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 图文 下载本文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1外部空间的形成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

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收敛性)

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扩散性)

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 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 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1.尺度

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

八十张席房间(7.2*18米)或者一百张席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这一广度的空间是按照人们相互联欢,并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度和传统性来考虑的。把这一尺寸加大至8倍这算成外部空间则为:

这些就成为统一的大型外部空间。它与希泰所说的欧洲大型广场的平均尺寸190英尺*465英尺(57.5*140.9米)是大体上相称的。 外部空间设计的第二假说:

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关于外部孔家,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有高层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这么模数太小了步行,太大了也不行。一般看来。可识别人脸的距离70-80英尺刚好与这个20-25米吻合,一作者自己的经验来说,也是适用的尺寸。

例子:驹泽的奥林匹克公园,这个中央广场约为100*200米,是个相当大的外部空间。在其中轴线上每隔21.6米配置有花坛和灯具,这一处理照样延续到水池当中。采用这样的模数制布置,正是使外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一种尝试。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如果把这个20-25的坐标网格重合在图面上,就可以作为实感而估计出空间的大体广度。

第三章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1.外部空间布局

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他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2.空间的封闭

参考这些情况,一面很好地运用高墙、矮墙、直墙、折墙等加以布置,就可以创造出有变化的外部空间。 3.外部空间的层次

4.外部空间的序列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这是一种方法;而有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的布置,这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进一步把两者并用,一方面带来强烈印象,一方面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好呢? 5.其他手法

有效利用地面高差。利用可以创造高平面、低平面以及中间平面。

第二部分 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感悟颇多,原来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有也这么多经验规律可寻,不禁想起中国当今外部空间的设计。

在中国很多外部空间是被忽略的,规划师们建筑师们先都是布置好了道路和建筑,然后剩余的空间则是没有进行过规划和预先考虑的外部空间,然后对这些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缝隙空地进行大而广的空间设计,并没有微观层面考虑人的行为或尺度。当今很多外部空间缺乏人性化、人的尺度、人的需求,从而造成很多空间的浪费,不实用,或者人们的使用仅仅集中在某一时刻点,其他的大多时间这个空间是寂寥的没有人去使用的“死“空间。由于有的空间的设置不当,反而成为了不法分子的犯罪的集中场所。

1. 广场

当今中国很多广场设计追求大与空,一味以大来追求广场的气派与所谓的适用,大与空的广场,过多的硬质铺装,缺乏座椅、绿茵树丛,人们漫步于广场,却难以找到座椅休憩纳凉。广场周围的建筑本来可以把广场变成一个内聚的公共空间,但“漫无边际”的广场由于尺寸过于巨大,而缺乏向心力,反而更倾向于扩散的离心力,周围的建筑也完全没有起到围合广场的边界作用。大而空的广场虽然可以提供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场所,但在晚上人们是不敢进入照明不好的树丛地带的或边角地带,人在那里没有良好视线,是被潜意识认为很危险的地带。当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散步游玩的人们离去后,广场变得寂寥,几乎没有人会在上面逗留,因为大所以更加充满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当今在大广场面前人们可以试图采用20-25

米的模数的方法来分解限定大广场,使空间变成内向空间,积极空间;或者说把大广场变成尺度较小的若干广场分布于城市当中,这样广场的可达性变强。广场尺度小,能形成积极的有利空间,广场周围边界的限定建筑的功能多样性能大大提高了广场的安全性。

2. 商业步行街

在当今中国很多的商业步行街,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商业街宽度过于巨大,店面的开间也越来越大。与之传统商业街相比,在传统的古城古镇商业街里,那里常常符合人的尺度,行走在街上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街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店,在那里逛街充满了无限乐趣,而当今的商业步行街我们只能选着先逛一边,再逛另一边。大长度的商业街也忽略了人们的步行范围。里面也缺少供人休憩、停留的空间

总之,外部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周围及更大范围的建筑、道路、人都产生了联系,设计它时不要仅仅就空间设计,而需要更加关注与之建筑、道路、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