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勇军·案例解析(问题教学法) 下载本文

(辩论中暂时处于下风的一批学生)、评价激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3. 恰当筛选和处理学生的问题是关键。

[18]

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难以理解新知识,从而提出“是什么”的问题。比如:“拿破仑二世是谁?”“马关条约为什么要中国承认朝鲜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朝鲜与中国有什么特殊关系?”“美国为什么要再次攻打伊拉克?”2.原有知识和理论已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产生困惑,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同样是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3.原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新情景相悖,产生疑惑,提出“是这样吗?”的问题,如:“断言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适当吗?”??由于人们的价值观、认识论的多元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对自然科学更呈现多样性。

恰当筛选和处理学生的问题是本课题操作的关键,它保证了整个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按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如何选择问题,既反映学生思考之“疑”,又反映教学目标之“导”,体现了教师的功底,更体现了从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阶梯形的层层推进的过程,促成了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 我们在实践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类型的问题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涉及的历史概念比较专业,对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由教师上课解答。教师在解答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过程(查工具书、看专著、网络搜索等),表述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种,涉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包括从教师在课堂中提供的部分材料),经过思考、讨论,形成自己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解释,从而生成新的认识的小问题。可以用随堂讨论的方式,在学生互动中解决。例如,“假如罗斯福在世,美苏冷战会不会爆发”之类的问题。

第三种,部分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用专题研讨的方式解决。所谓典型,表现在:(1)必须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且学生单纯运用旧知识不足以解决的问题;(2)史学界的理论研究有新突破,可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研究信息;(3)密切结合时政热点,学生普遍关注,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问题。专题讨论是基础型课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典型的方式,次数不宜多,一学期一至两次即可。但是,准备要充分,发动面要广,学习、研究、评价的各环节要落实。让大多数学生从中获得研究的体验。

第四种,部分重大的当代史问题以及世界热点的历史渊源问题,而现行教材缺乏相关的知识铺垫的内容,可在教材基础上顺势拓展,开设一部分拓展型知识讲座。不仅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知识铺垫,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

第五种,知识、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超过大部分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且短时间内不能解决,学生本人又深感兴趣的问题,建议学生立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实际上已超出基础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范围,有利于促进一些对历史学科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4.恰当的学习评价是保障。

问题教学模式不仅重视学生问题的最终解决,也重视问题的生成与探究解决的过程。问题的生成到解决的这一过程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的过程,学生虽有最后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喜悦,但如果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积极评价,长久以往就会削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

5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得到老师的积极的、恰当的评价。否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热情会难以长久保持,问题教学模式也难以持续推行下去。

三、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实践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节选)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启蒙与裂变

PPT展示:[课标要求](应该有个“导入”:造个特定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一下子进入特定的有待思考、解答的历史问题。如当时北大各类人物在一起的“合照”、当时国会如同虚设的文字或插图等。不知道很多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展示“课标要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上是一目了然的,作为具体的上课教师可能功夫不能下在此处)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印发补充资料:

材料一 从甲午到“五四”,中国的政治秩序由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瓦解为军阀的割据,国家名存实亡。同时……中国被瓜分成殖民地的危险,迫在眉睫。这内外交织的民族危机变成知识分子迫切的关怀:他们急需一套思想和信仰来作为共识和共信的基础,以认识方向,团结意志。

——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这一背景,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存在

了,存在可以不讲,因为学生“已有”这一知识了)

材料二 是时的严复为什么要介绍自由主义于中国?“图自强”。如何“图自强”?……“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这套“利民”、“民自利”、“自由”、“自治”等典型的自由主义主张……,在于告诉国人,西方之“强”……在于“利民、民自利、自由、自治”等。

——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败》

材料三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共和,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富强的道路上经历了由工艺层面到制度层面的认识变化……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包括辛亥革命后形式上已经共和的政治文化都无力挽回民族衰败的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转而认为,关于现代化这个命题应该这样来构造,即通过文化批判的方式来进行政治创造,……

——严搏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

材料四 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之间,逐渐有了分歧,并最终分裂,使这场以自由主义为主调的新文化运动“不欢而散”,未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陈独秀等人逐渐左向,最后走向了“以俄为师”的社会主义;胡适等人,仍然坚持个人自由,1920年底与陈分道扬镳。

——摘编自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败》(只讲了事实,没有分析,可以不要) 材料五 中国当时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秩序均已解体,它是处于深沉的政治、社会与文化三重危机之中。在这样整体性危机之中的人们,渴望着整体性的解决。自由主义式渐进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能适合当时许多人急迫的心态,也提不出即达成整体性解决的办法。 ——林毓生《“问题与主义”论辩的历史意义》

