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纲 下载本文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

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 生土建筑体系(窑洞式建筑,土墙平顶、土胚拱顶式建筑),石构建筑体系(碉楼式建筑),毡包式建筑体系(蒙古包),木构架建筑体系

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 抬梁式木构架 — 多见于北方

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 梁头上搁置檩条

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穿斗式木构架 — 多见于南方

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 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

井干式木构架 — 东北、西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干阑式木构架 — 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 生活层架空, 防潮、防虫蛇野兽

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

优点:1.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 2.工期短,易施工

3.便于修缮、搬迁、扩建 4.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 5.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6.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

缺点:1.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2.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 3.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 4.存在技术局限

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

作用:营造宁静、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 方便采光、通风、排泄雨水 提供室外活动场所 种植花木,美化生活

多元功能:空间聚合、气候调节 防护戒卫、场所调适 礼仪伦理、审美怡乐 自成天地、引入自然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 1.简明

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

柱网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 2.真实

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 3. 有机

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

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 4.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 -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 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 官式建筑:工官掌管建造

官员统一掌管设计、预算、施工等 建造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 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差别性 人力、财力、技术集中

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 民间建筑: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 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鲜明 建筑式样变化多端

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 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 李诫: 宋,字明仲,官至“将作监”,编修《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为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颁行的一套规范。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和施工

样式雷家族:始祖雷发达,共有六代人供职于清廷,负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

烫样:施工前用1/100 或 1/200 的模型作设计 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

牌楼与牌坊:一种标志性建筑物,面阔一到七间

牌楼由柱、梁枋、斗拱、屋顶组成,没有斗拱和屋顶的牌楼称为牌坊

位置显著,通常位于一组建筑群的最前面,一座城市的中心或通衢大道的两端 华表:一种标志性建筑,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门之外,或桥头和建筑的四周 组成:柱头:承露盘 + 神兽

柱身:巨龙盘绕,龙首向上,龙身布满云纹,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 基座:须弥座

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 夯实素土台阶,茅草屋顶

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

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

又名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水南北两岸. 隋代石匠李春建造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

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4、唐代建筑风格 比例宏大宽广

造型富于弹性和张力 屋顶平缓,出檐深远

建筑色彩以红、白两色为主 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朴实无华,庄重大方,轻灵潇洒 5、宋代建筑风格

建筑造型多变,比例偏于纤细 装饰繁密复杂,色彩绚丽

风格秀美、轻灵华丽,柔美细腻 三、第2章:住宅与聚落

1、我国民居住宅的主要构筑类型(十种,分布地,基本概念、主要特征)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

主要特征:

抬梁式木构架 — 多见于北方

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 梁头上搁置檩条

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穿斗式木构架 — 多见于南方

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 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

2.竹木构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地区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主要特征: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 生活层架空, 防潮、防虫蛇野兽

3.木构井干式(东北、西南等林区) 主要特征:原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受木材长度限制,住房开间较小

4.砖墙承重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 主要特征:砖用于砌墙承重、围护

5.碉楼(西藏、青藏高原、内蒙古,多山地区) 主要特征: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 内为密梁木楼层

6. 土楼(福建、广东、赣南等地)

主要特征:红壤(质地黏重、有较大韧性) + 硬木 + 竹片(拉筋)+ 糯米、红糖(凝固剂)+ 沙石、石灰

7.窑洞(豫西、晋东、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干旱少雨) 主要特征: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 向土层方向求得空间,少占覆地 以天然土起拱为结构特征

8.阿以旺(新疆南部)

主要特征:带天窗的大厅(夏室),中留孔井采光,天窗高出屋面40 ~ 80 厘米,供起居会客,后部作卧室(冬室) 土墙木构,密肋平顶,带外廊 9.毡包(内蒙古、新疆) 主要特征:轻木骨架覆以毛毡 牧民的移动式房屋

搭建方便,构造简单,便于迁徙 10.“ 一颗印 ”(云南昆明一带、高原地区) 主要特征:墙厚瓦重

外墙为厚重的土坯砖、夯土墙或外砖内土 穿斗式屋架

2、三坊七巷(基本概念)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3、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成就(三进四合院平面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 建筑形式:抬梁 + 硬山 色彩:灰顶、青砖

