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如皋冒氏家族研究 - 图文 下载本文

曼曼曼曼i;;i=zl;ll;一一一一一一一一l第2章胃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与政治成就iR—I一IIl;Il曼曼曼曼曼曼毫曼曼皇曼鼍曼曼曼曼曼统计,明代冒氏家族的男性可考者80人中,出身进士者有冒政、冒鸾、冒爵、冒起宗4入,进士大约只占总人数的5%。而在如皋当地,明代可考者有进士27人(包括武进士),冒氏家族约占14.8%。与其他士大夫家族相比,这个百分比仍然不高。在“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的封建社会,冒氏家族高官极少,不足为奇。然学有所成者较多,有众多的族人获得了低一级的功名。见下表3:表3:冒氏家族功名统计表功名进上举人贡生监生廪生痒生太学生人数412221612232注:数据统计主要依据:冒志成、冒清柱修,复旦大学文科馆藏《冒氏宗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grJ本。由上表可知,冒氏家族获得低级功名的人数75人,其中贡生和痒生最多,占总数的60%。此外,等级较高的贡生有22人,可见在冒氏家族中,进士少并不一定等于文化层次低。相反,冒氏家族人人读书并有所成。就连女性也大多“通儒书而又能诗”。在冒氏家族中非科举出身的成员中,可以称为学者的有冒基、冒玮、冒愈昌、冒承祥、冒承礼、冒梦龄、冒梦相、冒襄、冒丹书等等。至于冒愈昌、冒襄,虽非进士,却是名副其实的学问家,下文将细致介绍,在此不做赘述。冒襄未中进士,或许限于客观环境,科场黑暗,他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明末清初之际。而冒愈昌则由于主观因素,他早年也曾热衷于科举,经历了几次失败后,他“断然弃之"。在冒氏家族中,就是这样演绎着读书——科举——学问之间的博弈,他们既追求科举带来的功名成就,但又不受困于科名失败带来的阵痛,往往致力于学问,恰恰证明了冒氏家族是一个深受诗书传家传统熏陶的文化型家族。第三,冒氏家族成员一旦步入仕途,极尽全力扮演好士大夫的角色,为官能竭尽股肱、兢兢业业,也会随机应变、慎言慎行。科举入仕虽然是冒氏的家族振兴之道,但从一开始冒氏就深刻体会到科场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科场宦海,暗礁隐现,潜流涌动,这让冒氏族人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再告诫自己和子孙后裔要谦恭、要谨慎、要忍耐,但长期处于这样紧张的心理防范状态,终不免倦鸟思宿林,期望早日归隐乡里。于是冒氏族人面临一个矛盾的怪圈:一方面,由于“缙绅家非奕叶科第,富贵难于长守”固,不得不想办法督促并资助族人读书、应试、入仕,以维持家族地位之不坠:另一方面,仕途险恶,常常不得志,又让他们心神疲惫,思归田园,往往急流勇退。这是一个让冒氏无法挣脱的心理“围城”。冒政和冒梦龄就很典型。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冒政传》载:成化十四年高中进士,在任为官期间鞠躬尽瘁,利国利民。然而当正德二年,冒政因功升任右副都御史、宁夏巡抚之时,却遭到了太监刘瑾的陷害,逮下诏狱,罢斥为民,幸④(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0页。19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好总兵毛伦相助才摆脱困境。刘瑾伏诛后,冒政恢复原任宫阶致仕。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然而,现实又狠狠地给了冒政一棒。正德六年,陕西、云南巡抚空缺,吏部两次提名冒政出任,都被人阻挠而归隐乡里。就这样,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冒政经历了两次苦楚,以至于十几年后,再次谈论起此事时,常常叹息不己①。