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下载本文

后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 基本线索:国民党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口号。发动“民

族主义文艺运动”。《文艺月刊》《民国日报》《觉悟》《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决定面貌的是(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民

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政治和文艺上倾向不同,分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盟军:自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所保留,不以反对现

行制度为目的。

民主主义:对现实社会制度批判。

革命文学论争:背景:1.现实政治的推进。 2,作家的思想自身的发展。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和太阳社VS五四时期已成名的作家,鲁迅,矛盾等

文学的工具论。对五四文学的全盘否定VS文艺揭示和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革命文学是历史的内在发展。

2、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都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功利性要求。 3、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4.作家要确定无产阶级立场与世界观。

左联:1930年3月。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常务委员: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七人。成立大会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

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 工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研究。 加强与世界文学,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创作方法的革新,新的现实主义的推行。 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意义:1.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文学)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了对中国文学运动的领导权,组织领导,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轨道。

3.分散的文学团体统一于左翼。革命的文学队伍。 文艺思想对立: 马克思主义VS自由主义 决定于:政治斗争尖锐。

特点:论争始终集中于文学的外部表现上,对内在的语言,形式等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起补充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 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是: 左翼作家VS“新月派”

新月派(梁实秋)观点:人性论。(永恒的人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阶级论)

天才论。(一切文明是少数天才的创造,文明与资本主义制

度联系,优胜劣败的定律注定反文明的无产阶级被文明征服)

革命文学等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左翼文学

“伤感的革命主义”“浅薄的人道主义”

评价: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但也看到主流派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

左翼与自由就“性灵文学”的论争:

论语派:1932年,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 特色:1.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以外事物。 2.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流露,文艺摆脱社会约束,回到自然。 左翼VS京派

京派:30年代,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 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

共同时代文学的特征:1.文学创作题材规模开拓,表现角度开掘。

2.文学形式为叙事,心理刻画艺术得到重视与发展。 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同时。 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战斗激情和力的美。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