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语言学翻译 下载本文

语言学概论

主编:杨忠

目录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文化??????????????????2 第二章 语音学??????????????????????8 第三章 音位学??????????????????????13 第四章 形态学??????????????????????19 第五章 句法???????????????????????23 第六章 语义学??????????????????????36 第七章 语用学??????????????????????41 第八章 社会语言学????????????????????47 第九章 第二语言习得???????????????????52 第十章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57

1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导读

1.1 什么是语言?

我们在醒着的大多数时间里运用语言(在梦里也会用到)。人们经常把语言看成是理所当然。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很少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可以谈论宇宙和我们心灵世界的一切。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你是否对语言的本质进行过思考?作为一名职业英语教师,你是否对你所教授学科的本质有过探索?

深入这个问题,去理解语言的多面性。语言包括很多作用:语言是交流手段,是符号系统,是文化载体,是思维工具。正是由于语言的多面性,解释了语言的的定义不能被普遍接受的原因。语言学家们必须要直面这个问题,在他们课题中,语言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过去,数以百计的这类定义被提出。在这里,我们要引用一些来做讨论。

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的要素可以并且一定能被考虑到它们的共时等同中。(de Saussure,1916)

语言是语句的一种心向(限定词或者非限定词),每一个限定词在词长以及构建出自限定词的要素的心向。(Chomsky,1957)

语言仅仅是人类非本能的通过自主产生的符号,来交流思想,情绪,要求的一种手段。(Sapir,1921)

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语言进行了定义,反映了语言本质的不同侧面,但与此同时,也遗漏了一些问题。 在语言学界,“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任意有声符号系统”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接受。这一定义是建立在理论的假设上的。就其本身而言,语言是被看做是人类所特有的。换而言之,就是假定语言只有人类才有。动物的交流系统(比如鸟的吱吱叫,蜜蜂的舞蹈,狗的叫声等等)都被排除在外。交流系统是否也被被定义为不同于人类的其他生物所掌握了?

1.2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许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相信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因此,语言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他们将一些在动物的交流系统里无法找到的语言的特点分出来。 (1) 创造性(creativity/productivity)

创造性是人类语言首要的本质特征。它使人类可以传递从未传递过的信息和理解从未听到过的信息。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是有限的,但却有构成无限句子的潜力。所有发话人都是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甚至孩子会学习他的∕她的母亲 发音,将语音和词语放进句子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点在动物的交流系统中是找不到的。会说话的鸟类,比如鹦鹉,回去模仿人类说话,但是它们无法将其分割它们所模仿的句子中短语的发音以及词句,也不会将其顺序打乱。

研究结果表明,再接近人类的动物,也不能像孩子一样学习和应用语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Winthrop和Luella Kellogg 将他们还是婴儿的儿子和名为Gua的黑猩猩幼崽一起抚养。当孩子能理解“我说的是什么”以及“我理解我

2

说的是什么”的时候,Gua两个都不能理解,尽管它能理解一些词语。几十年之后,另外一只黑猩猩,名为Nim Chimsky(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Noam Chomsky之后,他声称语言仅仅为人类所掌握)在细致的试验性的环境下,被教导美国手语,有记录以及录像磁带。在分析了Nim会话的录像磁带之后,科研人员发现,Nim的对话仅有12%是自主的,剩下的88%是跟随教导者的手势,Nim一般的回话是模仿教导者说话。孩子们的交谈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频繁。孩子们几乎不会去模仿对话。孩子们在语言应用上会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但是Nim和其他黑猩猩在相似的试验中,几乎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创造性(Fromkin和Rodman,1998)。事实上,像这些好像是在说创造性是将人类和其他一些生物的交流系统区分开来的一个特点。 (2) 二重性 (duality)

语言拥有语音和意义两个子系统。如果你给四个英语发音[p][l][i][d]并且将它们按顺序结合在一起,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英语单词,你会发现[plid]和[pild]是可行的,但是[pdli] [dpli] [lipd]以及[idlp]等等是不可行的。这些可行的顺序听起来就像是英语单词,但是其他的就不像,因为它们不代表任何东西。另一方面,意义是由语音来体现的。在英语里,[dead body of a person]是表达尸体的意思。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说概念和意义被词汇化。在英语里,没有单词能代表[dead plant]这一概念。当一组语音体现一定语义时,一个语言单位就产生了。同样的语音会被重新组合去表示别的意思。在一些例子中,同样的语音排序会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homophones和polysemes)。这就表示,意义和语音是语言的两个子系统。没有动物的交流系统能够掌握这一特性。狗的叫声是可以分析的。动物的交流系统无法被分割成小部分,在改组成有意义的顺序。换句话说,人类语言的二重性是动物交际系统所不具有的。 (3) 任意性 (arbitrariness)

语音和意义在语言中代表的关系在全世界就是任意的一部分。语言的任意性特征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 (Ferdinand deSaussure)) 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在英语中,我们和家人一起居住的建筑物被称之为“house”,在法语中叫“marson”,俄语中是“dom”,西班牙语是“casa”。如果语音和意义的关系是促动的(不是任意的),那么在这些不同的语言中,代表同样一个东西的单词就会听起来是一样的或者相似的,这样的话,人们就不需要去学习外语了。 无可否认的是,在大部分语言中都存在拟声词,他们的声音和意义之间似乎有一定的关系。这好像是在否定任意性。但如果我们将不同语言的拟声词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些拟声词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英语单词“tick tock”和中国的单词“dida”就是相同的,“buzz”和“wengweng”是相同的。在英语中,“cockadoodledoo”表示的是公鸡啼叫,但是在俄语中是“kukareku”,这两个单词完全不同于中文的表达。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说,所有人类的语言都是常规的。大多数的动物的交流时类似于图像的。举个例子,蜜蜂的舞蹈,十分直接的表示它的主旨,因为直接的联系表达旋转以及花蜜来源的数量和方位。 (4)超时空性(displacement)

超时空性使人类可以描写真实的或想象中的发生在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物,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动物却只能对此时此地所发生的事进行交际。一只最聪明的狗也不会通过吼叫告诉别人它的父母是如何遭受主人虐待的。语言的超时空性赋予人类概括能力和抽象的能力,这也是其他物种在记忆和抽象能力

3

上无法相比的。

(4) 文化传递性(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递性是指语言能力的传承性。一个人习得或学会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产物,而不是生物结果。也就是说,儿童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习得母语的,而动物交际系统却是靠遗传来传递的。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性决定了儿童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习得母语。

(5) 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

互换性是指一个语言社区(language community)的所有成员既可以发出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的特点。然而,动物交际系统却做不到这一点。蜜蜂的舞蹈无法互换,只能为寻找花蜜的人提供信息。也不是没有鸟儿唱歌,但是只有公鸡啼鸣。

(6) 自返性(reflexivity)

人类的语言用来描述他们自己。用于描写语言的语言被称为元语言。当语言学家们编写语法或者词典篡改者撰写词典吃,他们都需要用到元语言。当他们将语言当做一门学科去教授时,他们同样要用到元语言。没有证据显示其他的物种回去编写语法或者撰写词典,或者是去向他人教授交流系统。 语言学家们还观察到了另外一个特征,但是这一点更为显著,特别是头两项。这些是被所有人类的语言所普遍掌握的。尽管一些动物的交流系统也能掌握非常受限制的程度,一个或者其他方面,除了创造性和二重性,没有一个被发现拥有所有的特征。在这一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推断出人类语言从本质上是区别于动物的交流系统的。因此,前诉的语言学的定义看上去是有根据的。

1.3 语言的功能

这两方面的讨论包括“什么是语言”以及“人类语言的特性是什么”。去理解什么是语言,我们需要去理解语言是做什么的。“功能”就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术语,“大师这个词在语言文献中有不同的解释。

语法学家称“功能”为语言单位的成分作用。同一个成分单位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同,起到的句法作用也相同。现代语言学家把“功能”看作是语言在我们生活或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普遍的。语言的普遍性作用被称为纯理功能(metafunction)。一种纯理功能是非常抽象的,它能够描写无数具体的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韩礼德(M.. A.. K. Haliday)认为语言同时体现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是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各种经验和逻辑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了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把人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概念功能是语言在人类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 人们通过语言与人相处,用语言表达自己或他人的身份、地位、情感或态度,用语言去激怒或劝说别人,用语言向他人道歉或请求帮助等。语言的这种使个体与社会团体凝聚在一起的媒体作用被称为人际功能。我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通过逻辑来组织信息,并使其与语境发生联系。也就是说,语言在实际使用中是以表达相对完整思想的语篇为基本单位的。 语篇功能是指语言使其本身前后连贯,通过前指、后指和替代等将短语和句子语法单位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语篇单位的功能。

4

1.4 语言的种类

自然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4000种自然语言。人们对语言分类的方法有多种:(1)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和人工语言(artificial language));(2)谱系分类法(genetic classification));(3)类型学分类法(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自然语言被选为官方语言。目前英语已成为4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国与国之间为了克服交际障碍所使用的自然语被称为世界混合语(lingua francas)。

在混合语使用之前,人们渴望一种全球性语言,从而发明了人工语言,即专门用于国际交流的语言。在人类发明的多种人工语言中,至今只有世界语(Esperanto)还仍然存在。谱系分类法来源于语言的不同种类产生于同一个祖先的设想,从而产生不同的语系。语系的名称通常体现其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在谱系分类中,最大的家族是印欧语系,最早遍布欧洲和南亚的许多地区。该家族语言现已分为近10个分支。英语属于西日耳曼分支。 类型学分类法是根据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在语言形式上的相同和异同所进行的分类,从而体现语言结构类型。从语音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语言的使用情况——有多少个和多少种元音、是否使用声调等对语言进行分类。比如,汉语就是声调语言,而英语却不是。从词法上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词汇的组合方式将语言分成三类:分析型语言(analytic languages)、综合型语言(synthetic languages)和粘着型语言(agglutination languages)。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从句法上来看,人们可以根据构成句子的词汇顺序将语言进行分类。根据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和宾语(Object)的固定排列模式,世界上的语言被分为SOV,, VSSO, VOSS,, OVS, OSV等六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SVO, VSO,, 和VOSS。英语是典型的SVO型。尽管世界上的语言类型不同,但他们却有很多共同之处。语言的共性为我们研究语言的普遍性提供了基本素材。

1.5 语言的起源

语言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说明语言的起源。但语言学家相信语言已存在数百万年,最早的文字记载大约有6000的历史。目前考古学对文字的发现还不能提供语言起源的线索。当某个问题缺乏科学的解释时,总会伴随一些宗教解释和神话传说。一些宗教和神话都曾提到语言的起源。根据基督教的观点,语言是上帝赋予亚当语言力量,从而使世界上的事物得以命名。因此,语言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科学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一些广为人知的理论有“汪汪”理论(wow—wow theory)、“噗噗”理论(Pooh-pooh theory)、“哟─嗬─哟”理论(Yo-he-ho theory)

和进化论(evolution theory)。“汪汪”理论把原始语言看作是人类对自然声音的模仿,如动物的叫声。 拟声词似乎是这一理论的有力证据。噗噗理论认为语言来自于人类对痛苦和欢悦等下意识的情感呼叫。“哟─嗬─哟”理论假设语言来自人们在大型狩猎或搬动巨石等集体劳动中所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进化论则相信语言是人类物种在劳动中进化的产物。宗教信仰和科学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可证实性。因此,科学家还需要提供更多充分的证据来解释他们所推崇的理论。

5

1.6 语言学

1.6.1 语言学是科学

语言学(linguistics)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这个定义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接受是因为它简明而准确地描述了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在该定义中,language的前面没有冠词,后面也没有复数词缀。这就是说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类所有语言的普遍性。语言学(linguistics)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但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对语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现代语言学中,口语(oral language))和书面语(written language))相比,语言学家更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1)从历史上看,任何文化中的口语都要比书面语有优势,而且有些语言还没有书面语;(2)在交际中口语的使用范围要比书面语更为广泛;(3)从结构上看,口语要比书面语复杂得多;(4)口语总是先于书面语而被习得。语言学家研究语言采用的是科学的方法。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科学的定义不同,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 观察并提出问形成假说 证明假说 提出理论 题

图一: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语言是包括多种层级和界面的复杂体,因此,语言学对语言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语言学家对语言进行不同视角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学科内研究(intra--disciplinary divisions))和学科间研究((inter--disciplinary divisions)。学科内研究通常是指普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是把语言看作是由语音、结构和意义三个层面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家主要研究语言这几个层面的规则。 1.6.2 语言学分支

语言学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因为语言是一个拥有许多层次和方面的复杂的存在。过去,对一个语言学家来说,设计语言的所有方面是不可能的。因此,现在大量的语言学部分,被分成了两部分。 (1) 学科内研究 通常,对语言的研究被叫做是普通语言学。这一观点的基础是语言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语音、结构以及意义。普通语言学的核心就是对这三部分的研究,处理跨语言的规律性。语言学的分支以及这三部分之间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以下的图像显示: 语音 <语音学 <音韵学 语言作为一个系结构 <形态学 统 <语法 意义 <语义学 <语用学

6

图1.2:语言层面和语言学分支

这两个分支以及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将会在下面的六个章节里分别讨论。 (2)学科间研究

学科间研究指的是语言作为一种系统总是和人类以及社会交织在一起,因此,产生诸多交叉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语言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性别而有所不同。

大部分的语言变化产生于社会的变化。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语音是如何产生和被理解的?语言是如何被习得的?人们是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异同?这些都是心理语言学要探索的问题。应用语言学关心的是语言学理论及其成果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1.6.3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语言学家对语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现代语言学始于20世纪早期,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以口语为主;(2)现代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的共时研究,而不是历时研究;(3)现代语言学在本质上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而不是规定性的(prescriptive)。语言学家致力于对语言规律进行客观地描写,目的在于发现语言是如何被说,而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说语言;(4)现代语言学以理论为导向,而不是以教学为导向((pedagogically oriented)。现代语言学家努力构建适用于所有语言的语言理论。参考书目:《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中文版,p12-17 2012

级MTI杭诗琴

7

第二章 语音学

一、导读

2.1 语音研究

人类交际包括两种形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包括手势、表情、眼神或图表等。语言交际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主要是通过口语进行交际。口语交际的媒介是语音,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声道发出的音来表达意义。这种对语音的研究被叫做语音学。(《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22)

