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习4:绿地规划 下载本文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第一章 绪论

一、本课程研究的内容、目的及定义

1、园林绿地组成及其不同的特征

2、园林绿地科学与艺术的布局(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大众行为学等) 3、中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4、定义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溯源

1、①现代景观论——奥姆斯台德——城市公园系统和波士顿公园体系为城市服务;开放的草地和耕地,把分散的公园联成系统,林荫大道发展→绿色廊道。 2、②“田园城市理论”和“卫星城”体系

核心内容:城乡一体化;小城市群观点:在大城市分布小城市反对大城市。 城市模式:环状,外面一圈,林荫大道;再外:农村、防护绿地、农田。 卫星城:恩温提出“子城和母城”的关系:

卫星城(子城)→母城(工作、购物)→子城=>独立的卫星城,反映了城乡结合。 3、有机疏散理论 美国·沙里宁《城市衰败·发展》 反对大城市布局,一改集中布局→分散与有机结合

每个组团之间,居住区之间,工业区之间通过绿色空间的填充。 周边组团与中心组团有绿色廊道。 4、垂直的花园城市(勒·柯布西埃)

与前人相反,城市高密度的聚集发展,城市集中主义 高层建筑,大面积绿化,城市建筑群落在花园中。 5、赖特广亩城市

分散、城乡相衬,每公顷2.58人;每个家庭有1英亩绿地(4千多平方米)农业生产;依靠汽车作为工具,居住区之间靠汽车连接。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①英国“绿带方案”,6~10英尺,防止大城市进一步蔓延,但土地运用极不经济。 ②莫斯科“点、线、面”绿地系统:

a、理论要点:城市环境卫生,文化教育、游憩活动小建筑艺术公园; 契形和放射加环状的绿带联系点状;

市郊森林公园为面,以文化休息为点,以绿带为线 绿地指标,绿地的综合功能,绿地系统的规划思想。 b、最重要“生态学”引进,迈克·哈格(美)→设计结合自然,运用“生态学”解决人工与自然的问题。 7、70年代提出“绿色城市”斯德哥尔摩会议

城市公园进一步扩大到生态学,社会学结合起来 8、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生存危机——“保护地球”

国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发展历程中“三种绿地模式”

理想绿地模式 生态绿地模式 功能绿地模式

三、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趋向

1)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2)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趋向网络化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 4)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 5)将森林引进城市 6)高新技术的应用

四、城规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

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尤其是植物学)、自然地理等学科、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都有密切关系,简言之,它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综合。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提供充分的休闲场地,改善旅游条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二章 园林绿地功能作用

第一节 保护城市环境

一、园林绿地可净化空气、水体、土壤 (一)净化空气

1、吸收CO2,释放O2 机理:植物光合作用

举例分析 1 m2草坪吸收CO21.5g,每人呼出CO238g/h则所需草坪25 m2 ,1ha森林,可供1000人呼吸,1个城市居民,需10m2城市绿地。 2、吸收有害气体

城市中的危害气体:SO2、F、Nx Ox氧化氢

机理:一定浓度范围内,研究证明,植物对有害气体具有一个吸收和净化作用。 举例:

①吸收SO2——悬铃木、柳杉林、榆树、加杨、桑树、广玉兰、丁香、春椿、荚竹桃等。 ②吸收HF——大叶黄杨、蚊母、海桐、香樟、山茶、凤尾兰、棕榈、石榴、樟树、紫薇。

③吸收CI2——黄杨、油茶、山茶、柳杉、日本女贞、构骨、五角枫、臭椿、散尾葵、樟树、杨柳、接骨木、高山榕等。 ④吸收其它有害气体:

氨气:重金属污染 汞:夹竹桃 臭氧:银杏、柳杉、日本扁柏 3、吸收放射性污染

机理:阻隔放射性物质和幅射的传播,还起到过滤吸收作用。 4、吸滞粉尘,稀释污染源

①粉尘污染的严重性:工业城市 500T/每年·平方公里 机理:森林绿地有明显的阻滞、过滤和吸附作用

抗性强的树种:榆树、朴树、梧桐、泡桐、臭椿、龙柏、桧柏、夹竹桃、枸树、桑树、槐树、刺槐、丝棉木、构树等

1

(二)净化水体

①意义:淡水资源危机

②机理: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③举例:水葱、田蓟、水生薄荷对重金属污染以及杀灭水中的细菌都有较好的作用。 (三)净化土壤

机理: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同时,亦能杀死土壤中的细菌。 (四)树木的杀菌作用及“保健树种”、“危害树种”提出 ①机理:植物分泌、杀菌等醇、酸等物质

