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区划导则 下载本文

D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土壤保持重要性的评价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分级指标参见表D-3。

D-3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

不敏感性 感 影响水体 1-2级河流及大中城市主要不重水源水体 要 3级河流及小城市水源水体 不重要 4-5级河流 不重要

D4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分级方法

土壤保持敏轻度敏感 中等重要 较重要 不重要 中度敏感 极重要 中等重要 较重要 高度敏感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极敏感 极重要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主要分析评价评价区沙漠化直接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该区沙漠化控制作用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表D-4。

表D-4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及分级指标

直接影响人口 >2000人 500-2000人 100-500人 <100人

重要性等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在沙尘暴起沙区,其重要性评价可以根据其可能影响范围来判别:

若该区沙漠化将对多个省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有极重要的作用;

若该区沙漠化将对本省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有重要的作用。

若该区沙漠化不对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的作用不大。

D5 营养物质保持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主要根据评价地区N、P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

重程度。如评价地区下游有重要的湖泊与水源地,该地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的重要性大。否则,重要性不大(表D-5)。

D-5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分级表

河流级别 位 置 河流上游 1、2、3 河流中游 河流下游 河流上游 4、5 河流中游 河流下游 河流上游 其它 河流中游 河流下游 影响目标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重要 重要 不重要 中等重要 重要 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注:重要湖泊湿地包括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栖息地。 D6 海岸带防护功能

主要评价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域对台风、海洋风浪与风暴、海岸侵蚀等的防护作用;以及红树林、珊瑚礁和其它重要陆生与海洋生物分布与繁殖区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评价方法与指标可以参考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告》。 (1)海岸防侵蚀区

易受海浪、海流侵蚀,已明显蚀退(蚀退速度>0.4m/a),并对沿岸居民生活、耕地、城镇工矿建设等带来严重影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蚀退的区域。 (2)防风暴潮区

台风、大风和持续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发区,造成溃堤,海水入侵海岸并对岸上城镇、工业、港口、大片耕地、虾池、盐田及居民生命造成危害,需要保护的区域。根据需要可分为三级:

Ⅰ级——重要城镇、工矿附近岸段,应防千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12级风; Ⅱ级——较重要的工、农业区,应防百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11级风; Ⅲ级——般的工业区、养殖区、盐田区,应防20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9级风。

(3)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a) 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区 (b) 珊瑚礁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区

(c) 重要迁徙物种的繁殖、越冬、越夏的沿海滩涂湿地 (d) 国家与省级保护动植物物种分布区 (4)重要自然遗迹与自然景观分布区

(a)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地质构造、化石分布区、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分布区;

(b) 具有自然地带性代表意义和科学价值的海岸区 (5)海洋资源保护区

(a) 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常年或某阶段不能使用渔具捕鱼的区域。 (b) 国际渔业协定规定的禁捕区。

(c) 需要保护的重要经济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繁衍场和幼体集中分布水域。 (6)海岸防护林带区

海岸带地区已经营造的林带,以及为减少风暴潮危害、改善环境而必须营造的林带;林带宽度应大于30m,长度大于10km。 (7)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a) 地面下沉明显; (b) 水位下降已达2m以下;

(c) 海水倒灌已影响大片耕地和人民生活环境; (d) 在沿岸已形成较大漏斗(1000km2以上)底区域。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一、 生态区单元的命名

生态区单元的命名是生态区划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不同生态区单元等级性的具体体现与标识。本文对我国生态区单元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区、二级区和三级区,其名称依次分别为:生态大区(Domain)、生态地区(Ecoregion)和生态区(Ecodistrict)。而各等级区中生态区单元的命名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 要准确体现各个区域的主要特点;② 要标明其所处的地理空间位置;③ 要表明其生态系统类型;④ 同一级别生态区的名称应相互对应;⑤ 要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⑥ 文字上要简明扼要,易于被大家接受。因此,在对各级生态区进行命名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生态大区:大地理位置—温湿状况 生态地区:温湿状况—典型地带性植被

生态区:地貌类型—生态系统类型—人类活动因素 各生态区单元的具体名称见以下的分区系统。

二、 中国生态区划的分区系统

根据以上生态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体系和命名方法,结合我国的自然地域特点、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区域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状况等要素,本方案中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专家集成与模型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划分各生态区单元。首先,一级区的划分主要根据我国在气候上因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而形成的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特点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系统类型的差异,同时,考虑到前人的工作和人们的接受程度,沿用传统的三大地域的划分方案,因此,本文中将一级区划分为三个生态大区,即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大区。在此基础上,再逐级划分出13个二级区(生态地区)(东部6个、西部4个、青藏高原3个)和57个三级区(生态区)(东部35个、西部12个、青藏高原10个)。图1直观地表现出了各级生态区单元的划分结果。而其分区系统具体表述如下:

Ⅰ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 Ⅰ1 寒温带湿润针叶林生态地区 Ⅰ1(1) 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生态区 Ⅰ2 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生态地区 Ⅰ2(1) 大、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生态区 Ⅰ2(2) 三江平原农业湿地生态区 Ⅰ2(3)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生态区 Ⅰ2(4) 东北平原农业生态区

Ⅰ3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生态地区 Ⅰ3(1) 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 Ⅰ3(2) 环渤海城镇及城郊农业生态区 Ⅰ3(3) 胶东半岛落叶阔叶林生态区 Ⅰ3(4) 鲁中南山地丘陵落叶阔叶林生态区 Ⅰ3(5)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区 Ⅰ3(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敏感生态区 Ⅰ3(7) 汾、渭河谷农业生态区 Ⅰ4 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地区 Ⅰ4(1) 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区 Ⅰ4(2) 成都平原农业生态区 Ⅰ4(3) 三峡库区敏感生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