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淼-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下载本文

第十一章 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福利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关心的基本问题,而个人需要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则构成了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关怀。自古典经济学创立的、以功利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个体经济学思想以来,从数理逻辑的角度探讨最大幸福或最大化福利就成为福利经济学的专门研究对象。同时,在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内,福利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分支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福利经济学自20世纪20年代创立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从旧福利经济学到新福利经济学的转变。 本章的目的就是要介绍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内容,探讨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二;旧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内容。三;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和基本内容。四;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Utility)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分为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派,前者以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虽然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在效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二者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的。实际上,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福利经济学,二者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福利的界定;第二,效用的定义。与一般的

经济学分支不同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或公共选择的道德判断 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学探索,因此它隐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比如,好的或坏的选择以及最优的或最差的社会福利计划等。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

在经济学中,“福利”意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而“社会福利”则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效用”(或功用)是指消费者在心理方面获得的瞒足,它被经济学家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消费者获得的满足水平。同时,“效用”经常和“(消费者)偏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福利经济学通过“福利”和“效用”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来试图解释并说明个人动机和社会选择之间可能实现的利益均衡。

(一)福利的经济学内涵

简单言之,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它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面的正面反应。福利不仅是客观的,它也是主观的。同时,福利具有某种相对性,在资源有限或分配规则既定的前提下,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福利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种挫败或剥夺。 1.个人福利

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内,个人福利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

足水平,它是正负效用的总和。个人福利既可以是收入和财富的客观量度,也可以是效用的主观评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用”水平不仅和个人拥有的收入和财富总量有紧密关系,它也和个人的心理状况联系在一起,它最终是个体对“满足感”客观和主观评价综合的结果。一个人的福利水平,除了首先要受到收入和财富因素的影响(这一影响又不完全由个人控制),它还受到影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的制约。所以,个人福利最大化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目标驱动所付出的努力,即对追求个人私利的种种努力,也取决于个人决策及其之外的制度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个人福利最大化是以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以下是个人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的数学表达:

U=U(q1,q2,q3?qm。;a1)

其中,u代表个人主观效用,qm代表个人所消费的m个商品和劳务;a1代表个人工作努力程度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个人福利最大化是个人主观效用的总和,它是由个人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和工作努力程度决定的,个人消费满足程度越大,正效用也越大;而与此同时,个人工作越努力,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越多,也就越可能获得更多的金钱或物质。但是,同时由于个人工作越辛苦,越容易在身体和 精神方面产生损耗,个人享受幸福的时间和机会也就越少,所以负效用也就越多。二者综合起来就是个人所获得的总效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个人福利的最大化,不仅取决于收入所得,也取决于个人消费的满足程度,同时还受

到个人在工作上的付出的影响,即闲暇与工作之间的平衡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福利水平。

如何对个人福利进行度量,取决予对目标函数的进一步探讨。判定个人福利,基本上可以从意向与后果两个层面来观察,它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个方法是通过访谈询问法,了解个人的目标;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对人们真实选择的研究来揭示个人的偏好,从而来推断目标。由于在福利经济学范围内,福利与个人偏好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个人偏好的度量是测量个人福利的重要前提。测量个人偏好有两种基本方法,即序数方法和基数方法的使用。前者是以主观评价为基础的对个人偏好的排序,重要的是次序,而非数值本身;后者是采用比率基准来测量和比较效用,它采用一定的数值来使得不同物品的效用可以进行比较。

2.社会福利

虽然一般情形下,人们可以将“社会福利”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所有个体福利的总和。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里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差异,要清晰地定义“社会福利”其实并不容易。因为,社会福利在特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不再简单是一个总量的问题,而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社会福利的形式及其内容可以鲜明地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判断,在“最大化”、“一致性”、“最优化”等问题背后都含有深刻的规范认识。

如果我们试图将效用同福利联系起来,那么,社会福利则可以被定义为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足之和,它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