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规划 - 石嘴山网 下载本文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规划

石嘴山网 www.nxszs.gov.cn 发表时间:2012-05-03 10:49:41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自古以来就是维护我国西北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战略要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发展优势,紧抓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科学、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规划

文 本

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前 言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自古以来就是维护我国西北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战略要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发展优势,紧抓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科学、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宁夏沿黄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部第二条南北综合运输通道与欧亚大陆桥复线两大交通走廊交汇点,是华北、东北连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国务院确定的18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之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已成为“呼包银”、“陕甘宁”和能源化工“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以银川为中心已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是周边500公里范围内的交通枢纽中心。该区域是宁夏的精华地带,也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最主要增长极,是大西北干旱区中富饶的人工绿洲,独具特色的“塞上新天府”和黄河金岸,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是将宁夏沿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要素进行有效组合、整合,以城市为核心具有内在紧密联系和相对独立的城镇集群和经济区。此次沿黄经济区城市带规划的范围包括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中卫市4个地级市,涉及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利通区、青铜峡市、惠农区、大武口区、平罗县、沙坡头区、中宁县13个县(市、区)。该区域国土面积2.87万km2。2010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总人口405.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8.5万,城镇化率达63.06%。该区域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4%的人口,86.7%的城镇人口和90%以上的GDP和94%的财政收入,辐射区域包括宁夏全境,甘肃肃省的平川区、靖远县、环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和阿拉善盟、鄂托克前旗,陕西省的定边县和靖边县等区域。 本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编制。

规划期为2011~2020年,展望到2030年。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规划是沿黄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

专项规划,规划编制的重点是沿黄经济区城镇空间布局、城市间产业调整与协作,区域协作发展、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发展等。

本次规划针对近期国家发展重点战略布局调整,对原《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2008年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进行适度修编调整。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三节 战略意义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第二节 功能定位 第三节 发展战略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规划 第一节 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二节 空间结构规划

第三节 城镇规模与职能结构规划 第四章 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二节 产业布局

第三节 主要产业园区发展方向 第五章 支撑体系规划 第一节 交通物流规划

第二节 信息化建设规划 第三节 给排水规划 第四节 电力及能源输送规划 第五节 防洪减灾规划 第六节 主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第六章 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一节 城镇一体化与同城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第七章 区域协作发展规划 第一节 基本思路 第二节 区域协作引导 第三节 区域协作的对策和建议 第八章 城市带特色发展规划 第一节 城市特色 第二节 文化产业特色 第三节 生态特色 第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节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第二节 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 第三节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十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节 近期建设重点 第二节 近期行动计划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实施机制 第二节 政策措施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区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整体经济实力占据了全区的绝对优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7亿元,占宁夏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88.7%,是2005年的2.8倍。2005-2010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25%,高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12.7%)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11.2%)11个百分点。

二、资源禀赋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集中了全区90%以上的水资源,有1600万亩耕地,1000多万亩荒地,粮食产量占全区近70%。全区煤炭已探明储量超过310亿吨,远景储量超过2000亿吨,且集中分布在沿黄经济区,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区域水、土、煤组合优势突出,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7.3:53.3:39.4调整为2010年的7:52:41,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已形成了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等产业优势。

四、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位条件不断改善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位于国家西部一级开发轴‘呼—包—银—兰’经济带上,交通比较发达,已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对内对外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区域内部交通比较发达,已形成“两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五横”的干线公路网,实现了所有市县10分钟内上高速。

五、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体系结构不断优化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率达到63.06%。城镇空间结构上表现为点-轴发展模式。经济产业活动沿着黄河和区域内的交通干道延伸,初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带;城镇体系基本

形成,已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三个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结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统筹城乡作用明显。

六、区域合作向纵深迈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各市县山水相连、水乳交融的地域文化及相近的生产力水平,为其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文化活动日益密切,要素往来频繁。各市县在交通、商贸流通、旅游、农牧、环保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一体化趋势明显,与毗邻省区的合作初见成效,国际合作趋向多元化。

第二节 发展机遇

一、国家出台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政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大支撑。《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18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见》提出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作为西部大开发未来十年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进行培育;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宁夏沿黄经济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规划》提出依托宁夏沿黄区等将该区域建设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国家能源资源低碳利用技术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包括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吴忠、中卫两市,提出要将该区域建成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实施

2010年9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生物四个行业均为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优势产业。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财税、金融、资金等方面的

支持力度,必将为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产业和技术转移出现新变化,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国家鼓励东中部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引导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加快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共同发展,为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承接国内外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纺织、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四、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步伐加快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巩固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合作成为历史必然。宁夏素有“中国的穆斯林省”之称,回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与国内外穆斯林有诸多共同之处,形成了面向15亿人口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开放,发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宁夏将成为我国面向穆斯林国家开放的首要窗口,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则是面向穆斯林国家开放的核心区域。

第三节 战略意义

一、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宁夏小康目标的需要

宁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作为“增长极”的城市带带动——对于大面积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单靠个别产业和个别城市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必须依靠主导产业体系及其所在的大城市群。这些大城市群处于财富集聚和创造的中心地位,发挥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又可以看作是增长极。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来说,区域发展具有同样的原理。宁夏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迫切需要城市群的带动和牵引。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将为全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三方面的效应——一是集聚效应:沿黄城市带的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地区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发展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培育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布局上的规模效益;同时,在土地利用、旅游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都能实现地区统筹发展的优势,并有利于资源

的集约和节约利用。二是分工协作效应:通过沿黄城市带的建设,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将得到优化,从而通过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最高效利用与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不合理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宁东基地和太中银铁路的建设,也为银川以外的吴忠、中卫等城市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扩张了城市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空间。三是结构效应:由于银川在宁夏的区位偏于一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门槛也比较高,因此相对于“大银川”发展战略,城市带有利于对中南部落后地区的纵深辐射,并能通过梯度转移扩大移民的就业空间。

二、保障国家安全:建立跨国能源通道的需要

能源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位于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能源产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贸易与往来日益频繁,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借助于民族文化优势,与阿拉伯国家开展了诸多合作开发项目。“十二五”期间,中阿将在政府、国有和私营企业间建立能源合作机制,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制定共同计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平利用核能,推动双方建立合资项目,推动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炼化和石油储运、销售领域的投资。宁夏具有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合作的民族优势,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应积极推进跨国能源通道的建立,对于全国能源供给、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快实施“疆煤进宁”,在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内打造国际能源化工深加工基地。

三、保障生态环境: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需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改善生态环境需要长期坚持下去。近年来,大范围的沙尘天气频频影响我国,2002年3月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新疆西部和北部、内蒙古大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的生态屏障在荒漠化现象面前在逐步向南方退缩,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在宁夏的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

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因此,对沿黄经济区城市带进行充分的研究,作好发展建设规划,对于提高和巩固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而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打造黄河金岸:优化国家城市体系的需要

