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下载本文

这一直是个难题。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这一点其实跟人也是相似的。譬如,老师在课堂上向你传授知识,但你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组织起来的,他也不见得清楚。

⑤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克里斯·格林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系统,有望突破这个困难。这个系统能够分析,当AI对一个图像做判断时,它是根据图像的哪一部分做出判断的。为开发这个工具,研究小组用数码噪声依次替换图片的一部分,看看这样替换之后,是否会对AI的判断产生影响。如果AI改变判断,那说明图片的这块区域可能正是影响AI判断的关键所在。

⑥格林在给图片分类的一个AI上测试了他的系统。这个AI被训练把图片分成10个类,包括飞机、鸟、鹿和马等。格林的系统能够暗中查看,当AI对图片进行分类时,什么是它所倚重的,什么是被它忽略不计的。结果表明,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

⑦举个例子。当AI观察马的图片时,它首先关注的是其腿部,然后,寻找它的头部。在观察鹿的图片时,它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在关注了鹿的腿部之后,它接下去搜寻的不是头,而是鹿角,因为鹿角是最能把鹿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所以鹿角被置于优先的地位。至于图片的其他地方,则被AI完全忽略了。

⑧从这里我们看出,AI做决策的过程迥异于我们人类。我们是不会如此拘泥于局部的。面对一张鹿的图,即使把它的角打上马赛克,我们也还是可以根据分叉的蹄子认出鹿来的,但对于“死板”的AI,它很可能就把它认作驴了。

⑨格林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试现有的AI,以便确保它们下判断时,关注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改进AI有重要的价值。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05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本文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 A.AI的重大缺陷 B.AI发展的前景 C.AI决策的过程 D.AI决策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AI太拘泥于细节,会一叶障目,影响对整体的判断。 B.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知。 C.格林软件的出现才让我们认识到AI有重大缺陷。 D.AI在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过程是一成不变的。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AI是如何做决策的。 B.文章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第⑤段划线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分类别。 【答案】 (1)B

(2)A (3)D

【解析】【分析】⑴第一至三段说明了AI的重大缺陷,第四至六段说明的是AI决策的过程,第七、八段说明的是AI决策的特点。 B项“ AI发展的前景”不是本文说明的内容。

⑵A.根据第三段“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太拘泥于细节”可知此项说法正确;

B.根据第四段“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可知“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知”说法有误; C.根据第一至三段的内容可知此项说法不正确;

D.根据第六段的“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可知此项说法不正确。

⑶D.分析第七段可知,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AI做决策的过程。此段没有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B;⑵A;⑶D。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相关语句,准确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说明文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答题区域,再进行提炼概括,就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以及信息收集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力求做到把握文章脉络,划分阅读区间,抓住文章中心句和重点句,理清信息要点,从而快速判断是非。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

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答案】 (1)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

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 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2)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3)①举例子。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②列数字。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③打比方。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4)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和马丁·海尔都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③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运用多种途径和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让实验说话,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④由表及里,求真务实。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揭示科学秘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本题作答时首先要理解“说话”的意思,是指植物向植物、植物向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从文章筛选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等。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内容上:一般要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