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水文气候概况 下载本文

大连地区水文气候概况

A、地下水

大连地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3大类,地下水资源不丰富。最有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是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其次是松散岩类孔隙水,但这类地下水大多分布在独流入海的小河河谷区,含水层厚度小,需要采用大口径浅井或地下水库方式开采;基岩裂隙水分布范围很广,但多数难以聚集成有较大水量的开发地段,经济意义不大。

大连地区在1265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12.94亿立方米/年,微咸水3.84亿立方米/年,储存资源9.13亿立方米/年。已勘察的面积198平方公里,得到国家批准的地下水开采资源2.4亿立方米/年,这部分地下水资源

可直接用于开发。

大连市工业用地下水年开采量0.82亿立方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0.197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5222亿立方米。不含农村人畜饮用水井,全市地下水开采井总数8307眼。各地区地下水年开采量:市内三区(中山、西岗、沙河口)0.132亿立方米,甘井子区0.661亿立方米,旅顺口区0.167亿立方米,金州区0.721亿立方米,长海县0.025亿立方米,新金县0.425亿立方米,瓦房店市0.435亿立方米,庄河县0.7亿立方米。全市总计地下水年开采量3.266亿立方米。 一、地下水分类

大连地区地下水资源不丰富,但类型齐全复杂,有些类型还比较独特。 (一)基本类型

大连地区地下水基本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3大类。

1.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独流入海的冲积河谷中,面积较小,含水层厚度不大,由第四系的沙和沙砾石组成。

2.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分布在瓦房店市、金州区的西部以及大连市区和旅顺口区的北部,面积较大,由震旦系中上统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成,含水层分布深度取决于裂隙和溶洞发育深度,多数在地面下80米以内,个别地段可以达到100~200米或更深。这是大连市最有开采意义的地下水类型,也是受海水入侵影响最大的地下水类型。

3. 基岩裂隙水。除了上述2种类型地下水分布地区以外,其他地区都分布着这种类型的地下水,分布范围广大。在庄河县、新金县、长海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瓦房店市东部、金州区东部、大连市区和旅顺口区南部均分布着此种类型地下水。其含水层包括火成岩、变质岩及非碳酸盐岩质的沉积岩,但地下水富集条件很差,开采条件比较好的含水层是石英岩、石英沙岩、泥灰岩、钙质板岩、大理岩等,地下水的富集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开发。 (二)存在形式分类

大连地区地下水按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可分为结合水、重力水、气态水、固态水和矿物中的水。

重力水,即通常讲的地下水。固态水即大地结冻期间存在的暂时性的水分,固态水融化之后表现为土壤的墒情(含水量),对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其他类型的地下水在大连地区普遍存在,但水资源意义极小。 (三)埋藏条件分类

大连地区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划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和自流水。

1. 包气带水。指地下水位以上空隙中的地下水,如果是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则称为“墒”。包气带水在大连地区普遍存在,包括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及过路的重力水。

2. 潜水。与大气带直接接触,具有自由水面的饱水带中的地下水,基本特点是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为大连地区基本地下水类型。孔隙水中的大多数即含水层直接出露在地表的浅层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绝大多数基岩裂隙水都属于潜水。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

3.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它的含水层通常埋藏较深,但因承受较大压力,水位埋藏深度却较浅。大连地区承压水分布在下列地区和条件下:板岩与石英岩、石英沙岩互层中,在此种条件下,板岩作为隔水层,石英岩和石英沙岩作为含水层,大连市区和旅顺口区南部的地下水即属这种情况;含水层埋藏在第四系隔水层或其他隔水层之下的裂隙岩溶水,如金州大魏家盆地中的裂隙岩溶水亦属这种情况;断层带中的地下水多数为承压水,金州海中龙眼即为承压水。

4. 自流水。属承压水中的一种。承压水的水位过高,有时从地表流出,成为自流水。大连市区和旅顺口区南部有些井中地下水流出井口。从断裂中流出的地下水、热水和碳酸矿泉水均为这类地下水。 (四)温度分类 1. 按普通温度分类

大连地区地下水绝大多数属于“冷水”(4~20°C);一些温泉点上的地下水属于“热水”(37~42C°)。 2. 按热水温度分类

大连地区地下热水天然露头(泉)都属于“中温热水”(40~60°C),钻孔揭露的地下热水都属于“高温热水”(60~100°C)。大连地区未见过热水(>100°C)。

(五)化学成分分类 1. 基本化学成分分类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分类主要依据地下水化学成分的重碳酸根(HCO3)、硫酸根(SO4)、氯根(CL)3种主要阴离子。大连市地下水基本化学成分类型有:

(1)重碳酸型水。分布在远离海岸的较高位置上,如旅顺和大连市区的南部、金州区大黑山地区、瓦房店市东部山区、新金县及庄河县的山区。由于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这种反映天然水质的地下水的分布面积不断缩小。 (2)重碳酸—硫酸型水。分布在受工业污染地区和煤矿(包括金属矿区,如华铜铜矿)地区。这些地区地下水受污染的结果是硫酸根离子的加入,从而形成这种类型地下水。分布地区包括大连市区、县镇郊区、复州湾和董家沟煤矿地区等。当硫酸根的离子含量大于重碳酸根时,就演化为硫酸—重碳酸型水,甚至为硫酸型水。

(3)重碳酸—氯化型水。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带和受海水入侵的地段,如营城子、革镇堡、辛寨子、南关岭、大连市区、金州镇、开发区、大魏家、大莲泡等地段,还分布在金州石棉矿、复州湾粘土矿等采矿地段。当氯离子含量大于重碳酸根离子含量时,就演化为氯化—重碳酸型水。另外在广大农村居住区,由于人为污染,也会产生这种类型地下水,但都分布在浅部潜水含水层中。 (4)氯化钠型水。分布在沿海海水天然入侵地段,海水入侵特别严重时会形成这种类型地下水。

由于地下水中阳离子类型和含量的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很多地下水类型。

2. 按矿化度分类

天然状态下,大连地区地下水绝大多数为淡水,受天然海水入侵和人工开采地下水后海水入侵的影响,出现有微咸水(1~3克/升)、咸水(3~10克/升),

分布在一些河口三角洲,如青云河口、复州湾河口等地。海岸上升、蒸发强烈的地区还形成盐水及卤水,制盐部门已经开始利用。

大连地区还广泛分布有矿水及矿泉水,已发现有偏硅酸型、锶型、锌型等,分布在火成大岩、变质岩等断裂带附近。市辖各县区都有发现。

二、松散岩类孔隙水

大连地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分布面积不大,厚度较薄,主要分布在登沙河、青云河、东大河、北大河、三十里堡河、马栏河、牧城河、大魏家河、碧流河、复州河、浮渡河、庄河、英那河、大沙河、湖里河、李官河等河流的河谷第四系(以全新统为主)的沙、砾石和卵石中,在含水层中分布的比较均匀。 (一)庄河县的孔隙水

分布于湖里河、英那河和庄河河谷区为潜水。在河谷的I、Ⅱ级阶地和河漫滩部位,单井涌水量(经过开采井口径和开采水位降深统一换算后的标准单井涌水量,下同)100~1000立方米/日,含水层由中粗沙、沙砾石组成,厚度2~8米,地下水位埋藏深度2米左右,属低矿化的重碳酸氯化钙(镁)型淡水。 在英那河、湖里河的支流谷地内及其他的山间和丘陵谷地内,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但都小于4米,埋藏深度2~4米,由中粗沙、沙砾石组成。地下水位埋藏深度2~4米,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矿化度小于0.2克/升,以重碳酸氯化物型水为主。

在庄河、英那河、湖里河、地窨河下游的冲海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带分布有承压水。含水层由沙、沙砾卵石组成,厚度5~10米,变化较大,地下水位埋藏深度 1~2米。其中,英那河河口三角洲含水层为沙砾卵石,厚度8~10米,变化较小,承压水位埋藏深度0.8~1.54米;湖里河河口承压含水层由中细沙、中粗沙、沙砾石组成,以沙为主,厚度5.6~8米,连续分布;地窨河三角洲含水层颗粒较细。承压水矿化度0.2~0.5克/升,以重碳酸氯化物型水为主,单

井涌水量100~1000立方米/日,近海岸地带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以氯化物型水为主,矿化度大于1克/升。

在庄河县,与海岸平行的1~4公里(最大9公里)宽度范围内为咸水或微咸水分布区,含水层由中粗沙、沙卵石组成,潜水与承在压水并存。英那河河口局部地段地下水矿化度46克/升,接近卤水。

根据计算,庄河的河漫滩和阶地地区的地下水补给资源2513万立方米/年,地窨河河口滨海平原地区414万立方米/日,英那河大洼子滨海平原地区498万立方米/日。

(二)新金县的孔隙水

新金县的孔隙水分布在碧流河、大沙河、复州河的河谷阶地内及其支流的河谷内。

单井涌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地区。分布在碧流河、大沙河河谷两侧,含水层由沙、沙砾石、沙卵石组成,厚度4~9米,最大15米以上,埋藏深度2~5米。地下水位埋藏深度0.68~3.82米,河谷上游为重碳酸钙钠型水,向下游渐变为重碳酸氯化物型水和氯化物重碳酸钠钙型水。矿化度0.3克/升左右。 单井涌水量100~500立方米/日地区。分布在各大河的上游河谷区及较大支流的冲积阶地。含水层由沙、沙砾卵石组成,厚度2~5米,埋藏深度1~6米。

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地区。分布于山间谷地和山前地带。含水层由沙、沙砾石和碎石组成,厚度小于3米。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3米。 在河口和海边有咸水,局部地段(如清水河河口)还有卤水资源。 根据计算,地下水补给资源在碧流河河谷区为3008万立方米/日,沙河河谷区2713万立方米/a,复州河河谷区406万立方米/日。 (三)瓦房店市的孔隙水

瓦房店市的孔隙水仅分布复州河、岚崮河和浮渡河流域河谷平原。

单井海水量1000~2000立方米/日地区。分布在复州河、浮渡河下游平原区。复州河自关屯水文站以下,由复州河、岚崮河河谷构成长条形含水层分布区,含水层厚度4~12米,由沙、中粗沙含砾石组成

;浮渡河下游河谷平原,含水层由粉细沙和沙砾石组成,厚度15~20米,均为潜水。个别地段单井海水量500~600立方米/日。

单井涌水量100~500立方米/日地段。分布在复州河关屯水文站以上的河谷区、浮渡河两岸,瓦房店以北到许屯、龙门汤、驼山的老古岛子、东部大沙河沿岸。含水层由沙、粗沙砾石组成,厚度4~20米。

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地段。分布于间歇性河谷两侧及山前地带,含水层由沙砾石及少量粘土组成,厚度2~8米。

