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⑶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较常见的物理现象,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美妙声音的世界。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2、新课教学
⑴通过分组实验来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实验1、请各组用音叉棒敲击音叉,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
的乒乓球的变化并记录结果(乒乓球在不停地跳动)并用手触摸音叉(感到振动),用手按住音叉上面(音叉不在振动、声音消失)。
实验2、请各组用鼓棒敲打鼓面,后用手触摸鼓面,感受被敲打后的鼓面产变化(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当用手按住鼓面时,鼓面不在振动(声音消失)。
实验3、请各组用手按住自已的喉咙,同时发〔a〕并感受发声时声带的特征(在振动),请大家的声带不要动发〔a〕看是否能发出(不能发出)。
从这三个实验各组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将会停止。
课后讨论1:请举出常见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例子
(2)既然声音是靠物休的振动而产生的,哪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呢?下面我们仍通过分组实验来讨论。
实验1、将手机铃声调到最大放入真空罩内,打手机让学生观察并听声音(铃声在响,光在闪)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光再打手机(只看到光闪,听不到声音)。
大家总结(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讨论:宇航员在太空中(月球上)是如何进行对话和交谈的?(无线电)。
实验2、要求学生将铃铛放入水槽中摇,聆听声音(能够听见)。
学生自已总结: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既然声音在水中、空气中都能传播,那声音在别的物体中能不能传播呢?
实验3、两人一组,一同学将耳朵贴在课桌一边,另一同学在另一端用手来回轻轻划动(也能听见声音)。
课后讨论2:甲同学在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在另一端先后听到几次响声?(两次)
大家通过三个实验归纳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气体)、水(液体)、铁管、课桌(固体)中传播。在物理学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⑶声音既然是靠介质来传播的,那它是以怎样的形式来传播的呢?
以水波为类比来激发声波。
以音叉为例: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例如:击鼓时鼓面左右振动,空气就形成疏密部分的传播—形成声波。
⑷声速
当我们站在远处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会发现:过一会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站在远近不同处喊时,听到回声快慢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就用速度来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速度的大小等于每秒内传播的距离,符号ⅴ、单位m/s、也可写成m.s-1,读作米每秒。
请大家看课本“小资料”中的数据。 分组讨论出:声速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①跟介质的种类 ②跟介质的温度 V空=340m/s ⑸回声
一般情况下,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为0.1秒以上,如果回声和原声相差不到0.1秒,回声只能使原声加粗加大,但我们不能区分开哪个是回声、哪个是原声。(这并不是声音没有被反射,而是我们耳朵结构有限,无法区分)
课后讨论3:为什么在旷野里说话时比空屋子里听起来小? 五、小结 七、板术设计
大家一起总结出:(一般情况下): V固>V液>V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