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 靠朝向内院的一面采光

院内噪声低、风沙少、私密性好 成就: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布局严整、建筑质量高 装饰、装修华丽讲究

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素朴、实用,是理想的人居环境

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大门(六种,等级) 屋宇式 —— 等级高 墙垣式 —— 等级低

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 5、抄手游廊、垂花门(基本概念)

抄手游廊: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正房的廊子,沿院落外缘而布置,是开敞式附属建筑,形似抄手而得名。

垂花门:位于住宅中轴线上的内宅门,外院和内院的分割点,造型多华丽。 6、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 体现身份地位

是中国建筑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门的等级和门弟观念很深 引导秩序

门是建筑主题的序曲,是艺术序列的起点 分届内外

门在建筑组群里是转折点和变换封闭空间景象的中介,建筑群平面布局中的节奏和韵律依靠门来体现

四、第3章:宫殿、坛庙、陵墓 1、三朝五门(基本概念)

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的由来。三朝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2、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结合实例) 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

茅茨土阶,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 高台宫室

前殿和宫苑相结合 纵向布置“ 三朝 ”

3、明清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 总体布局

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成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宫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乾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设计手法:

以太和殿为例:故宫的建筑高潮和重点综合处理的结果 成就

规划设计严整,造型壮丽,功能完备 体现建筑组群布局的高超艺术 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 中国宫殿建筑完全成熟的典型 4、明堂(基本概念)

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 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基本类型(三种) 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

6、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总平面简图) 总体布局

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②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③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④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设计方法

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 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举例分析) 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成就

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符号 是中国建筑艺术上的成功作品

总平面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和细节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 7、黄肠题凑(基本概念)

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黄肠,柏木黄心,应为去皮后的柏木。题凑,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8、北京明十三陵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成就 五、第4章:宗教建筑

1、山西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的空间、结构与艺术(立面、平面简图) 2、佛塔类型(按形式分,六种,特点) 楼阁式塔

从楼阁发展而来

塔的平面,晚唐以前以方形为主,宋、辽以八角形为主, 塔内多为空心 密檐塔

分塔身、塔檐、塔刹三部分 底层最高,约为总高的1/3

檐口为单数,叠涩出檐,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形 喇嘛塔

双层塔座 + 瓶形塔身 + 塔刹 台座多呈亚字形

塔身为白色,俗称 “ 白塔 ” 金刚宝座塔

数量较少,仅见于明清 方形高台上置五座塔

中心一座最高大,一主四从 单层塔

多作墓塔,或供奉佛像

平面:方、圆、六角、八角等 仅有基台,不筑基座 小乘佛教佛塔

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概况,结构成就)

同佛光寺大殿、独乐寺成为中国古建中的三颗明珠、北方四宝之一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是我国现存唯一最早、最完整的木塔 概况

位于山西应县城内

建成于辽清宁二年(1056) 平面:八边形;底层副阶周匝 立面:五层六檐;两层砖石基座 结构:金箱斗底槽,殿堂结构 结 构 成 就

八角形平面:利于抗风 内外槽结构

高宽比较小:1 / 2 底层加固

包砌厚达1米的土坯墙,增强柱子的稳定性 设置夹层

四个夹层利于结构稳定 门窗

四个正面开门,斜面不开 佛像

首层设置最大的佛像

建筑构件较小,层高低,自重轻 4、经幢(基本概念)

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5、明清时期佛教四大名山 安徽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 山西五台山 浙江普陀山

6、中国四大名窟(省、市、窟名)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7、摩崖石刻(基本概念)

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置于露天或浅龛中,以群组形式出现或与石窟并存 六、第5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1、面阔七间清式建筑各“间”的名称 明间:正中一间 次间:明间左右两侧 梢间:次外一间 尽间:最外一间