复州河入海处以及大西兰旗以南、东崮乡红岩河和小河入海口处,地下水为高矿化咸水,矿化度低于1~3克/升,高者10克/升以上,复州湾地区还可能有卤水。

根据计算,复州河下游地下水补给资源1900万立方米/a,复州河中游985万立方米/a,浮渡河下游3358万立方米/a。 (四)大连市区的孔隙水

大连市区(含金州区)孔隙水很少,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单井涌水量100~1000立方米/日地段。分布在牧城驿、土城子以及登沙河、大沙河下游河谷平原。牧城河两侧含水层厚度4~7米,由沙砾石组成,属孔隙潜水,开采强烈,枯水期已疏干。大沙河、登沙河河谷含水层由沙砾石组成,厚度2~6米,开采强烈,水质趋于咸化。旅顺土城子地段、尖包河两侧,含水层由沙砾石组成,厚度2~4米。

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地段。分布于三十里堡平原、鸦鸬咀山间平原、马栏河谷、董家沟河谷、青云河谷、广鹿岛北海屯等地。三十里堡平原等个别地段水量较大,马栏河谷地下水已严重污染。

根据计算,该区域地下水补给资源为951万立方米/a。 三、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大连地区裂隙岩溶水相对比较丰富,是地下水资源的主体,主要分布在金州大断裂以西,大连市区至旅顺口区土城子以北地区,即金州区西部和东南部、瓦房店市西部、甘井子区大部分地段、旅顺口区东北部;其他地区亦有零星分布。含水层由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这些岩层在各种地质构造作用下形成大量裂隙,由水的作用形成很多溶洞,地下水在地下溶洞和裂隙中贮存和渗流,形成裂隙岩溶水。 (一)瓦房店市的裂隙岩溶水

瓦房店市的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含水层由震旦系下统部分地层和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中、下统地层组成,碳酸盐岩含量较少的泥灰岩分布面积较大,质较纯的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小。溶洞按海拔高度可分为5层: 第一层,海拔110~120米,多数是不充水的干溶洞。复州湾、长兴岛地区较多。在三堂乡拉山110米的山坡上有规模较大的干溶洞,形状多样,颇为壮观,有石芽、溶洞、落水洞、溶蚀天生桥、水平溶洞等。发育在上寒武统鲕状、叶状灰岩中;

第二层,海拔30~50米,分布广泛,有地下水。有的溶洞中充填有棕红色粘土,影响地下水透明度和水质,甚者使地下水不能利用; 第三层,海拔5~15米,充满地下水,为潜水; 第四层,海拔-15~-20米,地下水丰富;

第五层,海拔-40~-60米,规模很小,呈溶孔溶隙状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与海水具有水力联系,因此以咸水为主,如复州湾矿区。

按出露条件,又分为裸露型和覆盖型。在裸露型中,按含水层的厚度、纯度和地下水富集程度,分为厚层质纯灰岩裂隙岩溶水和薄层灰岩夹页岩泥灰岩裂隙岩溶水。

1. 裸露型厚层质纯灰岩裂隙岩溶水

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厚层灰岩夹泥灰岩、结晶白云质灰岩、寒武系上统团块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花纹灰岩、鲕状竹叶状灰岩、奥陶系中下统结晶灰岩等组成。分布在瓦房店市南部、复州湾、炮台、长兴岛、谢屯一带,地表渗漏严重,泉很少。单井涌水量1000~3000立方米/日,水量较大地区有胜利、三堂、腊树房、太平庄—宫家咀子、谢屯、复州湾金家城子以北等地。沿海地带水量尤其丰富,但受海水入侵影响,水质较差。复州湾地区由于矿床疏干(疏干量4~5万立方米/日,1977年),海水入侵,地下水矿化度20克/升,致使30平方公里范围内,淡水十分缺乏,成为著名的贫水区. 2. 裸露型薄层灰岩夹页岩、泥灰岩裂隙岩溶水

含水层由震旦系下统泥灰岩、寒武系中统页岩及灰质沙岩组成,分布于瓦房店市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溶洞发育较少,单井涌水量100~1000立方米/日,个别3000立方米/日。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0.5克/升,沿海岛屿大于1克/升。

3. 覆盖型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覆盖在第四系的土和沙砾石层以下,埋藏深度5~15米,含水层由震旦系、寒武系灰岩、泥灰岩组成,单井涌水量1000~5000立方米/日,老虎屯西南到杨家一带曾打出过涌水量10850立方米/日水井。

根据计算,瓦房店市裂隙岩溶水补给资源2700立方米/a。

开发瓦房店市覆盖型的裂隙岩溶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地面塌陷。1987年8月瓦房店市北郊三家子地区由于裂隙岩溶水开采,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造成民房开裂、电线杆埋掉、火车中断行驶等重大影响,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这个水源至今尚未恢复使用。 (二)金州区的裂隙岩溶水

金州区的裂隙岩溶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分布在西部和东南沿海,西部水量较大,但含水层不同程度地受到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在垂直方向上,岩溶发育最好地段为海拔-40~-50米以内,下限为-80~-100米,石棉矿辉绿岩附近发育深度可达-200米。

1.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及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组成,分布在沈大铁路以西,主要地段有:

大魏家地段。含水层由寒武系中统至奥陶系中统的灰岩、泥质花纹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大涡卷灰岩、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埋藏深度30~40米,地下水十分丰富,单井涌水量2000立方米/日,特别富集地段可达1万立方米/日以上。60年代中后期地下水大规模开采后,逐步产生海水入侵,地下水矿化度1克/升左右。

大莲泡地段。包括大莲泡及团瓢2个含水体,含水层由寒武系中上统的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地下水丰富,单井涌水量5000~7000立方米/日,最大可达20000立方米/日。建成水源地,地下水被强烈开采后,形成一个22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产生海水入侵。

石河地段。分布在石河乡北部罗家屯附近,面积很小。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灰岩组成,承压水,单井涌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

三十里堡平原地段。西部是覆盖型岩溶水,埋藏深度20~25米。东部为裸露型,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灰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结核灰岩组成,岩溶发充深度70米以内,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立方米/日。

石门地段。位于丘陵区,属裸露型,面积2.5平方公里。含水层的组成与三十里堡地段相同。

70年代修建石门水库,在石门村附近发现1个可容纳百余人的大溶洞,与断裂构造有关,洞内含水,重碳酸钙型,矿化度0.32克/升,地下水尚未利用。

廿里堡至连丰村地段。面积14平方公里,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灰岩组成,溶洞分布多数在地面下50米以内。这里是地下水的补给区,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很大,可达30米左右,单井涌水量300~500立方米/日。

金州——海中龙眼地段,包括金州镇、吴家屯、金州重机厂等地。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灰岩组成,海拔0~-20米段溶洞最发育,最低发育在-80米。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立方米/日,地下水开采强烈,金州镇内地下水位在枯水期降至海平面下10米,海水入侵严重。

石棉矿地段。第一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组成,矿床开采后的水位标高-1.52~5.5米,矿化度0.105~5.452克/升。辉绿岩之下为第二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白云质灰岩组成,水位标高-11.5~-32.39米,矿化度0.19~28.08克/升。

2. 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含水层由寒武系下统夹于粉细沙岩页岩中的灰岩泥灰岩(厚度7~60米)、震旦系中上统页岩中的灰岩、泥灰岩、藻灰岩组成,广泛分布在三十里堡、七顶山、大魏家、廿里堡、金州镇南北、湾里、满家滩等地,单井涌水量100~500立方米/日,个别可达2000立方米/日以上。

金州区裂隙岩溶水水质规律性较强,低山丘陵区为重碳酸钙型水,低丘区为重碳酸氯化物型水,较低处及沿海地带为氯化物重碳酸型水,直到氯化物型水。 根据计算,金州区裂隙岩溶水补给资源7345万立方米/a,大多数地段处于超采状态,造成较严重的海水入侵。

(三)大连市区(不含金州区)附近的裂隙岩溶水

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的各类碳酸盐岩组成,在含水层的垂直方向上已经发现4层溶洞发育带:

第一层,海拔0~40米,溶洞最发育,串珠状,地下水丰富,溶洞内有少量棕红色粘土充填;

第二层,海拔-50~-70米,溶洞较发育,不连续,地下水丰富; 第三层,海拔-80~-120米,溶洞发育较差,含水较少; 第四层,海拔-120~-170米,溶洞发育程度和含水都很微弱。 1.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含藻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质纯灰岩组成。革镇堡、营城子、牧城子、土城子一带地下水较丰富,单井涌水量1000~5000立方米/日;甘井子、三道沟、土城子南部一带地下水不够丰富,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立方米/日。这些地区地下水开采强烈,大多数遭到海水入侵。 2. 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含水层由震旦系中下统大理岩、泥灰岩、含藻灰岩、灰岩等组成,主要分布在水师营一带,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立方米/日。 3. 覆盖型裂隙岩溶水

分布在旅顺鸦鸬咀、牧城子、土城子、革镇堡、大辛寨子一带,含水层由震旦系中、下统灰岩等组成,单井涌水量大多数小于1000立方米/日,革镇堡、大辛寨子地区可达1000~5000立方米/日。

根据计算,大连市区附近裂隙岩溶水补给资源2218万立方米/a,处于超采状态,海水入侵严重。 (四)其他地区裂隙岩溶水

零星分布在庄河县石山乡石灰窑、老金坨及小刘屯一带,面积仅3.2平方公里,上部为石英岩。含水层由石灰岩组成,厚度50米左右,地下水自流到地表,溶洞发育,地下水并不丰富。 四、基岩裂隙水

大连地区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庄河县、新金县、长海县、瓦房店市北部、金州区东部、大连市区至土城子以南。含水层的组成岩性和地层十分广泛而又丰富,包括有各类火成岩,如花岗岩、碳酸盐岩以外的沉积岩(如沙岩)、复杂的

变质岩(如片麻岩、石英岩)等。根据贮水的岩石裂隙的成因,又可分为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按照岩石特征,又分为层状裂隙水和块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分布虽广泛,但含水微弱,很少用井开采;含水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山区。 (一)庄河县的基岩裂隙水

庄河县基岩构造裂隙水的含水层由震旦系的石英岩组成,分布在黑岛、石山一带。泉水流量多数小于1升/秒(86.4立方米/日,下同);单井涌水量多数小于1000立方米/日,个别大于1500立方米/日。矿化度小于0.2克/升,重碳酸型水。风化网状裂隙水是庄河县主要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由花岗闪长岩、片麻岩、混合岩等组成,水量微弱,泉水流量小于1升/秒,单井涌水量小于500立方米/日,矿化度小于0.2克/升,重碳酸型水。 (二)新金县的基岩裂隙水

新金县构造裂隙水极少,风化裂隙水占主体,泉流量小于0.1升/秒,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个别可达256立方米/日,重碳酸型水,矿化度小于0.3克/升。

(三)瓦房店市的基岩裂隙水

瓦房店市构造裂隙水分布面积广,北部和东北部尤为集中,含水微弱,泉水流量小于1升/秒,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但是,由震旦系中下统等沙岩、石英岩、石英沙岩组成的含水层,裂隙相对比较发育,单井涌水量较大,可大于100立方米/日,个别可达500~1000立方米/日,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0.5克/升。