国家城市体系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架构。完善的城市体系,不仅是一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系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富有开放性的城市体系。但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落后等原因,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城市体系很不完善,基本上仍处于割裂状态。沿黄城市带的形成与发展,是促进西北部区域性城市体系相互融合,促进人才、资本、资源有序流动的重要力量。

打造黄河金岸,培育与发展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既是对我国国家城市体系发育现状的一个客观判断,也是发展和优化国家城市体系、建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优空间结构的现实需要。在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若没有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发展,国家城市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空间结构的建构就会出现缺失和不完善。要实现西部大开发,就应该提升大银川和沿黄城市带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扶持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完善国家城市体系的发展和优化。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推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城镇的人口、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布局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逐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格局,成为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的沿黄精品城市带,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新的战略支撑点,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地;加大对外交流,逐步成为面向阿拉伯国家、穆斯林世界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构成国家西部生态屏障的绿洲生态城市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基本原则

完善城镇空间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扩大城市规模,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改善人居环境。尽快提升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集约高效的沿黄城镇群。

促进人口加快集聚——加强城市、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的各类障碍,构建区域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协调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通过集聚创新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优质粮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合理布局,并与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对接、配套发展。

合理规划建设空间——处理好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生态用地的关系,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新兴产业园区和服务业、城镇居住等建设用地空间,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第二节 功能定位

一、总体定位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总体形象定位:“黄河金岸,塞上明珠”。即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干旱区中和谐、富裕的精品城市带。将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成为宁夏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源区,西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西部大开发新的战略支点,中国面向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二、战略功能定位

国际层面:面向阿拉伯国家、穆斯林世界的国际化开放城市带,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国家层面: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21世纪“能源航母”——“能源金三角”(蒙西、陕北、宁东、甘南)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综合服务基地。

西部层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的支撑点,西部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集散基地,中国西部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西部生态屏障组成部分的沿黄生态城市带。

区域层面:国家西纵轴包昆通道和北横轴陆桥通道交汇处的立体交通、物流枢纽。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

自治区层面:集聚现代产业、吸纳农村人口的主战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龙头,支援中南部贫困地区的辐射源和基地。

第三节 发展战略

一、统筹全局、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城市带一体化战略。 进一步优化一核(以中心城市银川市以及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为城市带核心区)、两翼(北翼石嘴山市,南翼中卫市)、两轴(国家西纵轴包昆通道宁夏段——黄河、包兰铁路、相关高速公路,国家北横轴陆桥通道宁夏段——太中银铁路及相关高速公路、油气管道)和若干城镇、农村居民点构成的城市带空间结构,实现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间、城镇间区域层面的一体化进程,推动城镇与农村之间城乡层面的一体化进程。

围绕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保护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市场建设六个一体化,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

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优化各城市的特色和分工协作效益,提升城市带的综合竞争力。城市带核心层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率先实施同城化战略,树立把整个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全区同“画一张规划蓝图,同下一盘棋局”,以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为主体,以固原市为次中心城市,统筹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战略 狠抓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由能源重化工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向高效提升转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工业、特色优势服务业,产业链条向中下游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高度重视建设成组配套的先进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形成参与全国、全球战略性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人才开发、科技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积极完善区域调控政策,推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的分工协作,重点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灵武羊绒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六大园区,做精做特永宁生物制药、吴忠穆斯林园区等若干特色园区,构建一带三区多园的石嘴山——银川——青铜峡——太阳山新材料产业带,打造引领西北、面向全国以专、精、优、高、新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全国节水型社会省级试验区——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黄河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扩大中水利用。

推广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采用先进技术,严格节能减排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煤矿、小电厂、小水泥、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企业,推进煤基多联产技术、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建设多种类型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加强生态的保护、修复和建设——以强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能力建设为主体,坚持扩大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坚持天然草地封育保护和人工草地建设。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强化防灾减灾机制——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碳排强度的同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防治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对

人类活动的严重危害,预防和应对山洪、水土流失等次生自然灾害。

四、以面向穆斯林世界开放为重点的国际化大开放战略 在扩大国内开放、加强东西合作、西西合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新优势。特别要充分利用作为“中国穆斯林省”的特殊优势,把面向阿拉伯国家、穆斯林世界开放作为国际化开放战略的重点,首先面向油气丰富的阿拉伯国家,面向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伊朗、土耳其、马来西亚等穆斯林人口大国,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经贸合作,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流,在我国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中,使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起到桥梁纽带、突破口、桥头堡、主阵地的作用。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规划目标,既要上承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又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与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规划到2015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亿元(2010年价格),年均增长14%左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160亿元(2010年价格),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总量占全自治区的比重提高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达28200元,2020年达49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达11580元,2020年达22300元。初步建成和谐、富裕的精品城市带,成为支撑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方式实现突破。在集聚创新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基本建成由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构成的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引领西北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家“能源金三角”综合服务基地和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带一核两翼两轴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2015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总人口达到492.75万左右,城镇人口达到345万,城镇化率达70%;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558.52万,占全

自治区总人口的8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424万以上,占全区城镇人口的90%,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中心城市银川市形成230万城镇人口的特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大幅度提升。整个城市带结构优化,发展有序,建成大西北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特色精品城市带,西北重要的人口、产业、经济密集区。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强度由现状6.7 %上升为2020年的8.67%,其中城市空间占国土比重由2.22 %上升为2.34 %;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71.43万亩;绿色生态空间有所扩大,其中林地保有量由195.2661万亩增加到205万亩。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城市空间创造的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农业单产水平和单位面积绿色生态空间碳汇量明显增加。

——基本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格局。2020年,城市带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超过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平均水平。城市带核心区率先实现同城化。

——城市带与中南部地区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整个城市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川济山,消除中南部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生态移民、扶贫攻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山川同步进入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

——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建成西北干旱区和黄河上游的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宁东基地和石嘴山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和单位产值废弃物排放量、碳排量大幅度下降,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为15%,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防御自然灾害水平明显提升。

表2-1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指标

项目

开发强度(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

单位:%)

地区 宁夏 沿黄经济区 银川市 宁夏

城镇空间(单位:km)

2

沿黄经济区 银川市

2010 4.10 6.70 15.14 560 476.95 127.75 2015 4.6 7.69 18.25 654 499.48 146.21 2020 5.10 8.67 21.36 748 522.00 164.66

宁夏

城市空间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城

市空间,单位:人/km)

2

沿黄经济区 银川市 沿黄经济区 银川市 沿黄经济区 银川市 沿黄经济区 银川市

农村居民点面积(单位:km)

2

耕地保有量(单位:亩)

林地保有量(单位:亩)

5000 5050 5100 6600 8100 9600 7225 10685 14145 593.96 546.98 500.00 76.34 64.61 52.87 6586536 6150418 5714300 638710 610505 582300 1952661 2001331 205000 225567 239284 25300

——以面向穆斯林世界开放为重点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格局初步

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基础上,突出向阿拉伯国家、穆斯林世界开放为重点,面向穆斯林世界开放的中阿博览会等众多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平台发挥综合效益,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气候,初步形成我国西北的国际化门户城市带,为国家扩大向西开放发挥主阵地、桥头堡作用做出重要贡献。