口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想象,,当人们交际时,语音首先被说话者发出,然后,,它在空气中被传递并被听话者接收。也就是说,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语音的发出 → 语音在空气中的传导 → 语音的接收。 根据这三个步骤,, 语音研究也自然地分成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对第一个步骤的研究是发声语音学,研究语音的产生。对第二个步骤的研究是声学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物理特征。对第三个步骤的研究是听觉语音学,研究和语音感知有关的内容。

2.2 发音机制

语音是由各种发音器官而产生的。 因此,,正确理解语音需要掌握相关的发音系统知识。人体发声器官使流出的气流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肺部的气流是发声的原动力。肺部扩大时,,空气从外流入,形成吸气音。肺部收缩时,,气流流经气管、喉头、咽腔再经口腔或鼻腔排除,,形成呼气音。 喉头是发声源。喉头上通咽腔,,下接气管。喉头中间的两片富有弹性的薄膜叫声带。声带可以拉紧或放松,,也可以闭合和开放,,开放时形成声门。 由声带控制的声门决定发出的音是清音还是浊音。(《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22)

大部分发音器官都在口腔中。它们是小舌 、软腭 、硬腭、齿龈 、牙齿 、双唇和舌头。其中只有小舌和舌头是可弯曲或滑动的。

22..33 语音描写

语音学家描写语音时所使用的独立语音单位被称为音段,例如[k], [e], [t], [s]。 标音的符号系统有很多,,但普遍使用的是国际音标。自1888年以来,,国际音标不断改进,,试图用一个音标来代表人类言语的一个音。为了将语音标记和语言拼写系统区分开来,,语言学家把语音符号放在[ ]中。音标不但使语音学家始终如一地对语言的声音进行正确地描写,,而且还可以帮助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正确教授和掌握发音。英语教科书和字典一般都采用国际音标。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23)

8

在描写语音时,,为了体现语音的细微差异,,语言学使用更为详细的标音方法,,有时被称为窄式记音。在窄式记音中,,一些较小符号经常被附加在音标上,,如鼻化符[[? ]、重音符[ˊ]等。这些改变音值的较小记号叫做次音符。

2.4 英语辅音描写

根据语音的生理和物理属性,,音段分为元音和辅音 两类。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发元音时,,发音器官不形成阻碍,,气流可以畅通无阻地经口腔或鼻腔流出;;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某一部位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阻碍才能通过。 辅音可以根据发音部位 、发音方式 和浊音化进行分类和描写。(《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23)

发音部位是指气流产生声音时形成阻碍的每一个点。英语辅音的发音部位主要是唇、口腔和声门。具体来说,,辅音可以分为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和喉音。

双唇音:双唇产生的音。英语的双唇音包括[p] [b] [m] [w]。

唇齿音:由下唇和上齿产生的音。英语的唇齿音包括[f]和[v]。齿间音::舌尖放在上下齿之间发出的音。英语的齿间音包括[θ]和[e]。

齿龈音:舌尖接触上齿龈发出的音。英语的齿龈音包括[t] [d] [s] [z] [l] [r][n]。 软腭音:舌的前部和硬腭接触产生的音。英语的硬腭音包括з] [t∫] [do] [j]。

硬腭音:舌的后部和软腭接触产生的音。英语的软腭音包括[k] [ɡ][ ?] 喉音:舌根和咽腔产生的音。英语中只有[h]是喉音。

发音方式是指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情况,,即是全部受阻还是部分受阻。根据发音方式,,辅音可以分为爆破音、摩擦音、破擦音、流音、半元音和鼻音。

爆破音:发音器官完全关闭,,导致气流无法从口中流出,,然后再突然放出气流产生的音。英语的爆破音包括[p] [b] [t] [d] [k] [ɡ]。

摩擦音:两个发音器官接触后,,导致气流部分受阻,,产生气流的摩擦而形成的音。英语的摩擦音包括[f] [v][θ] [e][s][z] [з] [h]

破擦音::气流完全受阻后再慢慢松开而产生的音。英语的破擦音包括[t∫] [dз]。在早期出版的教科书中,,[tr] [dr] [ts]] [[ttzz]] 都被称为破擦音。但在现代语言学中他们并不是单个音段,,因为[tr] [dr]]只现在元音前,,[ts] [tz]只出现在单词的词尾。所以,现代语言学家把他们看作是辅音丛。

流 音:气流在口腔中部受阻,,并流经舌的两侧或流经舌尖和齿龈槽而产生的音。英语的流音包括[[l] [r]。

9

半元音::半元音又称滑音。发半元音时气流受阻的程度非常弱。英语中的半元音包括[j] [w]。 在苏格兰和美国英语中,,以wh-开头的单词,,通常被发成[?],,类似[hw]的音。

鼻 音::气流在口腔中受阻,,软腭下降使气流通过鼻腔产生的音。英语的鼻音包括[m] [n] [?]。

浊音化是指当气流产生声音时声带震动的情况。当声带贴近但并不紧紧闭合时,,流经的气流引起震动形成的语音叫做浊音。当声带分离时,,气流容易通过。由此产生的语音叫做清音。所有的元音都是浊音。根据浊音化,,辅音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英语辅音的标准音列表如下:(《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24)

我们可以根据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和浊音化对单个辅音进行描写。 例如,,[v]被描写为,[k]被描写为。

2.5 英语元音描写

在发元音时,没有类似发辅音时产生的气流受阻的现象,因此,描写元音不能沿用描写辅音的方法。语言学家通常依据以下四个原则对元音进行描写:(1)软腭的位置——发口腔元音时抬升,, 发鼻化元音是下降; (2)舌头抬升的部位 ---- 前、中、后;(3)唇的开合度——唇的圆或展的不同程度;;(4)声带收紧状态 ---- 肌肉紧张或松弛。(《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25)

10

元音分为单元音两类。发单元音时,,音质不发生任何变化,,但发双元音时音质会因为舌位的滑动而产生变化。比如,,发双元音[u?]时,,舌位由[u]向[?]滑动。双元音共有8个,,分别以[?]、[i]、[u]为结尾::[i?]、[ε?]、[u?]、[ai]、[ei]、[i]、[?u]、[au]

根据舌位,, 单元音被分为前、中、后三类。同一位置的单元音可以根据其舌位的高低、紧张或松弛以及是否圆唇等进行进一步的区分。我们把英语元音的这些特征归入两个范畴,,一个是有这个特征的,,另一个是没有这个特征。这种二分特征有两种规格,,计做“+”和“-”。如下列表格所示:

2.6 语音特征和自然类

语音的描写以音段为单位。我们可以从发音部位,,发音方式、浊音化、舌位高低、是否圆唇和紧张状况等方面对单个音段进行描写。这种描写实际上就是对语音特征的标记。例如[g]具有的特征,,而其他音段也许具有以上三个特征中的一个或两个,,但绝对没有完全具有这三个特征的其他音段。语音自然类是指具有相同语音特征的一组语音。如[b][z][dз][з]这组音属于类,而[p][s][t][f]这组音属类。每个语音特征所包含音段的数目不等,,却构成了等级。有些特征指的是小类,有的却是大类。 例如:只包括两个流音,但前音却包括唇音、唇齿音、齿间音和软腭音等,连续音包括所有的摩擦音、流音和滑音。 咝音。

较大自然类特征可以跨越辅音——元音的界限。音节音代表了所有元音和辅音((在不含元音的词尾音节中,。响音[代表了所有元音,鼻音、流音和半元音共同具有的特征。(《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26)

11

二、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熟悉人体发音机制、发音器官名称,,掌握元音和辅音的分类方法及其语音特征。本章的难点是对元音和辅音特征的描写和对语音自然类的识别。

四、 语言学名家介绍

维伦·马泰休斯

维伦·马泰休斯((1882——1946))是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马泰休斯对布拉格学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作为该学派的创始人和组织者所作的贡献,,二是他作为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布拉格学派诞生于1926年10月6日。 这一天,,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并被选任该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并对语音学和音位学进行了区分。该学派初期主要从事音位学的研究,,但是由于他们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又称被称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布拉格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并在与新语法学派的对立中得到发展,,强调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相结合的语言观,,把语言研究的重点放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实现某种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而从一开始就把功能纳入研究的范围并当作研究的重点,开创了功能语言学的先河。(《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26)

作为语言学家,马泰休斯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涉及词义、句法、搭配、音位、语言学史等,,但贡献最为突出的是他提出的语言特征学理论。这种理论集中反映在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马泰休斯论丛《普通语言学基础上的现代英语功能分析》((1961))。在这部论著中,,马泰休斯采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观点,,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语言进行共时性的研究。他的基本观点是语言具有讲话者抒发自我感情的表达功能以及与受话者相互交际的功能。他把研究重点放在言语交际的编码过程上。编码的第一步是确定人的外在经验中有哪些可以通过语言来命名,,以及命名单位所具有的意义、形式、分类。编码的第二步骤是把已经确定的命名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句子,,并对不同类型句子的特点 、句子中的各种成分所发挥的功能以及与功能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分析。以上两个步骤分别称为功能名称学和功能句法学,,构成了马泰休斯语言特征学的主要内容。 马泰休斯的功能句法学理论从提出之日起便成为布拉格学派研究的重点,,并在年轻一代学者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例如,,主位推进思想和交际动态都是在马泰休斯语的功能句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2012

12

级MTI汤熙涛

第三章

音位学:对语音系统和模式的研究

3.1对语音系统和模式的研究

音位学和语音学一样都是对语音的研究,但两者研究的视角却不同。语音学侧重语音是如何产生的、语音有何特征以及如何描写这些特征。(《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2)在语音学中,假定音段不变,不考虑变量。 音位学,主要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语言采用哪些音位来区别意义?音位在一定的环境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音位是如何组合和排列的?(《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2)这一章节展示音位学者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

3.2 音位和音位变体

语音描写的单位叫做音段。从音位来看,有些音段能够导致词义的变化,而有些则不能。例如,[l]和[r]这两个流音将lead和read区分开来。许多单词中都有流音,如deal和slight,我们发现流音[l]在这些单词中的发音却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在音位学中,lead中的[l]被称为“明[l]”(clear [l]),deal中的[l]被称为“暗[?]” (dark [?]),slight中的[l]被称为“清音[?]” (voiceless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2)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体现叫做音位变体。它们可以组成一个语音单位叫做音位。音位是抽象的概念,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通常书写在/ /之间。在流音中,[?]出现在元音后,[?]出现在清辅音后,[l]出现在其他情况下。[l]比其他两个使用更广,我们选择[l]作为音位象征。对于这个音位与其音位变体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音位 / l /

音位变体 [ l ] [ ? ] [ ? ] 在元音后 在清辅音后 在其他情况下 图3.1:音位[l]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13

有些音段在一种语言中是音位,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是音位变体。如[l]和[r]在英语中是音位,而在韩语中却是音位变体。语音分析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识别一种语言的音位,我们借下来会提到这一点。

3.3 音位的识别

识别音段是音位还是音位变体的基本原则是观察他们的分布情况。一个出现在话语中的语音文本被称为其语音换将。语音分布有三种:对立分布,互补分布和自由变体。每一种分布都可以判断这些音段是否有区分意义。(《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3) 3.3.1 对立分布

如果语音出现在相同的环境里,被称为对立分布。最小对立体和最小音差词列是典型的对立分布。最小对立体是指在同一个位置上只有一音之差的一对词,例如sip和zip,tip 和dip,map和nap等。最小音差词列是指在同一个位置上只有一音之差的两个以上的词, 例如beat, bit, bet and bat。它们的元音都是独立的。(《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3)

绝大多数的英语拼音字母所代表的元音和辅音对立分布。只有少数音段不是。在英语中,有些语音的最小对立体很难被发现。然而,这些声音是独特的语音功能。因此,它们是单独的音位。 3.3.2 互补分布

像音位/l/ 的音位变体[l], [?]和[? ]从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我们称之为互补分布。也就是说,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分布中。在英语中这两个是音位变体。在team和cool中能发现这种现象,但在steam和school中没有。如果音段是互补分布,并分享了一些功能,它们是同一个音位的音位变体。试着对pin,spin和bin发音,你会发现不同之处,在发音pin时,你感觉一股气流从口中喷出,这在发音spin时不会感觉到。在发音pin时,声带在双唇分开后振动,而发音spin时,声带在双唇分开时振动。在发音bin时,声带在双唇分开前振动。 3.3.3 自由变体

如果某些音段出现在同一个环境中却不改变词义,即同一个词被读成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音,我们称之为自由变体。例如大部分美国人把either读成[i:e?],而大多数英国人却把它读成[ai:e?]。但[i:]和[ai]的读音并不改变either的词义,因此,[i:]和[ai]在这个词中是自由变体。(《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3) 3.3.4 识别音位变体过程

音位学家研究语言的音位系统时,他们区分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基本过程如下:

14

3. 4 区别性特征和非区别性特征

在第二章语音学中, 我们讨论过语音特征和语音的自然类。也就是说语音可以根据一系列的特征进行分类的。上文我们提到音位可以区分意义,而音位变体却不能。特征区分语音和音位区分意义有着不同的价值。我们把能够区分意义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把不能够区分意义的特征叫做非区别性特征。例如sip和zip这两个单词的词义是由/s/和/z/两个音位加以区别的。虽然/s/和/z/都是齿龈摩擦音,但浊音化把这两个音位区别开来,因此,浊音化具有区别性特征。(《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4)

在一种语言中的区别性特征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也许是非区别性特征。 例如,吐气在泰语中是区别性特征,但在英语中却是非区别性特征。这是区分音位变体的特征。非区别性特征是可预测的,因为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接下来会提到。

3.5 音位规则

音位是抽象的语音单位,而音位变体是具体语音的体现。音位变体的非区别性特征是可以预测的。这种哪些音在何种情况下发生何种变化的可预测的规律被称为音位规则。语音学家通常用公式来描写这些音位规则。要掌握英语中常用的音位规则,首先要熟悉音位规则描写中的常用符号:

“→”表示箭头左侧的音位将发生箭头右侧的变化; “/ ”表示产生变化的条件;