(四)大连市区及其附近的基岩裂隙水

大连市区层状岩类裂隙水分布在大连市区及旅顺口区南部、石河、大黑山、大孤山、满家滩、曹家屯。含水层由震旦系中下统的石英岩和板岩、石炭系沙页岩组成。含水微弱,泉水流量小0.2升/秒,钻孔流量小于100立方米/日,但

地下水富集地段可达100~500立方米/日,有的甚至更大。且承压性较好,有的地段呈自流水。石英岩含水相对比较均匀,成井效果较好。

大连市区及其附近的块状岩类裂隙水,分布于市区东部及旅顺老铁山地区。含水层由太古界的片岩及片麻岩组成,含水微弱,泉水流量小于0.5升/秒,单井涌水量小于200立方米/日。 (五)海岛地下水

以长海县为主体的海岛地下水十分贫乏,类型为基岩裂隙水,除了大长山岛和广鹿岛有零星层状岩石裂隙水外,其余全部为块状岩石裂隙水。各岛平均单井涌水量:大长山岛100立方米/日左右;广鹿岛55立方米/日;三山岛52立方米/日;其他各岛平均13.22立方米/日。以氯化物重碳酸型水为主,广鹿岛南部为重碳酸氯化物型水。另外,海岛个别地段如大长山岛沙山子,有厚度不大的第四系含水层(细沙和松沙),用大口径浅井开采时,单井涌水量50立方米/日左右。 五、大泉

大连地区地下水露头很多,以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为主,但形成大泉不多。这些大泉都与断裂构造相关,形成所谓的构造泉,很多是构造上升泉。主要有10个。

(一)三道咀子泉

位于瓦房店市长兴岛三堂乡三道咀子西北。含水层由震旦系南芬组的泥灰岩组成,属裂隙岩溶水,处于裂隙岩溶水的滨海排泄区(溢出带)。地质构造在北东向延伸的王家窝棚——三道咀子张性断裂上,属于特大的构造上升泉。泉水流量24.87升/秒(2148立方米/日)。重碳酸氯化物型水,矿化度0.39克/升,水温14℃。

(二)宫家咀子海中龙眼

位于瓦房店市长兴岛三堂乡宫家咀子东海滩上,涨潮时泉水被淹没,退潮时露出,属于典型的滨海溢出带泉。含水层由寒武系上统竹叶状灰岩和寒武系下统的泥灰岩组成,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地质构造位于北东向石子——拉山断裂带入海处,属于特大的构造上升泉。泉水流量11.80升/秒(1029立方米/日),泉水出露的断层为导水断裂,并与海相连,因此天然状态下地下水即遭到海水入侵,属氯化物型水,泉水矿化度3.23克/升,水温13℃。 (三)泉眼屯泉

位于瓦房店市谢屯乡泉眼屯以东的东山坡上,该村即以泉得名。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的泥灰岩组成,属于相对不透水的沙页岩与含水较好的泥灰岩接触带特大上升泉。泥灰岩中的裂隙岩溶水因受沙页岩的阻截而流出地表成泉,形成机理与济南著名的趵突泉基本相同。泉水流量很大,可达32升/秒(2765立方米/日),水质良好,略受海水影响,属氯化物重碳酸型水。矿化度0.499克/升,水温11℃。

(四)皮口碳酸泉

位于新金县皮口镇南,为中国极为罕见的一种冷矿泉,泉水因富含CO2而极为宝贵并闻名于世。泉水出露处距海150米,地貌上属海蚀二级阶地,含水层由碳酸盐岩变质而形成的大理岩组成,地质构造为蔡家屯—皮口断裂。此处原为天然泉水,现因砌成1个9.12米深的水井而不自流,日产水量3.2立方米。1978年辽宁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进行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时,曾在此泉东南23米处施工一个钻孔,测试结果显示水中游离CO2含量高达3661毫克/升,十分罕见。钻孔施工完工1个月后,井口开始喷水,水高度12.5米,持续10分钟,十分壮观。喷发时因CO2的大量溢出而有刺鼻的味道。以后开始间歇性喷发,每昼夜喷发1次,每次可持续3~5分钟,有时长达10~15分钟。半年之后喷发持续时间2~3分钟,喷发高度35.1米,每次喷水量2~3立方米。泉水无色、无嗅、透明,有汽水般的清凉麻辣和爽口的味道。水温9~

10°C,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4克/升。水中还含有氡、镭、铀等放射性元素,是宝贵的冷矿泉水,目前尚未有效利用。 (五) 牛亡牛哨碳酸泉

位于新金县俭汤乡牛亡牛哨。1978年辽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进行1∶2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普查中采样测定首次发现。水中游离 CO2含量700米克/升,被确认为碳酸泉。含水层由震旦系下统长石沙岩和前震旦系斑状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组成。泉水出露在断层挤压破碎带内,构造上属于南北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处。海城地震时断层有活动迹象,震后泉水流量突然增大10倍以上,以后又逐渐减少。泉水无色、无味、麻辣爽口,水温12°C,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高达3.7克/升,含氡、镭、铀等放射性无素,属宝贵的冷矿泉水。1978年5月31日实测的泉水流量37.2立方米/日。 (六)响水寺泉

位于金州区东大黑山西坡响水寺。泉水出口有一大溶洞,称为瑶琴洞,洞外建有响水寺庙。泉水出口在断崖处形成几米高的水头跌落,并发出跌水声,声传数里故名“响水”。地下水含水层由前震旦系石英岩和震旦系泥灰岩组成,地质构造位于北东向的响水寺断裂上,属于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两类地下水的混合水流。泉水流量13.3升/秒(1149立方米/日),重碳酸氯化物型水,矿化度0.157克/升,水质良好。 (七)李家屯泉

位于金州区龙王庙北李家屯海边。含水层由寒武系下统灰岩组成,地质构造位于龙王庙断裂南端,附近有辉绿岩脉,阻隔地下水运动,是泉水形成的重要条件。扩泉以后的泉水最大流量可达1万立方米/日。红外线航空扫描结果,在附近海湾发现有面积很大的淡水晕,证明本区地下水大量排泄入海。退潮时,泉水在海滩上大量溢出。为氯化物重碳酸型水,矿化度1.95克/升。 (八)海中龙眼

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跨海大桥北端,距海岸150米处的海底,已修成1个水池。丰水期泉水自流出水池,十分壮观,为典型的断层上升泉。最大流量1~3万立方米/日,矿化度较高,为氯化物重碳酸型水。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灰岩泥灰岩组成,位于金州断裂入海端。 (九)龙眼泉

在旅顺东北的龙眼村。含水层由震旦系下统泥灰岩、大理岩组成,地质构造位于南北向的断裂带上,属于构造上升泉,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清代北洋水师辟为水源。最初水量可达5000立方米/日,自流高度2米左右。70年代以后,由于无节制打井导致水位下降,1979年泉水干涸。 (十)曹家屯泉

位于金州区大李家乡曹家屯海滨。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石灰岩组成,出露在含水的石灰岩与不导水的板岩接触带上,为接触带上升泉,泉水流量15升/秒(1296立方米/日)。

六、地下热水

大连地区地下热水天然露头分布在新金县与庄河县北部山区,目前已发现天然热水点4处。 (一)龙门汤地下热水

位于瓦房店市许屯乡龙门汤西北约350米的小河河床中。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水温41℃,硫酸重碳酸钠型水,天然流量28立方米/日,分为浅层地下热水和深层地下热水。浅层地下热水贮存在于河床及阶地中,热水含水层由第四系沙砾石、卵石及碎石组成,厚度18米,水温31℃,属低温热水,重碳酸硫酸型水,矿化度0.32克/升,抽水水量810立方米/日。深层地下热水出露在花岗岩断裂带内,属导热构造,下部见有大理岩、片麻岩等。孔内水温最高80℃,

属高温热水,硫酸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0.59克/升,抽水水量1767立方米/日,含氡、铀等放射性元素。属良好的矿泉水,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二)安波地下热水

位于新金县安波乡的低山环抱的山间谷地,地下热水含水层由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等组成,并有花岗岩等侵入体。地下热水出露在既是导热构造又是储热构造的断裂带中。天然出露的热水泉有3个,最高水温54℃,属中温热水(40~60℃),天然流量1.83升/秒(158立方米/日)。其他2处水温分别是42℃和28℃,分属中温热水和低温热水(20~40℃)。1976年对这个地下热水分布区进行初步勘探,深部水温最高73℃,钻孔最大抽水水量1670立方米/日。地下热水分为2层:浅层热水分布在第四系及浅部岩石中,水温30~40℃,属中低温热水,重碳酸硫酸型水,矿化度0.27克/升;深层热水分布于深部断裂构造附近,水温70℃左右,属高温热水,热水矿化度0.3克/升,属重碳酸硫酸型水,并含有铀、锂等放射性元素和稀有元素,是良好的热矿泉水。热水分布区自1972年开始用于育苗、取暖、医疗等,逐渐发展成为疗养区。 (三)步云山地下热水

位于庄河县步云山乡温泉村的山间谷地。含水层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地下热水出露在导热和贮热断裂破碎带内。天然温泉被庄河县疗养院利用,自然流量6.9立方米/日,水温57℃,属中温热水,1978年进行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中,施工1个钻孔,水温49℃,亦属中温热水,钻孔抽水水量668立方米/日。地下热水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0.21克/升,含有氡、镭、铀等放射性元素,具有很高的矿泉价值。 (四)俭汤地下热水

位于新金县俭汤乡邓家村宁屯东南700米的丘陵坡脚。含水层为花岗岩,附近有断层。地下热水被亚粘土含碎石覆盖,地面有一层当地农民称为“硝”的白色结晶。地表上为1个地下热水溢出带,水流最大的2处流量139.5立方米/日,

水温50℃,属中温热水。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1.45克/升,含有氡、铀、锂等放射性元素和稀有元素。属良好的热矿泉水,尚未进行过勘探研究。 七、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

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是大连地区2个突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尤其是海水对裂隙岩溶水(也包括孔隙水)含水层的入侵在世界上也比较典型。 (一)海水入侵

大连地区的海水入侵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地下水大规模开发而产生,1984年达到顶峰,以后大规模发展势头得以扼制,并向好的方向发展。另外,有的地下水含水层在天然条件下就会受到海水影响,故在滨海狭长平原地区有微咸水和咸水分布;有的海湾地带,如复州湾、皮口等地还埋藏有卤水资源。

大连地区海水入侵的层位主要是裂隙岩溶水的含水层,亦有孔隙水含水层。前者入侵途径很不均匀,后者则比较均匀。入侵地点在大连市区北部、旅顺口区、金州区及瓦房店市复州湾采矿区。

