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载本文

产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员更是缺乏,但全县197个村庄中信息服务普遍存在短路、断腿情况,无法在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形成有效的服务能力,信息化工作在系统内、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不畅,存在沟通不够等问题。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饶阳县涉农信息资源仍以综合性、宏观性、政策性为主,符合蔬菜产业发展特点、针对性强、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满足菜农生产生活、“三农”管理需要的信息严重不足,尤其是菜农看的懂、听得见、用得上的信息十分匮乏;菜农需求的信息与主管部门所发布的信息匹配度不高,除了惠农政策外,菜农更需要的是与他们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信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手段和方式,提供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能力较弱。

饶阳县农业信息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信息服务人员数量较少,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面积不够,同时菜农受操作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很难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也无法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用信息,信息“进村入户”成了制约蔬菜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目前,蔬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比较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体系还不够完善,部门分割现象、“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的信息系统不尽规范,标准不够统一,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共享;缺乏必要的农业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信息资源开发和网络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资源的种类不全,精度不高,没有足够及时的信息资源做支撑;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和发布等手段有待提升,信息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饶阳县蔬菜产业信息化发展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滞后

饶阳县蔬菜信息化,特别是蔬菜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推进蔬菜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努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由于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等原因,进入蔬菜信息化领域的社会资本并不多,目前蔬菜信息化没有专项投入资金且投入资金规模小。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财力所限,饶阳县蔬菜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与发展需求还不适应,不能满足蔬菜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制约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农业部门开展工作存在较大困难,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数据质量,与之相比,饶阳县在菜农扶贫、蔬菜生产、棚室建设、品牌认证等方面有明确细致的资金扶持和奖励方案,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更加凸

显。

2.信息化建设投入机制仍不完善

饶阳县蔬菜信息化建设仍然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金力量由于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参与很少。信息化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市场做好协调。政府是公益性的、基础性的,而且很难做到全面覆盖;同时农业信息消费的外部性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的公共物品性质,使的完全依靠市场的作用来配制和生产农业信息、完善农业信息化所需设施的想法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因此,需要吸收借鉴美国式的信息化发展方式,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信息化模式,创新投入机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饶阳县在通过市场提供专业化的有偿服务时,仍需要考虑到其存在难以判定的收益风险,普通菜农是无法接受的,需要政府引导和确定重点服务对象等情况。 3.信息化人才匮乏

目前,饶阳县专职信息化人员仅10人左右,兼职信息员主要是从科技人员、一村一名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优秀青年、村级教师等中选拔,人员不稳定,人数较少。全县农业系统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太少,农村熟悉信息化知识,掌握应用技能的人才匮乏,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农业待遇偏低,较难吸引、留住信息化人才,而政府又没有制定量化的信息化工作要求和奖励补贴制度,很难提高农业人才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

4.政府和经营主体重视程度不够

饶阳县政府对蔬菜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对蔬菜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还没有把蔬菜信息化建设纳入工作考核,项目运行机制不健全,人员力量保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每年直接用于农业信息化的投入项目、资金很少;二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目前,饶阳县县乡两级信息服务体系较为完善,而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人员、机构和资金缺乏有效保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强;三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不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主体水平不高。从事蔬菜生产的菜农的素质相对较低,对信息化理解不准确,比如,在温室传感器应用方面,菜农认为设备安装需要花费资金较多,也不能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仍然需要人操作。因此不安装设备,仍以原有方式生产,忽略了这项投资是长期的,能够达到省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好处;农民科技人员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于自己工作中的

较少,影响了蔬菜信息化的推进。

四、饶阳县蔬菜产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推动蔬菜物联网技术应用

不同蔬菜经营主体物联网应用水平差异很大,农业龙头企业最高,普通菜农应用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强,资金雄厚,显然,物联网技术的示范推广不是“一刀切”工程。根据不同蔬菜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和棚室改造难度,选择适宜其现阶段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和水平并给予政策优惠或相关补助。例如普通菜农,不适用投入过多资金,尽量结合现有棚室情况应用物联网,以低成本为第一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在物联网设备应用上,积极与北京中农宸熙科技有限公司接触,寻找适合不同棚室推广使用的物联网设备。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研究推广符合其发展要求的物联网应用模式是蔬菜产业下阶段发展最重要的目标。

(二)积极发展蔬菜电子商务及配套物流仓储项目

饶阳县蔬菜生产基础条件很好,种植面积大,农民种植经营丰富,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而蔬菜平均价格仅1元/公斤,远低于寿光蔬菜平均价格,迫切需要发展蔬菜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销售价格话语权。首先,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条件,政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在电子商务配套产业、物流运输和仓储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其次,在先加入的中商交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上扩大影响力,也考虑其他可能途径,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如武汉家事易公司的电子菜篮模式。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蔬菜信息化需要政府参与和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推动蔬菜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思考,建议现阶段饶阳县政府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蔬菜信息化发展,蔬菜组织体系要落实关于信息化发展的工作任务,发布并落实细致量化的蔬菜信息化扶植措施,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宣传引导,向不同蔬菜经营主体宣传蔬菜信息化的重要性,一是宣传引导,解放群众思想。县、乡、村分别组织不同层面的群众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通过现场讲解、算对比帐,让群众看到效益,自觉主动的投身蔬菜生产。二是技术服务,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月活动。通过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印发技术资料、聘请蔬菜专家讲课、种菜能手现身说法等形式,解决蔬菜生产中的

技术难题,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三是破解难题。开通蔬菜信息服务热线。通过服务热线每天将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发送至各合作社,指导群众科学生产。

其次,制定发展蔬菜信息化专门政策,引导蔬菜信息化健康发展。目前,饶阳县蔬菜产业的政策在生产和品牌认定方面做得很细,而关于蔬菜信息化发展的专项政策几乎没有。饶阳县政府下一步工作计划需要制定详细可行、区分多种蔬菜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发展政策。

再次,完善政府与市场投入机制,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上加强资金投入,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蔬菜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下的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新格局。通过服务外包、协助、资金扶持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

最后,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蔬菜信息员队伍的主体应该为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经纪人、农业生产经营大户、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在下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要增加蔬菜信息化的内容,对农业信息服务相关人员要进行及时的信息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其业务素养,保证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网络的高效运行。

(四)促进符合区域特色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在“平台上移”的基础上,依托省级平台,实现与河北省大型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饶阳县区域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不足,饶阳县作为个体,与河北省整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且全县蔬菜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对信息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不断开发利用符合饶阳县特色的信息资源作为辅助,主要是与生产经营消费密切相关的信息,满足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蔬菜大户等农业产业实体的需求。

(五)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和考核标准

饶阳县应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站、其他部门站点和各类专业组织的力量,确定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类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的工作思路。站点建设采取示范推进的方式,重点建设一批示范站点,发挥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全面覆盖。以基层农技推广站和其他农业站点为载体,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以农业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各类农资店为依托建设基层专业信息服务站;以整个蔬菜产业链条为服务对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长效运营机制,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规范运作。结合饶阳县实际情况,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覆盖面广的优势,实现蔬菜信息服务站点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融合,充分发挥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产、服务范围和人力资源优势,节约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本,促使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转变职能、更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