15

“- ”表示目标音段的位置; “# ”表示词首或词尾的界限。

英语中的音位规则有很多。比如下列的音位规则用公式表示如下:

(1) 清化规则:浊辅音在清辅音后发成清音。 [+voiced +consonant] → [-voiced] / [-voiced +consonant] - (2) 鼻化规则:元音在鼻音前要鼻化。 [+vocalic –consonantal] → [+nasalized] / - [+nasal]

(3) 吐气规则:爆破清音在重读音节的词首发成吐气的音。 [-voiced +stop]→[+aspirated]/#-[-consonantal +vocalic +stressed]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5)

3.6 音节结构

音节是由一个或多个音段组成的单位。一个音节必有一个核心,即元音(音

节尾的核心也有可能是流音或鼻音)。音节核心前的辅音叫做音节头,音节核心后的辅音叫做音节尾。音节核心和音节尾构成的音节单位叫做韵律。音节结构可以如下图所示: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5)

16

3.7 音位序列

讲母语的人凭直觉就知道哪些音可以组合在一起,哪些音不可以组合在一起。音节的构成是有规律的,即音节核心通常是元音,元音的前后可以有辅音。 因此,音位序列也遵循一定的规律。音位序列的变化主要在于音节头和音节尾的变化。英语中最长的音节头可以由三个辅音组成。第一个音是/s/, 第二音是爆破清音(/p/ /t/ /k/)最后一个音是流音或半元音,如下所示:

/p/ /l/ /s/ + /t/ + /r/ /k/ /j/ /w/

如果音节头由两个辅音构成,它可以是任意两个辅音由左向右的组合,但/m/和/n/只能在/s/后,/f/后的音一定是流音/l/或//r/,/θ/后一定是/r/。

英语中最长的音节尾可以包括四个辅音,如prompts。

有些音位序列在一种语言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却可以,例如英语中不允许/ps/的音节存在, 但在希腊语中却可以,如psychology。英语中不允许/fpr/存在,但他们却出现在俄语中。语言中不允许出现的序列叫做系统空缺;允许出现,但还没有意义的序列叫做偶然空缺,如/blik/, /bilk/, /klib/, /kilb/等。因为它们不具有意义,在创造新词时,会允许偶然空缺的存在,而不会存在系统空缺。(《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6)

3.8 超音段特征

上面提到的区别性特征和非区别性特征都是单个音段的特征。我们称两个或两个以上音段所具有的特征为超音段特征。如重音、语调和声调。它们同样具有区别性特征。(《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7) 3.8.1 重音

在两个音节或多音节词里,有的音节被读得较重、较响,而有的却被读得较轻、较弱。重音是指音节发音时所用的力量。有些语言的单词重音是固定的,但英语单词的重音却是不可预测的。 3.8.2语调

语调是指音高的高低变化,具有区别话语意义的功能。同一个句子被读成不同的语调便可以体现发话人不同的态度。 3.8.3声调

声调是用来区分词义的音高变化。同一组音段发音时用不同的声调便产生不同的意义。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如音段ma, 一声为“妈”,二声为“麻”,三声为“马”,四声为“骂”。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7)

17

3.8.4 英语重音和语调的功能

语调和重音一般在话语中是同时出现的。当语调核落到某个音节时,这个音节的核心就被读得较重,核心的元音自然就被读得相对长一些。语调和重音在口头表达中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区分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如合成词greenhouse的重音在green上, 而名词短语a green house的重音却在house上。如果“Those who went there quickly made a fortune”这个句子用不同的语调来读,重音分别落在there 和quickly上,那么这个句子的意义就截然不同了。(《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37)

2012级MTI王旦

18

第四章 形态学

一、导读

4..1词与词的结构

形态学研究词素,, 词素的不同形态(即词素变体)及构词法。英语形态学是研究英语词素及其构词法。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语义的语言单位。掌握一个词,也就意味着知道该词的音和义。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发音、意义和拼写是不够的,还必须给词加以分类。每一个词都分别属于某一个词类,都有其一定的语法范畴。词类是具有相似功能的一组词。此外,讲话者知道一个词与其它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词的文体特征,,即它是正式或非正式用词。 词素分有不同的类型:自由词素和粘着词素,屈折词素和派生词素。英语词的构成因素有派生,复合,转类,截短法,综合法,逆向构词法,首字母缩合词,缩写以及杜撰等。 4..2词素

一般人认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事实上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应该是词素。这个词来自希腊词,意思是形式。英语单词是音义相结合的,有些词不能再分成更小的音义相结合的单位,,如body, help, study等。而有些词可以再分成更小的音义相结合的单位,如rewrite可再分成re--和write。我们把re-- 和--write称为词素。再如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这个词可以被切分成七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有意义的。并且都是一个可重复的形式,也就是说,这七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都可在其它英语词中出现。如果对每一部分再切分的话,那么它就不再有意义了。因此,词素是指语言的最小的意义单位。词素可定义为具有最小区别性的语言符号,是音义相结合的不能再分的语法单位。有的词素或者具有意义,或者具有语法功能,或者两者兼有。 词素可以由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叫词素变体。例如,在以下词汇impossible, immoral, irregular, irresistible之中英语前缀in-- 有四个词素变体。另外英语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也属于具有词素变体的词素,那就是--s和--es。一些可数名词表示复数性不改变其形式。在短语 a herd of cattle, a flock of sheep中的核心词有复数意义。在这种情况下,cattle和sheep这两个词都包含两个词素。同样地,一些规则动词表示过去时也不改变形式。在句子He cut his fingers in an accident中,动词cut包含两个词素。went这个词也包含两个词素。像这样的词叫异干词。

4.3 词素的类别 自由与粘着词素

一些词素本身就可以构成词,如water, desire, work和there。它们被称为自由词素。而另外一些词素在口头或书面中永远不能被独立地使用,,如de-, dis-, -ish以及--ly,,它们总要与自由词素共同来构成新词。这些词素称为粘着词素。自由词素与粘着词素的区别在于看口语或书面语中这个词素能否独立使用,拿dewater这个词为例,,它由两个词素构成。de--是粘着词素,water是自由词素。这种区分可以通过下列事实验证,即以英语为本族语者不会认为。

一些英语粘着词素与自由词素形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在意义上却不同。如自由词素some作为一个词与在词汇tiresome, handsome等中体现的粘着词素

19

--some拼写形式上一样,,意义却不同。

传统上自由词素被叫做词根,粘着词素叫做词缀。现代语言学家发现许多词的组成成分看上去像词根却不能独立使用,例如receive, perceive等词中的ceive离开词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词素的意义完全依赖它所属的词汇的意义。现代语言学家往往把它们看作词素并称它们为粘着词根。

屈折与派生词素

不同的词素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词素既不改变词类也不改变意思,只是给词的现有意义增加一些语法信息。如dog 和dogs都是名词,意思相同,都是指狗,但是dogs多了一个表示名词复数的词素-s。象这样的词素纯粹起了语法作用,不改变词类,不创造新词,只是给同一个词改变了词形,这样的词素被称为屈折词素 。

现代英语中的屈折词素表示名词的格或数,动词的时或体,形容词和副词的级。具体来讲,现代英语屈折词素包括:

表示名词的所属格 表示名词的复数形式

表示单数第三人称作主语的一般现在时态 表示动词的过去时 表示动词的进行时

表示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 表示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

与-er和est互补的是more和most,它们位于由两个或多个音节组成的形容词或副词之前,-er和more,-est和most都是词素变体。另外一些词素通过改变意思(如proper和improper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意思相反),或者改变词类(如wide,形容词;widen,动词,或者既改变意思又改变词类来派生新词,,这样的词素被称为派生词素。

屈折词素和派生词素都是粘着词素。派生词素在传统上是指词缀,,英语词缀可分成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一些语言有中缀,即插于其它词素中的粘着词素。)它们附着在其他词素上改变词的语义或语法功能。派生词素既可能是前缀也可能是后缀,但屈折词素都是后缀。

44..44英语构词法 派生

新词不断产生,创造新词的一个方法是运用词素合成构成新词。词素与词素构成新词时,不是漫无秩序,而是有一定的规则。派生(derivation)构成词汇是通过将词缀加到自由词素上进行的。如将词缀加到friend这个词上,就可以形成:befriend, friendly, unfriendly, friendliness。因此,在一个自由词素上加入多个词缀的过程可称为复合派生,多数英语后缀加到自由词素或词上时会改变词性而多数前缀不会改变。

派生也受音位音素的限制。如后缀它可与一些形容词连用产生带有使动意义的动词,但不能加到由多个音节组成的形容词上。在单音节形容词中,,后缀--en只能加到词尾为塞音的词上,如white, soften和straighten等词都属此类情况,而*truen和*abstracten不可以。一些英语后缀(大多数都是拉丁词源的)改变原来词重音,如, -ity(sane→sanity)都属这种后缀。其它后缀一般不影响重音,如--ness,, -ly, -less.

20

复合法

复合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组合起来构成新词的方法,由这种方法构成的新词称为复合词。绝大多数英语复合词都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三类中的两类词的结合。

复合词中,在右边的词素决定这个词的词性,greenhouse就是名词,

whitewash是动词。重音在最左面的词素上。因此a greenhouse与a green house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重音在house一词上而a greenhouse的重音在green上。复合词的意义并非其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例如greenbottle一词之意并不是指一个瓶子,,而是一种昆虫叫叉叶绿蝇。

英语构词法的其它类型

转类(conversion)是指不借助词缀,不改变词的形态,使词从一种词类转变成另一种词类,这种方法叫词类转换法。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名词和动词两者之间,例如,在短语to butter the bread之中butter一词便由名词“奶油”变成了动词,意为“往面包上涂奶”。还有一些不常见的转换,如形容词变为名词(the poor, a gay),甚至还有介词变成动词(to up the price)。转换通常存在于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汇中,可是一些复合词也可以有转换的现象。在下面的句子中,动词词类便来源于名词。

(名词machinegun“机枪”变成了动词“用机枪杀伤”) 截短法(Clipping)是指通过删掉一个或更多音节的方式缩短多音节词的方法。截短的词最初用于英语口语中。一些截短词广泛被接受,,甚至用于正式语体中,如bus一词来源于多音节词omnibus。

缩合法(Blending),也叫拼缀词,是指通过将不同的非词素部分放在一起来构建新词的过程。也就是指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都失去部分音节后将其中的首部或尾部连接成一个新词的方法。如smog(烟雾)是由smoke和fog缩合而成的。 一些单词是通过部分缩合与部分复合的过程来构成的。如workaholic(迷恋工作的)。medicare(医疗保健),guesstimate(约略估计)等词都是这种方式构成的。它们的构成是一个完整的词与另一个单词的部分的组合。

逆向构词法(Backformation)是指通过去掉单词真正的或假想的后缀以构成新词的方法。例如从editor逆构成新词edit。peddle是从peddler逆构而成的。

首字母缩合词及缩写词可以由另一个词或短语简缩而成,这种构词法称为缩略法。简缩而成的词叫做缩略词。首字母缩合词是指把短语中的各个词的首字母连在一起构成的缩略词。例如NATO代表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字母缩合词可以按字母名称读,读作一个单词。而缩写词不能作为一个词来读。缩写词是按字母顺序往下读的,如BBC代表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新造词(杜撰)不是根据现存词素来构词的方法。这种构词法尤其在工业给部分新产品命名的时候应用的很普遍。如kodak(柯达),Coca-cola(可口可乐)。

四、语言学名家简介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 1887-1949) 布龙菲尔德,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3年他进入哈佛学院,1906年在该校获得学士学

21

位。毕业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一面进修一面担任德语助教,在那里,他结识了普鲁可希,受其影响决心研究语言学。1907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并担任教学,在伍德教授指导下,他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190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13—1914年,布龙菲尔德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语言学,同时结识了新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较深的影响。自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与伊利诺斯大学任德语讲师(1909-1913),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比较文学与德语副教授(1913-1921),在俄亥俄州大学任德语与语言学教授(1921-1927),在芝加哥大学任日耳曼语教授(1927-1940),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教授(1940-1949)。

从布龙菲尔德的学术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接受过欧洲新语法学派的影响以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训练。他是一个印欧语言学者并长期教日耳曼语文学。然而,他又是美国式的描写语言的大师。在具体语言研究方面,他不仅熟悉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斯拉夫语、印地语和希腊语,还掌握了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的第一手材料,其中较著名的论文如《加禄语的文句及其语法分析》。他对北美印第安语中的阿尔贡金语所作的描写和比较研究是美洲印第安语研究中经典之一。

布龙菲尔德最有影响的巨著是19933年出版的《语言论》。这本书是他在1914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的修订本。《语言论》的谋篇布局独具特色,继承和发展了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语言横组合关系与纵聚合关系两个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区分。它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领域的结构主义的体系形成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对其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语言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整理了当时语言学讨论的所有成分,其中关于语言描写与研究的原则、术语和方法在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中被广为借鉴或运用,为美国描写语言学奠定了理论和描写方法的基础。

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他曾编写过德语初级教科书。40年代初,他编了一套英语教科书在芝加哥地区试教。二战期间,编写了《外语实地调查简明指南》。1945年他为美国国防部编的《俄英词典》写了俄语语法简介。布龙菲尔德为“美国语言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作了很大贡献。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曾任主席职位。此外他也是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学会的会员,还担任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是国际语音协会和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会员。

布龙菲尔德可以看成是美国语言学中的牛顿,自从鲍阿斯和萨丕尔开辟了描写语言的道路以来,由他集其大成。布龙菲尔德一生为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奋斗。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布龙菲尔德的书被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的人奉为“圣经”,人们给布龙菲尔德这些荣誉和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参照杨忠教授

的《语言学》第42到47页)

2012级MTI王遵兰

22

第五章 句法

第五章 句法

一、导读 5.1 语法性

句法(syntax)这一术语来自古希腊词syntaxis,其字面意义是指““安排””。从传统的角度来讲,它是语法的一个分支,研究句子结构,揭示构成某一语言句子的内在规则。这些规则告诉我们词与词如何组成句子,句子由什么构成。掌握一门语言并不仅仅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单词,而且还要能够用单词来组成句子、表达意义。词和词素在句子中并不是毫无秩序地随意出现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句法规则。与规则一致的一连串的词所组成的句子是符合语法的,而对讲本族语者不可接受的句子则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因此,词与词按照句法规则的排列构成句子。否则就不符合语法性(grammaticality)。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有些句子在语义上是不规则的,但在语法上是正确的。本族语者本能地知道哪些词的组成合乎语法,哪些不符合语法。本族语者的这种构造、辨别正确句子的直觉是其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句法就是要研究和描述本族语者的这种句法能力。 5.2 句子结构知识 我们知道,,英语句子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句子的这种顺序是线性顺序。改变顺序句子会发生变化。另外,句子的成分结构是有层次的(hierarchical),一个组成成分可以包含另一个组成成分。此外,本族语人至少懂得下列情况: 结构歧义————指单词的组合不只含有一个意义。例如,英语讲话者知道(1)I like green grapes and pears这句话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释,一种解释为我喜欢绿葡萄和绿梨,,另一种为我喜欢梨和绿葡萄。 语序——同样的词安排不同,,会有不同的意义。

语法关系—一个句子的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与另一个组成部分相关。例如,在下列两个句子中:

(2)The boats are not big enough. (3)We have not enough boats.

enough这个词与两句中不同的词相联系。 循环——用规则的重复使用来产生无限的句子。例如,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85)

(4)You are happy.