大连地区的海水入侵始于60年代末,当时入侵面积仅50平方公里左右。1965~1977年,海水入侵仅限于甘井子区南关岭和后盐村2个孤立地段。入侵距离6.25公里,面积14.5平方公里,氯离子含量增长2~4.5倍(1964年以前,裂隙岩溶水中的氯离子含量小于100毫克/升)。70年代末期入侵面积达到120.6平方公里。1984年达到高峰,重点入侵地段有9个:南关岭、革镇堡、周水子、营城子、大连市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州、大魏家、大莲泡。最大入侵距离8.6公里,入侵面积223平方公里,比1981年增加44.92平方公里。地下水位标高在海平面以下4~20米,氯离子平均含量722毫克/升,比1981年增加282毫克/升。

1986年以后,地下水开采量开始减少,海水入侵进入停滞发展阶段。1988年氯离子平均含量400毫克/升,入侵面积220平方公里,最大入侵距离7.25公里。

1. 革镇堡地段。海水入侵分布革镇堡村以西至棋盘村、拉树房一带。后革镇堡以东、以南虽然开采强度和水位降深都比较大,但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和矿化度都很少,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由特定的地质构造决定的。革镇堡以西地区从1979~1984年,氯离子含量年递增68.3 毫克/升,1984年以后呈斜线下降,年递减99.9毫克/升。1984年入侵面积12.9平方公里,入侵内陆距离6.5公里。1988年入侵面积9.1 平方公里,入侵距离3.15公里。

2. 南关岭地段。包括前盐村和后盐村一带。1965~1981年间,氯离子含量增加1283毫克/升。后盐村有的井氯离子含量由1978年的584.1毫克/升升高到1981年的942.3毫克/升。1977年,该地段海水入侵面积还仅限于2个孤立地段;1978年2段相连;1981年入侵面积25.5平方公里。1984年,该地段地下水氯离子平均含量升高到1388毫克/升,1986年海水入侵面积35平方公里,入侵距离8.6公里,与周水子沟通。1988年入侵面积减少到27.2平方公里,氯离子平均含量减少到720 毫克/升,入侵距离缩短到7.25公里。

3. 周水子地段。1979~1984年,氯离子含量呈斜线上升并达到高峰。1984年为744.8 毫克/升,年递增88.5毫克/升。1984年以后年递减74.1毫克/升,1988年为448.4毫克/升。1986年入侵面积27.1平方公里,入侵距离向西7公里、向北3.8 公里,呈现与南关岭地段相连的势态。

4. 营城子地段。1984年以前,井群集中于铁路以北开采地下水。1984年以后。铁路以南增加地下开采,减少铁路以北开采量,因此氯离子平均含量下降,而入侵面积则趋于上升。1979~1984年,氯离子呈斜线上升并达到高峰,1984年为824毫克/升,平均年递增126毫克/升。1984年以后开始平均年递减133毫克/升。1977~1988年,海水入侵面积波状上升到40.2平方公里,年递增0.87公里。海水入侵呈东西贯通之势,南北宽度3.35公里。

5. 大连市区。1979~1984年,氯离子平均含量由292.6毫克/升增加到676.7毫克/升。1984~1988年由676.7 毫克/升递降至226.8毫克/升。

1982~1986年海水入侵面积缓慢上升,1986年达到28.45平方公里,1988年递减至24.05平方公里,呈现下降趋势。

6.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马桥子地段)。1984年末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时,165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水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水质良好,为重碳酸型水,平均氯离子含量小于100 毫克/升,海水入侵面积9.55平方公里。1988年海水入侵面积15.45平方公里,平均氯离子含量达到150毫克/升。

7.金州地段。是大连地区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段之一,海水入侵已经沟通了渤海和黄海。1978年海水入侵仅限于西海岸的洼地(渤海),属天然的海水入侵,面积仅2.75 平方公里。1986年入侵面积增加到44.2平方公里,年递增5.18平方公里,1988年又增加到48.15平方公里。海水入侵距离,渤海黄海沟通后的总长度6.8公里,南北宽1.9公里。1979~1988年,氯离子平均含量缓慢上升,由422.13 毫克/升增加到538.5毫克/升,年递增12.3毫克/升。 8. 大魏家地段。1966年平均氯离子含量198.8毫克/升,1969年379.5毫克/升。1970年,水源地正式建成开采,氯离子含量以年递增58.3毫克/升的速度增加。其中1979~1982年增长速度最快,平均年递增162.2 毫克/升,1982年平均氯离子含量1136.8毫克/升。1983年以后,水源地由长年连续开采改为季节性断续开采,氯离子平均含量年递减89.2毫克/升。1969年以前,海水影响最大距离1525米,属天然海水影响。到1977年共推进350米,1978年又推进375米。控制开采后,海水入侵的推进过程被扼制。1981~1986年,海水入侵面积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因为1983年后农业开采增加,仍导致海水入侵面积不断扩大,1986年达21.3平方公里,最大入侵距离4450米。

9.大莲泡地段。1979年氯离子平均含量173.5毫克/升,仅发现1个咸水点,1969年氯离子平均含量25.66毫克/升,1976年152.6 毫克/升,1983年上升至373.4 毫克/升。海水入侵距离也开始加大,1977年推进175米,1978年推进175米,1981年最大入侵距离1425米,1982年猛冲至6000米,入侵面

积达到8.5 公里。1983~1988年呈缓慢下降。1988年的平均氯离子含量降到194.3 毫克/升,最大入侵距离缩短到5150米,但入侵面积则扩大到15.5公里。 大连地区受海水入侵的地段均属中度入侵和重度入侵地段。重度入侵地段包括南关岭、泉水、大连港、金州。这些地区均属沿海地下水强烈开采区。1988年分布面积44.01公里,氯离子平均含量800毫克/升,平均矿化度2097毫克/升,为氯化物型地下水。

矿坑排水也引起海水入侵。瓦房店市复州湾地区地下水日疏水量4~5万立方米/日,1975年5月3日地下水位降到海平面下40.39米,海水入侵距离6公里,入侵面积43平方公里,地下水矿化度20克/升。附近淡水资源十分贫乏。 (二)地下水污染状况

大连地区的地下水污染主要发生在城镇中工业和居民集聚区。大连市区地下水中的多数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1981~1985年普遍增加,1985~1988年则呈普遍减少趋势。比较典型的组分有硝酸根、亚硝酸根、氯化物、总矿化度等。但总硬度和硫酸根仍处于逐年增加趋势,酚超标比较严重,尤其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除了上述之处,大连地区地下水中的污染组分还有锌、镉、汞、铜、铅、铬、砷、氰等。全地区地下水按污染程度可分为6级。 1. 未污染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P<1)

分布在营城子南和金州东部。1988年面积60平方公里,有递减的趋势。地下水中超过背景值(天然状态,下同)含量的元素仅有硝酸根和酚,属重碳酸型水。

2. 极轻度污染的地下水(P=1~5)

呈长条状分布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州及营城子等丘陵顶部和边坡地带。污染组分以硝酸根为主,分布面积160平方公里,有递减的趋势,属重碳酸氯化物型水。

3.轻度污染的地下水(P=5~10)

分布在七顶山、大魏家、金州及大连市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呈条带状分布在山坡边部,面积208公里,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超过背景值含量的组分有硝酸根、总硬度,属重碳酸氯化物型水。 4.中度污染的地下水(P=10~20)

分布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州、大魏家及大连市区的山前边缘地带,面积250平方公里,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超过背景值含量的组分有硝酸根、总硬度、氯根、铁、硫酸根等,属重碳酸氯化物和氯化物重碳酸型水。 5.较重度污染的地下水(P=20~50)

分布在七顶山、金州、南关岭、大连市区的近海地带。超过背景值含量的组分有硝酸根、总硬度、硫酸根、氯化物、铁、酚、砷等。面积200平方公里,有递增趋势。地下水化学类型复杂,没有主导型。 6.重度污染的地下水(P>50)

分布在营城子、大连市区、革镇堡、金州等沿海地带。污染组分十分复杂,个别污染组分的含量超过背景值含量上百倍,如镉、汞等;酚、硝酸根、铁也有几十倍。面积100平方公里,递增速率极快。大连地区其他地段的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还没有系统研究。已知庄河镇、城子坦、皮口等地地下水都存在污染问题,其中皮口水源大肠杆菌超标,城子坦水源氯化物偏高。瓦房店市区各类工业废水、医院废水、生活污水均排到回头河,污染河水也污染地下水,对蔡房身水源地造成威胁。松树丝绸厂废水排入复州河后,污染河流10公里之长,危及地下水。 八、地下水开发和水源地

大连地区对地下水的认识和开发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878年,清朝政府在旅顺水师营扩建海军北洋水师基地时,就动工开发了龙眼泉的地下水及给水工程。日本侵占大连后,从30年代开始进行供水水源调查,认为找不出集中的地下供水水源地,深层地下水希望不大。

大连地区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开始于建国后,尤其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1949年,大连自来水系统有水井19眼,开采能力1.8万立方米/日,占总供水能力的19%;厂矿自备井有开采能力1万立方米/日。80年代初,自来水系统有供水井50~60眼,开采能力5.5万立方米/日,占总供水能力的26%;厂矿自备井有地下水开采能力9.5万立方米/日。综合计算,地下水总开采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占综合供水能力的49%。可以说,当时大连市区城市供水一半取自地下水。

至1990年,大连市政有供水水源12处,其中大型水源1处、中型2处,其余为小型。

(一)金州区三十里堡马圈子水源

间断供水。中型水源,1939年投产。开采深度11~18米,含水层厚度15米,含水层为沙砾、卵石,属孔隙水。总井数11眼,运转井7眼,实际开采量1.28万立方米/日。

(二)金州区大魏家水源和大莲泡水源

位于金州区的大魏家、七顶山、大莲泡。间断供水。大中型水源。含水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为裂隙岩溶水。1970年投产,开采深度20~70米。开采井总数15眼,运转井5眼。批准开采量9.93万立方米/日,市政实际开采量2.11万立方米/日,水位持续下降。 (三)甘井子区革镇堡水源

位于革镇堡镇,1967年投产,中型水源。市政已停采,交农业部门使用。含水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为裂隙岩溶水。开采深度15~70米。开采井6眼,批准开采量1万立方米/日。市政停采后水位回升。 (四)甘井子三道沟水源

位于中沟村,1967年投产,连续开采,小型水源。含水层为沙砾石,地下水属孔隙水。开采深度4~10米,开采井总数2眼,均运转,实际开采量6630立方米/日。

(五)沙河口区马栏河井群

连续供水,小型水源。含水层为沙砾石,孔隙水。开采深度3~7米,开采井总数6眼,运转2眼,实际开采量2790立方米/日。 (六)甘井子区凌水寺3号井

间断供水,小型水源。含水层为页岩夹凝灰岩,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开采深度3~9米。开采井总数4眼,运转2眼,实际开采量380立方米/日。 (七)大连市内井群

