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全套) 下载本文

例1、一束平行光与水平面成30°角斜向下传播,欲用一平面镜使光反射后竖直向上传播,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

【思路分析】反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找法线,此题找到法线后即可找到镜面位置,从而算出角度。此题实为已知入射、反射光线求反射面位置的题,利用法线是入射、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且法线与反射面垂直,找到法线则此题可解。如图。 例2.如右图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是实像 B.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比视力表小

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6m 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析: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选项A错误;镜中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故选项B错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选项D错误;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为2.5m,人到镜面的距离为2.1m,故选项C正确。 五、中考演练

1.骑行是一种时尚的健身运动,如图6所示,图中骑行者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反射 B.光的色散 C.光的折射 D.光的直线传播

2.如图7所示的实验中,能够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 3.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海市蜃楼 B.水中倒影 C.小孔成像 D.雨后的彩虹

4.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树叶的实像 B.树叶的虚线 C.太阳的实像 D.太阳的虚像

5.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6.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

A.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B.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C.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D.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7.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B.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C.物体越靠近平面镜,像越大 D.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8.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C.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 第 13 页

图6

图7

D.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深度要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9.如图8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图8

10.如图9所示,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发射后,反射角为 度;某湿地公园因湖水清澈可鉴,有“镜湖”之称,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 (选填“漫”或者“镜面”)反射。

图9 图11 图10

11.如图10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入射角是 ;改变入射角光的方向,使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变 ;以ON为轴将硬纸板的右半面向后旋转,在硬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

12..如图11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选用可折转的光屏做实验,除了可用它呈现光路外,还可用它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 ;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时应多次改变 ,测量出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13. 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4m时,该“倒影”距小鸟 m,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 (选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14.如图12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图12 图13

(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的玻璃板做实验;同时选用两节相同的干电池,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2)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前放置电池A,移动玻璃板后的电池B,直到看上去电池B与电池A的像 。

(3)将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4)将电池A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A的像的大小将 。 (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 身高1.70 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 m,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m,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 m,则镜中像高为 m。 15.利用如图13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说成的像是 像。 (4)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 关系。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 第 14 页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

(五)多彩的光B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2、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折射现象。 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4、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总结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_______的现象。 2.能说明光的折射是例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折射规律:(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的两侧。(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演示课本P62实验探究)(4)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里时,_______角小于_________角,光从水里斜射入空气中时,_______角小于_______角。如果光沿着法线方向入射时,通过界面后,光的传播方向将___________。 (二)光的色散

1.太阳光可以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演示课本P67实验探究)

2.光的“三基色”是:_____、__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 3.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___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___________的色光决定 三、基础练评

1.画出图1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图1 2.下列是一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倒影 ③小孔成像④池底“变浅” ⑤黑板“反光 ”⑥雨后彩虹 ⑦海市蜃楼。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_________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____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__________。 3.如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图2

A.水中的倒影 B.透过树叶间的阳光 C.水中弯折的铅笔 D.物体的影子 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水中“月亮” B.雨后彩虹 C.墙上手影 D.海市蜃楼

5.如下图3所示,能正确描述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图3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 第 15 页

6.如下图4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图4

7.一群少先队员带黄色帽子系红领巾,穿白上衣浅蓝色运动裤,用红色的追光灯照射下在舞台上表演节目,观众看到的是 ( )

A.黄帽、红领巾、白上衣、蓝裤 B.上衣、红领巾均为红色,帽裤均为黑色的 C.黄帽、红领巾、红上衣、红裤 D.四种都为红色的 8.一个苹果在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这是因为( ) A. 红光透过苹果 B. 苹果只吸收红光 C. 苹果只反射红光 D. 红光折射进苹果 四、重点、考点分析

例1、如右图所示,有一条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则_________是入射光线,

_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_是折射光线,界面的_________侧是空气。 解析:解答本题的根据是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利用法线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所以图中MM′是法线,NN′是空气与介质的分界面;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应单独在法线的一侧,可知BO为入射光线。这样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才是合理的。所以分别填:BO;OC;OA;右侧。

例2.在湖边,小丽看到了平静的湖水中金鱼游弋于蓝天白云之间,她看到的金鱼和白 云( )

A.都是经水折射而成的像 B.分别经水面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都是经水反射而成的像 D. 分别经水面折射和反射而成的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要点是:(1)当观察者和物体在两种介质分界面的同侧时,所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2)当观察者和物体在两种介质分界面的异侧时,所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可见,小丽看到的鱼是水中的鱼射出的光在水面折射而成的像,看到的白云是空中的白云射出的光在水面反射而成的像 五、中考演练 1.如图5所示, 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 请在图中作出反射光线( 标明反射角的度数) 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图5 图6 图7

2.如图6所示,OB为一束光线在水面的反射光线,O为入射点。请画出入射光线和其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3.如上图7所示,一束光从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B面垂直射入,并从玻璃砖AC面射出。请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 第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