2、中国古代建筑台基的作用

防水避潮 抬高地面标高,御潮防水,抬高木构架,防碰撞 稳固屋基 露在地面上的基础(柱高的15%),防止房屋不均匀沉降 调适构图 取得造型上的稳定感,形成强烈、独特、纯净的色彩构成 扩大、调节体量 具扩展余地,强化殿堂的崇高感、宽阔感 调度空间 组织空间,突出重点 标志等级 以高为贵等级制度的需要

独立建坛 可构成独立单体,用于祭祀建筑 3、宋式、清式须弥座(特点+简图) 宋式

1、分层多,九层 2、秀气精致 3、主次分明

4、有不合理线条,易积水

清式

1、分层少,六层 2、粗壮 3、不分主次

4、有所改进,线条合理

4、宋式、清式栏杆(特点+简图) 宋式 配件多

间距大、细长、空大 栏板空,仿木构

柱头形制:写实雕刻(狮子) 宋式栏杆分类

单勾阑:只用一层阑版; 重台勾阑:用两层阑版 清式 配件少

间距小、粗大、空小 浅线条,石头化

柱头形制:图案化雕刻 园林建筑的栏杆

5、木结构建筑的出廊方式(四种) 无廊 前出廊 前后出廊 周围廊

6、中国古代大木作基本构件(五种,详部名称) 由柱、梁、枋、檩、椽等组成

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栱(两种形式,简图)P276 图8-12 8、中国古代屋顶的主要形式(五种,等级,透视简图) 1.1 庑殿(四阿顶、五脊殿) 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 一条正脊 + 四条垂脊

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形式

单檐、重檐 1.2 歇 山 九脊殿

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屋顶形式 两坡顶 + 周围廊

一条正脊 + 四条垂脊 + 四条戗脊 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风格多样 1.3 悬 山 挑山、出山

两坡顶的一种

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保护山墙 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等级次于庑殿和歇山顶 一般用于较次要的建筑 店肆、民居 1.4 硬 山 两坡顶的一种

山墙与屋面相交,屋面不悬出山墙以外 砖石山墙,高出屋面

应用广泛于民居和北方地区 1.5 攒 尖 斗尖

屋面较陡,无正脊,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形成尖顶,其上覆宝顶 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 宫殿、寺庙、园林、塔、亭、阁 (单坡、平顶)

9、古建筑中柱的特殊做法(定义、平面简图、实例) 内外柱高相等

柱径基本一致,柱网规则 柱与上部屋架通过铺作层连接 多用于高等级、大体量建筑 宋《营造法式》—— 殿堂 内外柱高不等

柱径不等,柱网灵活

按不同要求、荷载选择长度和断面 结构进步

多用于低等级、小体量建筑 宋《营造法式》—— 厅堂 生 起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檐口呈一缓和曲线

做法:当心间柱不升起,次间柱升两寸,以下各间依此递增 侧 脚

宋《营造法式》

前、后外檐柱向内倾斜柱高10/1000 两山墙向内倾斜 8/1000 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 金箱斗底槽

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实例: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单 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 实例:山西晋祠圣母殿

双 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 实例: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分 心 槽

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常用在门屋建筑中

实例: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移 柱 造

将若干内柱移位

实例: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减 柱 造 减少部分内柱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副阶周匝

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 一般用于较隆重的建筑 实例:山西晋祠圣母殿

10、中国古代斗栱组成、宋清名称、发展趋势(五项)、作用 组成:1、斗、升2、栱3、昂 宋代:铺作 清代:斗科 趋势:由大而小 由简而繁 由雄壮而纤巧 由结构而装饰 由疏朗而繁密 作用:结构作用

支撑挑檐檩、远挑屋檐 将屋面荷载传递到柱子上 使孤立的柱子形成有机柱网 减少净跨 装饰作用

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模数作用

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等级制度的象征

11、木结构采用模数制,宋代以“材”为标准,清代以“斗口”为标准 12、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建筑的区别 大木作(概 述):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椽等组成,是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决定因素 小木作(装 修):作 用:分割室内外空间,采光、通风,保温、防护,装饰美观 13、清代建筑色彩(七种,按等级) 以黄色最为尊贵

等级:黄、赤、绿、青、蓝、黑、灰 14、清式彩画(三种,等级)