冒起宗的父亲冒梦龄,科举入仕之路颇为坎坷,十赴乡试都未能中举,后凭借选贡身份步入仕途,又因吏治腐败,太监干政而不得志,最后拂衣归隐。但当崇祯元年(1628年),喜闻儿子高中进士后,他赋诗寄贺其子,云:“杏花红衬马蹄来,马上泥金特地催。蕊榜长安三日动,蓬门气运百年回。欣逢主圣夔龙出,解道文齐锦绣裁。偶尔山僧初罢弈,呼孙但进掌中怀。捷骑喧阗昼哄堂,晚归拥被澹相忘。儿曹好事吾何与,世路浮名人白忙。捉鼻已知惊齿折,为箕殊觉愧弓良。明朝重对邻翁弈,一任旁观笑老狂。"②由此观之,科举不愧是维持家声之工具,在封建时代这是士大夫惟一的进身之阶,故而不得不奋力博取。冒梦龄虽然自己看穿仕途之黑暗,辞官归隐,但又无法劝阻子孙再次踏上科举之路。可见,冒氏族人慎言慎行的为官心态和如履薄冰的仕途实践经验,也生动地反映了明清社会上层士绅的行为方式和具有的普遍思维。总之,从以上表现来看,冒氏家族成员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进士和功名,而放弃了道义和学问,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迭相为用,更讲究实用,以此来支撑家族的发展。。(清)张廷玉:《明史?冒政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43页。o冒梦龄:《闻宗儿南宫捷》载《冒氏宗谱》卷十一,第508页。20第3章贸氏家族f1勺文化创造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舅舅量曼!曼曼曼曼鼍曼曼曼曼鼍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皇.....nnlII皇曼曼曼曼曼曼皇曼量曼第3章冒氏家族的文化创造3.1冒氏家族的文化成就如皋冒氏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家族,无论在政治上抑或文化上,都有一定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冒氏族人所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都是勉力维持祖辈所留下的遗产的一部分。家族的主要成员,能官者不仅为官有政绩,而且雅善诗文;非官者,亦能诗善文。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成为冒氏族人保持家族声望,甚至是拯救家族命运的一种途径。所以,冒氏在某种程度上也称得上地方文化之大族:先以“文化最显之征象"——著述而论,有著述行世的冒氏子弟多矣!数人或数代有著述行世的冒氏家庭多矣!这方面,三世祖冒基开了个好头:他拥有丰富的家族藏书,由此奠定了家族的文化基础;冒愈昌、冒梦辰、冒梦龄叔侄兄弟三人,非科举出身,但笃志文学;冒起宗、冒襄、冒禾书、冒丹书祖孙三代四人文化水准也都比较高,均有著述流传……据顾启主编的《江苏艺文志?南通卷》的统计中,明清两代,如皋冒氏子弟中有著述行世的达46人,他们的著述多达240种。①如此之多的著述不但对研究冒氏家族的历史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思想史、民族学、谱牒学、艺术史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皆有价值。再以诗集、文集等作品论,冒氏子弟文人词客辈出,有传世作品者众多。汪之珩辑刻,成书于乾隆31年(1766)的《东皋诗存》、《如皋诗余》中,有诗歌入选的如皋冒氏子弟达十几人。另外,明初的冒基不仅留下《潜德遗稿》一书,而且将其父冒致中的藏书精华全部献纳公库,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珍贵文献。明万历朝冒愈昌助著名出版家臧懋循编著《古诗所》、《唐诗所》,他的《冒伯麟先生集》35卷及《金陵集》、《銮江集》、《绿蕉馆集》、《诗学丛言》等,成为研究当时诗文流派的重要材料。明末冒起宗著《春秋繁露直解》等18种,其中《守筌》为有名的军事学著作,对守边提出战略、战术原则与方法。