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笔记 下载本文

3、胡适的这个主张实际上对发展的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经脱离的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同时,也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4、作为一种矫枉过正的激进的“战略”,该主张为新诗的创造开辟了道路,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模糊了诗歌的文体特征,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后来的穆木天等人进行了反拨与修正。

思考: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3、评析李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4、怎样看待初期白话诗的历史得失?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 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榮》三个剧本)、《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

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郭沫若最先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炉中煤》中,老化的中华古国在诗人笔下成了一位“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这个为时代再造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

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在《女神》里,处处喧嚣着这样自觉的呼声:“我……我崇拜我”(《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便是我呀”(《天狗》)。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严,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对于长期处于“不把人当做人”的封建统治下,已经习惯于将个人价值泯灭在封建伦理原则之下的中华民族,这无疑是伟大的解放的觉醒。

这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无疑包含着“五四”特质,这是在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同于传统的爱国情怀,是带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人”。

2、《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女神》中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方面,二者是合而为一的。比如,《女神》中的“我”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面向世界的眼光,都真实地反映了郭沫若热情奔放、胸襟开阔乐观的个性;“我”彻底的破坏与创造精神,不仅表现了郭沫若的反抗性格,生命力的无比旺盛,创造力的无比丰富,而且表现了郭沫若一切彻底、易走极端的个性。

不加掩饰地赤裸裸地袒露自己,这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在《女神》里,常常可以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展现了一个骚动着的、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诗人既充分地肯定着“自己”,又否定着“自己”,这互=不协调的声音,矛盾独立而又统一,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达到了对“五四”时代心理、情绪与情感的立体化的真实反映。 思考:

1. 简评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并说明郭诗如何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特征。

2. 就郭沫若的《天狗》、(或《凤凰涅槃》)写一篇赏析短文。 3. 简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4. 20年代散文

散文在20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周作人:《美文》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美文》,将欧洲文学中的“美文”概念引进到中国来。在欧洲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可以是批评性的,也可以是记述性的。批评的一类,是学术性的;记述的一类,是艺术性的。这艺术性的一类,又称“美文”。“美文”又可以分为叙事的和抒情的,很多是两者夹杂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周作人说这种“美文”是“真实简明”的。“简明”是文字表述的特点;“真实”是指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别人的话。周作人说“美文“是个人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它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与集团的文以载道的文章是相敌对的。周作人提倡“美文”,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解放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一种新的开拓。

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平和冲淡与浮躁凌厉。 “语丝”派

“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不过作为一个散文流派,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在坚持思想革命这一点

上,“语丝”派是比较执著的。他们的主要成就仍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这是“语丝”派的大致情形。

现代评论派

20年代中期又有“现代评论”派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对立,这自然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倾向。“现代评论”派的代表作家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西滢闲话》

陈西滢思想意识上属于徐志摩一派,是《现代评论》上的“闲话家”,创作颇多,后集成《西滢闲话》。他确实是站在“五卅”运动外、学生与民众运动之上,以貌似公允的姿态评说时事,表明了一种贵族化的立场。不过陈西滢的散文也不乏佳篇,他的特点是行文流畅,有相当的西方文学修养,议论由事出发,富幽默感,当时影响不小。特别是那些介绍知识、回忆故旧、讥刺中国封建惰性的散文,值得一读。 废名气

冯文炳,他的作品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生活里的人事,对小人物寄同情,初时尚能够注重社会意义。《竹林的故事》等作品名为小说,实则也是散文,很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素朴,抒情气息浓郁,也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出朴讷哀伤的风格。后来将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的散文意境。但语言修饰愈发生涩古怪,陷入歧途。鲁迅批评他“右翼低徊,顾影自怜”,此所谓“废名气”。 冰心体

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理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而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恋,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汇其间。对于文体,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冰心的语言仍浸有旧文学的汁水,不过经过她的处理,已经完全没有陈腐气息,而别具一种清新的韵味。冰心对建立与发展现代文学语言是卓有贡献的,不过她的作品读多了也会感到格调偏旧,因为她究竟是属于以旧文学为根基的早期新文学作家。

瞿秋白:《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 思考:

1. 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 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3. 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迥异。 4. 以杂文与小品文为例,论述新文学与作为载体的报刊的关系。 5. 20年代戏剧 春柳社

1906年冬曾孝谷、李叔同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旨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并制定《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次年2月组织演出《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演出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型态向现代形态的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组建春柳剧场,开始在国内的演剧活动,演出《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社会钟》、《猛回头》等八十多个剧目。 思考:

1. 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2. 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3. 以丁西林、陈白尘的戏剧创作为例,分析中国现代喜剧的两种类型。 4.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在“第二个十年”的显著特征: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3、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对立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三十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左翼文学运动)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补:有一种看法认为,三十年代文艺运动有三条基本线索,除上面两点外,还有国民党推行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不过这一运动始终没有形成中心的理论,也未出现比较像样的创作,因此不具有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