第三章 空间布局规划

第一节 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沿黄经济区城镇及人口分布现状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国土面积2.87万km2。共有地级市4个,县级市2个,县城镇4个,其它建制镇50个。根据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结果,2010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人口405.42万人,城镇化率为63.06%。2010年银川市(含两县一市)人口是199.3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达到98.72万人,石嘴山市市区人口40.35万人,其余各区(县)除永宁县以外,人口均在10万人以上,大新镇、宁东镇、洪广镇、金积镇、红果子镇、青铜峡镇镇区等重点镇人口均超过1万外,其他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不到4000人。平均人口密度137人/ km2,其中银川市三区的人口密度达到560人/km2,沙坡头区人口密度仅为55人/km2,石嘴山市市区人口密度为183人/km2,吴忠市利通区人口密度为人289人/km2,人口分布不均衡。

二、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一)宁夏总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宁夏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选择线性回归模型、人口指数模型、综合平衡法三种模型,预测2015年,宁夏全区总人口规模达675万人,沿黄经济区集聚人口达到454万人口(包括外来人口),银川市(含两县一市)形成250万人口(包括外来人口)的大城市,中南部地区为221万人;2020年,全区人口达710万人,沿黄经济区人口达506万人,银川市(含两县一市)人口规模(包括外来人口)达到299万以上,中南部地区204万人。

考虑到全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数据、生态移民计划(十二五、十三五)等重大因素,2011-2020年宁夏人口空间迁移总的趋势表现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人口增加,其中城镇人口大增,农村人口小减;中南部地区人口减少,其中城镇人口小增,农村人口大减。

(二)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人口预测

数据采用2010年各区(县)城镇人口数作为基年数据,各区(县)人口增长率以2010年人口增长率为基准,预测2015年和2020年沿黄经济区城镇人口分别达到318万人、380万人。

(三)沿黄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目标

2015年,沿黄经济区总人口达到45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3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506万人,城镇人口达到3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

第二节 空间结构规划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应以黄河、包兰铁路、G6京藏高速公路、G110、G109(国家三大纵轴之—包昆通道的一段)为纵轴;太中银铁路、G2012定武高速公路、油气管道(国家两大横轴之一的新亚欧大陆桥通道的一段)为横轴,优化网络结构,实行城乡统筹,趋向一体化发展,点—轴—域推动,形成“一核两轴两翼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银川—吴忠核心区

银川、吴忠作为沿黄核心区的两个主要城市,其发展将有效带动其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同时为周边独立工矿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活与产业支撑,从而实现沿黄地区的均衡、协调发展。本次规划确定以银川(含贺兰、永宁)、灵武(含宁东)、吴忠(利通区、青铜峡市)形成大“银三角”的区域格局,包括三个城市发展区:银川市辖区、贺兰县、永宁县组成的北部片区;灵武市、宁东化工产业园区组成的东部片区;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组成的西部片区。加强片区间的联系,分工合作,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二、北翼城镇组团

石嘴山是西北重要的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大武口区、惠农区以及平罗县分别位于石嘴山市的三个方位,构成了北翼城镇组团的主体框架。未来应加快推进大武口与平罗县城、惠农与红果子镇、平罗与陶乐镇同城化进程,石嘴山与银川一体化发展,构筑大武口、惠农、平罗和银川——石嘴山半小时经济圈。按照“3366”城镇布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加快建设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宁夏北部城镇经济圈。

三、南翼城镇组团

中卫市处于新亚欧大陆桥、西气东输管道的中枢部位,是西北地区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电基地。未来应围绕“六个一体化”要求,加快沙坡头区、中宁县同城化发展步伐,打造黄河金岸。配套完

善城市和中心集镇基础设施,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功能,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包兰铁路和黄河,位于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主轴线,沿线城镇有市域中心城市(沙坡头区)、市域次中心城镇(宁安、石空、新堡)、3个重点镇(宣和、镇罗、鸣沙)和5个一般镇(东园、常乐、永康、恩和、白马)。

第三节 城镇规模与职能结构

一、城镇规模结构

(一)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现状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现有城市10个(含县城),建制镇50个。按城镇的市区(或镇区)人口规模分级,其中大城市1座(银川),中等城市3座(石嘴山、吴忠、中卫),小城市5座(中宁、青铜峡、平罗、灵武、贺兰),1-10万人口的小城镇6座。首位城市银川市作为大城市,是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表3-1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现状(2010年)

单位:万人、个

城市等级 特大城市(>100) 大城市(50-100) 中等城市(20-50) 小城市(10-20) 城市数 0 1 3 / 银川(98.72) 石嘴山(40.35)、吴忠(23.66)、沙坡头区(21.1)、 中宁(15.82)、青铜峡(13.18)、平罗(11.99)、灵武(12.14)、贺兰(10.33) 永宁(8.37)、宁东(4.0)、洪广(2.2)、望远(2.1)、红果子(1.4)、金积(1.2) 城市名称(城镇人口) 5 小城镇(1-10) 6 数据来源: 宁夏《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年报2010》

(二)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构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一核多层次的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人口数为中心城区或镇区数据):

第一级:西北地区东部(宁蒙陕甘能源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银川市(2015年总人口164万人,城镇人口137万人) 第二级:宁夏地区性中心城市,包括石嘴山(2015年总人口47

万人,城镇人口43万人)、吴忠(2015年总人口38万人,城镇人口27万人)、中卫(2015年总人口37万人,城镇人口23万人)。 第三级:县(市)域中心城市,包括灵武(2015年总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7万人)、中宁(2015年总人口31万人,城镇人口17万人)、贺兰(2015年总人口28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永宁(2015年总人口26万人,城镇人口12万人)。青铜峡(2015年总人口26万人,城镇人口14万人)、平罗(2015年总人口25万人,城镇人口13万人)、 第四级:中心镇(19个)

银川市(6个):宁东、镇北堡、掌政、洪广、李俊、崇兴

石嘴山市(4个):红果子、黄渠桥、姚伏、陶乐 吴忠市(5个):金积、高闸、金银滩、峡口、叶盛 中卫市(4个):宣和、镇罗、鸣沙、石空

通过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力争在2015年沿黄经济区

城市带城镇体系层次结构向相对合理的1:1:2:4过渡。即银川成为特大城市,石嘴山市(含平罗)进入大城市行列;吴忠、中卫进入中等城市行列;中宁、灵武、贺兰、永宁建成特色鲜明、产业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市,见表3-2。

表3-2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规模结构(2015年)

单位:万人、个

规模结构 数量城镇名称(城镇人口数) (个) 特大城市(>100) 大城市(50-100) 中等城市(20-50) 小城市(镇)(10-20) 一级中心镇(2-5) 二级中心镇(1-2) 1 1 2 4 7 12 银川(137) 石嘴山(55,含平罗) 吴忠(41,利通区-青铜峡同城化)、沙坡头区(23) 中宁(17)、灵武(17)、贺兰(15)、永宁(12) 宁东、掌政、洪广、红果子、陶乐、金积、石空 镇北堡、崇兴、李俊、黄渠桥、姚伏、高闸、金银滩、峡口、叶盛、宣和、镇罗、鸣沙 表3-3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规模结构(2020年)