(5)I know that You are happy.

(6)He knows that I know that You are happy.

这三个句子中最后两个句子的构成就是基于同一规则的,这种规则可以重复应用。

句子相关性——在结构上句子之间可以有差异,但语义上句子间是相关的。 句法范畴——类词或短语在不失去语法性的前提下可以替代另一类词或短语。看

23

下列例句::

(7)The child found the knife. (8)A policeman found the knife.

(9)The man who just left here found the knife. (10)He found the knife.

所有斜体部分属于同一句法范畴——名词短语。在这些句子中名词短语的功能是主语。“ knife”一词也是名词短语,,其功能为宾语。以上列出的几方面的句法知识,,都是英语讲话者的不言自明的知识。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详细地解释这种知识,,即清楚详细地说明这些规则。 5.3 研究句法的不同方式

句法结构知识是各种句法流派研究的目标。在所有语法流派当中,,四个流派似乎是受到公认的。它们是传统语法(traditional grammar),,结构语法(structural grammar),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以及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grammar)。 传统语法始于欧洲语言研究,,尤其建立在拉丁与希腊语基础之上,它是最普遍而复杂的语法,并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之中,因此,,被叫做教学语出词的屈折变化形式;(4)描写词与词之间的联系;(5)归纳词的顺序。分析法实际上属表意的。

虽然传统语法比较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它属于规定性语法,设法为语言的讲话者制定规则。其次,它的语法范畴只建立在教师语言的基础上,在描写其它语言时显得不够充分。再次,它缺少理论框架,因此没有说明语言的性质。 二十世纪早期,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设法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在他们的创新中,两个概念在语言学研究中是有影响的。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86)

一个是形式类概念,它比词性概念范畴大,出现在同一位置的语言单位被叫作同一形式类,例如:a(n),the, my,,等在英语句子中都可放在名词之前。这些词属于一个形式类。这种分析方法在观察与分析未知语言时非常实用。

另一个是直接成分概念。不像传统语法那样用集合方法来分析(即自下而上),结构语法以从上而下的分析方法为主要特征。一个句子被看作一个成分结构。句子的所有要素都是它的成分。一个句子可切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就是它的直接成分,,然后每一部分可以被进一步切分。这种连续切分被称为直接成分分析。 这样句子结构不仅体现在水平分析上,也体现在垂直分析上。换句话说,直接成分分析可以说明句子的线性结构和层次结构,因此,有助于结构歧义。以句子 like green grapes and pears为例。它可以切分成两种结构。在短语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直接成分。

24

图一::两组不同的直接成分分析示例

以上分析清楚地表明,,线性结构相同但层次等级不同的结构是歧义结构。

5.4 转换生成语法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87) 生成语法的目的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于本世纪550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Grammar。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句法部分(syntactic component)、语音部分((phonological component)和语义部分(semantic component)。句法部分由两部分组成::基础部分(the base)和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s)。基础部分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phrase structure rules,简称PS--rules))和一个词汇库((lexicon))。基础部分形成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成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语音部分把抽象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实际上所说的语音。转换规则不改变语义,,深层结构决定语义部分。语义部分决定语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5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88)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的观点(1956),,科学的语法在观察、描写与解释方面应该是充分的。生成语法研究的规则必须生成所有的符合语法的句子,且生成符合语法的句子。作为讲话者的共同知识,,语法是有限的规则系统,通过它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充分描写这些规则并解释这些规则起作用的方式。这个以标准理论著称的模式从它被提出后就经历了多次修改。虽然很难证实这个模式,它却是对说明讲话的心理过程如何的第一次尝试。根据这个模式我们从词库中选一些词,根据短语结构规则把它们串在一起。这一阶段的句子结构是深层结构,,它可由转换规则来进一步操作。句子的实际形式是表层结构,它由语言上的口语形式和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这种模式是正确的,那么描写一种语言的转换生成语法就意味着制定出该语言的讲话者所遵循的两套规则。 句法范畴 语法范畴((syntactic categories)是指在符合语法要求的前提下能够相互替换的一类词语。例如,在句子A naughty boy broke the window中,,a naughty boy可以由he,, a man, John,等词替代。所有这些词属同一句法范畴,,即名词短语(缩略为NP),句子的其余部分,broke the window即为动词短语(缩略为VP)。其它的句法范畴包括句子(S),限定词(Det),形容词(Adj),代词(Pron),动词(V),助动词(Aux,),介词短语(PP),和副词(Adv)等。 短语结构规则

短语结构规则(phrase structure rules)是指确定句法范畴成分规则。这些知

26

识存在于讲话者的头脑中。

语言学家使用归纳法将这些规则加以总结。看下面的例句:: (11) Adults work. (12) The boy works. (13) Poor boys work.

(14)The poor boy delivers papers.

所有这些句子都包含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动词短语,,于是我们可以写一个解释这种现象的短语结构。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89) (i) S → NP VP

然后我们看一看每一个句子的名词短语的组成部分,并写出下列代表不同名词短语类型的规则: NP → N NP → Det N NP → Adj N NP →Det Adj N NP → Pro

接下来我们能将所有这些单个规则套缩成一个解释所有名词短语的短语结构规则: 一般动词短语规则:: (iii)VP → V (NP) (PP)

另外所有的介词短语都包含一个介词和一个名词短语,于是可以写出介词短语规则:

(iv) PP → P NP

上面总结的四项规则代表着句法知识的不同方面。箭头右面的句法范畴是左面的直接成分。小括号里的成分是任意选择项,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大括号里的成分是必选项。大括号种的选项是范畴中的成分,,它们不能现。例如,,一个动词后可接有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如果这三个成分共现,,顺序为:V NP PP

每一种语言都是以短语结构规则为基础的。句法范畴似乎是普遍的。在每种语言中,,句子都包含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但其成分顺序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语言中动词短语可以位于名词短语之前。在法语中,,名词位于名词短语内的形容词之前,,虽然限定词位于名词之前。为了将词汇用于句子中习得母语的儿童和外语学习者一定要弄懂短语结构规则。 树形图

树形图(Tree diagram) ,也可以叫短语结构标记(phrase maker),,是带有句法范畴的句子结构的表现形式。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0) 我们可以用树形图来分析带有歧义的短语。但在上面的树形图中尚无句法范畴。在一些情况下没有句法范畴的树形图不能反映歧义结构。如果歧义句中每一个成分的句法范畴都有标记的话,,这种歧义现象通过树形图就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一些自上而下的““树””展示了讲话者句法知识的三个方面。 (1) 句子的线性结构(句中词序)

(2) 句子的层级结构(哪些范畴在哪些范畴之上以及哪些是直接成分) (3) 每个词的词汇范畴(底层的每个词项属于哪种词性。) 在转换生成语法中,,树形图和短语结构规则是密切相关的。树形图被当作是由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

27

树形图在确定句法范畴方面与短语结构规则相对应。短语结构规则中出现在箭头左向的范畴是短语范畴。它们不出现在树的底层。它们标记出树的节点或分支。永远不在箭头左面的范畴是词汇范畴。它们是位于树底的词汇之上的词类标记。 语言的循环与无限性

转换生成语法必须解释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短语结构规则必须说明所有符合语法的句子。我们可以给出一些符合语法的句子,,但不能被我们的规则所说明。 这样一来就要用改写过的短语结构规则表明句子包含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以及SS可能是NNPP与VVPP的构成成分(constituent)。如果短语范畴出现在短语结构规则中箭头的两方,,这些规则就是循环的。循环规则可以多次应用,,并且短语结构树可以无限生长。 在句子内部可以有内嵌句,,包含内嵌句的句子还可以内嵌于另一句中。短语结构规则解释了语言的创造性和无限性。 词库的次范畴化

短语结构规则与词库共同产生句子的深层结构。词库是储存在头脑中的全部词汇。任何语言的讲话者都知道数万条词汇。他们知道词的发音规则,,意义理解以及它属于什么词汇范畴。但是在把词汇放入短语和句子之前,,一种词汇范畴的词必须进一步分类。

我们知道动词要求一名词短语后接介词短语或副词。这种根据它们的句法特征将同类词汇范畴纳入更少范畴的过程称为次范畴化(Subcategorization)。 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s)(《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1) 短语结构规则没有说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句子相关性是句法知识的一部分,,通过说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设法解释句子之间的联系。深层结构是由短语结构规则产生的基本结构,表层结构是派生结构,是我们实际所讲的句子结构。看例句:

(15)John turned the machine off.的turn和off都是动词短语的一个成分。转换生成语法学家们把(15)中的turn 和off成分称为非连续成分。这两个句子是由一个短语结构规则而非两个短语结构规则产生的。(15)是通过转换从(16)派生而形成的。off是一个小品词。它可以根据转换规则来被移动。这个规则称做小品词位移转换。即如果动词后跟一个小品词,,同时小品词之后又接一个名词短语的话,这个小品词就可以被移到名词短语的右面。另外,替换、插入、删除以及抄写也是经常应用的转换操作手段。 在派生的表层结构中,,已经运用了两个转换规则。短语结构规则可以生成深层结构。

英语有自返规则:如果在同句中有一样的名词短语指同一物体或个人的话,就可以用它的相关的人称反身代词来代替第二个名词短语。 英语中,,祈使句的主语的NNPP可以被忽略。运用这个规则我们得到表层结构。 当我们把主动句变被动句的时候,我们运用重新排序,,替换及插入法来实现这一变动。首先,,更换名词短语的位置。其次,用助动词加动词的过去分词来替换动词。再次,将介词插入过去分词后面的名词短语的左方。这种转换的结果可由树形图表现出来。

当我们把陈述句转变成附加问句时,,最先应用的是抄写规则。看一看下面的陈述句::

(17) He is not at home.

将这个句子变为附加问句时,首先我们必须抄写动词或助动词于句 子右方,如

28

果是肯定的改为否定,反之亦然。然后我们抄写作主语用的名词短语到被抄写的动词的右方。最后,再加上问号。 如果存在内嵌句的话,,就抄写动词,,或者抄写句子的助动词,,把作主语的名词短语抄写到被抄写过的动词的右面,,如果名词短语的中心词是名词的话就用相当的人称代词来替代它。 系统功能语法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2)

句法分析的两个方面:横组合与纵聚合 当我们以研究其成分或概括句型的方式分析句子时,,我们是从形式入手的。我们实际上是研究横向链条关系(也叫作成分的横组合关系。)忽略了另一类的关系即(纵向)选择关系(也叫作纵聚合关系。)如果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使用感兴趣的话,,他/她将探究(纵向)选择关系。看下面的例句:

(18)Have you seen a cat ?

每一个占据此句中空位的成分都是选自句法范畴的成员。例如,冠词a选自一类词,包括the, my ,,your ,our,that, this, etc。所有这些词都有可占据一个空位而不影响句子的语法性。然而,当我们在交流中提出问题时,只有其中一个是合适的。选择依赖于语境,尤其依赖于谈话对方。假如你问陌生人,该句子就是正确的。如果你问你的家人,你就会这样说,“Have you seen the cat?”” 若问邻居,你便会说:“Have you seen my/our cat”

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在分析句子的时候是从功能和意义的观点入手的。它把语言看作意义潜势系统,并把句子结构看作选择过程的结果。任何语言的语法系统都是选择系统。语言的形式是功能的实现。功能语法的任务就是要说明功能与形式的复杂关系。 三个纯理功能

Function一词在文献中有不同的意义。在传统语法中,function这个词是““有机功能””的含义。即什么词性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在语言的社会学研究中,它用来指语言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在人种论中学者们用function一词来指语言的具体应用。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功能可高度概括为意义范畴。根据韩礼德的观点(1970),,有三种纯理功能(The three metafunctions)。 概念功能——我们使用语言来谈论人对世界(包括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事物。

人际功能——我们用语言交流,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人们做事手段,取得别人的帮助与同情。(语言可用来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 话篇功能——作为一个系统的语言以统一方式组织信息,这些信息在逻辑上与周围的信息相关联,与口头和书面语境相联系。当使用语言时,上述两种功能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这就是语篇功能。 及物性:体现经验功能的句法结构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3) 概念功能(有时也称作经验功能)是通过语言的及物性(Transitivity))系统实现的。及物性一词与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不是同一意义,传统语法的及物性是指谓语动词可接宾语的特性。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这里讲的是代表存在、关系和我们内心世界的语言过程。 这种现实被范畴化为做某件事,,事物之间所处的关系种类(即物质世界)以及感觉(内心世界)。代表这三个主要的语言过程叫做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

29

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指包含做某事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这个过程由动态动词:((如walking, running, 等))来表示。物质过程通常包含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即逻辑上的直接宾语) 一些物质过程包括环境,,基本上是说明行为背景包括时间,地点,方,,原因,伴随等。 看下表

表一:物质过程示例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4) 如上表所示,物质过程是表示动作的语言过程。“动作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句子的主语。“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都是过程的参加者。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是指反映两个单个实体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关系过程体现某实体是什么或某实体具有某种特征。它们可分为““属性””(attributive)如(19)和“识别”(identifying)如(20)所示。 (19)Tom is smart.