间断供水,小型水源。含水层为板岩夹凝灰岩,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开采深度3~18米,开采井总数6眼,运转1眼,实际开采量150立方米/日。 (八)旅顺口区寺沟井

连续供水,小型水源。含水层为页岩夹凝灰岩,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开采深度3~5米,开采井总数1眼,实际开采量760立方米/日。 (九)旅顺口区水师营下流井

连续供水,小型水源。含水层为沙砾石,地下水为孔隙水。开采深度3~7米,开采井1眼,实际开采量840立方米/日。 (十)旅顺龙眼泉井

间断供水,小型水源。含水层为石灰岩,裂隙岩溶水。开采深度60~100米,开采井总数4眼,运转2眼,实际开采量1820立方米/日。

D、海岛及附近水文概况

(一)石城列岛

石城列岛位于庄河湾南方约4海里处,由石城岛、寿龙岛和大、小王家岛组成。因临近大陆,水域较浅,一般水深在10米以内。列岛礁石及小岛很多,各岛屿间水道狭窄,潮流较复杂,属半日潮。

1. 潮流。石城岛与寿龙岛之间,涨潮东北流,落潮东南流,流速2节。大王家岛北侧,涨潮东流,落潮西流;东、南两侧,涨潮东北流,落潮西南流,在白石礁附近有急流。寿龙岛与元宝砣子之间,涨潮西北流,流速1.5节。 2.冰情。石城岛附近海域每年11月中旬至来年3月下旬为结冰期,以1~2月份最严重,冰厚一般为30~40厘米。岛屿北部较南部严重,岛南蛤蟆沟附近严寒期仅有少量浮冰。 (二)海洋岛

海洋岛位于大、小长山岛东南约20海里,远离大陆,山高岸陡,周围岩石海岸回环曲折,多海蚀崖,岛屿周围水深约在20米以上。附近小岛周围干出礁和石坡较多,船舶不易靠近。岛西北部海洋岛湾有天然良港。乌蟒岛位于海洋岛西北方约12海里处,峭立险峻,四周倾斜入海,水深20米以上。均属正规半日潮。

海洋岛南北附近,涨潮东北流,落潮西南流,流速约1节,最大2.5节,高、低潮前1~2小时转流。岛西侧,涨潮北流,落潮南流,流速最大2节,接近高低潮时转流。南砣子与长咀子之间,涨潮东北流,落潮西南流,流速最大1.8节,半潮时转流。在5~6月间遇强烈东南风或大雨时,流速和潮差都有增加。 乌蟒岛附近,涨潮北流,落潮南流;开始涨潮为东北流,开始落潮为西南流,流速1~1.5节。各小岛之间流速比岛屿外围稍大。 (三)外长山列岛

外长山列岛位于海洋岛西方约12.5海里处,主要由獐子岛、大耗子岛、小耗子岛和东西褡裢岛组成。岛岸曲折多海湾,岛际水道纵横相通。属正规半日潮。

獐子岛北侧附近,涨潮西北流,高潮前1~2小时转为西流,最大流速2.5节;高潮后2~3小时转东流,最大流速2节。低潮为东南流,低潮后2小时转西北流。岛西方3海里附近,涨潮北流,落潮南流,高潮前1小时至高潮为西流,高潮至高潮后3小时为西南流,高潮后3小时至低潮为南流,低潮时为东南流。岛南岸流较小。

獐子岛水道,涨潮北流,落潮南流,流速约2节。

大、小耗子岛东、西两侧有较大的沿岸流,涨潮北流,落潮南流,流速约1.5节。

耗子岛水道,涨潮北偏西流,落潮东偏南流。流速1.5节左右,半潮时转流。 小耗子岛南侧尖塔礁附近,涨潮西北流,落潮东南流,流速2.5~3节。在大耗子岛大洼岬、小耗子岛鸭鹤咀附近都有较大的会合流。

外长山水道,开始涨潮时为东北流,近高潮时转西流,高潮后1~3小时转西南流,再转南流,近低潮时转东南流,低潮后1小时转北及西北流,近高潮时转西流。流速均约1.5节。

大耗子岛和东西褡裢岛之间,涨潮西南流,高潮前3小时转东北流,高潮前2小时左右转西流,后转西南流,高潮后2小时左右转东流,低潮前2小时左右无流,后转东北流。由于大小耗子岛和东西褡裢岛三足鼎立,故流向变化很大。 (四)里长山列岛

里长山列岛位于金州区盐大澳的东方,西端广鹿岛距大陆最近约7海里。包括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塞里岛、哈仙岛、格仙岛、瓜皮岛、广鹿岛、葫芦岛、巴蛸岛。各岛之间主要水道都经过8~15米水深扫海。

广鹿岛沿岸有两支较强的流。一支在广鹿山东北角,涨潮时东北流,流速3~3.5节,大潮时4~4.5节;落潮西南流,流速2.5~3节。流区半径0.5海里,海面受潮流影响呈现出显著波纹。另一支在霸王盔附近,流区半径0.8海里,涨潮东北流,流速2.5~3节;落潮西南流,流速2~3节。大潮时海面因流急有浪

花。庙东湾沿岸,涨潮北流,半潮时转东北流,落潮时转南流。柳条沟湾附近,涨潮西北流,入湾后转为南流,落潮时转西南流,入湾后转为南流,落潮时转西南流。

格仙岛的大草砣子附近,涨潮西北流,落潮东南流,流速0.8~1.5节。岛西侧,涨潮东北流,落潮西南流,流速1~1.5节。

哈仙岛的东西两侧流较大,涨潮东侧西北流,西侧北流;落潮东侧南流,西侧东南流,流速1.2~2节。

塞里岛塞里套附近,涨潮北流,高潮前1~2小时转西流;落潮西南流,后转南流,接近低潮转东流。西流时流速最大,约2节。流向受风影响较大,在5~8月间,由于东风较多,故西流时间长,仅在夜间才有东流,流速也很小。 小长山岛西湾,涨潮湾内几乎无流,落潮湾西顺岸东流,到湾中转南流。在羊砣子尖到钓鱼台之间,落潮时流较急。湾口青杆子南方1海里附近,涨潮西北流,落潮东南流,流速1.5节。

大长山岛南侧东部大礁头附近,低潮至高潮前1~2小时为东流,高潮前1~2小时至高潮后1小时为西流,高潮后1~2小时内为南流,后转东流,东流时间较长。北侧唐梨沟湾附近,涨潮西流,落潮东流,开始涨潮时为东北至北流,开始落潮时为西南流,西流时流速较强,约2节。西端西草砣子附近,近低潮时北流,低潮时为东北流,近高潮时西南流,高潮为南流,半潮时无流。

E、大连湾至老铁山水道水文

大连湾至老铁山水道沿岸多为岩岸,岸线曲折,海上有又多零星岛屿,形成许多天然港湾锚地,辽东半岛东岸的优良港湾主要集中于此。沿岸水深多在20米以上,碍航物甚少,航行便利。潮汐为半日潮性质,潮差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大连湾至老铁山西角沿岸5海里附近,潮流流向与海岸平行,即涨潮为西至西南

流,流速1.5~3.5节;落潮为东至东北流,流速1~2节。老铁山西角附近流速甚强,最大可达6.5节。大连湾以西几乎无冰,即使有也是沿岸结薄冰,无碍航行。

(一)大连港水文及气象简况

该港水深,黄白咀与和尚岛东咀子联线以东10~34米,以西大部分在6米以上,均为泥底。大连新港水域水深15米以上,大部为岩石底。属半日潮,最大潮差3.9米。

1. 潮流。港口大三山水道,涨潮西南流,流速1.5~2.5节;落潮东北流,流速1节。东部三山水道,涨潮西流,流速2.5~3节;落潮东北流,流速2.5节。港内中部,涨潮西流,落潮东流,流速0.5~1节。港内西部,涨潮西北流,落潮东南流,流速均在0.5节。上述涨落潮的转流时间均为高、低潮后4小时。 2. 风。每年10月至来年3月多北及西北风,4至8月多南及东南风,9月为换风季节,北及西北风与偏南风交替。冬季风力较强,多阵性大风,有时6级以上强风常持续3天。冬季每月大风日数约为10天,风力一般6~8级,有时达9~10级。夏季风力较弱,大风日数每月4~5天,风力一般只有6级;雷阵雨前后短期阵风有时可达8~10级;有气旋过境或台风袭击,南及东南风可达7~8级。1972年7月3日台风到达渤海湾时,该港曾出现东北、东及东南大风,平均最大风力达10级。当时大港区涌浪漫过阻浪堤,船只出现跳缆、断缆与码头相碰撞现象,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3. 雾。全年平均雾日约36天,绝大多数发生在3~8月,尤以6~7月为甚,平均每月5~9天,多达17天。3、5、8月,平均每月3~4天,其余各月1~2天。持续时间6、7月为2~3天,最长1周,其余各月为1天,3月份有时较长些。雾多由海上吹来,遇东南风时易起雾,转偏北或西风时雾即消散。雾多发生在夜间及早晨,白天很少。

4. 冰情。1~2月间为结冰期,结冰范围自北阻浪堤东端至海猫岛一线以西,其中臭水套与黑咀子最为严重,冰厚一般在15~20厘米。严寒时黑咀子区影响小型船舶离靠码头,大港区也会结冰。 (二)小平岛水道水文

小平岛港西距旅顺港12海里,东距大连港约20海里,除西、西南风港内涌浪较大,可避其他诸向风。为半日潮性质。 (三)旅顺港水道水文

旅顺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为中国北方不冻港之一。地处黄、渤海要冲,为京津之门户。与庙岛群岛及登州头共扼渤海海峡咽喉,历来为军事要地。为半日潮性质。老虎尾航道涨潮流向北,落潮流向南。 (四)老铁山水道水文

老铁山(465.6米)为辽东半岛南端最高峰。山西角与山东蓬莱头连线为黄、渤海分界线。沿岸水深一般30米以上,西角最深处60多米。山附近流大,行船一般距岸不应少于1海里。以山东南和夹帮咀连线为避险线,以避开开洋礁。为半日潮性质,潮自东向西逐渐减小。潮流流向平行于老铁山沿岸,涨潮为西至西南流,流速3.5节;落潮为东至东北流,流速2节。山西角附近流速为最大,可达6.5节。

F、港湾水文

(一)羊头湾

位于辽东半岛西岸南部,老铁山灯塔北约3.5海里处,与旅顺港腹背相靠。湾口介于长咀与大羊头之间,宽约2.5海里,水深15~25米。湾内水深5~15米,5米深线距岸约1~5链。湾内底质,近岸为沙泥,中部为泥。该湾可避南、东、东北诸风,为中、小型舰船之良好锚地。冬季由于受流冰影响不宜锚泊。