②杀菌的树种:黑胡桃、柠檬桉、大叶桉、苦楝、臭椿、悬铃木、茉莉花及樟科、芸香科、柏科、一些种类。 ③生物科学的发展=>“保健树种”、“危害树种”的提出 保健树种:香樟、南方红豆杉、桧柏类、香花树种 危害树种:结香、乌桕、油桐、青桐等。 二、改善城市小气候 (一)对温度的影响 机理:植物蒸腾作用

人的舒适温度,相对湿度30~60% (二)绿地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机理:植物蒸腾作用

研究表明:夏季森林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高38%,公园中的空气湿度比城市高27% (三)绿地对气流影响

绿地使气流从强风变为中等风速,中等风速变为微风,绿地在平静无风时,还能促进气流的交换 三、降低噪声

机理:噪声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噪声波被树叶阻挡震动而减弱。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对林带结构和减噪效果进行了研究: 林带宽度:市内以6~15m,市郊为15~30m好 林带高度:10m以上

林带与声源距离:应尽量靠近声源而不是受声区。

林带结构:以乔、灌、草结合的紧密林带为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有更好的减噪效果,特别是高绿篱防噪效果最佳。 四、保护农田

作用:①减轻和防止烟气危害农田

②防风、旱、涝等各种自然灾害 五、保护水土

1、减少表土的流失,根系的固着作用 2、涵养水源 六、安全防护

1、减轻台风的破坏

=>如:日本国十分注意建筑间距,绿地设置。 2、减轻地震的破坏 3、防火隔离

防火树种:珊瑚树、交让木,厚皮香、山茶、油茶、罗汉松、蚊母、八角金盘、夹竹桃、石栎、海桐、女贞、冬春、构骨、槠、栲、大叶黄杨、棕榈、银杏、栓皮栎、麻栎、臭椿。 4、战备防御作用 七、监测环境污染

根据环境造成植物敏感度的变化而表现在枝叶上。 第二节 文教和游息、旅游功能 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二、观光及旅游 三、休养基地

四、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第三节 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 (一)道路

线绿地,构成的连续构图和季相变化,表现为对城市街景起到很好的镶边作用。 (二)边界

城市的外围和各区间外围的景观效果。

常利用大水体和河流作为边界,设立公园、景观通廊、滨水绿地,构成环境优美的城市面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两岸的滨江绿地。 (三)中心点

整个城市的中心点,或是一个局部区段的中心点。构成: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建筑、商务和政治中心、标志性高的建筑物、市场、广场,绿地。 (四)区域特征

不同功能城市分区,形成景观效果,形成区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植物景观,构成区域性的空间氛围特征。 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的拱墅区、下沙区。 (五)标志物

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独特的造型,有历史意义、人文特色,与背景有强烈的对比;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高处,如:拉萨布达拉宫,北京北海的白塔。

第三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一、概述

从规划层次的从属关系而言,它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布置,使园林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

二、目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目的与主要内容: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2)保障城市各项绿化建设措施得以顺利地实施 3)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概况及现状分析

2)规划编制的意义、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规划 5)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6)树种规划

7)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8)古树名木保护 9)分期建设规划 11)附录和附件

10)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及其用地选择

一、城市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1 总则

1.0.1 为统一全国城市绿地(以下简称为“绿地” )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绿地系统(以下简称为“绿地系统” )规划,规范绿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统计等工作。

1.0.3 绿地分类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城市绿地分类

2.0.1 绿地应按主要功能进行分类,并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 2.0.2 绿地分类应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

2.0.3 绿地类别应采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码表示。 2.0.4 绿地具体分类应符合表2.0.4的规定。

二、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特征及用地选择 (一)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

(1)园林绿地的特征:

①市级公园一般在10hm2以上,区级公园可在10hm2以下;(规模) ②市级公园乘车30min可达,区级公园步行15min可达;(服务半径) ③综合性公园的内容,设施较为完备,规模较大,质量较好。(内容)

(2)用地选择:

①符合卫生条件,空气畅通,不放滞留潮湿阴冷的空气; ②土壤条件适宜园林植物正常生长的要求;(考虑:下沙城能否建立杭州市区综合公园)。 ③尽量不占用农田;