(20)Tom is the leader.

关系过程经常由动词be或have来表示。在反映所属关系中,,动词have是归属性的,,而动词be是识别性的。比较下列例句: (21) Tom has a motorcycle.

(22) The motorcycle is Tom’’s. 显而易见,(22)在意义上是识别性的而(21)不是。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即感觉过程。它包括感觉、思考、认识、想像、想

30

要、喜欢等。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Senser),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

感知者(Senser)用来区分心理过程的参加者与物质过程的参加者。感知者通常是人或拟人化的实体。 代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一般说来用在一般现在时或过去时态,而不用于进行时,因为感觉的过程不是一个动作进行的过程,,而是某种感觉。

除了上述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之外,还有三个语言过程类型。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与上述三个主要过程类型中的两个密切相关。 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处于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之间。说话既是物质行为也是心理过程活动。有一参与者包含在言语过程中——“讲话者”(Sayer)一般地说,讲话者是人或拟人化的东西。还有另一个参加者出现即“受话者”(Receiver)一般也是人。信息即为“讲话内容”(Verbiage)。它可能是把某个信息告诉受话者,也可能是要受话者做某事。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5) 行为过程

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 a process of behaving),常用的动词有breathe,cough,sigh,dream,laugh,cry,watch,listen等。行为过程介于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两者之间,接近心理过程,但行为过程反映的是积极的,有意识的过程。表示行为过程的动词可用于进行时,而表明心理过程的动词不能用进行时。例如,watch, look, stare,等是行为的而see不属于行为的((类似see a film样的词语除外)),listen是行为的hear是心理的。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ior)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这一点与心理过程相似,,与物质过程不同。一些情况中有一个称为范围的准参加者,,它使行为过程更具体化。

存在过程

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a process of existing)。常用的动词是be ,此外还有exist, arise 等。在每个存在的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存在物”(Existent),经常在存在过程的句中出现的 there 不表达任何概念功能。它没有具体意义,,只起到引导这些小句的作用。存在过程的小句通常包括环境。

31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叙述了及物性为一个实现语言概念功能的系统。这些过程类型和与之相联系的参加者的作用都代表着人对世界的经验。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6) 语气和情态

我们用语言交流设法去实现不同的目的:邀请、下命令、证实、描述、评价、同情、同意、反驳和表示惊讶或恐惧的情感等等。然而,所有这些无限的目的可分成两个基本的范畴::给予和求取。讲话者或者给予听话者某种东西,或者向他求取某种东西。即以这两个基本范畴来说,,我们已经涉及到较复杂的概念:“给予”意味着“请求接受”;“求取” 意味着“请求给予”。这就是说,讲话者不但自己做事,同时还要求听话者做事。由此可见,讲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个讲话者与听话者的交流过程。就听话者而言,“给予”隐含着“接受”;“求取” 隐含着“以给予作答”。这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是与三种类型的句法形式相联系的;陈述主要由陈述句来表达的。问题是由疑问句表达的,命令由祈使句表达的。给予作为话语功能是由这三种类型中的任一类表达的。 在这种交流中,只有主语和助动词反复受操纵而结构的其余部分不受影响。它叫做剩余部分。

语气 (mood) 是由主语和限定成分两者构成的句法成分。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它在陈述句中是第一个名词短语。如果名词短语的中心是名词的话,那么在附加问句中主语就由其相应的人称代词来替代。限定成分指表达时态或情态的助动词。它的作用是限定命题。限定成分的功能就是对议论命题提供参考点,将命题与交际中的语境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实际存在的,可议论的概念。实现对命题的议论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说话的时间;一是讲话者的判断。前者称作“主要时态”,后者称作情态。限定成分还要体现归一性特征。归一性是另一个与限定性相伴的意义特征。如果要使命题或提议成为可议论的概念。还需表明它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语气与剩余部分如表五所示。

主语与限定成分的顺序实现了讲话者陈述,,疑问或祈使语气的选择。

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讲话者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人际意义的这一部分是由语法的情态系统来实现的。广义的情态系统还包括意态。(《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7)

情态(modality)可分成情态和意态,如果讲话者用话语提供信息的话,与信息有效性相关的情态就有概率和频率之分。在命题中,意义的归一性表现为断言和否定。断言表示“这是”,否定表示“这不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两种可能性:不同值的概率与不同值的频率。

32

当讲话者提到货物与服务时,讲话者的情态可能存在于言语行为的效果之中。在命令句中,情态涉及执行命令的人的义务程度。在提议中,意义的归一性表现为规定和禁止。规定表示“做此事”,禁止表示“不能做此事”。在此,也有两种可能性介于两者之间。哪一种起作用取决于小句的言语功能是命令还是提供。在命令句中,中介值代表不同程度的义务。而在给予句中,中介值表示不同程度的意愿。这些不同值的义务和意愿称为意态。

主位和述位:作为信息排列的句法结构。 当我们进行交流时,我们与别人谈论事物或让他们做事,我们建构一种用顺应言语事件或语篇的方式的信息。 任何句子(小句)都是以特定方式排列信息的。(22)和(23)阐述了同样一个事实,但主动或被动态的选择是不无原因的。 (22)Tom broke the teapot.

(23) The teapot was broken by Tom.

(22)中信息源是人而(23)是物。换句话说(22)中已知信息是Tom,是讲话者与听话者共知的。(23)中的已知信息是讲话者与听话者都记得的一个具体实物—茶壶。(22)回答的是“What did Tom do?”的问题,而(23)是“What happened to the teapot?”的答案。代表信息源的成分称为主位,即话语的出发点,是句子的第一个成分。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主位必须先于述位。下表说明了这种差异: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98) 如上表所示,,主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句子的主语。在陈述句中,,典型的主位模式就是主位与主语合成一个部分。这种情况下,,同时充当小句主语的小句主位被称作 ““无标记主位””,,如果主语不是小句的主位,,这样的主位称为““标记主位””。

主位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句子结构而且也影响篇章。 二、语言学名家简介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乔姆斯基于1928年12月7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费城。1949年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据他本人说,他是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从1947年开始迈进了语言学的领域。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希伯莱语学者。他曾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历史语言学的一些原理和中世纪希伯莱语的语法。在大学期间,他曾攻读了语言学、数学、哲学和逻辑学等。1951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了他的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1年到1955年在哈佛大学的研究员学会 (The Society of Fellow) 期间,他做了他博士论文的大部分工作。1955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转换分析》(Transformation Analysis)。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作。

33

起初,乔姆斯基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他逐步建立起了TG。他自1952年开始研究转换语法。1953年,他集中全力研究TTGG的理论和应用。11995544年他开始撰写《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到1955年他完成了这本书的初稿。这本书已初步提出了TG的理论和方法。该书直到1975年才正式出版。1957年他写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出版了。它标志着“乔姆斯基革命”(Chomsky revolution))的开始。(《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01)

从此乔姆斯基在美国语言学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突破了描写语言学的框框,向人们展示了语言研究新的景象。如果把转换生成语法跟美国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加以比较,人们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八点不同之处: ① 理性主义。 ② 先天论。 ③ 演绎方法。 ④ 强调理解。 ⑤ 形式化

⑥ 着眼于语言能力

⑦ 强生成力,,结构主义的短语结构语法也有生成力,,但较弱。

⑧ 重视共性。

以上八个特点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乔姆斯基是一位勤奋而且富有探索精神的学者,他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从11995577年以后,,他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学说。乔姆斯基学说多年以来经历了五次重大的修正,目前还在继续发展。这种不断探索、永不止步的精神反映了乔姆斯基的进取精神。乔姆斯基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学者,这种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诺姆?.乔姆斯基受到过迄今最为严格的实证主义语言学传统的训练,即“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的训练。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这一传统的思想先驱。他开创了对语言学方法论的探讨,提出只有从被调查对象的直接观察中得出的论述,或者可以由根据一系列机械程序所做的观察中推导出来的通则才是可以接受的。 乔姆斯基的老师齐里格?.哈里斯 (Zelig Harris) 是““后布龙菲尔德学派””中最著名的一个成员。他们提出一套符合布龙菲尔德理论规定的程序。 乔姆斯基在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训练方面严格地接受了后布龙菲尔德实证主义传统,他做学生时还发表过一篇论文,旨在使语言的分析方法更加严格。但是早在他还在大学里读书时,他就已经对此类分析的哲学价值产生了怀疑。这些疑窦不久就使他反思本领域的哲学基础,并开始试图提出一个要么是语言学理论要么是语言实际的概念。这一研究发表在题为《语言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的900页的手稿里,,写于1955年,,但20年后才正式发表。其手稿的中心主题经浓缩后发表在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 一书中。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02) 乔姆斯基摒弃了实证主义对构建理论的限制,从而使他能提出一个新奇的概念,即语言学理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乔姆斯基给语言学的理论目标确定为,对“可能的人类语言”提供一个严格的形式化的特征描述,即尽可能精确地将语言中可能发生的语法化过程的类型同不可能发生的那些区分开来。这一特征描述,后来乔姆斯基称之为“普遍语法”。

34

乔姆斯基是当代美国一位很有影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影响不仅在美国,它已超出了国界,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他的学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响。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不同国家出版的语言学文献中,可见其影响之大。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03)

2012

级MTI王超

35

第六章 语义学

一、导读

6.1 意义研究

语义学(semantics)是研究意义的科学。它的理论探讨对象是语言的意义(liguistic meaning)或语义,语义是一般意义的一部分。人类对语言意义的关注已有久远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在研究哲学问题时,也涉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但古今中外的各种学科,都未把语言的意义问题进行系统探讨。只有语义学才把语言意义作为直接的、基本的研究对象,并对语言意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现代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这门学科与许多相关科学的相互借鉴和交融贯通。哲学、逻辑学、符号学、心理学、音韵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都为语义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语义学则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自身的理论日斟精深,体系趋于完整。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73) 6.2 指称和意义

语义学中涉及意义问题的几种主要理论有指称论、意念论、实证论等等。指称论将词义与词的指称对象直接联系,其观察词义的出发点是外延逻辑。指称论提供了一种对词义的自然、直观的解释:词语有意义是因为词语标示了语言外世界中的事物。词的意义就是它指称的对象。

意义的指称论有明显的缺陷,用此理论解释词义会遇到各种矛盾:

并非所有的词语都有指称对象,某些词((如语气词、感叹词、连接词、介词等))都无指称对象。不同词语可指称同一对象。如“伦敦”和“英国首都”指称同一城市,但意义也不同。有些词在现实世界中无指称对象,但有意义,如“负一”。

这些情况一方面显示出意义并不局限于指称,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与所确定的实体之间并不总是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意义常常大于所指。词汇不仅与客观世界相关也与人类思维有联系。因此除了指称,还有意义。意义是思维的体现。(《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73) 6.3 词汇意义的分类

词汇意义主要有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指称意义是指词和句子 等语言成分跟语言外部世界的关系。如woman(女人)一词其意义可以说包含了+HUMAN (人),-MALE(非男性),+ADULT(成人)这几个特征。附加在指称意义上的其它意义会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所有语言中可能都会有一个表示女人的词。但是由于在不同文化中妇女的的社会地位不同,与指称意义(女人)相联系的其它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也会迥异。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的概念一定与父系氏族社会不同。联想意义依赖于指称意义。与指称意义不同的是联想意义不稳定或更受文化因素制约。例如,虽然king这个词的指称意义在英语中没有变化,可是当今的英国人对king的理解会比以前有所不同。

联想意义实际上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联想意义范畴可划分为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上述五类意义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具有不限定,可变化的特性,并且都能作程度和范围的分析,而不能用那些孤立的“不是这个便是那个”的方式进行分析。

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本身的意义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还具有的

36

一种交际价值。在讨论内涵的时候,我们谈的是人们在使用或听到一个词语时,这个词语使人所联想到的“真实世界”中的经验。内涵对语言来说是附带的,而不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内涵意义具有附属性。它经常随着文化,历史时期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社会意义是语言所表示的关于使用该段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一些词或发音具有方言性质,就是指这些词或发音表明说话者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语言的其他特征向我们表明讲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另外语言能反映讲话人的个人感情,包括他对听话者和他所谈事物的态度。这一类意义可以叫做感情意义。

反映意义是指当词义构成我们对这个词的另一种意义的联想时,便产生反映意义。这种情况可以用带有禁忌意义的词语清楚地加以说明。如cock在养鸡厂的意义上要用rooster(雄鸡)来代替。

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所获得的各种联想构成的,而这些联想则产生于与这个词同时出现的一些词的意义,pretty (漂亮)和handsome(俊美)在“好看”这个含义上有共同点,但两者可以通过一系列名词同现或搭配来加以区别(《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74) 6.4 词汇意义关系

词汇意义关系的研究是词汇语义学的任务之一。词汇之间不仅在词形上相联系而且在词义上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这种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同义关系(synonymy)、反义关系(antonymy)、同音同形异义(homophony)、一词多义(polysemy)、上下义关系(hyponymy)等。

同义关系是指英语中有不少词 相互间意思相同或者基本相同。这样的词之间的关系是同义关系。这样的词是同义词 (synonyms)。 同义现象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方言同义、不同风格的同义、语域不同的同义、情感意义不同的同义、搭配不同的同义。

同义现象经常作为衔接手段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为了避免重复,在文中作者/说话者需要用同义词来代替前文中所出现过的词。

如果两个词意义相反,那么这两个词的语义关系是反义关系,这两个词被称为反义词(antonyms)。如up -- down。反义词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分级反义、互补反义、互逆反义。

分级反义是指两词的语义特征形成对立的两极,在此两极中可插入表示不同程度的词语,体现出对立的层次(gradablity),如old——young。

互补反义词是指在语义上相互对立,彼此排斥,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一对词语。如alive- dead。

互逆反义词是指表示相反方向动作过程的词。如push-pull,come-go等都是互逆反义词。

同音同形异义词是指具有相同的发音方式和书写方式但其意义不同的词。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含有几个相联系的意义。例如,head至少有两个词义:词义1“头部(人体部位)”;词义2“领导人”。