(二)双岛湾

位于羊头湾北方约3海里处,距旅顺港17海里。湾口介于董家坨子与西湖咀之间,宽约2.3海里,水深8.4~12.4米。湾内水深4.7~7.4米,泥底,可避北经东至东南风。湾内有一小岛叫双岛,小船可在其西北方抛锚,水深3米以上,泥底。小岛西侧1链内有礁脉延伸。湾东部近岸为一浅水区。湾口南侧董家砣子附近有礁散布,距岸最远的约4链。湾口阔,腹较小,水深适中,底质较好,可作为船艇避风或疏散锚地。 (三)大潮口湾

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北岸。湾口介于北海村与西平山之间,为向北敞开海湾,宽约2海里,纵深约1海里。湾口水深8米左右,湾内水深5~7米,5米等深线以北为软泥底,以南为沙底。

1. 潮汐大潮升1.9米,小潮升1.6米,平均海面1.2米。

2. 潮流 湾口附近涨潮为东偏北流,落潮为西偏北流,流速1节。避偏南风较好,可作为夏季临时避风锚地。 (四)营城子湾

位于大潮口湾东偏北方约4.5海里处,湾口介于钓鱼台咀与猴儿石咀之间,向西北敞开,湾口宽约3.2海里。湾口水深8~10米,湾中部水深4~8米,近岸多在2米左右,泥质底,东部为泥沙底。5米等深线距东岸约1.5海里。 1. 潮汐 平均高潮间隙00小时06分,大潮升1.9米,小潮升1.6米,平均海面1.2米,为不规则半日

潮。当月赤纬最大时,有较大的日潮不等。

2. 潮流 营城子湾、大潮口湾与横洲之间,涨潮东北流,流速1.7节;落潮西南流,流速1.3节。

3. 冰情 每年12月中旬至来年3月中旬为结冰期,浮冰分布在10米等深线内,流冰可伸至10米等深线外,一般冰厚20~40厘米,堆积冰厚可达1米以上。

(五)金州湾

位于辽东半岛西岸,北与普兰店港相毗邻,是辽东半岛西岸最大的海湾。湾口介于黄龙尾咀与鹿岛之间,向西北敞开,口宽约13海里,湾内水域广阔。湾东部水深3~5米,西部水深5~9米。西部底质为细沙,中部为沙,沿岸附近为泥底。范家砣子西北方4链内有礁石,东侧有沙岗向东延伸约5链。小船可在东北部鹿岛与范家砣子之间避北和东北风。湾南部可避东及偏南风。此湾水域开阔,地质较差,西北风时易起波浪而拖锚。

1. 潮流 涨潮东流,流速0.8节;落潮西流,流速2节。湾西侧涨潮东偏南流,落潮西偏南流,流速均为1节。

2. 冰情 每年12月上旬至来年3月中旬沿岸结冰,厚0.3~0.5米,固定冰可外伸5海里。蚂蚁岛的南海面常有流冰。 (六)普兰店湾

位于金州湾北侧,自荞麦山与西北方约12海里的西中岛南端连线以东,为该湾的水域范围。湾口介于黑咀与兔儿岛之间,向东北方深入内陆20余海里。 1. 潮汐 为半日潮,大潮升2.0米,小潮升1.6米,平均海面1.3米。 2. 潮流 为往复流,流速1.5~1.7节,最大流速在高潮后3.5~4小时。长山岛附近涨潮流始于低潮后1小时,持续约7小时;落潮流始于高潮后约2小时。

(七)葫芦山湾

位于西中岛拉脖子与长兴岛西端王道色咀子之间,湾口向西敞开,宽约5.6海里,湾口水深10~15米,底质除湾口为泥或泥沙外,其他大部为细沙。自葫

芦山咀有一狭长水道向东纵深至大连岛附近,长约6海里,宽4~8链,水深0.2~5.6米。能避北经东至东南风。

1. 潮汐 西中岛平均高潮间隙01时08分,大潮升1.9米,小潮升1.6米,平均海面1.2米。

2. 潮流 湾口涨潮西北流,流速3.5节;落潮东南流,流速3节。北(南)流始于西中岛低(高)潮3小时,终于高(低)潮后3小时,岛咀岬角附近最大流速达3~4节,春夏季涨潮流大,秋冬季落潮流大。

3. 冰情 西中岛西北的几个小湾,一般冬季不结冰,但葫芦山湾每年11月至来年3月份结薄冰。春季2~3月份,从营口方向有流冰南下,能延续数海里之长,冰厚达1米左右。 (八)复州湾

位于长兴岛北面,湾口介于高脑子角与复州角之间,为一大开湾,湾口向西北敞开,宽约11海里。湾口水深10~14.8米,湾中部5~10米,湾首2~4.7米。底质多泥底,南部间有泥沙底。可避东北经东至东南风。自马家坨子有一逐渐变窄之水道向东南延伸约5.5海里,宽2链左右,水深1~4米。

1. 潮汐 平均高潮间隙03时25分,大潮升1.7米,小潮升1.4米,平均海面1.0米。

2. 潮流 涨潮东北流,流速2节,落潮西南流,流速1.2节。

3. 冰情 每年11月底至来年3月中旬结冰,厚约30~60厘米。1~2月份刮西北风时浮冰密集。湾外常有流冰。 (九)太平湾

位于复州湾东北方约23海里处,湾口介于洪石咀与太平角之间,湾口向西敞开,宽约3.4海里,湾内水深2~4米,沙和泥底。可避偏东风。

1. 潮汐 平均高潮间隙04时13分,大潮升2.7米,小潮升2.2米,平均海面1.5米。

2. 潮流 涨潮西北流,流速1节;落潮东南流,流速0.8节。 3. 冰情 每年11月中旬至来年3月中旬结冰。 十白沙湾

位于仙人岛与白沙山之间,湾口向西偏北敞开,宽约5.8海里,水深2~4.1米,泥或沙底。

1. 潮流 涨潮东北流,流速1节;落潮西南流,流速0.8节。 2. 冰情 每年11月至来年3月中旬结冰。 十一熊岳河湾

位于白沙河北侧,隔仙人岛与其相毗邻。湾口介于台子山与仙人岛之间,向西敞开,口宽约0.8海里。口部水深5米,湾内水深4米左右,泥底,沿岸比较平坦。

1. 潮汐 大潮升3.4米,小潮升2.8米,平均海面1.9米。 2. 潮流 涨潮流向北,落潮流向南,流速约1节。

G、气 温

大连地区地处北半球的暖湿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南部地区为10.5℃,北部地区在8.8~9.5℃之间,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暖和的地区。除新金县东部和庄河县大部分为湿润区(年干燥度指数K值在0.5~0.99之间)外,其他地区处在半湿润区间内(K值在1~1.49之间)。大连地区的大陆度在60以上属大陆性气候范畴,而且风向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风速较大,具有季风气候特征。故大连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另外,大连地区三面环海,海洋对大

连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致使大连气候又具有一些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故若按过渡性气候区的概念划分,亦可称之为海洋性过渡气候。

大连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暖湿同季、雨量集中、日照丰富、季风盛行。

由于海洋的影响,大连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北方著名疗养胜地。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4.5~8℃之间,是东北地区最暖和的区域。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在24℃上下,是同纬度地区中最凉爽的区域之一。

大连四季分明,体现了大陆性气候的本色。春季回暖快而不稳,春雨少且年际变化大,春风较大,南北风交替频繁;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阴雨日数较多,台风、暴雨多出现在该季,风向以南风为主,平均风速在各季中最小;秋季气温下降较快,秋雨较少,湿度较小,风速逐渐增大,风向逐渐转为以北风为主;冬季干而寒,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5%,盛行偏北风,是一年中风速最大的季节。

大连的高温季节同时也是多雨季节。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大连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8.8~10.5℃之间。其中,南部地区(大连市区、旅顺、金州、长海,下同)在10.5°C左右;北部地区(新金县、瓦房店市、庄河县,下同)在9.1℃左右。全年0℃以上的持续日数,南部地区约265天,北部地区约250天。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0℃的日数,北部地区为49~54天,南部地区为18~25天。无霜期北部地区为168~190天,南部地区为196~220天。

大连地区四季温度差异明显。夏季平均气温为22℃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3~6℃之间,春秋两季气温分别为8~9℃和11~13℃。全年气温最高月份在8月,大部分地区在23.5~24℃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38.1℃(金州)。夏季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0℃的平均日数,瓦房店、新金县为16~20天,长海县不足1天,其他地区为6~8天。全年气温最低月在1月,自东北向西南月平均气温

为-4.5~8.1℃。冬季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20℃的平均日数,北部地区2~3天,南部地区不足1天,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6.6℃(庄河)。

受海洋的影响,大连地区气温变化还表现出一些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月气温平均日较差在10℃以下。 一、四季划分

根据中国北方四季划分的标准,5日平均气温小于10°C的区间为冬,大于20°C的区间为夏,冬后和夏后10~20℃的区间分别为春、秋。

由于大连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北,夏季时令一般比黄河流域推迟15~20天。春季始于4月20日前后,历时60~65天。5日平均气温大于20°C的日期始于6月20~25日,进入夏季。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大连地区入夏时间比同纬度的北京和石家庄地区晚20天左右,与哈尔滨相近。夏季历时80~85天。9月10~15日,大连地区5日平均气温开始小于20℃,秋季来临,气候凉爽宜人。秋季历时43天左右。10月23日前后,大连地区5日平均气温开始小于10℃,与东北、华北北部地区同期进入冬季。从此,大连地区受寒冷的偏北气流所控制,成为极地冷空气南下的通道。至翌年4月中旬冬季结束,历时170天。大连地区四季持续时间可归结为:冬季长漫漫(170天),夏季80天,春短(60天)秋更短(43天)。

二、四季气温分布特征

为方便记述,分别用1月、4月、7月和10月代表冬、春、夏、秋四季(下同)。

(一)冬季

1月份是大连地区最冷月份,气温变化比较剧烈。南部地区平均气温为-4.5~-5.1℃,北部地区为-7.5~-8.1℃。该月气温最高区为旅顺口区,为-4.5℃,低值区是庄河县,为-8.1℃。该月极端最高气温为11℃(旅顺)、其次为10.7℃(新金县)。该月极端最低气温,南部地区为-18.2~-22.5℃,北

部地区为-23.5~-26.5℃。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世界气候变暖,大连地区气温在逐渐升高,冬季更明显。据1981~1990年资料,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南部地区为-13~-18.8℃,北部地区为-15~-21.4℃,与50年代70年代相比,升高5~6℃。

