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下载本文

7、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D )。

A. 间作 B.混作 C.复种 D.套作

8、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C )。 A. 花生 B.水稻 C.青稞 D烟草

9、原产于南方的冬小麦品种引种到北方,其生育期一般会(A )。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抽穗前延长,抽穗后缩短 10、种子真正成熟的含义是(D )。

A.形态和生理均未成熟 B.生理成熟,形态未成熟 C.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 D.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四、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播种前种子处理技术包括:( B、C、D、E ) A.播种 B. 晒种 C.消毒 D. 包衣 E.浸种催芽 2、品种改良的目标有( A、B、C、D )。

A.高产 B.优质 C.稳定性好 D.适应性强 E.产量低

3、播种期的确定应根据( A、B、C、E )等综合考虑。

A.品种特性 B.种植制度 C.气候条件 D. 播种方式 E. 病虫害发生情况 4、种子清选的方法有( A、B ) A.风选 B.筛选 C.密度选 D. 压力选 E.质量选

5、植物病原物的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主要有( A、C、D、E )。

A.人为传播 B.营养传播 C.昆虫传播 D.雨水和流水传播 E.气流传播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1)机械混杂;(2)生物学混杂;(3)不良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4)选择作用;(5)遗传基因的继续分离和基因突变。 2、种子休眠的原因是什么?

(1)种皮厚,透气差;(2)胚未发育完全;(3)后熟作用未完成;(4)抑制物质的存在。 3、作物病害农业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作物病害农业防治的主要方法有:(1)使用无病繁殖材料;(2)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3)加强栽培管理;(4)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4、轮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能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用养结合,提高地力;(2)可减少病虫害;(3)消除土壤有毒物质;(4)改变农田生态条件,减少田间杂草。

2.农业发展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历史阶段。

3.从物质生产及其转化效率上看,作物经济产量是生物学产量和经济系数两者的乘积。

4.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主要有(1)充分利用光能;(2)充分利用地力;(3)边行效应;(4)作物间互利关系;(5)增强抗灾能力。 5: 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6: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热量

8: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反映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的吻合的程度 9: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季节性、地区性和相对性。

10: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经济四个子系统组成。 11: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

12:长日照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个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13:短日照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个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14:干旱可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

作物每形成一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称为蒸腾系数 15:土壤水分的主要散失途径有径流、渗漏和植物吸收

16:在腐殖质作用下形成的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为0.25-10毫米,称为团粒结构

18:某种土壤能保持最大数量的毛管悬着水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19: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的比例,或各粒级土粒在土壤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

20:土壤是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2: 毛管水是土壤最重要、最有效的水分。

23:经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作物生物学最低温度: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在某一生育时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称当日的活动温度。

日平均温度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差数,称为当日的有效温度。

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长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总和。

活动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27:作物性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开花时,对外界温度最敏感,遇低温或高温会导致严重减产,此期称为温度临界期

29: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最高、最适温度称为三基点温度 1.复种指数(%)=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100%耕地面积

2.田间耗水量是指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农田消耗于蒸散的水量,即为植株蒸腾量与株间蒸发量之 和。 4.利用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培养,使之生长发育的技术称为组织培养。

5.作物育种是研究改良作物遗传性状,特别是改良经济性状,使之更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理论和技术

6.农业自然资源 :通常是指除地下矿藏、能源资源外的地表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

作物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种子发芽率:纯净种子能发芽的比例 种子发芽势:种子发芽的快慢和整齐度

作物品种: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及利用上述材料人工创造的遗传材料。

选择:改变不同个体的生存机会或留下后代的机会 变异:生物不同个体间性状的差异

基因:是特定的DNA功能片段,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单位

遗传:生物的亲代和子代的相似现象

杂种优势:杂交后代在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重量。

作物的生长中心:指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较大的部分 生育时期:作物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某个时期 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经历的天数 生长:作物在数量上的不可逆的增长 发育:作物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

作物群体:指该种作物 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库:接纳或最后贮藏养料的器官 源: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

流:控制养料运输的器官输导系统

作物品质: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食用品质: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性

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

工艺品质: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

加工品质: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简述叶层分组:下层叶片:主要供应根、分蘖、幼叶生长; 中层叶片:主要供应茎杆、穗或花生长; 上层叶片:主要供应结实器官 出叶速度:主茎发生新叶的速度,常用主茎发生一片新叶所需的天数或生长度日来表达。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叶面积的总合 种子的休眠:有的种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内部发生进一步变化,才能发芽的现象。

作物的生态型: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或人工环境中,发生趋异适应,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了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作用的主次效应: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总有一二个因子起着主导性的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因子则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 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受到多个生态因子的作用时,各个因子对作物的效应会表现出某种交互作用。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与实际环境的吻合程度,即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

作物布局的原则: 统筹兼顾、因土因地种植、适应生产条件、用养地结合、各业配合

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药用作物

良种的主要作用:提高产量、改进品质、保持产量品质稳定、扩大播种面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作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 无性繁殖: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

遗传学三大规律: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规律

引种中应注意的问题:生育期、纬度和海拔、作物对环境的敏感性、其他 地膜覆盖的增产机理: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叶面积、提高酶活性:、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叶面积、提高酶活性

地膜覆盖的效应:提高地温,提早成熟,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微生物活动,抑制反盐,改善近地层光照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变化。 目标产量施肥法:根据单产水平对肥料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进行估算

肥料种类及其特点:有机肥:营养全面,释放缓慢。 无机肥:易溶、速效、肥效短

微生物肥料:活微生物为关键,节约能源,环保无污染,成本高。 作物育苗方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