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语言学翻译 下载本文

域的映射。通常,人们把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域,这样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例如,美国人常把“婚姻”概念化为以下隐喻:

隐喻的组成部分及其特征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在语言运用中相当普遍。隐喻不仅构建我们的语言,还构建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运用转喻和隐喻来进行思考、交流和理解。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用隐喻思维来进行推理和判断。隐喻建立在相似性原则基础之上,涉及到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标域,强调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源域是理解目标域的基础。

隐喻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征:系统性,相似性的创造以及想象的合理性。(《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导》杨忠主编,P80)

2012级MTI周帅帅

40

第七章 语用学

导读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习题

语言学名家介绍 —— 约翰·塞尔

第七章 语用学 一、导读

7.1 意义的语用研究

语用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 查尔斯·莫里斯于20 世纪30年代在其经典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他把符号学分为三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语言交流实现的意义可分为两种::规约意义和意旨意义。规约意义是语义学研究的主题;而意旨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意义的语用研究首先关心的是交际双方的交际内容,关注话语的意旨意义,即通过词汇、短语和句子所传递的话语意义,而不是词汇、短语和句子本身。简而言之,意义的语用研究关心的是说话人的意义。这一意义还与特定的语境相关,对意旨意义的破译有赖于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义的语用研究还关心语境意义 7.2 指示语和指称

指示语这一术语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通过语言来指称事物。凡是用于特定语境中、具有指称功能的语言形式都可称为指示词语。指示词语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承载信息。像I am hungry;It is muggy here;There is a full moon today. 这些语句,只有参照发话人、发话时间及地点等才能破译,脱离了语境这些语句便失去了真值。由此看来,指示语应归属于语用学的范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语言结构及其所处的语境。

指示语可以分为四种: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人称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如we, I, him, it等等。地点指示语指与言语事件相关的地点,here和there是现代英语中的两个地点指示,here是近指,there是远指。时间指示语是指与言语事件相关的时,如now,, then,, today,, yesterday, tomorrow, next week, last year, in three days等。语篇指示语是指其指称对象在语篇内部,如in the previous section, in the next chapter, in the rest of this paper, in conclusion, 等等。指示代词this和that也常常用作语篇指示语。

指示语总体上来说具有向心性(egocentric)的特征。说话者多是从自身的角度来编码信息和表达思想。说话者处于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的地位,指示中心由“我-这-现在(I--here--now)”等要素组成,即以说话者自身的角色以及其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等为参照系,指示语的破译有赖于指示中心。指示语本身并不能提供准确的有关现实世界的信息,这需要在指示语境(deictic context)的帮助下,首先确定出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如果指示中心不同,即使指示语相同,它们所表述的确切信息也不同。如, (1) “I’ll come here

41

again tomorrow.”这句话如果是小王3月25日在长春说的,那么句中的 “I” 指小王,“here” 指长春,“tomorrow”指3月26日;如果是小李11月30日在北京说同样的话,其中的指示语所指代的对象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指称按其指称对象的所处位置可以分为:逆指,即指示语的所指对象在其之前,如例(2)中的 she 指上文的 a girl,he 指上文的 a boy, it指上文的 a tree;顺指,即指示语的所指对象在其之后,如例(3)中的 it 指下文的My wallet was stolen by one of my friends。

(2) In the picture, a boy and a girl are planting a tree.She is holding it, and he is shoveling earth arround it.

(3) I could hardly believe it. My wallet was stolen by one of my friends。 7.3言语行为

Austin 从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中抽象出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即语力;言后行为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比如说,一个小学生放学回来对妈妈说:“I am hungry”, 这是言内行为;他的意图是向妈妈要东西吃;妈妈听了他的话,拿出东西来给他吃了,他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与话语结构的关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所执行的言语功能与其话语结构直接相关,如: (4) Close the door.

(5) Fasten your seat belt, please. 这两句都是祈使句,执行的是命令功能。间接言语行为所执行的言语功能与其言语结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疑问句可以用来表示提议或请求,陈述句可以用来表示请求,如: (6) Can you open the door? (7) I am hungry.

(6)是一个问句。从字面意思来看,说话人是在询问听话人有没有开门的能力,但实际上其言外之意却是一种请求,是请求对方把门打开。它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发出了一种请求。(7)中的说话人可能就是在简单的陈述他饿了这样一个事实;可能是告诉听话人他饿了,不想继续工作了;也可能是希望听话人能请他吃饭。总之,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的理解,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说话人的语气、双方的共识、语用推理等才能够判断。 7.4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教授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逻辑与会话》中论述了合作原则及其制约“会话含意”产生的过程。格赖斯指出,会话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人们的交谈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双方遵循了一定的目的,相互配合默契。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四个范畴: 1. 量准则:

(1) 说话人所说的话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 (2) 说话人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 质准则:努力说真话。

(1) 说话者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

42

(2) 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说话要有关联、切题。 4. 方式准则:说话要明白清楚。

(1) 避免晦涩;谈话者所说的话应清楚简要,有条理; (2) 避免歧义。 (3) 简明扼要; (4) 井井有条。

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 说话者会根据具体情况, 谈话的内容、听话者的身份、说话的场合, 着重遵守某一准则或违反某一准则, 听话者从中推导出“会话含意”,即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 而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 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 1. 对量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8) Mary: I’ve lost a diamond ring.

Bill: Well, Julie was wearing a diamond ring this morning.

Bill不用the,而用a,不愿肯定他所见到的戒指是Marry所丢,换言之,没有给Marry足够的信息。但Marry却能推导出Bill怀疑Julie。否则,他就不这样说了。 2. 对质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9) Queen Victoria was made of iron. 维多利亚女王不可能由铁铸成。那么,要么说话人不愿合作,要么他另有所指。可以从隐喻的视角来理解这句话,维多利亚具有某种铁的特性,诸如坚硬、持久、缺乏柔性。

3. 对关系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10) A:Where is my box of chocolates?

B: The children are in your room in the morning.

B的回答似乎答非所问。但如果A认为B遵守合作原则,就会容易理解B的含意:要么孩子吃了巧克力,要么他们可能知道巧克力的去向。 4. 对方式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11) A: 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B: OK,but I veto I-C-E-C-R-E-A-M-.

B拼出icecream,违反清楚明白的方式准则。A却能很快推导出B的含意,,即他不愿当着孩子的面直接提出icecream,以免引起孩子们索要而麻烦。 5 礼貌原则

G. Leech于1983年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 他把礼貌原则划分成以下六类:

1) 得体准则: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2) 慷慨准则: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 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 谦逊准则: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 一致准则: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 同情准则: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礼貌与听话者的得益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比例关系。听话者受益越大,,话语就越趋于礼貌,而说话者同时付出的代价也越大((如表一))。 表一:礼貌与听话者的得益程度之间的关系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