材料六 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大战的灾难,满目荒凉,民多哀怨。……在他(梁启超)看来,眼下的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而且梁启超还认为,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

……俄国的社会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

6

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20世纪初年,并不比中国先进多少……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材料七 马克思主义……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求解放的学说,且是一个从“根本上”求“解放”的学说。正是在这一根本点上,马克思主义具备了被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接受的先决条件。……中国“救亡”,需要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开始之后的中国“语境”,主要是“革命”……当辛亥革命之后,因为“革命尚未成功”,“革命”的孙中山派仍要继续革命自不需言,其他各派或无派的爱国知识分子……甚至连和尚都在“革命”。……“五四”之后革命更是迅速成为了“口头禅”……马克思主义……公开号召无产阶级起来进行暴力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革命”的学说无疑!中国需要“革命”……这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氛围。(此段可以不要,这实际上是讲“革命”的合理性问题,在此对学生没有这一必要)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没能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共和的政治环境。……这也有它的好处:没有“一个政党”、“一个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唯我独尊”,人人都可以提出主张、标榜主义。……如此众多的“主义”都能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怎么能不被激进的知识分子们接受并捧之为至上法宝呢?所以,“失序”的政治环境,实际上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打开了“学理”的,即思想学术之门。

——李明海《简议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

材料八 《新青年》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刊物,通过下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一斑。“足下之伟论……使吾人精神界若顿换一新天地。仆知后来者之视足下,亦将如今人之视孙黄辈为政治革命之前驱也”。 这是当时的读者给陈独秀信中的话。“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这是孙中山在看到五四运动造成的革命影响之后的反思之言。如此的影响,使《新青年》的发行量迅速增加,由最初的1000份,增至最高峰时的16000份,这在当时读书人少之又少的社会环境里,对出版界来说,是个近乎天文的数字。……

虽然新文化运动影响如此巨大,但真正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只是被知识界,其中包括部分在读的大中专学生所接受,最广大的农民、工人是不知晓的,也是难于领会的。

——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败》

材料九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终究只能在部分知识分子中流行,却无法成为激励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劳苦大众为正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旗帜。”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

(整个补充材料长达2000字,实际上学生是看不完的) (一)“读”(25分钟)

师:展示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老师掌握就行了,没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看到了也不起任何作用)补充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即带着“问题意识”读教材和补充材料。这种“问题意识”包括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我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共同探讨?让学生

生:用30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 (二)“提”(10分钟)

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或同座位同学相互交流,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如下一些(教师根据学情和以往教学实践经验,备课前预设相关问题)

7

(1)启蒙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

(2)蔡元培的八字办学方针的本质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3)如何评价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4)“旧道德”和“新道德”的含义? (5)文学革命有何消极影响?

(6)孔子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有何不同?导致这一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7)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局限性是什么?

(8)自由主义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系?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什么要宣传自由主义思想?

(9)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出现了什么分歧?陈独秀等人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0)自由主义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如何?

(在此是否应该从补充的材料中厘出一个个具体的历史问题?因为一是实际操作之中理应如此,二是也只能通过这些具体的材料所孕涵问题之中以提示你这么多的大问题。你的预设可能要调整。你的课标题的历史学重点应该在:新文化运动兴趣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传播于中国的原因。这两个原因搞清楚了,副标题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如此安排,下面的“筛”、“解”就需要重新做了) (三)“筛”(5分钟)

对上述预设的10个问题,师生共同筛选分类,确定解决方式: 1. 教师讲解基本概念:(4)和“自由主义” 2.课堂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⑴⑵⑶⑹ 3.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问题:⑸⑻⑼ 4.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的问题:⑺⑽

【说明】1.学生的其他生成性问题,师生现场确定解决方式。

2.学生没有提出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解决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或课堂解决或课后解决,如上述预设的第⑻⑼⑽三个有深度的问题。 [说明]本案例的“读”“提”两个环节共一课时。“解”“评”还需一课时。 (四)“解”

1. 教师讲解基本概念:(4)和“自由主义” 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包括如下基本观点: (1)“天赋人权”说; (2)“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3)代议制民主,分权与制衡; (4)经济自由;

(5)个性自由、个人自由;

2.课堂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⑴⑵⑶⑹

对这几个问题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解决,教师注意对第⑹个问题中“原因”分析的思路引领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思考。 3.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问题:⑸⑺⑻⑼

对第⑸个问题教师可引用钱穆所言“书不焚而自焚”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之断裂,国人文化素养之割裂,由此造成。

对第⑻⑼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和补充材料提供的信息两大方面分析,并对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的角度给予方法指导。

附:●20世纪初的中国需要自由主义的思想启蒙是因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