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一中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语文试卷 下载本文

【分析】《生查子?独游雨岩》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这是词人雨岩系列作品中写得极为鲜丽生动的一篇,着重描绘岩下溪水,点缀天光云影,映衬出词人独游的寂寞孤单。上片写词人游走溪边,观赏水面奇景。“溪边照影行”点出“独游”,观赏视角独特;“天在清溪底”承上句倒映画面,兼写溪水清泠澄澈;“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情境鲜活,超然物外,越转越见空灵。下片写山溪清音之空谷回响,与词人引吭高歌交相应和。“高歌”二句,再点“独游”,空谷清音映衬一己之孤寂高标。末以“一曲桃花水”作结,点明空谷清音之来源。馀韵袅袅,情景幽丽。“一曲”可兼指“一弯”与“一首曲子”,耐人玩味。此篇构图别具匠心,描绘生动鲜灵,映衬入妙,境界超逸,可抵一篇柳宗元山水游记。

【解答】(1)本题是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解答。“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这里是写天、云、人在水中的倒影,没有直接写清溪,从技巧的角度看是侧面描写,用人行走在溪边,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连自己也在随水中的流云移动,表现出溪水纤尘不染,透明见底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高歌”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境之孤独、寂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答案:

(1)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手法。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来衬托(侧面描写)溪水的清澈透明的。天、白云和人影都一一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溪水纤尘不染,透明见底的特点。 (2)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寂寥。

第13页(共26页)

一生力主抗金,但和者甚寡,作为一名驰骋疆场的抗金将领,却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参考译文:

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6.(1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 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 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二)

第14页(共26页)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下面哪一组句子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为天下唱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士卒多为用者 ..C.自是数年之后 D.朕当去奢省费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去死肌(《捕蛇者说》) ..(2)下列表达的语气和其他几句不同的是哪一项? A.安用重法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C.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D.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或请重法以禁之 ②故不暇顾廉耻耳

(4)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唐太宗认为百姓为盗的原因又是什么?均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5)从(一)(二)两段文字中,可以提炼出怎样的治国之道? 【分析】参考译文:

【甲】恰巧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照秦朝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被立为皇帝,应当被立为皇帝的是长子扶苏。扶苏 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大多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多次立有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让

第15页(共26页)

我们的人凭借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向天下发出号召,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对。

【乙】(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次:编次/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B.向天下发出号召。为:介词,向/士卒多被他所用。为:介词,被。 C过了若干年之后。数:多/扶苏因为多次进谏的原因。数:多次。 D.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去:去除/去除死肉。去:去除。 (2)本题考查句子的语气,注意句中一些表示特殊语气的词。

A.B.D.中分别有“安”“宁”“岂”语气副词,表反问;C就是一般的陈述句,因此选A。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或:有的人;以:连词,表目的。句子翻译为: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②故:所以;暇:空闲。句子翻译为:所以也就没有时间顾得上廉耻了。 (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根据“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知起义的原因是:

第16页(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