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作业 下载本文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主要为获得自主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到12岁,主要为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主要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主要为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造的,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华生认为心理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

华生的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否认行为的遗传的作用:其理由有三个方面:首先,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其次,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则越大。因此,华生否认了行为的遗传作用。(了解)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提出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第三,华生的学习理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了解)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时易于消退的。再次,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斯金纳重视将其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发展儿童的

心理和提高儿童教育的质量方面,他做了不少贡献。

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把发生有刺激时的行为反应称为应答性行为;而在发生时看不到刺激的行为反应称为操作性行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创始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首先,他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其次,他探讨了“发展” (注1)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第三,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第四,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注1: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又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