期玉作中常用的阳纹表现手法。

四是剔地隐起阳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主体纹饰以外的地子剔除,以达成浅浮雕效果,为唐宋时期玉带饰的主要表现手法。

2、阴线刻按雕刻手法可分为两类:

一是硬质尖状物刻划出来的阴线,主要见于良渚文化的人面纹、兽面纹、嘴部细节;

一是砣碾细阴线,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为代表,有的一端或两端较尖,中部较宽,有的较深,线槽底部有深浅变化,而龙山文化还有底呈弧形的阴线槽。夏商周时代,玉器纹线采用了金属砣具,一般为阴刻,纹线较浅,截面多呈瓦沟状,战汉以后较深,截面大体呈V字形。

而按形态则可划分为:单阴线、双勾阴线、一面坡、汉八刀、游丝阴线等多种(详见下文)。

镂雕

镂雕分为平面镂雕(透雕)及立体镂雕。新石器时代,镂雕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用环形砣具在玉片两边对磨,使玉片上出现条型空洞,有时候将几个条型孔洞重叠,组合成其它形状的孔洞,多见于红山;

另一种是在玉片上钻出孔,穿过绳线进行拉磨——这种镂雕玉片历代均有,唐宋元明最盛;战汉以后的立体镂雕也通常用这种方法进行。夏商周及至春秋,镂空玉器之所以较为少见,主要原因是创造了更多当时人们所乐见的纹饰玉。

穿孔

按穿孔的形态,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五种:

1、双向对穿,两端直径大、中部小的孔叫“蜂腰孔”; 2、单向钻出一端大、一端小的孔,叫“马蹄孔”、“喇叭孔”;

3、细长直通孔,常见于柱形玉佩件,有些孔的长度可达到十多厘米,而孔

径却不到2毫米,虽然不是很直,却也变化不大,此类穿孔大都是战国以后才有;

4、“人”字型孔,仅见于汉代翁仲:三孔相连通,一孔在翁仲头部,另两

孔分别在两腋;

5、隧孔:在同一表面上,选取两个相距不远的点,向中间斜向钻孔,最后

形成一个∨型贯通孔,这种孔就叫“蚁鼻穿”或“象鼻穿”。这种孔多见于红山文化时期,帽正及唐代明代带板背面也是这种打孔法。

古玉改作

古玉改作不易被识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伪者经常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者总是凤毛麟角,出于各种目的,改作者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及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将残璧改作成璜(缺半者)、玦(小有裂残者)、瑗(好内有残者)、环(外廓小残者)。更多见的则是将陪葬的窍玉和玉衣片改制成佩饰等,不一而足。

古玉后雕

也就是对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较多选用的器物。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据调查,有时高达伪制器的十分之一。

新玉仿古与古玉后作的区别,顾名思义,一为新玉,一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为二种,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玉器加工工具

主要有:软性线锯、金属片状工具、砣具以及打孔用的管钻、桯钻等。 软性线具是用兽皮或兽筋制成细条晒干,加水蘸解玉砂,用来开片造型,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夏商以后,则用金属片状工具;砣具呈圆盘状,中厚边薄,背后以一根圆杆与砣机上的旋转轴相连接,转动方向前后来回旋转(现代砣具只朝一个方向转动)。砣具的大小厚薄不同,边刃也有圆钝和薄利的差异,可以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用于切割、琢纹、打磨等。

磋磨

在史前时期,加工玉器主要靠手工磋磨,或以石制工具,或以兽皮沾上解玉

砂进行磋磨。

《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蹉,如琢如磨”。这些诗句的本义都是玉石加工,并引申出其它的含义。“错”是磨石、砺石,前句说的是玉石加工的工具,后句说的是玉石加工的方法。

砣机

古代砣机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汉代以前两人一起合作的砣机:一人转动砣机,一人砣制玉器。 一种是南北朝以后出现的“高凳”或“水凳”,以木结构、铁砣子组成。只需一人用双足踏蹬板使铊子旋转,带动蘸水金刚砂,双手转到玉料,反复砣碾而成。

现代主要使用电动高速砣机。

钻具

打孔工具主要有两种:桯钻(又叫实心钻)和管钻。其制钻材料在夏代以前主要是木、竹、石质,夏商至春秋早期是青铜,战国以后为铁质,现代为合金钢钻。

线锯

其形状与木工用的线锯相似,主要用于开料。

搜弓

其状如弓,弦以兽皮、绳索或金属线制成,一端可以解开,以其沾解玉砂,可以用于镂空。

玉器加工工序

玉器的加工,一般可以分为:1、开料、2、扎砣制坯、3、冲砣成型、4、磨砣、5、掏膛、6、上花、7、镂空、8、打孔、9、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