规模结构 特大城市(﹥100) 大城市(50-100) 中等城市(20-50) 小城市(镇)(<20) 数量城镇名称 (个) 1 1 3 银川(175万) 石嘴山(58万,含平罗)、 吴忠(43万,利通区-青铜峡同城化)、沙坡头区(25万)、灵武(21万) 中宁、贺兰、永宁、掌政、洪广、红果子、陶乐、金积、石空、镇北堡、崇兴、李俊、黄渠桥、姚伏、高闸、金银滩、峡口、叶盛、宣和、镇罗、鸣沙 21 表 3-4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城镇职能城镇职能类型 城镇主要职能 等级 名称 省域中心 银川 全区城镇体系核心,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区综合型 域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及农业产品石嘴工矿型 加工业为主,商贸、旅游业发达的沿黄经济山 区北翼中心城市。 市域中心 吴忠 城镇群副中心,中部地区及商贸流通中心。综合型 以清真食品工业和商贸、旅游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交通枢西北地区东部重要交通枢纽和水电基地,以纽-旅物流商贸、旅游业为主导的滨河生态旅游文游型 化城市。 综合型 以商贸、化工为主。 综合型 银川市卫星城,以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中卫 平罗 永宁 贺兰 县(市)域中心 银川市卫星城,以纺织、物流及农副产品加综合型 工为主。 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和羊绒产业基地,工矿型 宁夏沿黄经济核心区重要城市,历史文化园林城市。 灵武 青铜工业型 主要工业城市。 峡 中宁 中心镇 综合型 以商贸、冶金、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望远、李俊、姚伏、宝丰、红果子、陶乐、金积、峡口、崇兴、石空、鸣沙、宣和、镇罗(职能略) 二、城镇职能等级结构

(一)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职能现状可以分为三类,最多的为综合型城镇,包括处于不同规模级别的银川、吴忠、平罗、永宁、贺兰、灵武、中宁等;其次是工矿主导型的城镇,主要有石嘴山市、宁东镇两个;交通枢纽型-旅游型城镇,主要是中卫市(表3-4)。

表 3-5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职能结构规划(2015年)

城镇职能等级 城镇名称 职能类型 城镇主要职能 宁夏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银川市 省域中心 综合型 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面向阿拉伯世界开放的国际或都市。沿黄河城市带的制造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及文化旅游中心。 吴忠市 商贸型 沿黄经济区副中心。我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重要的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集散地,商贸流通中心。 宁蒙交界地区以能源、新材料为主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北翼中心城市。 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性物流节点中心和我国重要的纽-旅游型 平罗县 永宁县 贺兰县 县(市)域中心 灵武市 青铜峡市 中宁县 工矿型 综合型 能源化工基地,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南翼中心城市。 呼包银经济区桥头堡,以商贸、化工和农副加工为主的特色小城市。 石嘴山市 市域中心 中卫市 工矿型 交通枢综合型 银南宜居新区,以文化旅游、生物制药、物流和农副加工为主。 综合型 银北宜居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清真食品加工示范区、以商贸物流、纺织、农副加工为主。 西电东输电源点,西北地区重要能源化工和羊绒产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型 经济核心区工业城市,以能源、有色冶金和旅游业为主。 综合型 枸杞之乡,以商贸、旅游、农副加工为主的卫宁灌区特色小城市。 宁东(工矿型)、望远(工业物流型)、李俊(农贸型)、丰登(农贸型)、洪广(工业中心镇 交通型)、马家滩(工矿型)、崇兴(农贸型)、姚伏(商贸型)、宝丰(农贸型)、红果子(工矿型)、金积(工业型)、峡口(综合型)、石空(工业型)、鸣沙(农贸)、宣和(农贸)、镇罗(农贸型) (二)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积极推进城镇间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

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按其职能层次,规划重点将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内的城镇分为四个等级:省域中心城市,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包括县级市和县城)、中心镇(表3-5)。

三、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发展规划指引

(一)银川片区发展指引: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核心区中心城市、大西北东北部的门户城市、西北生态文明先行区。中国面向穆斯林世界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内陆开放型经济特区,面向“能源金三角”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基地。未来发展要以两个“适宜”为目标,突出“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古都”特色,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宁东基地的建设为契机,逐步推进银川、吴忠、宁东的区域整合,形成新的“大银川”增长核,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处理好与贺兰、永宁、宁东、灵武的产业协调、用地衔接、基础设施共享等;调整产业结构,限制发展粗放型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档次和经济总量;加强交通、信息网络和相关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银川”建设;依托自身和周边旅游资源优势,使之成为西北地区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加强市内和周边生态建设,注意维系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将银川建设成为宜于创业、立业、发展的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的宜居城市。

(二)石嘴山片区发展指引

以建设生态、人文、法制、富强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为总体目标,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制造、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生产基地和以商贸物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居住休闲、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把石嘴山市建设成服务于“能源金三角”、宁夏沿黄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城市、陆港物流城市和生态城市。

(三)吴忠片区发展指引

按照建设最适宜于人类创业和居住城市的总体目标,合理调整城市行政区划,着力提升利通区和青铜峡市中心城市形象,扩大中心城市规模。着力提升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心城市形象,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围绕打造滨河回乡水韵之城,大力实施“依托黄河、西移东扩、一带两翼、双城拥岸、功能互补、突出特色”的西移东扩战略,坚持城市发展、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立足本地特

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质,通过“道路扩城、生态连城、项目带城、水系活城、特色塑城”,拉大城市框架,推进滨河绿化及湿地保护工程,建成沿黄景观水系和景观通道,做亮黄河金岸。加快利通区和青铜峡市同城化步伐,把利通区和小坝城区作为吴忠市的中心城区统一规划,把滨河新区建成“黄河金岸”最大的亲水居住区;主动承接大银川,积极与中卫呼应,与宁东基地衔接,搞好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发挥中间城市的节点作用。实现“一城三区”的构想,使之与银川共同构成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核心区。

(四)中卫片区发展指引

中卫片区是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南翼,宁、甘两省间联系的重要纽带。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县城为骨架、中心集镇为依托的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六个一体化”要求,加快沙坡头区、中宁县同城化发展步伐,打造黄河金岸。配套完善城市和中心集镇基础设施,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功能,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步伐,培育壮大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产业支撑、组团发展、区域联动、互利共赢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序承接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大力提升交通物流、旅游休闲功能。

第四章 产业发展规划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是新阶段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宁夏新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容易产生聚合效应的优良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

第一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

一、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强化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六个基地、三个示范区、一个目的地、一个物流中心”的战略地位。到2015年,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初步建成支柱产业清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融合度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的产业体系框架。形成以银川为中心,北连石嘴山,南接吴忠,西通中卫的城市经济产业带。成为西部地区具有较强产业聚集能力和竞争力的精品城市带。 到2020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的产业分布格局和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成为西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型、现代化开放城市经济带。