和玺彩画 等级最高

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等 构图:以龙风为主题 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用于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和牌楼建筑等 构图:以带旋涡状的几何图案为主 苏式彩画 等级最低

用于园林建筑和住宅

构图:由图案和写生两部分构成 15、檩数分配图《清式营造则例》(十二种,简图) 五架无廊 六架前檐廊 七架无廊 八架卷棚 九架无廊 四架卷棚 六架卷棚 七架前后廊 八架前檐廊 九架前后廊

16、收山、推山、梭柱、叉手、托脚、卷杀、抱鼓石、雀替、生起、侧脚、抱厦(基本概念)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使屋顶不过于庞大 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正脊向两端推出,加长正脊长度,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合曲线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间建筑,见图8-10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托脚宋代建筑上各*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有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又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抱鼓石使用部位:踏步下端石栏杆结束处,垂带栏杆或桥座栏杆的端部;组 成:圆形古镜为主体;装饰:卷瓣曲线的外轮廓

作 用:顶住最末一根望柱,保持栏杆的持久稳定;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角度可任意调节,适应不同坡度栏杆

雀替宋称绰幕枋,置于梁枋下与檐柱相交处的短木;可缩短梁枋净跨距离,改善节点构造,防止方形框格变形。(艺术过渡 :直线 → 柔和的曲线;做 法:雀替长度为该间面阔的 1/4,各开间雀替高度相同。)

生起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檐口呈一缓和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得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侧倾。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

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见图5-6 七、第6章:建筑意匠

1、五行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用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认为大自然由这五种要素构成,其盛衰使大自然产生变化,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次序: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相克次序: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2、中国古代通过什么方法获得“天人合一”的建筑意匠 实施方法

(1)善择基址

建造之前,先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察,究其利弊做出抉择

(2)因地制宜

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窄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

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自然天趣 (3)整治环境

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兴建楼馆 (4)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心理补偿 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

3、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为什么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

(1)木结构除了防火性差为其致命缺点外,几乎没有其他大的缺点。

(2)无论是在干燥地区,还是潮湿地区,都有对应的良好木材可以适用。 (3)木材吸热比较好,冬暖夏凉。

(4)古代用木材,在重要建筑中主要用于柱梁板等结构中,施工相对方便。而用于防护的结构,比如墙、城池等还是用的土、砖、石。

(5)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都在中原地区,陕西、四川、河南、江浙、河北等,这些地方并没有好的石材。至于开山取石,是被禁止的,因为怕破坏风水,尤其是都城附近的山川河流是严禁破坏的。至于挖矿,更是明令禁止,认为矿物是天地精华,不应被开采。当然,金银之类除外??

(6)用砖石来砌筑建筑,首先这种技术即便在现在也不是普通人能学会的,烧砖工艺很复杂、砖的供应量不多,且一般被征用,用于国防和贵族的生活。

(7)用砖来砌筑的粘结料,即现在说的水泥,古代没有,古代使用的是黏米调和物,这就很贵了,等于要用粮食来修建筑,普通人根本搞不起。 (8)古代只有国防和重要建筑才被允许采取这种结构。

(9)中国古人认为用砖石结构不是很吉利,主要用于修建阴宅,即墓地。这和中国五行文化有关:木,象征的生长发育,象征着欣欣向荣,繁荣茂盛;而石、砖在古代不被认为是土,而被认为是金,金,主收敛,即象征着从外往内收敛(用于墓地建造,把祖先的灵气、阴宅的风水都收敛起来,不给外人占用),又有坚固之意(用于军事上的建筑,防卫)。 4、中国古代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或指导意义

古人选择建筑、村落、城市基址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对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是一套有关营造选址、处理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环境的处理,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既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部分迷信成分 古建筑中的若干个“最??”

世界第一座敞肩拱桥,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安济桥(李春)

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主殿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 “ 一号宫殿 ”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以及庭院、宫殿建筑实例

山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丘寺塔

我国最早的石窟寺,新疆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敦煌莫高窟。 我国现存最早的单层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大兴城

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 我国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是古代都城中规划最为严整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