明末清初冒襄著《朴巢诗选》等16种,其中《影梅庵忆语》是我国第一部回忆录,《宣炉歌注》为重要金石学专著,《兰言》为艺兰专作,《夯茶汇钞》是品茶名著,《集美人名诗》为嵌名诗作的代表,《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则是研究明清文史的重要工具。康熙年间冒丹书参编《江南通志》,为清代省志典范。乾隆年间冒春荣的《葚原诗说》4卷,为诗文评类名著,现收于《清诗话续编》内。光绪年间女作家冒俊有《林下雅音集》丛书,收清代女诗人集6种,为《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可以说,明代的冒氏家族不仅世系繁盛,而且在治学著述,诗文创作领域都取得相当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冒氏子弟中,出现了在如皋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回顾启:《冒氏家族文化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21两南大学硕+学位论文文人名士,其中冒愈昌,诗名文名响绝一时;冒辟疆,以文章气节名噪当时,著述颇富,遗泽后世,享有“淮海维扬一俊人"的美誉……下面对其作详细考述。1、诗人冒愈昌冒愈昌,字伯麟,有著述。少负盛名,豪迈刚直,游浪吴越,作诗赋古文辞立马可待;每论经史,品评古人,霏霏不绝。冒愈昌以其诗人词客的雅事而称羡于乡:“所至之处,士大夫如邢子愿、屠纬真辈,争相倒屐,热情迎接"①。冒愈昌虽文才横逸,长于诗文,却不高傲。每当弁园荷花盛开的时候,他都广延四方宾客即席限韵,赋诗唱和。史载:“(愈昌)挥毫濡墨,不竟日得诗百首,敏且工,诸诗人莫不敛容避席。”@愈昌不到一日得诗百首且皆有诗格,自此文名更著。因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吴国纶之门,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受臧懋循的赏识而参与纂写《古诗所》、《唐诗所》,足以说明了他在当时的诗坛、文坛是有较大影响的。冒愈昌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大力倡导诗学,推动了明清扬州诗坛的兴盛:他广交诗友、同道,切磋唱和,与之交往的有钟惺、谭元春、茅元仪、吴鼎芳等一时名彦;崇祯元年(1628)他还与张玉成等诗人结社吟诗于冒梦龄的逸园,倡导“以唐宋为则’’,并介绍后七子及钟惺、谭元春等人的诗歌主张。这样冒愈昌及其吟友以他们的诗学主张及创作实践,共同促成了明清之际扬州诗坛的振兴。时人有诗云:“淮海宗郎后,雄才更是君。高吟饶古韵,幽兴独清芬。嗜癖同怜病,情深乐与群。名山偕有志,把酒怏论文。”④这情真意切的语言当是发自内心的赞誉,也极有可能是实评。诗品如人品,冒愈昌既能及时把自己诗文创作的经验传其后人,以保持家族文化特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少年冒襄作诗;又能自觉坚守社会生活之伦理,关心家事,敦睦家族。这种文化心理在其诗文中也多有体现,仅举几例,以窥一斑。如:万历四十年(1612),冒梦龄授江西会昌县知县,作为叔父的冒愈昌为之送别:“虔州领邑万山深,章贡清涟令尹心。土俗闾阎皆织葛,仁声斋阁自鸣琴。悬知美政传花县,无那离情满竹林。到日故人如问讯,为言华发老青衿。"⑤冒愈昌虽无功名,但他非常支持后世子弟奋斗科场,万历四十六年(1618),其侄孙冒起宗进京会试,他作诗鼓励,希望他能高中,再振家声:“之子吾宗彦,芳名蚤岁驰。丹山腾蔫篱,渥水出权奇。思构心超忽,文成气陆离。才元推独步,法更仿前规。聿起成人誉,应求特达知。花生梦里笔,桂折月中枝。上国宾无比,南宫回张之溢:《伯麟公传》载《如皋县志》卷六。圆张之溢:《伯麟公传》载《如皋县志》卷六。@七子指的足明代著名后七位文人:李攀龙、谢臻、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纶七位自立门户,形成一个流派。@李维桢:《赠冒伯麟秀才》载《冒氏宗谱》卷十一,第497页。@冒愈昌:《送汝九公侄之会昌令兼寄信丰黄思立宪副石城熊警玉明府》载《冒氏宗谱》卷十一,第4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