表4-1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2010-2020年发展目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15 2020年 年均增长/% 15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亿元) 第一产业 1457 2800 6000 116 140 5 180 5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城镇化率(%) 758 1484 15 3240 15 698 583 1366 1176 16 16 3016 2580 16 16 8:52:40 5:53:42 - 3:54:43 - 3968 14000 25 41000 25 144 290 15 890 20 63.06 70 75 二、发展定位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并举、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充分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充分融合;产业集群化、价值高端化、市场国际化、营销品牌化与自主创新的充分融合,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以房地产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宁夏全域经济的产业带动极和辐射源,服务呼包银、连接鄂榆宁甘能源金三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西北现代农业的优化区。

第二节 产业布局

一、特色农业布局

着力推进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保障体系。高效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高效循环型的现代农业体系。以多个特色种植区域为基础,统筹合理布局,形成特色农业“多点—四区—四带”的基本格局。“四区”是指:中卫压砂瓜产业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区;灵武—中卫—中宁为核心的红枣产业区;黄河金岸生态渔业区。“四带”是指:中宁为核心的枸杞特色产业带;吴忠为核心的清真食品产业带;银川—吴忠为核心的奶产品产业带;吴忠—中卫为核心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带。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5年平均增速30%,增加值翻两番。重点围绕钽铌稀有金属新材料、铝镁轻金属材料,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竞争实力,做优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大风能、太阳能、煤层气等能源资源开发力度,使新能源产业成为区域的先导产业。适度扩张发酵产业规模,坚持创仿结合,实现生物领域内重大关键技术的新突破。以国家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点,加快光伏宽带、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三、先进制造业布局

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发展数控机床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煤矿综采设备自动化仪表等装备制造业:以石嘴山工业园为核心发展煤炭机械、特色农机;以青铜峡嘉宝工业园区为核心发展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煤矿综采设备。

四、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先进工艺和新装备改造提升化工、冶金、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及纺织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化工行业要积极调整化肥原料结构和品种

结构,鼓励原料多元化改造,提高高浓度高效化肥比重。冶金行业要重点加快推进先进节能技术改造电解铝、金属镁等有色金属、铁合金等产业,降低能耗,促进产业升级。建材行业重点发展陶瓷、PVC型材、铝型材、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装修装饰材料、自发光材料等新型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依托我区优质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高端葡萄酒、高端乳制品、高端构杞制品、精品羊绒制品和清真食品、伊斯兰用品生产基地。纺织工业要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生态纺织工业园的规划建设。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大力开发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科普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有效延伸旅游产业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扩充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银川和惠农陆港口岸、“三大口岸”功能,推动口岸物流发展,构建公路、铁路、航空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的物流大格局。建设完善“九大物流中心”、“十大专业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及综合效益。

实施“一个轴心旅游带,两大旅游板块”的旅游产业布局。“一个轴心旅游带”是以408公里黄河金岸为轴心发展沿黄城市旅游带,精心打造“塞上湖城”银川、“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石嘴山、“滨河水韵”生态吴忠、“浪漫沙都”交通枢纽中卫。“两大旅游板块”是塞上江南新天府和贺兰山历史、生态文化两大板块,塞上江南新天府板块指利用黄河灌溉之利,形成面积近1.39万平方公里的宁夏平原,贺兰山历史、生态文化板块指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贺兰山东麓一线。银川市重点发展旅游集散与中心服务,吴忠市发展特色民族风貌旅游,石嘴山市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中卫市发展休闲度假与农业特色旅游。

第三节 主要产业园区发展方向

要注重充分发挥沿黄地区城市带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各工业园区参与全国产业布局和国际分工合作,结合区

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工业园区的定位和产业布局。

一、银川市

要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两个大型工业园区和银川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灵武羊绒产业园区)、贺兰工业园区、永宁工业园区几个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和生物发酵及生物制药、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羊绒等重点产业。

二、石嘴山市

依托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石嘴山工业园区、平罗工业园区、宁夏精细化基地等,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三大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光伏产业、生物质能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钢铁、煤机制造等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建成西北重要的先进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能源化工基地;做强做大钽铌铍、镁合金、多晶硅等产业,建成全球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三、吴忠市

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打造太阳山开发区新型能源化工城、青铜峡新材料基地现代铝业新城,重点发展新型能源化工、铝材和镁合金产业。金积工业园区、青铜峡嘉宝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乳业、羊绒、生物制药、葡萄酿酒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四、中卫市

要依托中卫工业园区、中宁工业园,着力培育壮大造纸、冶金、枸杞、建材等优势产业,努力使枸杞产品、数控机床、造纸工业研究开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达到国际水平。

第五章 支撑体系规划

加快交通、物流、电力、能源、通信、供排水、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 交通物流规划

一、交通通道规划 构建六大对外通道:

通道一:银川—包头—呼和浩特—京津交通走廊; 通道二:银川—太原—石家庄—青岛(天津)交通走廊; 通道三:银川—西安—上海(广州)交通走廊; 通道四:银川—兰州—拉萨(成都)交通走廊; 通道五:银川—乌鲁木齐—阿拉山口交通走廊; 通道六:空中交通走廊。 畅通四条内部通道:

通道一:石嘴山(平罗)—银川—吴忠(青铜峡)—中宁—中卫

交通走廊; 通道二:银川—河东机场—灵武—吴忠交通走廊; 通道三:银川—机场—宁东交通走廊;

通道四:青铜峡—吴忠—灵武—宁东交通走廊。 二、铁路规划

(一)欧亚大陆桥连接线。加强与中西部地区联系,强化对外通道建设,规划建设银川至临哈铁路连接线;兰州至新疆铁路银川至张

掖联络线。

(二)高速铁路。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20年前建成宁夏境内包兰铁路、银川―西安、银川—北京国家快速铁路网。 (三)客运专线。为缓解宁夏铁路通道能力不足,实现铁路客货分运,2020年前规划建设四条铁路客运专线:(1)银川—包头—呼和浩特—北京客运专线;(2)银川—兰州客运专线;(3)银川—西安客运专线;(4)青岛—石家庄—太原—银川—乌鲁木齐客运专线。(5)启动银西铁路(银川经庆阳至西安)前期论证研究,开辟新通道,加速沿黄经济区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四)铁路复线及其他。

铁路复线工程:(1)包兰铁路惠农至银川段新建二线工程;(2)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段增建二线工程;(3)甘塘至武威南铁路增建二线建设工程;(4)宝中铁路增建二线工程;(5)太中银铁路银川至中卫段二线工程;(6)太中银铁路银川至定边段二线工程。 其他铁路:(1)太阳山至甘肃白银铁路;(2)宁东至乌海铁路;(3)银川经鄂尔多斯至北京铁路惠农接轨线。

(五)城际轨道。建立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内部轨道交通体系,拉近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规划建设2条城际轨道交通线,即:银川—机场—宁东,石嘴山—银川—吴忠(青铜峡)—中宁—中卫的轨道交通线。