上下义关系是一种包含关系。即意义包含在另一个词义中的系统意义关系。上义词支配下义词。如老虎,狮子,大象和狗都是动物(animal)一词的下义词,而像animal这类的词被称作老虎,狮子,大象和狗的上义词。这种垂直的语义关系把词和词联系在层次网中。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75)

37

6.5 描述词汇意义:成分分析

在现代语言学之前的语义研究中,词义被认为是无法解释的。目前语义学家已经表明词义可以用一套概括的意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来进行分析。这种把词分析出它的组成成分或语义特征的方式称作成分分析。词除了具有指称外部世界实体的指称意义之外,还具有内在意义。词的内在意义由语义特征组成。我们可以用对分法来描述语义特征。通常可用“+”号来表示某词具有某个语义特征,用“-”号来表示某词不具有某个语义特征。

一个词往往具有几个语义特征。语义成分分析使我们了解词的语义组成,揭示相关词之间的异同,能使我们把许多词归类。比如,可以根据这两个特征归在一类中。这说明四个单词中的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是由三个语义特征组成的.我们还可以对动词、形容词等词进行语义成分分析。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76) 6.6 词汇和概念

从前面的陈述中我们知道词汇意义包括所指和意义。所指把符号和符号表示的实体联系起来,意义把符号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词汇与概念相联系是符合逻辑的。词和概念之间的这种关系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成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中心话题了。下面是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研究意义的三个领域。

范畴化

现假定语义分类是人对世界分类的经验性映现,有结构层次之分,在信息处理,知识获取和语言学习中就有一个最佳层次问题,此层次即为基本范畴。下面举一个从动物一般概念到具体某种动物的语义网络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动物A 家畜B 宠物C 猫D

波斯猫E

红蓝眼波斯猫F

该网络自动物范畴逐渐细化,向猫的概念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一般会自动将焦点定位于“猫”的概念上,因为对“猫”的感知具备下列特征,故有“猫”概念出现的D层次就成为该概念网络中的基本范畴层次。也就是说,对“猫”的感知,( a)最自然即无须添加想象力;(b)感知上辨认最快;(c)交际功能上能反映的层次最高;(d)对概念的习得和命名较早;(e)知识组织上最有效或图式化最快;以及(f)言语上有相应的独立词语表达且该词语一般长度最短和使用最频繁。

类典型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言利用并受制于人类的一般认知机制,故语言范畴也应该是认知范畴的一种,研究语言范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认知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语言可揭示心智奥秘,研究心智(即认知系统)又有助于研究语言的性状,两者相辅相成。

古典本体论认为,范畴以基本特征或者说以事物固有的本质特性为存在依据,与认识主体无关,故词语和语言结构的分类,也应以客观世界范畴为基础。而以体验主义哲学观为基底的认知语义学则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人对世界的范畴化是人与世界互动的结果,即有人的因素介入。因此认定范畴的依据应是属性,即事物的心理体现,是世界在认知主体即人脑中的反映。

范畴可以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定位。比如对“花瓶”的判断,除了有形式标

38

准外,有时还可以考虑功能因素,即以是否插上花为准,如杯子里插上花就成了花瓶。

把“鸟”的属性分解成含有属性的鉴别或指标测试清单,并请受试者按此清单给不同的鸟打分,即计算属性的合格数量,有一个算一个,最后得出下列鸟的原型序列:

最左边的成员得分或属性合格率最高,故成为本类中的最佳或最典型成员,而其他成员的得分则按从左向右的方向递减。可以想象,对属性集合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如把受试者换成英国人或中国人,最佳成员可能就会换成,这就进一步证明了范畴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化所起的作用。

对范畴的评判,还可以考虑其总体印象,即完形性或整体论因素。比如对“椅子”自然类的典型性评判,有时很难把“有几个脚”等因素当作裁定的指标,而要以对椅子的功能和总体印象为评判标准。

语言成分的分类或词性鉴别也源于范畴化,多半也依赖原型效果。 结构层次

我们可以把词汇意义的包含关系看作概念范畴。就所指而言 图一::结构层次示例

这种网状图是由三个结构层次组成的:上义层,基本层和下义层。这些层次的不同是用功能来区分的。层次越低,特征越多,于是越具体。基本层最重要,因为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一层。而且与其它两层的词汇相比,这一层的词汇儿童更加容易习得。(《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76-79)

6.7句子的语义关系

句子的语义不仅仅取决于组成句子的词的词汇意义还取决于语法意义,也就是说句子的语义由词和语法共同组成。语言学家利奇在分析句子语义时,对句子进行语义成分分析。

句子间在意义上可能是相关的。如单个句子会有赘述、矛盾现象。还有一个句子与另一个句子的表达不一致的现象;句与句之间有同义关系的现象。一个句子蕴涵另一个句子的现象和一个句子是对另一个句子的预设等现象。

上述这些语义关系在有意义的句子内部或句子之间存在。还有一些句子听起来符合语法要求但没有意义。如:这个句子在语义上属异常现象。(《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79)

6.8隐喻

从修辞格到认知手段

关于隐喻的功能有两方面的观点。一个是古典的,一个是现代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2211章;中国戏剧出版社,11998866)。另一方面,隐喻研究还超出了修辞格 研究的范畴,伸展到认知的研究,重要的著作。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和经验。当代学者认识到,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在概念上的形成和使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而不用比喻词,其实质是一种含蓄的比较。隐喻也是一种认知手段。把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是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称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向目标

39

域的映射。通常,人们把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域,这样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例如,美国人常把“婚姻”概念化为以下隐喻:

隐喻的组成部分及其特征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在语言运用中相当普遍。隐喻不仅构建我们的语言,还构建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运用转喻和隐喻来进行思考、交流和理解。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用隐喻思维来进行推理和判断。隐喻建立在相似性原则基础之上,涉及到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标域,强调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源域是理解目标域的基础。

隐喻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征:系统性,相似性的创造以及想象的合理性。(《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80)

2012级MTI周帅帅

40

第七章 语用学

导读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习题

语言学名家介绍 —— 约翰·塞尔

第七章 语用学 一、导读

7.1 意义的语用研究

语用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 查尔斯·莫里斯于20 世纪30年代在其经典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他把符号学分为三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语言交流实现的意义可分为两种::规约意义和意旨意义。规约意义是语义学研究的主题;而意旨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意义的语用研究首先关心的是交际双方的交际内容,关注话语的意旨意义,即通过词汇、短语和句子所传递的话语意义,而不是词汇、短语和句子本身。简而言之,意义的语用研究关心的是说话人的意义。这一意义还与特定的语境相关,对意旨意义的破译有赖于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义的语用研究还关心语境意义 7.2 指示语和指称

指示语这一术语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通过语言来指称事物。凡是用于特定语境中、具有指称功能的语言形式都可称为指示词语。指示词语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承载信息。像I am hungry;It is muggy here;There is a full moon today. 这些语句,只有参照发话人、发话时间及地点等才能破译,脱离了语境这些语句便失去了真值。由此看来,指示语应归属于语用学的范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语言结构及其所处的语境。

指示语可以分为四种: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人称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如we, I, him, it等等。地点指示语指与言语事件相关的地点,here和there是现代英语中的两个地点指示,here是近指,there是远指。时间指示语是指与言语事件相关的时,如now,, then,, today,, yesterday, tomorrow, next week, last year, in three days等。语篇指示语是指其指称对象在语篇内部,如in the previous section, in the next chapter, in the rest of this paper, in conclusion, 等等。指示代词this和that也常常用作语篇指示语。

指示语总体上来说具有向心性(egocentric)的特征。说话者多是从自身的角度来编码信息和表达思想。说话者处于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的地位,指示中心由“我-这-现在(I--here--now)”等要素组成,即以说话者自身的角色以及其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等为参照系,指示语的破译有赖于指示中心。指示语本身并不能提供准确的有关现实世界的信息,这需要在指示语境(deictic context)的帮助下,首先确定出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如果指示中心不同,即使指示语相同,它们所表述的确切信息也不同。如, (1) “I’ll come here

41

again tomorrow.”这句话如果是小王3月25日在长春说的,那么句中的 “I” 指小王,“here” 指长春,“tomorrow”指3月26日;如果是小李11月30日在北京说同样的话,其中的指示语所指代的对象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指称按其指称对象的所处位置可以分为:逆指,即指示语的所指对象在其之前,如例(2)中的 she 指上文的 a girl,he 指上文的 a boy, it指上文的 a tree;顺指,即指示语的所指对象在其之后,如例(3)中的 it 指下文的My wallet was stolen by one of my friends。

(2) In the picture, a boy and a girl are planting a tree.She is holding it, and he is shoveling earth arround it.

(3) I could hardly believe it. My wallet was stolen by one of my friends。 7.3言语行为

Austin 从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中抽象出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即语力;言后行为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比如说,一个小学生放学回来对妈妈说:“I am hungry”, 这是言内行为;他的意图是向妈妈要东西吃;妈妈听了他的话,拿出东西来给他吃了,他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与话语结构的关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所执行的言语功能与其话语结构直接相关,如: (4) Close the door.

(5) Fasten your seat belt, please. 这两句都是祈使句,执行的是命令功能。间接言语行为所执行的言语功能与其言语结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疑问句可以用来表示提议或请求,陈述句可以用来表示请求,如: (6) Can you open the door? (7) I am hungry.

(6)是一个问句。从字面意思来看,说话人是在询问听话人有没有开门的能力,但实际上其言外之意却是一种请求,是请求对方把门打开。它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发出了一种请求。(7)中的说话人可能就是在简单的陈述他饿了这样一个事实;可能是告诉听话人他饿了,不想继续工作了;也可能是希望听话人能请他吃饭。总之,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的理解,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说话人的语气、双方的共识、语用推理等才能够判断。 7.4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教授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逻辑与会话》中论述了合作原则及其制约“会话含意”产生的过程。格赖斯指出,会话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人们的交谈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双方遵循了一定的目的,相互配合默契。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四个范畴: 1. 量准则:

(1) 说话人所说的话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 (2) 说话人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 质准则:努力说真话。

(1) 说话者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

42

(2) 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说话要有关联、切题。 4. 方式准则:说话要明白清楚。

(1) 避免晦涩;谈话者所说的话应清楚简要,有条理; (2) 避免歧义。 (3) 简明扼要; (4) 井井有条。

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 说话者会根据具体情况, 谈话的内容、听话者的身份、说话的场合, 着重遵守某一准则或违反某一准则, 听话者从中推导出“会话含意”,即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 而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 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 1. 对量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8) Mary: I’ve lost a diamond ring.

Bill: Well, Julie was wearing a diamond ring this morning.

Bill不用the,而用a,不愿肯定他所见到的戒指是Marry所丢,换言之,没有给Marry足够的信息。但Marry却能推导出Bill怀疑Julie。否则,他就不这样说了。 2. 对质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9) Queen Victoria was made of iron. 维多利亚女王不可能由铁铸成。那么,要么说话人不愿合作,要么他另有所指。可以从隐喻的视角来理解这句话,维多利亚具有某种铁的特性,诸如坚硬、持久、缺乏柔性。

3. 对关系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10) A:Where is my box of chocolates?

B: The children are in your room in the morning.

B的回答似乎答非所问。但如果A认为B遵守合作原则,就会容易理解B的含意:要么孩子吃了巧克力,要么他们可能知道巧克力的去向。 4. 对方式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11) A: 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B: OK,but I veto I-C-E-C-R-E-A-M-.

B拼出icecream,违反清楚明白的方式准则。A却能很快推导出B的含意,,即他不愿当着孩子的面直接提出icecream,以免引起孩子们索要而麻烦。 5 礼貌原则

G. Leech于1983年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 他把礼貌原则划分成以下六类:

1) 得体准则: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2) 慷慨准则: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 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 谦逊准则: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 一致准则: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 同情准则: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礼貌与听话者的得益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比例关系。听话者受益越大,,话语就越趋于礼貌,而说话者同时付出的代价也越大((如表一))。 表一:礼貌与听话者的得益程度之间的关系

43

(1) CClean the rooms. 听话者的代价 不够礼貌 (2) Get some chalk for me. (3) Look at the map. (4) Take a seat. (5) Enjoy your trip. 听话者受益程度 非常礼貌 (6)) Have another cup of coffee.

另一种衡量礼貌程度的方法是看话语的简洁程度。在话语命题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话语言外之意的表达越间接越显得礼貌。这是因为:间接言语行为为听话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2) 言外之意越是间接,其实际含意越显得含糊((见表二))。

表二:礼貌程度与间接程度之间的关系 (1) Call a tax for me. 直接 不够礼貌 (2) I want you call a tax forme. (3) Will you call a tax for me? (4) Would you mind call a tax for me? (5)Could you possibillity call a tax foe me? 间接 非常礼貌 (6) I need to call a tax.

7.6 关联理论

针对格赖斯的会话含意学,,斯伯博和威尔逊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有两种交际模式:

(代码模式)及推理模式。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不过,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识别对方的谈话意图、相互配合自然,两位作者提供的答案是:1)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2) 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默契配合,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也就是说,要找出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如: (12) Peter: Do you want a cup of coffee?

Helen: 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Helen到底是想喝咖啡,还是不想?Peter需要明白Helen的用意。而要推断出Helen的用意,Peter就得把字面意思同语境相结合,提出一系列的语境假设: a) Helendose not want to awke..

b) Helen dose not want to any coffee. c) Helen wants to stay awke..

d) Helen wants to coffee to keep her awke.. e) Helen simply wants some coffee. ?