由于大连地势较低,受寒冷的偏北或东北气流的侵袭和影响较甚,虽三面环海,冬季温度并不比内陆同纬度地区高,反而低些。寒潮大风次数也以1月份为最多。

(二)春季

气温从3月开始回升,至4月回升速度加快。北部地区升温快于南部地区,南北地区气温差异逐渐减小。庄河县和长海县4月平均气温为8.7℃和8.0°C,其他地区均在9.5℃左右。4月极端最高气温升至28℃,但极端最低气温仍在-3.5~-5.7℃。旅顺口区1972年4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曾达-6.2℃,为大连地区有历史资料以来4月份出现的最低值。80年代以来,4月份极端最低气温升高1~2℃。在冬季,由于冬季风鼎盛,大连地区等温线基本呈纬向分布。3月始,冬季风明显衰弱,海洋对气温的影响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等温线由纬向变为经向,趋于同海岸线平行。故4月份沿海地区升温较慢,月平均气温比市内其他地区低1~1.5℃,比同纬度的北京、石家庄低4~5℃。4月下旬~5月,集聚在北方的残余冷空气时有南下,造成霜冻或倒春寒天气,危害春苗春菜生长发育。1979年出现倒春寒,加之4月雨量偏多,播种后烂种严重,北部地区尤甚,影响当年农业产量。 (三)夏季

7、8月份盛行东南季风,日照增长,气温升高,月均23~24℃,阴雨天气增多,具有高温、高湿的特点。夏季的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份,为38.1℃,7月份只有35℃,8月份为35.7℃。极端最低气温,7月份为11.4℃,8月份为10℃。与春秋两季境内气温南高北低相反,夏季南部和东部沿海7月份平均气温

为23.3℃,北部地区为23.6~24℃。由于东南季风和海洋的影响,大连夏无酷暑。7月份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的北京、石家庄低2.5~3.5℃,极端最高气温比北京、石家庄低5~7℃。 (四)秋季

从9月份始,大连地区气温从北向南迅速下降,月均气温比8月份下降4~5℃,10月份又比9月份下降6~7℃,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下降幅度大1℃左右。10月份月平均气温,南部地区为13~14℃,北部地区为11.5℃左右。月极端最高气温由8、9月份的30℃以上降至28.8℃以下;月极端最低气温普遍降至零下,南部地区为-1.5~-3.5℃,北部地区为-7~-8.5℃。10月上旬开始,从北到南先后可见初霜,有些年份冷空气早临,造成霜冻,危及晚熟作物。11月上旬开始进入冰冻期,土壤封冻一般在12月上旬。由于10月份开始冷空气频频南下,使春、夏季东部沿海地区成经向趋势分布的等温线又变为纬向分布。故大连地区10月份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北京、石家庄)差异不大。 三、各种界限温度

(一)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界限

日平均气温低于0℃,土壤开始结冻,植物停止生长。来年日平均气温升到0℃以上,大地解冻,小麦返青,新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故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C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气候指标。 1. 大于等于0℃的初终日期

大于等于0℃的初日,南部地区在3月8~11日,北部地区在3月13~15日。大于等于0℃的终日,南部地区在11月28日~12月2日,北部地区在11月20日前后。

2. 大于等于0°C持续日数

大于等于0℃的温度持续日数,南部地区为265天,北部地区为250天左右。 3.大于等于0°C的积温

南部地区为4100~4150℃,北部地区和长海县为3800~4000℃。 (二)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C界限

日平均气温高于10°C,棉花、水稻、玉米等喜热作物进入生长期,小麦等喜温作物进入最活跃生长期。故大于等于10℃的温度也是重要的农业气象指标。 1. 大于等于10℃的初终日期

大于等于10℃的初日,大连市区、旅顺、庄河、长海始于4月下旬初,金州、新金、瓦房店始于4月中旬末。终止日期,南部地区在10月24~26日,北部地区在10月17日前后。由于春季各地气温回升快,故大于等于10°C的初日,大连地区各地先后相差不过4天。由于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降温快,大于等于10℃的终日,南北相差10天。 2. 大于等于10℃持续日数

大于等于10°C的持续日数是一年中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大连地区在180~190天之间,南部比北部多10天。 3. 大于等于10℃的温度积温

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日数是一个地区喜热作物生长期和喜温作物活跃生长期长短的标志。大连地区大于等于10°C的积温,南部地区为3600~3700°C,北部地区在3400~3570°C之间。 四、平均热量强度

平均热量强度是大于等于10℃的积温除以大于等于10℃日数的商。大连各地区热量强度在18.8~19.6°C/日之间。

热量强度强的地区,作物生长期相应短一些,热量强度弱的地区,作物生长期相应长一些。 五、各级冷热日数

(一)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0℃日数

大连地区出现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0℃的平均日数不多。最多的是瓦房店市为20天,新金县16天,长海县不到2天,其他地区在6~8天之间。大于等于30℃持续的时间较短,一般多出现在一天中的12~14时之间。 (二)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0℃日数

大连地区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0℃的平均日数,南部地区平均为18~25天,北部地区为49~5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20℃的日数更少,南部地区平均不足1天,北部地区2~3天。 六、气温的年较差和年变化

大连地区气温年较差(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南部为28.4~29.4°C,北部为31.2~31.8℃。最冷月为1月份,最热月为8月份。按一般规律,由于海洋热容量大于陆地,沿海地区最冷月应出现在2月份,但因冬季季风甚为强大,影响遍及大连海域,故最冷月提前出现。一般规律,最热月出现在7月,但因大连夏季季风由偏北转为偏南,受海洋影响明显,故使最热月推迟到8月份。大连一年中的最冷旬为1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南部为-5°C左右,北部为-9.0~-9.5℃;最热旬为8月上旬,旬平均气温为24.5~25℃。 七、气温日较差和日变化

大连地区年、月平均日较差(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与日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之差),南部地区为6~9.7℃,北部地区为10℃左右。但在夏季(6~8月),北部地区月平均日较差仍在10℃以下。因5月和10月境内南北风交替,气温日变化大,故月平均日较差以5月和10月最大。年平均日较差,南部地区为6~8.3℃,北部地区在9.6~10.1℃之间。主要原因是南部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 大连地区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4~5时(夏季由于日出时间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在2~4时之间);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3~15时之间(夏季出现在12~14时之间)。 八、地温与冻土

大连地区平均地温的年月变化及分布趋势与平均气温基本一致。 (一)最大冻土深度

大连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南部地区为80~93厘米;北部地区为95~115厘米。80年代以来,冻土深度偏浅,持续时间也缩短。其中新金县冻土偏浅11厘米,其他地区普遍偏浅26~33厘米。 (二)春播期(3~4月)平均地温

大连地区3月份5厘米地中平均温度,南部地区为3.6~4.8℃,北部地区为2.3℃;10厘米地中平均温度,南部地区为3.3~4.7℃,北部地区为1.8°C左右。4月份5厘米和10厘米的地中平均温度都达10℃以上,最高达12.5℃。5

厘米深度比10厘米深度地温高半度。

H、降 水

据各气象站资料,大连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90~800毫米之间,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以庄河北部山区最多,瓦房店、旅顺最少,不足60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多雨年可达900~1200毫米,少雨年仅290~49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布:春季12%~14%,夏季60%~70%,秋季17%~19%,冬季3%~5%。月降水变率尤大,经常出现春旱、伏旱、和“秋吊”。汛期常有洪涝发生,有时受台风影响或侵袭。降水强度比较平稳,平均年暴雨日数不足3天,大暴雨日数不足1天。夜雨多于昼雨。 一、降水量分布与降水日数 (一)地区分布与降水日数

以市辖各行政区划分,年均降水量最多是庄河县,为800毫米,旅顺口区最少,为585毫米,大连市区为656毫米。年降水日数庄河县最多,为89天,大连市区、长海县、瓦房店市为79天,其他地区为69~75天。 (二)四季分布与降水日数 以1、4、7、10月分别代表四季。

1月份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1%,庄河为9毫米,大连市区为10毫米,其他地区为6.5~8.7毫米。月均降水日数,大连市区及旅顺为4天,其他地区为3天。

4月份平均降水量占全年5%左右,大连市区、长海县、新金县、瓦房店市为31~34毫米,金州、旅顺为26~30毫米。月均降水量平均不足20毫米的年份占40%~50%。月降雨日数6~7天。境内常发生春旱。

7月份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的月份。降水量占全年26%~30%,降水日数平均为11~15天。庄河县月降水量为230毫米,新金县为191毫米,大连市区、瓦房店市及长海县为170~180毫米,金州区、旅顺口区为156~161毫米。该月是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阴雨连绵的天气时有发生。月内常有局部伏旱和洪涝发生。

10月份平均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与4月份相似。降水量占全年5%。庄河县最多为41毫米,金州区最少为27毫米,其他地区为30~35毫米。 二、各级雨日分布

大于等于10毫米的降水日数(即中雨日数),庄河县21天左右,其他地区均为17~18天,多集中在6~8月。

大于等于25毫米的降水日数(即大雨日数),庄河县年均9天左右,其他地区7天左右,多出现在7月份,8月份次之,6月份偶有发生。

大于等于50毫米的雨日(即暴雨日数),1951~1990年大连市共发生总日数为90天,年均2.3天。

大于等于100毫米的雨日(即大暴雨日数),1951~1990年发生总数为17天,年均不足1天。暴雨尤其是大暴雨多是伴随台风、江淮气旋北上等特殊天气系统同时发生的。

三、最长连续降水、无降水日数和日最大降水量

大连地区最长连雨日数均出现在7月。庄河县、长海县最长的连雨日达12天,其他地区在8~10天之间。

大连地区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多出现在冬季,旅顺口区有时出现在春季。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发生在新金县,为98天;大连市区、旅顺为42~54天;其他地区在60~67天。

大连地区观测到的日最大降水量为569毫米,出现在1981年7月27日新金县同益乡西水文站。1961年7月23日,大连市区日降雨量为199毫米。1975年7月31日,瓦房店市复州城日降水量为264毫米。 四、降水极值分布及降水变率 (一)最多降水量分布

旅顺、金州、瓦房店最多年降水量为900~980毫米,其他地区为1033~1116毫米。

1月份降水量最多的年份,长海县、大连市区分别为58.2毫米和53.7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4~5倍;比其他地区多3倍左右。

4月份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大连市区、长海、庄河均在100毫米以上,比多年平均值多2~3倍;比其他地区多1~2倍。

7月份最多年份的降水量往往超过最少年份的年降水量。庄河县最多,为543毫米,比最少的年降水量489毫米多50毫米。旅顺、瓦房店亦有类似情况。7月份最多降水量的低值出现在金州区,为274毫米。

10月份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庄河为173毫米,旅顺为11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2~3倍,比其他地区多1~2倍。

(二)最少降水量的分布

大连地区年最少降水量为290~490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40%~50%。1月份最少降水量,有的年份几乎为零。4月份最少时不足1毫米。7月份最少降水量多数地区占常年20%~30%,大连市区曾低达10%。10月降水量的最小值,金州、新金、庄河、长海不足1毫米,其他地区1~4毫米。 (三)降水变率