三、公路规划

(一)高速公路网规划。根据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公路交通现状和未来发展,将形成“两纵四横”高速公路网。(一纵为京藏高速公路,二纵为西线高速石嘴山经银川至中宁高速公路;一横为青银高速公路及银巴高速公路,二横为古窑子至青铜峡高速公路,三横为青银高速公路定武联络线,由盐中高速公路、中孟高速公路、孟营高速公路三段组成;四横为中卫—武威高速)。

规划新建4条高速公路:①外线。青银公路定武联络线孟家湾至

营盘水高速公路;②西线。由石嘴山至银川高速公路和银川至中宁高速公路组成,全长200公里;③中线。国道211线灵武至甜水堡段及联络线古窑子至青铜峡高速公路,项目长202公里;④北线。银川至巴彦浩特高速公路。

(二)干线公路网规划

全面建成滨河大道及连接线,建成黄河大桥十四座,形成以国省道及滨河大道为主的“四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络,实现以首府银川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地级市石嘴山、吴忠、中卫为区域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建立现代公路运输网络。

“四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络具体路线如下:一纵为国道110线、省道201线,二纵为国道109线、省道101线,三纵为滨河大道惠农至中卫段,四纵为省道203线、国道211线;一横为省道301线,二横为省道302线,三横为贺兰山路及其东延伸段银川至鄂尔多斯段公路,四横为省道102线、省道103线,五横为省道303线。

四、民航规划

(一)机场建设规划。规划扩建银川河东机场,主要建设内容为将跑到延伸400米,达到3600米,将飞行区标准提高为4E级,适时启动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极大提高了机场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可满足到2020年1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和10万吨航空业务量;规划建成石嘴山惠农机场,作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向北航空运输港口。规划期内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将形成以河东机场为主,中卫香山支线机场、石嘴山惠农机场为辅的机场格局。

(二)航线网络规划。(1)全部开通至国内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的航班航线。增加国内航线要辐射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2)开通国际航线。沿黄城市带还需要以银川为中心建立穆斯林航线圈,即建立与埃及、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中东穆斯林、阿拉伯国家的客货运航线,尽早开通银川至东南亚、西亚及欧美航线;(3)中卫香山机场需要增加到国内主要城市如上海、广州、武汉、西安、乌鲁木齐的航班航线。

(三)机场集疏运系统规划。银川河东机场建立以机场高速公路、普通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的复合型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灵武至甜水堡及古窑子至青铜峡高速公路联络线,完善机场快速通道;增加机场至国道211的联络通道,构成机场第二通道。中卫香山机场、惠农机场建设快速、主干道相结合的快速通道。

五、物流园规划

“十二五”期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将建设覆盖全区、辐射周边、联接国际的现代化口岸,打通国内外的“空中走廊”,高标准建设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开辟便捷通畅的出海、出境通道,完善银川、惠农陆港口岸功能,形成物流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新欧亚大陆桥重要物流中转基地,真正成为西北开放的门户。

(一)规划目标

1、初步形成以银川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为核心,以石嘴山、吴忠、中卫三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布局主框架。 2、通过建设一批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提升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初步建立起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3、基本形成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网络。 4、培育3A级和4A级大型物流企业,国际货代和国际空运业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5、全社会物流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物流业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规划重点

根据宁夏“十二五”物流规划,布局为9个区域物流园区,分为两个等级,包括4个一级物流园区(银川物流园区、宁夏国际空港物流园区、中卫物流园区、惠农陆港)和5个二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银川物流中心、吴忠物流中心、石嘴山物流中心、中宁物流中心、宁东基地物流中心)。

表5-1 规划物流园区功能及运输方式

物流园区地点 银川物流园区 宁夏国际空港物流园区 中卫物流园区 惠农陆港 等级 服务范围 一 一 一 一 区域 区域 区域 区域 功能 中转物流。为区域城市及工业区提供运输、仓务 高端物流。为区域城市及工业区提供运输、仓服务 中转物流。为区域城市及工业区提供运输、仓集散物流。与天津港合作为起点,提供保税仓能、简单加工、联运等服务 银川物流中心 吴忠物流中心 石嘴山物流中心 中宁物流中心 宁东基地物流中心 二 二 二 二 二 市域 市域 市域 市域 基地 集散物流。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和货运交易中务 集散物流。为城市消费物流服务及为市域工业服务 集散物流。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和货运交易中物流服务 集散物流。为城市消费物流服务及为市域工业服务 专业物流。主要为宁东基地提供专业的运输、

第二节 信息化建设规划

加快建设沿黄城市带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大银川”数字化城市建设为核心,构建“智能化城市群”。以电话同网同费为基础,建设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区域一体化通讯网络开放的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各层次教育医疗卫生、社

保信息联网,社保关系无缝对接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有利于提高区域人口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建设统一的同城信息交换平台。

1、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进光纤宽带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建设和业务研发,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沿黄城市带宽带无线城市,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宽带。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

2、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3、加强网络语信息安全保障。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加强互联网管理,确保网络语信息安全。

第三节 给排水规划

重点推进农业、工业及生活节水,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抓紧兴建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

规划重点内容包括宁东供水工程、西夏渠供水工程、太阳山开发区工业供水工程、城市中水利用及水资源管理等。

1. 宁东供水工程

宁东供水工程是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之一,包括水源工程和净配水工程两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整治及生态移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源工程由两级泵站、22.2km管道、2.2km隧洞、一座调蓄水库组成。净配水工程包括水处理厂和供水管网工程。水处理厂按分质分压供水设计,一期日处理能力为40万m3。建成后宁东供水工程每年总取水量3.602亿m3,其中能源重化工基地工业用水3.182亿m3,生态用水0.42亿m3。

2. 西夏渠供水工程

西夏渠供水工程由输水工程、西夏水库和黄河水厂供水工程组成,输水渠道210.85km, 2020年总引水量7.9亿m3,控制灌溉面积112.58万亩。规划建设西夏水库,一期工程设计年供水量6188万m3,总库容2000万m3,二期工程设计总供水9695万m3,总库容3600万m3。规划建设黄河水厂,从西夏水库取水。一期供水能力17万t/d,二期供水能力27万t/d。到2020年供水8431万m3。

3. 太阳山开发区工业供水工程

为促进吴忠太阳山工业开发区建设,满足工业区用水需求,拟建供水工程由调节水库、加压泵站、输水管道、两座调节水池、一座水处理厂组成。从盐环定扬水工程八干渠引水,在八干渠上拟建节制闸和进水闸各一座,引水流量10.5m3/s。离引水地不到5Km处建设一座调节水库——刘家沟水库(一期总库容1040万m3,二期总库容1937万m3),经水处理后通过加压向各用水户供水。

4. 城市中水利用工程

宁夏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在现有13个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减轻对水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到2020年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95%,鼓励工业利用再生水,减少新鲜水取水量。处理过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市政生活杂用、工业冷却水、农业灌溉和湖泊湿地补水等。 “十一五”期间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设施为32处,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9.0万t,使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14.5万t,新增污水再生利用30处,新增污水再利用58.5万t/d,加上现有再生利用量使污水再利用能力达到66.5万t/d。

