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下载本文

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使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

24、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25、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译文: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嫔妃们看,这样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诚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 26、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译文: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27、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译文: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想要用玉璧撞击柱子。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招来主管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2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5

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

29、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译文: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30、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译文: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3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抵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32、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译文: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33、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文: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

6

3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译文: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

35、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译文: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

3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文: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37、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译文: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 38、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 3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文: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

7

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40、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译文: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也没有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4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译文:这件事以后,秦国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国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

42、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译文: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43、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译文: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

44、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译文:赵王于是前往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结束,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45、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