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体系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党家镇镇村体系规划

4.2 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4.2.1 重要资源分布

规划区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九龙峪生态旅游区——位于玉符河沿岸,玉符河九峪生态观光区建设,植被修复、涵养水源、回灌补泉,2010年前建成具有“北部农业观光区、南部生态旅游区和中部玉符河生态观光带”的现代化旅游观光区。

姑嫂塔——古建筑,位于蛮子村。 地母庙——古建筑,位于土屋村。 娘娘庙——古建筑,位于西西村。

4.2.2 限制建设分区管制

(1)禁建区

主要包括坡度大于25度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等。

禁止建设地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严禁进行村镇建设、采矿、挖土挖沙等一切非农活动,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

禁止建设用地内,规划人口密度不高于200人/平方公里,规划容积率不得高于0.05,禁止除科学研究和森林防火需要外的一切建设活动。

(2)限建区

主要包括坡度在15度至25度区域、城市生态隔离地区、山林绿化区、地下水水源涵养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其它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区等。

玉符河两侧宽约3公里左右的生态隔离绿带属限建区,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对于与限制建设地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应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做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并提出生态补偿措施。

限制建设用地内,规划人口密度不高于300人/平方千米,建设用地规划容积率不得高于0.3。

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优化现状用地;允许小规模建设项目;旅游项目及设施的建设,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建设,防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与影响;鼓励各种农业设施的建设,促进各类中、低产田及其它一般农田向基本农田转化,提高其产出、产量和农业经营水平;加强山林保护和植树绿化,扩大森林郁闭度,改善大气环境,保持水土,禁止在该区进行破坏山林绿化的建设活动;以生态绿化和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应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地形地貌;禁止建设污染水质的工业生产设施,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对区内生态旅游场所,严格控制旅游容量。

(3)适建区

主要包括坡度小于15度区域、农村居民点建成区等,为镇村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适宜建设地区是镇村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适宜建设地区内,规划人口密度不高于1000人/平方千米,建设用地规划容积率不得高于0.8。

明确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4.3 产业发展导向

以九龙峪旅游资源为依托,发挥现状优势,产业发展以生态农业与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链,扶持农产品加工及农贸物流等相关产业。将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相结合,建立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与农业观光区。

11

党家镇镇村体系规划

4.4 村庄人口空间转移分析

4.4.1 济南市区城镇化战略

规划期内济南市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村庄居民点人口规模的发展预测,应与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相适应,从资源承载力出发,统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引导人口分布,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及不确定因素,采取多种预测分析方法科学合理地预测人口规模。

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趋势,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形成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

4.4.2 村庄人口空间转移

对每村人口现状、近年变动情况和城乡进一步的划分进行分析,预测村庄人口空间转移。作为临近主城区的地区,城区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部分村庄人口流出,村庄人口流向主要为主城区。

预计近期村庄人口流入济南市区相对较快,远期村庄人口流入速度减缓。

12

党家镇镇村体系规划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5.1 发展定位

党家镇是以生态隔离、居住和产业功能为主导的城市建设区。 党家镇南部地区是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地区。

5.2 发展规模

预测至2010年村庄人口总量1.0万人,至2020年村庄人口总量约为1.0万人,预测村庄规划总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94公顷。

13

党家镇镇村体系规划

6 镇村体系结构

6.1 镇村等级结构

6.1.1 中心村确定原则

(1)现状基础

中心村选择首先考虑现状基础条件较好,在周边村庄中已经具备一定带动能力的村庄,如有较好的集市、服务基础的行政村,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建设。

(2)人口规模

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可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具有中等以上的人口规模可以吸引周边村庄人口的积聚。 (3)区位交通

中心村的选择还应考虑一定的交通区位条件,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内、对外联系,包括与镇驻地、基层村之间。 (4)经济基础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村庄发展的条件,中心村的选择应该参考各村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 (5)区域平衡

对于镇域范围,应该兼顾区域平衡,考虑不同区域的增长点,统筹各片区的均衡发展,保证中心村的合理服务范围半径。

6.1.2 镇村等级结构规划

按照中心村——基层村二级体系,统筹考虑中心村数量与布局,发挥中心村带动作用;同时结合原有村庄规模基础,科学预测规划期内村庄人口规模,形成合理等级结构。其中,中心村1个,基层村6个,共计7个(迁并整合村庄2个)。

村庄等级规模结构表

村名 中心村 西渴马 基层村 蛮子 张庄 寨而头 宅科 土屋 ● ● ● ● ● ● 东渴马 ● 1级(大于2000人) 2级(1000—2000) 3级(500--1000)

6.2 镇村规模结构

6.2.1 基本判断

计划生育普及,育龄人口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城镇化进程加快,伴随九曲、柏石峪片区建设,主城区将吸纳农村人口不断迁出;但以良好区位交通条件为基础,依托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快速提升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人口减少速度减缓。

理性分析党家镇规划区人口的变化,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缓慢减少的状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