5.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统一管理

2008年黄委会编制完成的《黄河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宁夏可耗用黄河地表水由过去的40亿立方米压减为37.32亿立方米(含支流3亿立方米)。沿黄经济区必须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推行全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由

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理顺管理职能,按照新《水法》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全区取水、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回收利用等涉水事务的统筹管理。

第四节 电力及能源输送规划

一、电力规划

宁夏将以750kV电压等级形成主网架,统筹330kV和220kV电网的联络,加快电网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形成智能电网。

(一)750kV目标网架规划。宁夏750kV主网架用电负荷集中的沿黄经济区城市带,规划建设5座750kV变电站,并通过其中4座形成环网结构,同时加强与西北750kV主网的联络。 “十二五”建成太阳山、沙湖2座变电站并形成环网网架。电力外送工程具体工程有宁夏~山东±660kV双回直流送电工程、特高压外送电工程。 (二)330kV电网规划。以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南部区域为重点,在宁夏南部及宁东地区建设330kV输电主网架,银南~中卫形成330kV环网结构,满足宁夏东、南部地区用电需要。

(三)220kV电网规划。以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北部区域为重点,在宁夏石嘴山、银川及青铜峡地区建设220kV输电主网架,形成网格状结构,满足宁夏中、北部地区用电需要。

二、能源输送及管道规划

建成灵武电厂二期、水洞沟电厂、鸳鸯湖电厂等一批现代化大型坑口电站,同时建设宁东、吴忠、中卫等热电项目,全区火电装机达到2600万千瓦。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煤层气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打造国家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开工建设宁夏向浙江±800KV输电大通道,向外送电1200万千瓦,建成国家“西电东送”重要电源基地。建设鄂尔多斯—大同—天津输气管道向宁夏延伸工程,解决宁夏煤制天然气外送问题,优先保证沿黄城市带等城市生活用气。

第五节 防洪减灾规划

一、黄河防洪规划

1. 下河沿至青铜峡段。左岸堤防保护范围147.5km2,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卫宁灌区部分及跃进渠进水口,设防标准取上限20年一遇。右岸堤防保护范围118.1km2,设防标准为10~20年一遇。七星渠担负着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扩灌灌区供水任务,防洪标准取上限20年一遇。

2. 青铜峡至石嘴山段。左岸堤防保护范围610.7km2,内有青铜峡河西灌区,其设防标准为20~30年一遇,取20年一遇。右岸堤防保护范围为332.6km2,著名的细腰子防洪工程极为重要,防洪标准应为50年一遇设计。银川市兴庆区段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设计洪水,银川市中心保护区的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

二、贺兰山东麓山洪防规划

依据《宁夏贺兰山东麓防洪规划》,银川市以南拦洪库防洪标准为30~50年一遇,滞洪区为30年一遇;银川市中心保护区及其周边拦洪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其他地区为50年一遇;石嘴山市中心区域为50年一遇,其他区域为10~20年一遇。

第六节 主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一、银川市

1、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以绕城高速为环路,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网和人行过街设施,积极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重点实施金凤区南部及东北部、西夏区西北部、兴庆区东部片区道路建设工程,启动重点道路节点的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建设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增加公交运行线路。完善场站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泊位,缓解停车难问题。建设道路智能管理系统,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

2、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贺兰山(第七)水厂、银川市

南部第九水厂、河东水厂,扩建第六水厂,新增供水能力36万立方米/日。新建第六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一、二、三、四污水处理厂,力争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加大城市天然气管网、输配工程的建设,继续对城市旧住宅小区天然气出口改造,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建立城市“应急粮食仓”储备系统,加强粮食安全。抓好宁东基地电源建设,建成广电网、电信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的宽带网络,加强城乡电网建设。

二、吴忠市

1、道路建设。大力提升城市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加快中心城市和各县城城市主次干道及环城道路建设,建设利红公路、利太公路、古青公路等高速通道。实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适时开通地面公交快速运行系统专用线路,建设利通区-青铜峡-银川环形轻轨走廊、利通区-红寺堡区-太阳山开发区环形公交高速通道。调整公交布局,扩大公交线路覆盖区域,实现城市交通网络的同城化。 2、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完善城市供排水及供热管网。到“十二五”末,全市主要水系水质标准化达标率在80%以上,中心城市、县城的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其它镇的集中供热率达到85%以上。努力构建覆盖城市的燃气供应网络。到“十二五”末,全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

三、石嘴山市

1、道路建设。加快星海经济区、惠农新区、石嘴山生态经济区路网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大武口环城高速、大武口至平罗县城新干道、红崖子至简泉公路,改造提升大武口区至惠农区主干道,在城市交通密集和拥堵区域规划建设立交桥和地下通道。建设星海湖标准化堤防,使其成为连接西线高速至滨河大道的新干线。规划建设长途汽车站,改造和提升市区通行功能,加大城市公交车停车场、首末站和港湾式停靠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班线车改公交车进程,形成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和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体系。

2、市政设施建设。依托贺兰山、黄河、星海湖等独特的自然资源,规划建设黄金水道,着力构建以星海湖为核心,沙湖、瀚泉海等

相通相连的大水域,发挥拦洪、蓄水、灌溉、调节气候、生态园林景观等作用。开发朔方湖,加快建设以京藏高速公路两侧为主的湖泊湿地景观和以沙湖大道为主的城市景观水道,着力打造宁夏水城。高标准建设黄河、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实施贺兰山东麓雨洪水综合利用工程,加大行洪沟道的扩整和治理,进一步综合整治大小风沟、北武当沟、大武口沟,着重提升防洪能力。在黄河流域石嘴山段开展水环境质量控制。保护黄河,对黄河主河道进行疏淤。实施贺兰山优质水资源截潜工程,节约、保护优质地下水资源,“十二五”期间关停城市规划区内的企业自备水源井。

四、中卫市

1、道路建设。实施中卫黄河公路大桥和中宁黄河公路大桥拓宽改造工程。建设中卫常乐黄河公路大桥。加强国省干道、市县道路、通乡通村道路、城市进出口道路、旅游区道路、工业园区路、设施农业基地路等各类道路的建设,加快重点公路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县级、乡级、村级道路,公路密度达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上沥青(水泥)路,公路运输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拓展城市公交和农村公交线路,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2、市政设施建设。实施黄河中卫段疏浚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加固黄河防洪堤,加快整治黄河险段,黄河防洪堤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山洪沟整治,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生态移民水利配套工程,提高黄河、沟道安全行洪和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强黄河中卫段水运安全管理,加大旅游区游览船只的监管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效解决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第六章 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一节 城镇一体化与同城化

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积极推进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六个一体化”,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加速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化配置以及管理体制的建立的保障力度。

