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计,北京4 个近郊区共有隔离片林79片,总面积2 177143hm 。其中朝阳区20
片,680130hm ;丰台区20片,478108hm ;石景山区20 片,265152hm ;海淀区19片,753153hm。
城市隔离片林是北京城市森林绿地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主要绿块,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是以高大乔木为主,结合灌木、花草地被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植物群落[19]。 一方面为附近居民创造生态标准高、环境质量好的游憩场所,满足久居城市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更重要的是由于大量隔离片林的存在,使北京城市中心集团与10 个边缘集团、边缘集团与边缘集团之间有了绿色隔离[19]。
2
2
2
2
2
5.2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现状
解放以来,上海的绿地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过 程。
(1)缓慢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公共绿地。到1 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1 km2,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O.13 m‘增加到0.47 m2,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 km2。 (2)稳定发展阶段(1 978—1 998年)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地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外环绿带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杨浦区江湾新城生态公园等相继建成。到1998年底,市区绿地总面积达至U8278 k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 777 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96 m2,绿化覆盖率为19.1%,郊区基本实现每个新城一个公园的目标。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 3 km2。 (3 )快速发展阶段(1 998年至今) 1998年以来,上海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按照“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城乡结合、平面与空间结合。并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加快建设绿地,改 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2006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0 609 km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3%,建成国家园林城市[20]。
由表2可看出,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热力分布情况基本相关,绿地密集和较集中地区通常都为低温和较低温区。气温和热力强度高的地区除钢铁厂、汽车尾气排放密集等特有热源外,绝大多数为绿色植被稀少的地带。如表2所示,2000年绿化覆盖率最高的闵行、宝山、长宁三区,当年夏季一级以上高温的面积比分别只有14%、14%、13%,大部分为较低温区;相反,绿化覆盖率较低的原南市区、卢湾区、黄浦区夏季一级高温以上的面积比分别为100%、97%、79%,为全市最高。[21]
5.3 武汉城市绿地林业的建设现状
武汉市经过几年大力度的绿化建设,一大批环境创新工程相继竣工,江城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观。截至2000年,城区公园由25座增至33座,绿化广场由2个增至12个,街头游园由232个增至254个,绿地覆盖面积已达到6981 hm2, 绿地覆盖率达33.24 % , 人均公共绿地7.44 平方米。
青山区99年绿地面积为1238.70 hm2,比96年增加226.63 hm2。单位附属绿地面积99年为730.44 hm2,比96年增加193.32 hm2。
武昌区99年绿化面积是1136.66公顷,比96年增加了230.53 hm2。新建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大型绿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最明显的是位于两江交汇处的半岛型地域——南岸嘴。南岸嘴地区总用地面积为172 hm2[22]。从88年热岛分布图上,可看到此处正是热岛明显集中的区域,由于近几年市政府重视对其的改造和绿化,在2000年热岛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里核心区的热岛已基本消失[22]。
5.4 广州城市绿地林业的建设现状
广州市陆地总面积7434.4 km2 ,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市内和郊区面积的相对比例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其结果是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严重[23]
。
针对广州八个区的绿化程度研究表明,就广州市八个区不同绿化的多样性指数来看, 除
了白云区、芳村区和黄埔区外, 其它5个区均是街头绿地的多样性最高。
这5个区除了天河区外都是老城区, 街巷较多, 道路网密集, 街头绿地斑块数相对较多, 而且各斑块所占比例差异不大, 因而多样性指数较高; 而黄埔区是新区, 公司和管理区较多, 专有绿地斑块数是街头绿地的7倍, 因此专有绿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
从最低多样性指数中看出, 各区风景林地、公园绿地为最小。只有天河区、白云区和黄埔区有风景林地, 斑块数不仅少, 而且各斑块之间所占比例差距较大。公园绿地在各区各绿地类型中表现出低多样性主要是斑块数目太少, 如芳村区43km2 面积上只有一个醉观公园
[19]
。
表 2 广州绿地系统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指数
[23]
Table 2 The index of diversity、dominance and uniformity of Guangzhou’s greenbelt
由表2可看出,优势度在各区中均以专有绿地为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各单位所辖绿地面积差异很大;各区的均匀度指数变化较大, 老城区一般以防扩绿地和街头绿地均匀度大, 新城区以居住区绿地和生产绿地的均匀指数较大。这体现了由于新、旧城区的发展历史及城市景观功能类型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同样, 老城区的专有绿地、新城区的专用和防绿地的均匀度指为最小, 这表明了类型的分布较不均匀[23]。
这些类型分类的不均匀导致广州在新旧城区的绿化程度有了明显的差异,风景林地数量较少,整体的绿化程度局限于实用型的街头绿地和生产绿地。
5.5 我国城市绿地林业的理念和构建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实践表明,绿地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起着调节小气候、减缓热岛效应、阻隔和消纳污染物、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水土等生态作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由上述材料可看出我国深圳市的城市组团绿化,合肥、济南的环城公园,上海居住区的生态绿地,北京的大环境绿化??所有这些城市的绿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保留、扩建郊区原有的山林,使其成片、成网;市内见缝插绿尽力扩大绿地面积;城乡结合部营造树群、树林,以面积不等、数量众多的绿色隔离来完善城市的总体规划。
现今,城市绿地林业的含义即把城区及郊区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大环境绿地系统,以谋求城市环境质量的更大改善,以降低热岛效应。
6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绿地系统未来发展的建议
6.1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往往选择前者。所以不能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协调一致, 并且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 经常与城建、道路交通、电力、电信、水利、农业等部门发生矛盾, 造成生态用地比例失调, 以森林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被支解, 生物多样性相对降低, 绿地林业空间层次简化等等问题。
(2)当前我国城市之间的绿地系统发展存在差异,如北京、上海等地的绿地系统发展良好,但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绿地还在不断遭受破坏。但仍有几大方面有着相通之处:绿地面积不足、绿地林业类型的分布不够均匀,绿色隔离带所处的位置不够合理。此外,我国城市林业建设中还存在城市绿化草皮多、乔木灌木少, 树种单一化、同龄化、单层化以及单行化等问题。
(3)不同城区、地域有着对植物不同的需求,比如广州的新老城区就因为历史原因造成了不同用途的绿地所占比例的不均匀的现象。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2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策略
6.2.1 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针对性具体措施
(1)重新整合城市绿地系统
①构筑统一完整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自然的“江、河、湖、城”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维护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形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市域绿化系统布局结构,绿地系统的构建应通过绿地点、线、带、面相结合,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
中心城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主体,将市区内主要水系、主要城市道路以及防护堤等作为主绿廊,以其他分割和连接组团的次干道、支流排水沟等绿化带为次廊道,主次廊道分别串联市区内公园、游园、广场绿地、生产绿地、湖泊池塘等绿核,形成生态绿地系统的主体框架:郊区以生态林地为主体,并以城郊农田林网、河湖水系绿化带等大环境绿地为依托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形式和内容多样,城乡结合、统一完整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21]
②保证绿色生态空间,推进大型绿地建设。研究表明,根据目前国际可比城市的技术和生活水准,城市居民每人需要200 m2的绿色生态空间,北京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要保证3 500 km2的绿色生态空间。上海如果将人口容量控制在2000万左右,至少需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