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编辑技术》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图文 下载本文

常”下载别人的微型课,约有12%的老师会对别人的微课进行评论,16%的老师会主动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

关于国内非线性编辑技术微课的研究文献,利用CNKI进行检索,检索项设置为“主题”,检索词为“非线性编辑技术微课”或“非线性编辑技术微课程”,时间跨度为2010年——2016年5月,同时依据各文献中列举的参考文献,从相关性、重要性、学术规范性的角度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进行过统计、筛选和分析。最终仅筛选出1篇关于非线性编辑技术微课或非线性编辑技术微课程的研究文献。文献名为《申剑飞. 基于微课架构的<非线性编辑>[J]. 信息化建设,2015,No.20408:227.》

可见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慢,加上微课实践研究和应用环节的瓶颈未得到突破,课堂教学拍摄和编辑技术没有质量保证,因此有关《非线性编辑技术》这门课程的微课资源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研究文献也是寥寥无几。

1.3研究意义和价值

1.3.1 学术价值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们都可以自己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屏幕录制软件录下自己的精品课程,形成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微视频。在当代的中国,还没有一个专业的大型微课网站能比得上美国的可汗学院。早些年,我国的微课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微课质量层次参差不齐,反馈效果欠佳。直到近些年,微课逐渐成为一个教育热点开始流行和升温,教育界上也再次出现了一部分关于微课的研究学者。大家对微课的关注与评价也开始多了起来。无论是什么样微课,要想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迎合受众的需求。

通过对《非线性编辑技术》系列微课的设计制作,能够对微课的制作流程进行一次理论的深究,并给从事影视传媒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非线性编辑的相关视频教程虽然比较多,但是知识点比较零散且没有具体受众针对性,讲解知识点也比较拖沓。而该系列微课做到了时间短,目的性强,知识点结构清晰。通过该系列微课的制作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生群体参与影视制作,从中体验得到学习乐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知识技能更加牢固。

1.3.2 现实意义

(1)学生方面

通过对《非线性编辑技术》这一系列微课进行设计制作,可以让广大学生对运用非线性编辑软件有基本的了解,编辑技术手法上等有一定的启示。能更好地让大学生掌握一门手艺,更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的影视制

3

作知识与实际创作结合起来,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通过对《非线性编辑技术》系列微课的制作和研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课的内涵、以及发展前景。

(2)学校方面

通过制作该系列微课,影响本专业的其他学生,提高他们的影视兴趣,秉承一代传一代的原则,形成一种良好的影视制作氛围。并利用网络以及电视,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提高本专业在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力。同时也通过微课这个文化载体,提高本专业的影响力以及学校的知名度。

(3)社会方面

微课是一个短时间、形象化、具体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其快速发展正满足了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欲望,也反映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每天在美国,成千上万的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的微课,而中国也陆续创办了万门大学、鸭梨大学、优课网智课网等类似的网站,但目前都还没有转型成中国的“可汗学院”。[5]

通过该研究,有助于研究我国教育的国情,提高微课的质量和实用价值,这是目前我国首要研究的课题,从而实现中国自己的可汗学院。通过《非线性编辑技术》系列微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学、模仿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进行微课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

《非线性编辑技术》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2微课的概述

2. 1微课的概念与特性

2.1.1微课的起源

微课的雏形最早产生于美国的北爱荷华大学一位有机化学教授与199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直到2008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 Juan College),一位高级教学设计师兼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个概念,并应用于在线课程。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能随时进行知识巩固。[6]

在国内,最早关注微课的第一位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老师,最早将微课概念运用于中小学教学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教研室李玉平老师。他扩展了微课的素材来源和涉及范围,目前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有三小微课程(小策略、小现象、小故事),包含的种类有:教育叙事微课程、班级建设微课程、学科微课程、电影微课程、阅读微课程等。

2.1.2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专一、针对强和时间短的特点,一般时长为5到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

微课(Micro lecture)即为“微”(Micro)和“课”(lecture)的复合词。微课(Micro lecture),顾名思义,是指微型的课程,它的时间短,内容少,利用较短的学习时间,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或掌握一门技能。微课中的课,可以理解为动词“授课”,也可以理解为名词“课程”,所以“微课”,也叫做“微课程”。[7]

2.1.3微课的特性

自2008年以来,微课成为教学领域普遍使用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有以下特性: (1)教育目的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课是短小简练教育资源,能够方便解决现实中教学问题;二是微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与教学内容活动紧密联系,用最有效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

(2)趣味共享性:一是微课应该有有趣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单纯枯燥的讲解;二是微课作为新型学习资源,要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中

5

《非线性编辑技术》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共享,应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尽量免费推广,取消各种浏览限制等。[8]

2.1.4微课的理论基础

有关微课的理论基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不同角度的理论基础也阐明了微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视频学习认知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微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境认知理论,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生机械掌握知识上。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基本观点来看,是在与周围环境、互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发展。情境、合作、对话与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理想学习环境。微课采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内容开发,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以在线学习或根据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产生一种“自主的学习体验”。

(2)细化理论

瑞奇鲁斯首先提出细化理论,其根源在于奥苏贝尔的顺应以及先行组织者、诺曼的网状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螺旋形课程。在细化理论指导下,微课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单一主题、知识点,使知识重点难点得到分解,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深入,即知识呈现出零碎化,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化。

[9]

2. 2微课的类型与制作方法

2.2.1微课的类型

目前在国内,依据微课的制作方法我们可以把微课分为以下三个大类型: (1) 教学录像型

它用摄像头或录播系统拍下教师讲课、示范演示、演示教学活动,制成微型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演播室、微格教室、户外运动场等方面进行教学。现场可以有学生听课或观摩,也可以无学生。这种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要求教师备课充分,安排恰当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在课堂自然配合,相对来说工作量较大。

例如国内的尔雅通识课平台上的尔雅微课程是具体的代表,以尔雅微课程的“恋爱技巧”为具体例子。如图2-1所示。即把教师授课过程用摄像头拍摄下来。该例子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时间较长,内容丰富,技术难度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