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扬子石化杯”
第26届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江苏赛区)选拔赛暨夏令营试题
(2012年7月22日 8:30~11:30 共计3小时) 题 号 满 分 得 分 评卷人 1 8 2 6 3 6 4 12 5 12 6 10 7 14 8 8 9 12 10 12 总分 100 注意事项:
1. 考试时间3小时。迟到超过半小时者不能进入考场。开考后1小时内不得离场。 2. 所有解答必须写在指定位置,用铅笔解答无效(包括作图)。草稿纸另发。不得将任何纸张带入考场。
3. 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属学校必须写在首页左侧指定位置,写在其他地方者按废卷论处。 4. 凡要求计算者,须给出计算过程,没有计算过程无效。 5. 用涂改液涂改的答案无效。
6. 允许使用非编程计算器以及直尺等文具。
气体常数R = 8.31447J·K-1·mol-1 法拉第常数 F = 96485C·mol-1 阿佛加德罗常数 NA=6.022142×1023 mol-1
第1题(8分)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草酸根离子C2O42—为具有D2h对称性的平面型结构 (如图(a)所示),近期的理论研究表明:对于孤立的C2O42—,具有D2d对称性的非平面型结构更加稳定(如图(b)所示,其中O—C—C—O的二面角为90°)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1 草酸根中C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
1-2 在C2O42—中存在的离域键为 (请写出离域键的个数和种类); 1-3 在C2O42—中C—O键和C—C的键级分别为 和 ;
1-4 D2d结构比D2h结构稳定的原因是
。 第2题(6分)人体内胰蛋白酶浓度水平通常被认为是胰脏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因而简单、
快速、高效地检测胰蛋白酶浓度也在生物医学上颇为重要。下图1为一种胰蛋白酶荧光检测方法示意图。AIE探针分子先与BAS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显示荧光;该复合物与胰蛋白酶作用,荧光减弱,减弱程度和胰蛋白酶浓度相关,据此可进行定量分析。
请回答以下问题:
2-1 胰蛋白酶也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是由 通过 等相互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2-2 上图中AIE探针分子的化学式为 ;
3-3 由题意判断,AIE探针分子与BSA主要是通过 作用形成复合物的; A.氢键 B.静电作用 C.配位键
检测中,胰蛋白酶浓度越大,则荧光减弱越多,是因为 。
第3题(6分)镁合金在军事工业和民用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海水中提取氧化镁,纯度
可达99.7%,能满足冶金工业的特殊需要。下列是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的体积不变:
已知:模拟海水中包含的各离子及浓度为:Na+ 0.439 mol·L—1、Mg2+ 0.0500 mol·L—1、Ca2+ 0.0100 mol·L—1、Cl— 0.560 mol·L—1、HCO3— 0.00100 mol·L—1。 Ksp(CaCO3)=4.96×10—9;Ksp(MgCO3)=6.82×10—6;Ksp[Ca(OH)2]=4.68×10—6; Ksp[Mg(OH)2]=5.61×10—12。
3-1 沉淀物X的化学式 ,生成沉淀物X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2 为了使沉淀物Y为纯净物,步骤②加入的NaOH固体最多不能超过 克。
第4题(12分)锡铅合金可用以下方法测定:用浓盐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溶解0.4112g合金
样品后,再加热5分钟,冷却溶液,待析出沉淀后,加入25.00mL的0.2023 mol·L—1EDTA二钠盐(Na2H2Y),待沉淀溶解,定容至250.00mL.取25.00mL溶液,加入15mL30%的六次甲基四胺、两滴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用0.01000 mol·L—1标准硝酸铅溶液滴定至终点(黄色至红色),消耗硝酸铅溶液15.80mL。(已知Sn(Ⅳ)与F—形成的络合物比EDTA形成的络合物更稳定。)
