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1-2000(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2月22日) 下载本文

4.1.7.5 各级导线测量的测距测回数等规定,依照表4相应等级执行。 4.1.8 GPS静态相对走位测量

4.1.8.1 各等级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和表7的规定。

表6 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仪器

---------------------------------------- | |平均边长| | | 接收机标称 |同步观测接收| |等级| D |GPS接收机性能|测量量 | | | | | km | | | 精度优于 | 机数量 | |--|----|--------|----|---------|------| |二等|9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2ppm | ≥2 | |--|----|--------|----|---------|------| |三等|5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 ≥2 | |--|----|--------|----|---------|------| |四等|2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 ≥2 | |--|----|--------|----|---------|------| |一级|0.5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 ≥2 | |--|----|--------|----|---------|------| |二级|0.2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 ≥2 | |--|----|--------|----|---------|------| |三级|0.1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 ≥2 | ----------------------------------------

9

表7 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技术指标

----------------------------------------------- | |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时段中任一 |观测 | 观测 |数据采样间隔|点位几何图形| |等级| | |卫星有效观测| |时段长度| | 强度因子 | | | (°) | 总数 |时间,min|时段数|min | s | PDOP | |--|-----|------|------|---|----|------|------| |二等| ≥15 | ≥6 | ≥20 |≥2 |≥90 |15~60 | ≤6 | |--|-----|------|------|---|----|------|------| |三等| ≥15 | ≥4 | ≥5 |≥2 |≥10 |15~60 | ≤6 | |--|-----|------|------|---|----|------|------| |四等| ≥15 | ≥4 | ≥5 |≥2 |≥10 |15~60 | ≤8 | |--|-----|------|------|---|----|------|------| |一级| ≥15 | ≥4 | |≥1 | |15~60 | ≤8 | |--|-----|------|------|---|----|------|------| |二级| ≥15 | ≥4 | |≥1 | |15~60 | ≤8 | |--|-----|------|------|---|----|------|------| |三级| ≥15 | ≥4 | |≥1 | |15~60 | ≤8 | ----------------------------------------------- 4.1.8.2 GPS网应布设成三角网形或导线网形,或构成其他独立检核条件可以检核的图形。

4.1.8.3 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三个。当重合不足三个时,应与原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重合点与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三个。 4.1.9 对已有控制成果的利用

控制测量前,应充分收集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和资料,按本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比较和分析,凡符合本规范

10

要求的已有控制点成果,都应充分利用;对达不到本规范要求的控制网点,也应尽量利用其点位,并对有关点进行联测。

4.2 水平角观测

4.2.1 水平角观测的仪器

水平角观测使用DJ1、DJ2、DJ6三个等级系列的光学经纬仪或电子经纬仪,其在室外试验条件下的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偏差分别不超过±1″,±2″,±6″。 4.2.2 水平角观测的限差

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不超过表8的规定。

表8 水平角观测限差

-------------------------------------- | |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 |经纬仪型号| | | | | | (″) | (″) | (″) | |-----|----------|--------|----------| | DJ1 | 6 | 9 | 6 | |-----|----------|--------|----------| | DJ2 | 8 | 13 | 9 | |-----|----------|--------|----------| | DJ6 | 18 | 30 | 24 | --------------------------------------

4.3 距离测量

4.3.1 光电测距的作用

各级三角网的起始边、三边网或导线网的边长,主要使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测定。

11

4.3.2 光电测距仪的等级

光电测距仪的精度等级,按制造厂家给定的1km的测距中误差m0的绝对值划分的二级: Ⅰ级: |m0|≤5mm

Ⅱ级: 5mm<|m0|≤10mm 4.3.3 光电测距限差

光电测距各项较差不得超过表9的规定。

表9 光电测距限差

------------------------------------------------- | | 一测回读数较差 | 单程读数差 | 往返测或不同时段 | |仪器精度等级| | | | | | mm | mm | 观测结果较差 | |------|-----------|-----------|----------------| | Ⅰ级 | 5 | 7 | | |------|-----------|-----------| 2(a+b3D) | | Ⅱ级 | 10 | 15 | | |-----------------------------------------------| | 注:a、b为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指标;a为固定误差,mm;b为比例误差;D为测距边长,m。| ------------------------------------------------- 4.3.4 气象数据的测定

光电测距时应测定气象数据。二、三、四等边的温度测记至0.2℃,气压测记至0.5hPa;一、二、三级边的温度测记至1℃,气压测记至1hPa。 4.4 平面控制测量成果的检验和整理。 4.4.1 三角测量的检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