44

要想从这些假设中确定Helen的暗含意义,Peter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关联性强的假设,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小;如关联不足,推理付出的努力就大。

斯伯博和威尔逊在1995年的《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第二版)中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

关联的第一(或认知) 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

关联的第二(或交际) 原则: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其中, 前者与认知有关,后者与交际有关。关联的第二原则以第一原则为基础,而第一原则却可预测人们的认知行为, 足以对交际产生导向作用。

“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之间有何区别呢??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 因而, 交际只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 7.7 会话结构 话轮转换

话轮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话轮可以由不同的结构单位构成,词、短语、从句、句子、句子组合等都可以充当话轮。会话中出现的沉默或者另一方的谈话通常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终止。反馈提示会话中的反馈项目通常是由听话者发出的,用来表明对说话者的注意、关切等等。反馈项目的作用在于听话者不断发出“我听,你说”的信号。日常会话中经常出现的反馈项目包括非言语性反馈项目和言语性反馈项目两部分。非言语性反馈项目通常指手势、点头、眼睛的注视、面部表情等等。言语性反馈项目包括ah, m, yes, yeah, no, OK, I see, that’s right, Oh dear, really, is it,等等。 毗邻语对

日常会话的一种重要结构是毗邻语对。一个毗邻语对以谈话双方分别接连发出的两段话组成;两段话语是相关的,前一段话语对后一段话语有制约作用,要求一个恰当的第二段话语与其相配对。“问题”后面紧跟“回答”是一种常见的毗邻语对。其它常见的毗邻语对有:“问候-问候”,“感谢-接受”,“道歉-接受”,“请求-同意”,“告别-告别”,“邀请-接受”,“警告-认可”,“提议-接受”,“抱怨-否认”等等。

插入序列并不是所有的日常会话结构都是毗邻语对,一个语对之间还可能会插入另一语对,即插入序列。如,一组问-答之间可能会插入另一组问-答序列,中间插入的这组问--答即为插入序列。如(13): (13)A: Can I watch tv now,daddy? (Q1)

B: 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Q2) A: Yes.. (A2) B: Yes. (A1) 首选回应句

毗邻语对呈现的是一种社会互动,,语对的前一段话语通常表达某种期望,,如请求或邀请等;;第二部分可能是对期望的接受或拒绝。我们把接受的话语称作首选回应句,,拒绝的称为非首选回应句。首选回应句通常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例14);而非首选回应句通常要拐弯抹角,用更多的时间和话语作答(如例15)。

45

(14) A:May Iuse your back?

B: Sure.

(15) A: Come and join us, will you?

B: Oh --- I’d love to, but you see---- I have a paper due tomorrpw. 前语列在话语交际过程中,,为了避免被对方拒绝而有失脸面,发话人在发出邀请、请求、宣告等之前,常常先对受话人发出一些试探性的话语以作铺垫。我们把发话人的试探性话语和受话人的回答称作前语列。前语列可以分为::邀请前语列(如例16)、请求前语列(如 17)、宣告前语列(如例18)等。 (16)A:What are you gonging to do this friday evening?

B: Nothing important so far. A: Shall we dine out? B:Good idea.

(17) A: Are you busy now? B:Not really.

A: Type this for me, please. B: Ok.

(18) A: Guss what happened to me B: What

A: IIpassed the exam. B: Congratuations.

(参考杨忠语言学中文版第七章)

级MTI孙聪聪 46

2012

第八章 社会语言学

一、 导读

二、 8.1 语言的社会研究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性学科。来自社会和人文科学不同领域的许多学者对社会语言学的创立都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他们在探讨社会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回答什么是社会语言学时都各有自己的看法。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深(hudson)认为:“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对语言进行研究”。心理学出身的社会语言学家特里普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及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社会学家费申曼概括社会语言学的实质时指出它重点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尽管不同学者对社会语言学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人都认为,研究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结构、语言用法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与共变,是社会语言学的核心任务与本质特征。社会语言学家道恩师则提出了一种更为宽泛的看法:“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以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征”。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种说法,都离不开社会语言学本质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结构,一个是社会文化语境。社会语言学家试图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宫变关系,达到揭示语言本质的目的。 8.2 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语言变体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语言变体的表现形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标准变体,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和功能变体。标准语 也叫共同语,如汉语中的普通话。它是在若干方言上经规范之后的变体,超越了地区的限制,成为全社会通用的交际手段。同时,它也是官方、教育和大众传播界的工具,是有威望的语言变体,成为全社会成员学习和仿效的对象。地域变体由说话人的地域差异产生,如汉语中的上海话和广东话;再如,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南非英语等等都属于英语的地域变体。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读音、拼写和句子表达上存在差异都是地域变体的特征标志。社会变体则由说话人的社会属性(性别、种族、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差异而产生。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往往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再次细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而这些阶层的语言很可能带有自己的特色。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现语言变素是当时纽约市各种层次的话语里体现社会差别的标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语言变素。他与1962年在美国纽约市的三家百货公司:萨克斯、梅西斯和克拉恩斯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这三家商店分别是为上层社会、中产阶级和下层社会服务的,他认为这三家商店的员工的发音是否带有语言变素能反映出其各自所服务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情况,于是便设置了如下对话: Labov : excuse me ,where are the ?? Salesperson: fourth floor.

分别在三家百货商店做了实验,以下是这三家百货商店的员工与他对话录音带的比率:

47

Saks macy’s s.klein 62% 51% 21%

结果显示,上层社会的人发后口盖音r的比率最高;中产阶级有效仿上层社会人士的倾向,发音的比率较高。 “语言的功能变体”又称“语域”。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鱼场,语旨和语试。鱼场指的是交际过程正在发生的事情;语旨是指参与交际的人之间的关系;语试说的是以何种方式传递信息。这三种特征构成了整个交际过程。考虑交际中的人际关系、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关系到交际的顺利进行。如sodium chloride和salt所适用的语场是不同的,在校园里,对资历深,教龄长的老师须用头衔加姓氏的方式称呼,如李教授,而对好朋友,你可以直呼其名,这种随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选择称呼是语旨的体现;面对面的口头交际与书面语言的差别则体现了不同语式。 8.3 语言的正式程度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根据其关系的亲疏远近,选择语言的正式程度。

Joos与1962年把语言的正式程度区分为五级:刻板,正式,磋商,随便,亲昵。这五种风格所适用的场合是不同的,刻板型语言适用于正规的仪式上(如牧师在主持婚礼上所说的话),而亲昵型的风格则适用于家庭成员及亲密朋友之间。以下五句话表达相同的事实,但其表达风格及正式程度各不相同(依次为以上五种类型):

1. My father has deceased to join the heavenly choir 2. My father has passed away 3. My father has died 4. My dad has died

5. My old man just kicked the bucket

本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主要是靠表示“死亡”的几个动词及动词短语来体现的。

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讲话对象,应使用正式程度不同的语言体来表达。如,在宣布开始用餐时,人们可以根据场合和对象选用以下的五种语体:“开宴了,请入席”(礼仪的),“请用餐”(正式的),“我们吃饭吧”(磋商的),“来吃法”(随便的),“饭好啦”(亲昵的)。我们可以把五种语体的正式程度同人们的穿着相类比:“燕尾服”(礼仪的),“西装”(正式的),“茄克+裤子”(磋商的)“运动服”(随便的)“睡衣”(亲昵的)。 8.4 语言接触

由于贸易、战争、殖民运动等原因,不同的语言之间相互接触。这样一来,便会产生混合语码,这种称为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两种或多种语言在同一地区还可以共存,这种现象称作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

洋泾浜语是由操不同语言者使用的一种混合语码,是一种词汇和语法上简化的呼喝语言。洋泾浜语并非某一团体的母语,仅限于为达到贸易等少数目的时运用。克里奥尔语与此不同,这种混合语言已经成为某一言语社团的母语。这种语言并非为达到某种目的,也并非词汇和语法上的单纯简化。现存的克里奥尔语主要是以英语和法语为基础,如夏威夷克里奥尔语,牙买加克里奥尔语、圭亚那克里奥尔语等都是以英语为基础的。

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双语或多语现象,如在加拿大的魁

48

北克省就死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同时使用;而在新加坡则有四种官方语言共存:英语、汉语、塔米尔语和马来语。单语现象、双语现象和多语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语言规划的结果。 8.5 禁忌语和委婉语

禁忌语指被人们视为不雅或下流的词语。英语中的禁忌语多与人体某些私密部位u,人体的某些功能,私人事件,烦恼事以及死亡等有关。委婉语是指用来替代可能对说话人产生冒犯或骚扰等的词语表达,如用the underprivileged 来替代the poor,用economic recession来代替economic crisis.禁忌语与委婉语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人们放弃一个禁忌语的同时,就要找一个词语去填补这个空缺,于是造就了一个委婉语,如: 禁忌语 委婉语、 Die pass away

Defecate wash one’s hands

禁忌语的判定有赖与特定的语境,一些与人体功能相关的词语(如性生活)在许多正式场合是禁忌语,而在医生和病人的对话中这些词语就不再是禁忌语(如有性功能障碍的人看医生时与医生的对话)。禁忌语与委婉语还与特定的文化相关,在一种文化中是禁忌语或委婉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不是。在西方国家往往把收入和年龄看成是不可触及的隐私,而在中国这些问题就并没那么严重。 8.6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是大多数学者不承认语言能完全决定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语言相对论并找了一些证据,有关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较有影响的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分为强式的和弱式的。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名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语言相对论,即语言反应思维,信念,态度等。或曰思维相对与语言,思维模式随着语言不同而不同。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8.7交际能力

海姆斯(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是继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心灵主义的转换生成语法之后的又一场革命,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乔姆斯基是一位理论语言学家,他关心的是人是如何生成和理解语言的。他力图构建一套人类语言共有的普遍语法,把语言能力高度抽象化,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人脑,他对语言的实际使用不感兴趣。海姆斯是一位人种学家,社会语言学家,他感兴趣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具体操作,把语言能力视为语言的实际使用。由此可见,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和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交际能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 for use of 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是由以下四个参数组成:(1)语法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大多程度上)形式上的可能:(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行:(3)得

49

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体;(4)现实性,某种说法是实际出现了。

尽管海姆斯对语言使用做了大量的论述,但并没有说清什么是使用规则。因为社会因素纷繁复杂,情景千差万别,难以做到像语法规则那样可以抽象概况,很难罗列出在某一实际情况下对谁讲什么怎么讲。社会的复杂性,多变性,交际时效性,交际双方的心态等决定了人们无法,也不可能将语言使用规则像语法规则那样进行概况和分类。海姆斯的贡献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参数,人们可以用它来指导和检验人们的交际行为。但这不是说四个参数就是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意义上,语言使用能力是一种根据不同情景,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内容和目的,灵活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为语言变体的分类、语言形式程度的等级划分、语言接触、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交际能力。本章难点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以及海姆斯的交际能力与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说之间的区别。具体要求如下: 重点

三、本章习题

1. the term () is the label given to the form of a language used by any group of speakers or used in a particular field. A variety B register C dialect D creole

2.() is used most widely in a community

A sociolects b regional dialects c the standard variety d registers

3.() is a variety of a language spoken by people living in an area A asocial dialect b.a regional dialect c.the standard variety d.a functional variety 四、语言学名家介绍

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

拉波夫(1927-)于1994年进入哈佛大学读英语和哲学。大学毕业后,拉波夫连续找了几份动笔写作的工作,又连着丢了。后来,他在一家印染公司,找了一份配置颜料的工作。1961年,拉波夫重新走进了大学课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该大学语言学系的知名教授文莱奇(Uriel Weinreich)。在当代语言学领域,是拉夫波和他的老师文莱奇第一次把“语言的社会性”科学地引入语言学的研究。在哥伦比亚大学,拉波夫相继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论文。从1964年到1970年,拉波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自从1971年拉波夫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至今,一直在宾大语言学系教书和研究,把宾大的语言学系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语言演变”研究中心。

拉波夫对社会语言学的杰出贡献不在于其对语言理论的构建,而在与其在语言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他认为对言语社团的研究经验,即从由言语社团中所收集的数据中寻求正确的答案,就是此类有效的方法之一。纵观拉波夫30多年的研究,以其实地调查的地点为参考可分为三个阶段:60年代初的马撒葡萄园岛研究,1964-1972的纽约社区系列研究,以及1972年移居费城至今所进行的语言的变化和变异研究。

拉波夫的第一项研究是1961年在马萨诸塞州东海岸外约三英里的一个名叫

50

马撒葡萄园的小岛上进行的。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玛塞葡萄园岛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种族的居民对英语/ay/和/aw/这两个复合元音中第一个元音的不同发音的频率和分布情况的调查,以及通过对这种语音上的差异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来确定是哪些社会因素影响了这种语音上的差异,从而揭示了社会因素对语音差异和语音历史演变的影响。(本章节摘自《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 杨忠主编)

2012

级MTI朱金丽

51

第九章 第二语言习得

一、导读

9.1 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

语言习得指的是儿童语言发展的自然过程。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和 心理语言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儿童是如何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的,通过观察 和试验,他们发现儿童的语言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吚哑学语阶段babbling stage,发出一些特定的言语声音)、单字句阶段(holophrastic stage,用单字词来表达各种意义)、两字句阶段(two-word stage)、电 报式话语阶段(telegraphic speech stage,仅用实义词构成的短语或句子来 表达完整的意义,如用“cat table”来表达“the cat is on the table”)。语言 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们还发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 在儿童吚哑学语阶段双唇辅音(如[b]、[m])的习得早于其它辅音),有些语法词素的掌握早于其它语法词素(如-ing和表示复数的-s的习得早于表 示第三人称单数的-s)。儿童还倾向于过渡扩展(overextend)一些名词的 所指对象(如用ball来指代所有圆的东西)。(《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19)

习得(acquisition)最初用来指儿童在学习母语时自然的和潜意识的过 程。后来这个词也用于学习另一种语言。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热衷于讨论是否应该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一语(L1,即母语),和二语(L2)的发 展过程。克拉申(Krashen)明确地区分了习得和学习(learning),他认为前者指自然的和潜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而后者指通过课堂教学 来掌握语言。现在看来,克拉申对习得和学习第二语言的区分已趋于被淡 化,甚至两者可以混用。一些语言学家还区分了二语(second language) 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这种区分主要是以语言学习者的社会背景为 依据的。在双语或多语社区,除母语以外的语言被称作二语;而在单语社区,人们学习的除母语以外的语言被称作外语。目前,二语常常被用来涵 盖除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定义为:在自然背景下或课堂上学习除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19)

9.2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各种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大致 可以分为两类: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也称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 和学习者因素(Learner factors,也称内部因素,internal factors),每种因 素又可以细分为更多的次因素。