4-1 用混酸溶解合金样品后,加热5分钟的目的是:
; 4-2 加六次甲基四胺的作用是 ; 4-3 沉淀中锡和铅的存在形式分别为 、 ;
4-4 加NaF固体的作用是 ; 4-5 该样品中锡的百分含量为 ,铅的百分含量为 。
第5题(12分)金属羰基化合物是指过渡金属元素与CO中性分子形成的一类配合物。1890
年Mond首次制得Ni(CO)4。研究者发现将CO通过还原镍丝,然后再燃烧,就发出绿色的光亮火焰,若使该气体冷却,则得到一种无色液体;若加热这种气体,则分解出Ni和CO。之后,化学家们又陆续制得了许多其他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通式为Mx(CO)y的二元金属羰基化合物一般是典型的共价化合物,它们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熔点低,许多羰基化合物易升华、受热易分解。
5-1 纯净的CO燃烧时应发出 色火焰,四羰基合镍应是 色液体;
5-2 CO与N2、CN—、NO+等分子和离子为等电子体,结构相似,分子中也有三重键,但和
N2还是有所不同。请画出CO结构式,并表明C、O原子所带部分电荷的正负号;
5-3 CO中的 原子更容易给出电子形成配位键,原因是 ; 5-4 工业制取纯镍是在50℃下,用CO和粗镍反应生成Ni(CO)4,后者在高温下分解得到纯
镍。此过程在标准状态(298K)下△r EΘ mol—1,该过程在高于 ℃m = kJ ·将转化为自发过程。
已知: Ni(s) CO(g) Ni(CO)4(l)
△r HΘmol—1 0 -111 -605 m /kJ ·
S Θmol—1·K—1 30 198 402 m /J ·
△f GΘmol—1 0 -137 -587 m /kJ ·
5-5 为了解释金属羰基配合物的稳定性,1923年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N.V.Sidgwick)提出有效原子序数规则,又称18电子规则。若77号元素Ir可形成化合物Ir4(CO)12,试根据18电子规则画出Ir4(CO)12的结构:
。
第6题(10分)研究发现,氨基酸与多金属氧酸盐能够通过氢键形成超分子化合物,晶体中常含有结晶水,这类物质展示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探究新型功能
材料十分重要。
某研究小组采用一种简便的溶液法,将一定量的组氨酸(分子式:C6H9N3O2,英文缩
写:His,结构式:)、结构助剂及去离子水放入100mL锥形瓶中,搅拌混
合均匀,2h后加入一定量的K4SiW12O40·nH2O,并在80℃下继续搅拌2h,,反应完成后,
用布氏漏斗过滤,然后将滤液放置两周,即可得到带有结晶水的无色组氨酸多金属硅钨酸盐超分子晶体。
对该超分子晶体进行元素分析,结果为(质量百分含量):C4.50%;H 1.05%;N 2.47%;Si 0.91%;W 67.02%。热重分析如图1所示,呈现三步失重的现象,分别失重3.0%、9.3%、7.5%。请回答:
6-1 该超分子化合物中C与W的物质的量之比
为 ,该超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6-2 热重分析中,第一步失重3.0%是因为
造成的,第二步失重9.3%是因为 造成的,第三步失重是多酸骨架断裂分解所致,该多酸阴离子的化学式为 ; 6-3 该超分子化合物的各组分间主要是靠 作
用结合在一起的;
6-4 该超分子化合物在 ℃以下稳定。
第7题(14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规律在自然科学领域处处体现,科学家利用这一规律可以通过物质结构认识其性质,预测其性质并进行结构改造而获得具有特定性质的目标化合物,这一科学规律日益成为科学家解释机理、创造先进功能材料从而造福人类的有力工具。晶体中的原子间距是决定材料性质的重要结构因素。如下体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La2CuO4是1986年瑞士科学家缪勒和柏诺兹发现的第一个高温氧化物超导体,其发现者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La2CuO4的结构可看作是两种钙钛矿型结构的组合,在一个钙钛矿结构单元中La和O原子一起形成面心立方最密堆积,Cu和O形成CuO6配位八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