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考点精练二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下载本文

考点精练二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答案 C

解析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 答案 B

解析 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答案 B

解析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

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宋史·侯蒙传》中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答案 A

解析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答案 D

解析 “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B.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解职”一词,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答案 C

解析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为“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答案 D

解析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故用为代称。“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C.“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D.“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答案 D

解析 转除:升官。转任:转换所任职务。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二年,服阕,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累迁内阁学士,迁工..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腾越边外野人时入内地劫掠,而保山等处边民曰傈僳,以垦山射猎....为生,可用,乃募傈僳三百户屯种山地,以御野人,野人畏威,渐有降附者。

(节选自《清史稿·阮元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理”指某官职出现空缺,由其他人暂时代理。阮元先代理浙江巡抚,后正式担任此职。 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D.“傈僳”指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大多分布在云南和四川一带,以狩猎、农耕为生。 答案 C

解析 “漕运”是从水道运输粮食。 参考译文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嘉庆四年,阮元代理浙江巡抚,不久正式担任此职。嘉庆十年,阮元遭逢父亲丧事而离职守孝。嘉庆十二年,阮元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再次受命担任浙江巡抚。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又)调任工部侍郎,(后来)调出京城担任漕运总督。腾越边境以外的土人时常进入内地抢劫掠夺,而保山等地有傈僳族边民,他们以开垦荒山和打猎为生,官府可以将他们用起来,于是招募了三百户傈僳边民集中开荒种地,借用他们来抵御境外土人的袭扰,境外土人害怕这种威势,渐渐地就有了来投降归附的人。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早有令名,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侪辈已翕然称之。..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又谏游幸疏曰:天下无道,人主以逸乐而忘忧勤。陛下春秋尚少,作而不法,后嗣..

何观?会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节选自《宋史·刘黻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B.“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C.“春秋”,指年龄,“春秋尚少”与“富于春秋”,都是指年纪尚少,年轻。

D.“服除”,即脱去孝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 答案 D

解析 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九个月。 参考译文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很早就有好的名声,三十四岁时,他在淳祐十年应试进入太学,同辈人已经一致称赞他了。当时丁大全正在做台属,上书弹劾丞相董槐,打算夺取董槐的相位。刘黻率领太学同舍直接向皇帝上书,说朝廷任免大臣,应当依照礼仪。刘黻又上奏了《谏游幸疏》,说:天下无道,国君因为安逸享乐而忘记为国事而忧劳。皇上年纪还轻,等到主持国家大事的时候,政令全部由您发出,做事如果不合法度,后世子孙们将会怎么看呢?适逢刘黻遭遇父丧离职,服丧归来,被授予集英殿修书编撰。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答案 D

解析 中试者称为“举人”。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