大连市年降水变率(年、月平均差与平均数之比)最大区域为旅顺、长海县,为24%;其次是大连市区,为23%;其他地区为17%~19%。

1月份降水量变化悬殊。有的年份可达50毫米以上,有的年份几乎为零,故1月份降水变率居全年各月之首。大连市区、旅顺、长海县为94%~99%,其他地区在70%~80%之间。4月份降水变率旅顺最小,为52%;其他地区在62%~68%之间。7月份是大连地区降水变率最小的月份,庄河县为34%,长海县为52%,其他地区均在41%左右。10月份全市降水变率加大,大连市区、新金县、瓦房店为46%~50%,其他地区为54%~60%。 五、夜雨

大连地区三面环海,白天海面温度比陆地低,夜间反之。积云云顶的辐射冷却,加剧了夜间层结的不稳定,故夜雨比昼雨多,尤以夏季为甚。 六、旱涝变化的一般规律

根据近100年气象资料记载,大连地区的旱涝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旱涝呈周期性变化。

(一)旱涝的变化60年为1个周期

1885~1990年的105年间,大连地区的旱涝变化,基本以60年为1个周期。在每1个周期中,前20年、中20年、后20年的旱年与涝年数量对比与下一个60年相近,形成60年中3个不同旱涝变化时段。

在1885~1944年的60年中,前20年(1885~1904年)旱年与涝年之比为2∶13。在下一个60年的前20年(1945~1964年),早年与涝年之比为3∶8。2个周期中的前20年均是多雨阶段,涝年几倍于旱年。2个周期的中间20年(1905~1924年、1965~1984年),旱年与涝年数目基本相同,均是6∶5。2个周期的最后20年(1925~1944年、1985~1990年),早年明显多于涝年,早涝之比为6∶1。较严重的旱年多出现在此阶段中。 (二)连续干旱或洪涝一般不超过3年

近百年的资料显示,大连地区降水除存在60年的长周期变化外,还存在2~3年的短期年际变化规律。降水量连升或连降的年份一般是2年,最多是3年。大连地区连续干旱3年或连续大涝3年的情况极少。 (三)春旱多于春涝

大连地区春旱概率接近50%,春涝不足10%,春旱明显多于春涝。此外,春季降水有一定的阶段性。1910~1925年的15年,春季相对多雨;1925~1940年的15年春季少雨,出现连续春旱;1941年~1960年间,原来的15年周期变为6~8年的小波动,旱涝相间,以旱为主;1961年始,又转为15年周期,即1961~1976年为春季多雨期,1977年转为春季少雨,至1990年连续出现春旱。按上述规律,大连地区未来20年旱涝趋势以少雨为主,干旱发生频率将有所增加,春旱持续的年际周期将缩短。1996年和2009年前后可能出现一二个多雨年。

I、风

大连地处东亚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有明显变化。冬季由于亚洲大陆蒙古冷高压发展强大,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也同样发达,使大连地区盛行偏北季风;夏季印度热低压强大,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很发展,使大连地区盛行偏

南季风;春、秋季节则是南、北风的转换季节。年平均最多风向为偏北风和东南偏南风,频率均是25%。

由于海面平滑,故大连地区平均风速较大,大风日数较多,大风连续出现也较多。市区、长海县年平均风速都在5米/秒以上,是中国北方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32.7米/秒,出现在长海县,风向为东南偏南。年平均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大连市区为86天,而同纬度的天津仅40天左右。

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较,大连地区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比较平缓。陆地风速以午后为最大,日落前开始急减,入夜后基本保持稳定,日出后逐渐增大。近海风速以夜间为大。

一、平均风速的分布特征 (一)平均风速的年分布

大连市年均风速由南向北递减。长海县年平均风速最大,为5.3米/秒;其次是大连市区,为5.2米/秒;庄河年平均风速最小,为2.8米/秒;其他地区在3~4米/秒之间。 (二)平均风速的季分布

1月平均风速的分布与年平均风速的分布相同,长海县最大,为6.2米/秒;其次是大连市区,为5.7

米/秒;庄河县最小,为2.7米/秒;其他地区在3~4米/秒之间。 4月是北风转为南风的转换季节,加之地形作用,偏南风加强。故4月份以大连市区平均风速最大,为6.0米/秒;其次是长海县,为5.5米/秒;其他地区在3.6~5米/秒之间。

7月份平均风速分布与4月份相同,风速相对减小1.0~1.8米/秒。 10月份平均风速的分布与1月份相同,平均风速比1月减小0.5~0.8米/秒。

一年中各月平均风速变化,大连市区、长海县幅度大,其他地区小。长海县平均风速最大月与最小月之差为2.3米/秒,庄河最大月与最小月之差为1.3米/秒。

二、最大风速、风向和大风日数的分布特征 (一)年分布

大连地区年最大风速为32.7米/秒,风向东南偏南,出现在长海县;其次是大连市区、旅顺,风速为30米/秒,风向为东南偏南和西北偏北风。年平均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和大于等于6级的大风日数,以大连市区最多,分别为86天和136天;其次是长海县,分别为65天和132天;以庄河县最少,分别为14天和35天。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最多的年份151天,出现在大连市区;大于等于6级的大风日数最多的年份217天,出现在旅顺。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最少的年份除庄河县为1天外,其次是大连、新金县,均为5天。大于等于6级的大风日数,最少年份除庄河县为3天外,其次是新金县为16天。 (二)季分布

1月,最大风速是西北风26米/秒,出现在大连市区;其次是旅顺,北风25米/秒。月平均大于等于8级和6级的大风日数以大连市区、长海县最多,分别为9天和16天。月平均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最多年份为22天,出现在长海;其次是20天,出现在大连市区。大于等于6级的大风日数最多年份为25天出现在长海;其次是24天,出现在大连市区。

4月份最大风速以北风为主,但风向转为偏西。最大风速是西北偏西风29.0米/秒,出现在旅顺;其次是东北偏北风23.0米/秒,出现在瓦房店市。月平均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以大连市区最多,为11天;其次是旅顺,为7天;出现最多的年份有18天(大连市区)。月平均大于等于6级的大风日数最多为17天,出现在大连市区;其次是13天,出现在瓦房店市和长海县;出现最多的年份为26天(大连市区、旅顺)。

7月份的最大风速为东南偏南风30.0米/秒,出现在大连市区;其次是瓦房店市,东南偏东风25.0米/秒。7月份大风日数普遍减少,月平均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大连市区最多,为4天;其他地区为1~2天。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0天(大连市区);其次是长海县,为8天。月平均大于等于6级的大风日数,大连市区、长海县为5~6天,其他地区为1~3天。最多年份是13天(旅顺),其次是大连市区,为11天。台风和龙卷风多发生在此季节。

10月份的最大风速为23.7米/秒,风向西北偏北(旅顺)和东南偏南(长海县)。月平均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大连市区最多,为7天;其次是旅顺和长海县,为6天。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7天(大连市区);其次是长海县,为16天。月平均大于等于6级的大风日数最多的是长海县,为13天;其次是大连市区,为11天。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8天,分布在大连市区、旅顺和长海县。 三、风向频率的分布特征 (一)年风向频率分布

年平均风向频率以北、西北风最多,其次是南、东南风。具体分布:大连市区、金州南风最多,分别占全年各风向频率的24%和18%;其次是北风,分别占22%和17%。旅顺、瓦房店、长海县北风最多,占全年各风向频率的19~23%;其次是东南风,旅顺占16%,瓦房店占15%,长海县占16%。庄河多年平均风向频率以西北风和东北风最多,均为14%;其次是偏西风,为12%。新金县的风速较小,以静风频率最多,为22%;其次是南风,为14%。

年最多风向频率,北风为49%,出现在旅顺;其次是长海县,西北偏北风47%;大连市区西北偏北风43%。金州、瓦房店为东南偏南风,频率分别为40%和44%。庄河、新金县北风频率为36%和38%。 (二)四季风向频率分布

1月份,风向以北风为主,除新金县、庄河平均北风频率小于20%外,其他地区均在30%以上,其中大连市区最多,为39%。西北风的月平均频率长海最

多,为29%;其次是庄河县,为25%;其他地区均在20%以下,其中瓦房店最少,为7%。隆冬偏南风很少,平均频率均在10%以下。1月份最多风向为北到西北风,大连、旅顺、瓦房店、长海县频率均在40%以上;金州、庄河、新金县在31%~38%之间。

4月,风向转偏南,但北风余势尚存,南北风势均力敌,偏南风的次数比冬季明显偏多。月平均南风频率最多的是大连市,为32%;金州、长海、瓦房店在18%~20%之间;其他地区均在16%以下。金州、旅顺以东南风最多,月平均频率为22%。4月份平均频率偏北风比偏南风少1/3。最多风向为南到东南风,大连市区、旅顺、金州频率为30%~36%,其他地区在20%~25%之间。 7月份是偏南风鼎盛期,大连市大部分地区南到东南风的月平均频率占全月各风向频率一半以上,除庄河县为41%以外,其他地区均在50%~61%之间,其中大连市区最多为61%。份最多风向频率是南到东南风,多达70%~80%。 10月,风向由南转为偏北,月平均南北风频率相差不大,但风力北风大于南风。大连市区南北风频率均为24%;金州、旅顺、长海、瓦房店北风频率均大于南风,在20%~30%之间;庄河县以西北风最多,为19%;新金县以南风最多,为18%。月最多风向频率,除新金县为南风27%外,其他地区均为北风,在27%~33%之间。 四、风压和风能 (一)风压分布

大连市的风压分布沿海地区大于西北部地区,长海县最大为66.8公斤/平方米;大连市区、旅顺为56.3公斤/平方米;新金县最小,不足20公斤/平方米。

(二)风能

据统计,近地面层的风能总量为1.3×1015瓦,其中能利用的为1×1012瓦,风能资源丰富。

五、海陆风

由于大连市三面环海,夏季受海洋的影响较为明显,故夏季除盛行偏(东)南季风外,昼夜间还有海陆风的交替。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海面上湿重较冷的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偏南风。夜间陆地冷却比海面快,海面上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降低,陆地冷重空气流向海洋,形成偏(西)北风。这种白天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可使大连市的昼夜温差减小。但由于风速较小,只有在影响大连的天气系统比较弱时才能表现出来。

J、太阳辐射 云量和日照

一、太阳辐射

据1981~1990年资料记载,大连地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8708.09兆焦耳/平方米。年度变化较大。1985年阴雨多,太阳总辐射量只有4403.06兆焦耳/平方米。1988~1989年,由于云少,阴雨少,太阳直接辐射强,年太阳总辐射量达5000~6000兆焦耳/平方米。

太阳辐射的季变化明显。12月至翌年1月,为日辐射量低值期,4~8月为高值期,尤以6月为最高。

1月由于太阳高度角小,直接辐射到地面时间少,辐射量居全年各月之末,月均总辐射量约220兆焦耳/平方米。在1981~1990年10年中,1月份日总辐射量为0的计有6天。进入4月,太阳高度角逐渐上升,云量又很少,月平均总辐射量升至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6月份达全年最高值600兆焦耳/平方米。7月份虽然太阳高度角高,由于进入多云雨季,故月均总辐射量少于春季,在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