一、积极推进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六个一体化

规划编制一体化。明确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各城市功能地位、职能分工、规模等级和产业定位,统一编制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教事业、卫生事业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将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等各项规划范畴,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实施监督执行体系。

产业布局一体化。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旅游业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分工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产业一体化、梯度布局、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重点依托园区、城市,重点打造四条城际产业链。即灵武—吴忠—青铜峡的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链,石嘴山—平罗—贺兰的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链,中卫—中宁—青铜峡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银川—吴忠—青铜峡高新技术产业链,以此推动各产业一体化发展落实到园区与城市层面上。

市场建设一体化。建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合理调整商贸业态和网点布局,促进跨区域连锁经营,构建高效统一的城际物流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商品和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以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供应基地,以城区批零市场和集团供应点为辐射,以乡村市场和居民小区市场为服务终端,抓好小型市场规划与建设,形成大中小、高中低档成配套的市场网络。整合物流资源,

建立和完善供应链管理,培育物流配送龙头企业,塑造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加快同城化地区,银川与吴忠、宁东的物流衔接,实现工农业产品在城市带内的有效输送。在银川建立物流信息网络中心,统一发布最新的物流消息与相关服务资料,加快与周边城市的物流配送。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跨区域的信贷和投资机制,加快金融平台建设,降低城际交易成本,形成以银川为核心、辐射其他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立统一的产权转让法规政策体系和市场准入规则,着力实现区域内产权交易市场等统一。

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道路网络、公共交通、商贸物流一体化,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覆盖、推进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努力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沿黄经济区城镇及乡村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覆盖率100%。在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内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以火车站、轨道站点、公交站点为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等级、规模合理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实现火车、轨道交通、城际公交、城市公交、出租车等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区域内的各个交通枢纽与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要与机场、铁路、公路、快速路等集疏运通道相结合,构筑集疏运通道与枢纽功能等级相匹配的便捷的一体化集散系统。沿黄城市带内大型给水、污水等市政设施以整体利益为重,协调各城市发展意愿,服务区域一体化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管理。实行“同电同价”、“同电同网”,解决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工业用电和待发展问题,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以通讯信息同城化理念为指导,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网,构建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带公共的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系统,积极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进程,规划和建设城市带公用信息交换平台,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服务体制和经费筹集、财政投入机制,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市公共资源优势向农村覆盖,制定跨区域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办法,使各城镇及乡村居民共享公共服务体系。以高质量普及化的教育为根本,坚持科技打造生产力

的原则,构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高科技与高水平教育同步发展,紧密结合,为沿黄城市带的经济社会的创新式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和不竭动力。加速高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一体化建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继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化基地建设。健全一体化的医疗卫生设施体系。按照统一指挥、优化配置、平战结合、合理转运的要求,建立以综合性医院、急救中心、传染病院(院区)、采供血机构和专业救治机构为骨干的医疗救治网络。同时在区域内城乡间建成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沿黄经济区城市通信一体化是同城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惠及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千万百姓,促进该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家庭实现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沿黄经济区城市带通信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电台、报业联合体,逐步实现沿黄城市电台、电视台实现联动互播,组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报业集团。 管理体制一体化。构建涵盖人口、产业、财税、土地、生态环境、就业与社保、交通物流、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管理体制,协调区域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动态平衡机制以及环境保护与整治的保障机制,形成核心区辐射边缘地带,城市带动乡村快速发展的良性机制。

二、同城化规划

同城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区域城市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同城化属于区域一体化的范畴,因此我国许多地区的同城化在提法上也直接沿用了“一体化”的概念。但相对于较大区域的一体化,地域范围更小、更集中的同城化,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同城化地区(往往是区域的核心地区)成为一体化地区的先行区和试验区。

“十二五”期间,宁夏沿黄城市带同城化的重点应是促进和加快永宁、贺兰融入银川市,银川市和宁东、灵武、吴忠市的同城化;推进利通区与小坝、大武口与平罗县城、惠农与红果子镇同城化发展步伐和进程。着力打造交通、通信、旅游、金融、教育和社保等基础设

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初步形成设施共建、信息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同城化体系,通过降低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和服务成本,在不同城市之间建立起近似一个城市的空间架构,初步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引导等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根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交通区位条件等因素,在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同城化地区打造以核心产品、骨干企业为中枢的循环经济链条,突出特色,深化分工,优化结构,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城市产业对接,解决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

(二)建立沿黄经济区城市带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城际交通、城区交通、乡镇交通四大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道路路网、运输枢纽、交通信息、管理服务四大系统。加快建设联系各城市的快速专用通道,大力发展城际大公交,开通沿黄城市带相邻城市之间的城际公交,建立设施优化、线路有序、服务多样的新型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区域公交一体化网络。

(三)推进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一体化信息网建设,构建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带公用的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城市带公用信息交换平台,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互联互通,实行同网、同号、同费,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四)实施旅游线路一体化、旅游交通一体化、旅游服务一体化、宣传促销一体化战略,构建“大区域下的大旅游”(包括大旅游交通,大旅游线路,大旅游配套,大旅游市场等),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实行资源共享、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沿黄城市带旅游业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主要城市间的“通存通兑通贷”,实现人民币储蓄在不同银行之间的通存通兑,票据清算变异地为同城,电子联行异地转账实现当日通,银行卡实现异地跨行联网通用,贷款信息实现联网查询和信息共享,打造一条资金流通的“高速公路”。

(六)实现城市带内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统一性和劳动者的合理流动。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外来劳务人员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保障外来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形成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制定统一的城市带城际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办法,实现社保“一卡通”。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以完善城乡规划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加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运行机制相融合的城乡一体化步伐。到2015,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和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市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村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局面,以全面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和整合城乡资源为着眼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全区和各市县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教事业、卫生事业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抓紧修订完善各类城乡建设规划,从更高的层面、更高宽的视野以及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产业、设施、要素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业专项规划在城乡空间统一载体上实现一体化;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统筹实施和管理的体制机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以规划一体化引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城乡产业布局,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加

快推进农村服务业网络化,着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强化城乡产业内在联系,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积极扶持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加快“五优一新”特色优势产业带和基地建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科技和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服务的农村服务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到2015年,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中心村为基本联结点,覆盖城乡的电力、通信、公交、饮用水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统筹城乡市场体系。重点建设贯通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入推进“双百”、“三新”、“万村千乡”和“农超对接”等商贸流通工程,做大做强市县(域)综合农贸市场,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形成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二级批发市场为辐射点,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农家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城乡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便民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零售业城乡连锁化。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把新增财力主

要用于城乡公共事业,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教育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城乡社区教育,重点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加强城乡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率”,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民文化家园等惠民工程,使广播电视网络真正成为城乡居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综合信息平台。尽快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农民健身工程向社区和自然村延伸。扶持重点艺术院团发展和文艺精品生产,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按照生态环境示范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和生态村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开展城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业企业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和再生利用,加强城市和交通干线交通噪声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园林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清洁水源、田园、家园、能源”工程建设,带动农村生态建设。到2015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主要水系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比率在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率川区达到85%以上,山区达到4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率和达标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