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 下载本文

曲子在宋代如何发展:曲子:曲子词或长短句,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艺术歌曲.创作方法为倚声填词,多数是前有曲调,然后创作歌词.音乐成分包括:传统,外来,民间,自度新曲.同一词牌的不同变体:“减字、偷声、摊破、犯调”.曲子有令,引,近,慢等不同的类别.姜夔,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是南宋词坛最讲究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扬州慢》《杏花天影》 明清时期:小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发展,用乐器伴奏,加入过门,实际上是艺术化了的民歌。唱赚: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趋势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诸宫调:有说有唱,说唱相兼,以唱为主,体制宏大的体裁,曲调丰富,适合于表现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西厢记诸宫调》 宋元时期的戏曲发展,有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的作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乔吉甫《扬州梦》。 南戏的作品,简称“荆,刘,拜,杀”,与《琵琶记》并称五大传奇.

南戏和杂剧的区别:1,宫调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2演唱上突破杂居一人主唱的形式,剧中的角色都可以演唱。增加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3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常采用五声调式。4音乐曲牌的运用使南戏形成一些固定的联缀形式。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1传统格局被打破,出现大量革命歌曲和说唱音乐.2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出现了--新音乐;3.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音乐社团也逐步得到了建立和发展4.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化频繁,音乐文化曾有过各种政权统治下的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出现,

学堂乐歌的意义: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1思想启蒙方面给青少年深刻影响,为中国音乐带来了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2.随着的发展,西方的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初步介绍和传播,尤其是记谱法和基本乐理的介绍;3.为中国造就了一批音乐家. 沈心工: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家之一,编写的歌曲是我国近代最早一批白话体新诗,《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体操-兵操《铁匠《竹马 梅兰芳:在辛亥革命上演了《邓霞姑》新装《洛神》古装新戏,对《宇宙锋》等传统剧目进行加工改造。编演《木兰从军》等爱国戏。还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以他的唱腔和表演为主的艺术特征的京剧流派称为“梅派”。出国演出,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赢得国际声誉。改变了以生为主的局面,开拓了“生旦并重”的新纪元,代表着旦角表演艺术的时代高峰。是京剧界一代宗师。 萧友梅: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对“五四”时期的音乐做出贡献,使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个飞跃的发展。筹办国立音乐院并任任校长。作品《问》《五四纪念爱国歌》。他一方面积极为学校教育的需要进行创作,一方面并没有摆脱学堂乐歌的影响。所有的歌曲都是自己创作的,均配以钢琴伴奏。但音乐风格大多平板,创作简单,采用欧洲作曲技法,未能很好地解决和中国语言与民族音调的结合和运用。《问》看出作曲家对我国受到凌辱而充满忧虑和不满。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创作了近代流传最广的二胡十大名曲。体现了其创新精神和继承传统学习西洋的同时又有新发展的创作特色。器乐改进方面,对民族器乐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争得了合法的地位。培养了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二胡名家,形成了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第一个二胡学派。还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使二胡音乐的记谱法规范化;采用小提琴固定音高定弦法等等。有效地促进了近代二胡艺术的发展。 黄自:在美时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怀旧》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也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奏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先后培养了一批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如贺绿汀,刘雪庵等,创作许多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旗正飘飘》,《花非花》,还根据白居易的长诗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他唯一一部大型的声乐曲。他的作品以娴熟的作曲手法,严谨的创作构思,清新典雅的意境刻画

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他还注意音乐形象的鲜明,曲调流畅优美,在探索和声复调手法的民族化方面有独到见解。

冼星海: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数大合唱,歌剧,交响乐,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独奏,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上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群众性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电影插曲《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以及《黄河大合唱》等合唱曲。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的一部作品。作于1939年,以诗人光未然的长诗《黄河吟》为歌词。这部作品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水瑶;5.河边对口曲;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以力量、崇高和苦难三个主题贯串全曲。。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全曲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各个乐章在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内在统一。音乐吸收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征,又借鉴西方多声部合唱技术,同时还有史诗性和交响性。《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白毛女》:作曲家们注意到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化,戏剧化,特别是剧中的三个主要角色:杨白劳,喜儿,黄世仁。1,从人物心理变化给予深刻描绘,2,广泛吸取民间音调来作为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如喜儿的主题音调是河北民歌《小白菜》,杨白劳是以山西民歌《捡麦根》为基础。特别是喜儿在戏剧情节中不断变化的性格需要,吸取了民间戏曲音乐的创作手法,使人物性格得到多层次展示,《北风吹》《扎红头绳》表现喜儿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父女深厚的情感,喜儿在杨白劳自杀后的唱段《哭爹》中,在原主题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哭调散板特点,表现极度悲痛的心情,接着在《刀杀我,斧砍我》以及《我要活》中,吸收秦腔悲调和散板的节奏特点表现由悲到愤,由愤到恨的情感变化。《白毛女》在创作中大量吸收西方歌剧的宝贵经验,如独唱,伴唱,表演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等。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梅娘曲》《飞花歌》《金蛇狂舞》《扬子江暴风雨》,创作特点:他常用短促有力的音符和休止符,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又以此概括的反映了紧张,动荡,搏斗的年代。

聂耳的歌曲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而且很善于根据歌曲内容,努力探索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他的歌曲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真正成为了大众的心声。聂耳的音乐创作为中国革命音乐指明了方向,并初步解决了如何运用音乐来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如何塑造被压迫阶级的音乐形象,及发展中国新的民族音乐如何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洋音乐技术等问题,因此,聂耳被誉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奠基人。救亡歌曲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占有突出的地位。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的意义,也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 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音乐及其历史意义: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培养舞蹈人才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作品大多是由他自己编写脚本和歌词,善于了解儿童生活,抓住儿童心理特征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作品基本是旧曲填词.名词解释是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历史意义: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学校中各科的教材,许多采用歌剧里去,通过排练和演出,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功课;训练儿童们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歌舞剧的化妆、服饰和布景等都需要儿童亲自动手设、制作。通过实践,“锻炼他们思想清楚或出世敏捷的才能”以及“将来处理大事的才干”;提倡歌舞剧,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