学习者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课堂环境和教学方法。从现有的实证研究来看,单纯的外部因素研究几乎没有。人们对学习者外部因素的兴趣点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它们对学习者内部因素的影 响,例如社会环境对学习者动机的影响,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者策 略的影响;另一个兴趣点是探究它们对中介语的影响,有的研究某一类外 部因素对中介语的影响,有的分析某些外部因素对中介语发展的综合影响,也有的考察交际情景对中介语变异的影响。

从研究目的来看,学习者内部因素的研究可分为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强调研

52

究学习者的共性特征,一个强调研究个体差异。揭示共性特征的 研究包括基于普遍语法的研究、母语迁移研究和语内迁移研究。个体差异研究集中在某一类学习者内部因素上,例如动机、年龄、学习策略、学习 风格和个性等等。 学习动机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的动机对其学习和掌握该语言的影响非常 大,是二语习得中一个关键因素。 Gardener & Lambert 把动机分为两种类型 : 融 入 性 动 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 工 具 性 动 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入性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对另一种语言所代表的人与文化感 兴趣而学习该语言所产生的动机,其最终目的是能使自己融入该语言文化社团;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者为达到某些实际价值和好处而学习一种新语 言所产生的动机。Gardener & Lambert 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怀有融入性 动机的语言学习者更容易成功。Gardener & Lambert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只强调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单向影响,而忽略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轻松、速度快、容易成功, 其成就动机容易提高。 相反, 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学得艰难, 进步缓慢甚至学不好, 从而对学习失 去信心和兴趣, 学习动机下降。我们把因学习效果而产生的学习动机称作 认知性动机(cognitive motivation),也有人称之为成就性动机(resultant motivation)。 年龄

年龄问题历来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门话题, 语言学习机制(LAD)、语言 学习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和二语习得水平的问题等都与学习者的年龄相 关。早期的外语学习能力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能力是固定的, 甚至是天生的, 认为年龄和语言学习能力无关。但近期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能力是可 以培养的, 动态发展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年龄与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年龄因素并不 影响语言习得的路线(route),成人在习得某些语法词素时的顺序与儿童相似(如习得名词复数-s早于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当然,儿童与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也各有优势,儿童在语音学习方面比成人要强,成人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习得又比儿童略胜一筹。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特别是在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所运用的特定方法和技巧。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 略包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上下文对意义的推断和猜测;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学习任务注意力的分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有关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学习者比不成功的学习者运用更多的学习策略,成功的学习者既注意语言形式也注意语言功能,他们会更主动且有选择性地运用学习策略。然而,有关学习效果和学习策 略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还有一些有待于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成功的学习是否源于学习策略的恰当运用?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双向的?等等。 9.3 分析学习者的语言

学习者的语言为研究语言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自二十世纪四十年 代以来,研究者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分析,总结出了三种分析模式:对比 分析

53

(contrastive analysis)、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以及中介语分析(interlanguage analysis)。

对比分析盛行于20世纪40到60年代,该分析方法认为母语与目的语的 差别越大,学习者遇到的学习困难会越大,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就越大。后来的研究发现有许多错误与母语无关,母语干扰只占二语学习者所范错误的一少部分,所有这些极大地挑战了对比分析假设。对比分析假说在解 释为什么学习者的语言是那个样子的问题上并不那么有力。

错误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被用作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 Corder指出,学习者的错误既有其理论价值,又有其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为构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心理回馈;其实践价值在于教师可以根据 这些错误来检验教学材料和教学效果。

错误分析法的操作步骤可以分为识别(identifying )错误、描写(describing)错误和解释(explaining)错误。识别错误是错误分析法的第 一步,分析者要把二语习得者与操母语者表达同样意思时所用的句子加以对比。这种比较并不总是那么直截了当,有时很难判断这种差别是一时的口误还是系统的错误。Corder最先区分了错误和失误)。错误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 语知识的缺乏;失误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因一时疏忽而造成的口误或笔误,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种疏忽往往是由于紧张、粗 心、或劳累造成的。如,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甚至是高级学习者在口语 中常常会用he来指代女性,这种错误是失误而不是错误,因为他们知道正确的表达该是什么。区分不同类型的错误对语言研究者和教师都非常重要。 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收集正确的材料很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区分两种 不同类型的错误对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19) 描写错误,即从语法上对学习者的错误加以分类,是错误分析法的第二步。Corder把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分为四类:省略(omission),如 “He went bus stop”;添加(addition),如 “Does he can swim?”;词汇的错误选择(selection of an incorrect element),如 “I lost my road.”;以及语序错误(misordering of elements),如 “I gave to him the book.”。我们还可以把 学习者的错误划分为不同的语法范畴,如,我们可以先标出所有与动词有

关的错误、然后再加以归类。这种方法对语言教师来说更加切实可行,能 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反馈。

解释错误,作为错误分析的最后一步,其任务是追查错误的根源。从错误的来源是否与学习者的母语有关来看,可以把二语学习者的错误分为 语际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和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语际错 误是由母语干扰造成的。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正面的影响称作迁移(transfer),负面的影响称作干扰(interference)。许多中国英 语学习者会在同一个句子中既用although,又用but,这便是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是汉语的句法结构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的干扰。

语内错误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无关。英语学习者说“I eated too much.” , 他 只 是 对 过 去 式 的 构 成 作 了 过 度 的 概 括 。 概 括 过 头(overgeneralization)在二语习得中很普遍(当然母语习得也有类似的情 况)。有些概括过头类的错误缘于简化(simplification),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笔语表达中略去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标志-s,便是一例。还有一 些概括过头类的错误缘于联想混淆(cross-association),即把两种形式记

54

混了,如stalagmite(石笋)与stalactite(钟乳石)在形式与词义之间容易 混淆;dessert(甜点)与desert(沙漠)在发音上容易混淆。

错误分析法对二语学习过程的研究功不可抹,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其 自身的缺陷。研究者如果一味地把目光盯在学习者的错误上,那么就既会 失去对学习者语言全貌的观察,又会忽略语言学习者的正确表达。还有,错误分析法难以解释二语学习者学习困难的各个方面。

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交际时所构建的一种介于母语和 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母语 中介语 目的语 中介语与母语或目的语距离的远近与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有关。中介语体现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积极主动地构建心理语法,从而逐步地积累目的语知识。从中介语的视角来看,学习者的错误可以看成学习 者运用学习策略的凭证,如,过度概括便是学习者概括二语规则的认知活动。《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22) 9.4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用来解释语言习得是如何发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很多,本节主要介绍其中的三个 — 先天论(nativist )、环境论(environmentalist)和功能论(functionalist)。 先天论者认为学习者天生具有某种学习语言的生物天赋,使语言学习 成为可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先天论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假 说,该假说认为学习者大脑中天生具有某种语言习得机制;克拉申(Krashen)的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该理论由五个假说构成: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on-Learning Distinction)、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监控假说(Monitor)、输入假说(Input)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24)

习得—学习假说 克拉申认为习得与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习得是潜意识过程, 发生 在自然交际环境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说话内容、意义,通常意识不到自己是在习得语言规则,只能意识到自己是使用语言在进行自然的交际,其结果是习得者往往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学会了一种语言。学习则是有意识的 过程,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非其所传递的信息上。克氏认为,人们使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主要 来自习得的知识而非学得的知识,学得的知识仅负责编辑和监控习得语言 的输出。 自然顺序假说 第二语言规则是按一定的顺序习得的,有些规则先习得,有些规则后习得。习得顺序似乎不完全是由规则的难易度决定,它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产物,与学习者有意识学得的语法知识无关。

监控假说 监控是学习者利用学习所得到的语言知识对自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 有意识的监督,它具有编辑和监控功能,能使语言使用者注意语言形式。 对输出进行监控,使用者必须有意识地注意准确性并必须懂得语言规则。

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获得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才能习得语言,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经。可理解性 的输入是指输入的语言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用公式表示为i +1 ,其中i表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输入 语言。输入的语言材料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否则学习者都得不 到最佳的语言输入。

情感过滤假说 该假说认为,每一个外语学习者都有一个情感过滤装置。影响二

55

语习得的情感变量主要有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如果 情感过滤过强,语言输入就会受阻,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从而不能产生语 言习得。只有当情感过滤降低,且语言输入可理解时,方能产生语言习得。

对于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也存在种种质疑。有些学者反问通过学习得 来的知识能否通过足够的训练转化为习得的知识;有的学者认为该理论忽 略了学习者在输入过程中的自身表现,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输入的主观能动性。还有的学者认为学习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性输入,而 且是理解性输出。Gass区分了输入(input)和吸入(intake)的概念,认

为输入只是习得语言的第一步,不是所有学习者注意到的输入都能被理解, 也不是所有的被理解的输入都能被学习者吸入。吸入被看成是调节目的语 输入与学习者内化语言规则(即中介语系统)的过程,吸入的语言融入中介语系统后成为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资源,输出通过互动(interaction)可以重新变为输入。(《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125)

环境论者认为语言学习者的经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更为重要。文化融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环境论的典型,文化融入是指融入一种新文化的过程。Schuman认为,二语习得是文化融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融 入目的语社团的程度掌控着其二语习得的程度。文化融入受语言学习者与 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及心理距离的影响。

功能论试图从人际(interpersonal)和个人自身(intrapersonal)的双 重视角来解释语言习得,语言如其所是是因为其执行了一定的功能。功能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自然习得的。正如Hatch所说的 那样,一个人在交际时,就学会了口头互动,句法结构正是从这种互动中产生的。

2012

级MTI王欢

56

第十章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一、导读

10.1 外语教学是个系统工程 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非凡。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外语教学是怎样的一个系统工程。在中国,,外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四个层面的活动构成的。第一个层面的活动是教育规划,,由政府决定开设什么样的语言课程、开设对象、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教育规划的社会性目标非常明确,,与社会经济需要相一致。 第二个层面的活动是教育准备。在这个层面上有两组平行的活动。一组活动是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制,,大纲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制必须依据开设本门课程的社会目的性,,把社会目的性融入到教学目标之中。教学大纲在决定教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原则来指导教学等方面具有权威性。大纲的设计以及教材的编制都是以语言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准备层面的第二组活动是教师准备和培训。这两组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新的教学大纲和新教科书的出台,,必然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为了让教师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大纲、使用教材,,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 第三个层面的活动是课堂操作。课堂教学效果是由三个方面的变量决定的————学生、教师和教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决定着他将教什么和怎么教。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当然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与课堂状况有关。教师的课堂实践以及对教材的处理都是以一定的语言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指导的。 第四个层面的活动是教育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测试的形式来完成的。语言测试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必须在语言学和心理学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10.2 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贡献::应用与启发

应用语言学家们就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思考,,认为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贡献存在于两个方面:应用和启发。 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教材的编制都离不开语言学理论的指导。语言学家们在语音系统、词汇语法、以及语义等方面创造的元语言使语言教学工作者讨论教什么成为可能,,没有语言学的描述语言教学工作者就难以定义教学内容。教学语法以及词典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启发虽不明朗,,但也很重要。语言学家们对语言以及语言性质的洞察给语言教育界人士在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等方面以很大的启发。在语言教育准备层面,,语言教育专家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时要从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其它学科吸取信息,,他们要对语言学理论作出评价,,看是否对语言教学有启发。在语言教学的操作层面,,语言教师面临的变数就更多。教师对语言以及语言教学的理解对他们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都有很大影响。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理论的存在,,总有一种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在支配着他的教学活动。

57

10.3教学大纲中的语言学基础 教学大纲是政府的权威文件,,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它的制定须参照::11))语言教学的社会目的;;22))教学对象的相关信息((学习目的、年龄等));;33))课程的时间分配;;44))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制定教学大纲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回答:1)大纲应包括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应按什么样的原则进行排列?

结构大纲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强调语言的语法结构,,把句子看作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语言教学以句型操练为主,,按句型的复杂程度排列学习内容。结构大纲的指导思想是::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随之增强。结构大纲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在于其经济性,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句型就能造出许多句子;;其最大的缺陷是把句子而不是实际使用的语言作为语言分析的中心,尽管学生能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怎么说是好。二语习得研究表明,,结构大纲以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来安排教学内容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如,结构大纲把现在进行时的-形式排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之后,而事实上它们的顺序刚好相反。 自2200世纪7700年代早期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诞生以来,,语言教学交际观成了制定教学大纲的基础。交际大纲不仅关心语法要素,,更关心交际内容,,还关心为达到交际成功的功能项目。制定交际大纲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交际大纲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到20世纪80年代,,又有专家坚持把功能方面、社会文化方面以及经验方面增加到交际大纲中来。 10..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 语言教师面临的直接问题是如何教。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出现了许多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阅读法、听说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交际法等等。这些教学法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效果。时至今日,,还没有哪种教学法被广泛、持久地使用。就是同一种教学法被同一学校两名不同的教师运用,,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师必须对与教学相关的变量作出自己的反应。把这些变量分为:: 1) 国家变量; 2) 场合变量; 3) 学生变量; 4) 教师变量。

这些变量中还包含许多次变量(见《语言学概论》,杨忠 主编)教师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对这些变量作出自己的反应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法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教学法的要素分析表明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策略和技巧。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万灵药,,它必须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2200世纪880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教学法兼容并包的景象提倡教师吸收各种教学法的优点和长处,,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10.5 语言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成功的外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单单具有目的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能综合运用各种操练手段和辅助设备、能驾御教学大纲指定的教学步骤、对教学大纲不是简

58

单地实施而是能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成功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革新和变通的能力。

谈论教师的素质,,必然要涉及到教师的角色。事实上,,不同的教学法需要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交际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要扮演五个角色::交际者、示范者设计者、、组织者、和顾问。交际法要求教师用目的语与学生交际,,教师自身的语言水平是教师担当交际角色的前提;;与此同时,,教师运用目的语还对学生起了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前要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要执行这些任务和组织学生活动。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和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加以诊治、并给出意见和建议。教师的这些角色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理性地思考一些基本问:为什么要教授语言?语言学习者的目标是什么?语言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学习外语?

语言学是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学科之一,是语言教师职业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教师对语言性质的把握;;使教师意识到语言及语言教学的复杂性;培养教师识别错误的敏感性、提高他们诊治错误根源的能力;帮助教师监控自身的目的语运用。

2012

级MTI王劲草

整理与校对:

2012级MTI赵东凯,王欢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