④尽利用城市原有的河湖,水系等条件; ⑤选择有古树名木及植被丰富的自然条件。 2、动物园

(1)概念:供城市居民参观及介绍有关动物的知识,及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各类类型动物的生态习性,普及动物学知识,并且为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条件。(特别是在当今物种日趋减少的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 (2)类别:

a全国性动物园 1000种以上(上海、北京、广州); b综合性动物园 500种左右

c特色性动物园 地区性 500种以上(类似于专类园) d附属动物园(设置于综合性公园) (3)选址:

a远离烟尘及有害工业企业、城市喧闹区;

b尽可能按动物生态习性及生活要求来布置笼舍;

c动物园的园址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便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与以上区域需设卫生防护林带。

d园址选择应在城市上风方向,有水源、电源及方便的城市交通联系(杭州动物园盛行东南风。) 3、植物园

“园林的外貌、科学的内容”如杭州植物园按不同区域气候保证对植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及科学研究,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示范基地,具有一定休息、游览的设施。是一所完备的植物科学研究机构 选址:

a远离居住区,尽可能设在远郊,但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 b避免在城市有污染的下风下游地区;

c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防止贫瘠的土壤和被污染的土壤; d具备较复杂的地形条件,满足不同生态习性植物生长需求 (二)生产绿地

1、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等用地,是 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 2、选址:

①通常在近效,有方便交通联系; ②有良好的土壤及水源条件;

③尽量节约土地,利用山坡造田,河滩地等。 (三)防护绿地

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1、城市防风林

防风沙浸袭,一般位于城市外围,宽度100—200m的防风林与主导风向垂直,通风林带与夏季主导盛行风向平行。(园林城市交通公路防护林) 2、卫生防护林带

介于工厂和居住区之间,是抗尘、防有害气体、防地表有害物质侵蚀。

3

3、农田防护林带

保证郊区农业生产不受大风影响,以获得全额而稳定的产量而设置的防护林带。 西北干旱地区、华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 4、水土保持林

在河岸、山谷、坡地栽植根系深广的树木用以改良土壤,固定谷坡、稳定沙土、防止水土流失(退耕还林,15%不能放牧 98洪灾) 5、知识点拓展:生态防护 (四)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它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1、居住区绿地

是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它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居住环境,供居民日常户外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休憩、游戏、健身、社交、儿童活动等等)。它可细分为:组团绿地、宅旁院落绿地、居住区公共建筑绿地以及居住区道路绿地等。

居住区绿地是市民日常接触最多的绿地。它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环境质量。

2、道路绿地

是指居住区以上的城市道路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用地,它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道路环境,防止汽车尾气、噪声对城市环境的破坏,美化城市景观。它可细分为:道路绿带(行道树绿带、分车隔离绿带、路侧绿带等),交通岛绿地(中心岛、导向岛等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绿地等。 道路绿地不仅能改善城市景观,防止汽车尾气及噪声的污染,同时还可缓解热辐射,提高交通的快捷及安全性。 3、公共设施绿地

是指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设施的附属绿地,如医院、电影院、体育馆、商业中心等的附属绿地。 4、对外交通绿地

对外交通绿地是对外公路、铁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地。 5、其他特殊用地

其他特殊用地的附属绿地包括军事、外事、保安等用地范围内的绿地。 (五)其他绿地

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元、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添埋场恢复绿地等。

其他绿地通常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改造好的区域,这类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培育景观、控制建筑、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等。此类绿地主要位于郊区,经过全面规划和改造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或具有供群众休息游览等。①服务设施的森林公园地区,多是“城市绿肺”; ②具备游憩休闲娱乐功能。

休养所、疗养院一般可以设在风景及气候条件较好的风景游览区及具有特殊医疗意义的地区。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于天绝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为两类:半开放式(利用园圃开辟休息游览活动场地),一种为绝对保护区,一般在大城市郊区的能作为城市居民游览的属于第一种,而绝对保护区是不开放作旅游用的。

第二节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 基本概念

? ? ?

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人均公园面积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园)绿地的面积。

绿化覆盖面积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按植物的平面投影面积测算,但是乔木树冠下重叠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再重复计算。故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绿化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

一、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

①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效果,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 ②可以调整城市总规用地的依据,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依据; ③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 ④统一全国的计算口经;

园林绿地指标:常指城市中平均每个居民所占的城市园林绿地的面积而言,而且常指公园绿地人均面积。

二、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绿地指标是越高越好?) (1)时代发展 (2)城市规模 (3)城市性质 (4)自然条件 (5)国民素质

不同性质城市的绿地指标比较表 城市 承德 杭州 鞍山 桂林 重庆 上海 城市性质 旅游 旅游 钢铁 旅游 工业 工业、金融 三、园林绿地指标的确定 (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地水平

由于历史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绿地面积普遍较少,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有所增长,但进展缓慢,特别是与先进国家的城市相比,数量与质量的

人均公共(园)绿地面积 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 (m2/人) 26.66 5.78 7.74 6.68 2.29 2.84 27.3 29.54 27.05 33.79 17.98 13.35 28.65 33.18 31.6 36.46 19.97 15.5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