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售后服务专家:现在的主持释永信。

1965年出生,安徽颍上人。少林寺第30代方丈(少林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少林功夫世界巡演、打商标官司、开办公司、申请世界遗产、少林秘籍上网、筹拍影视剧??这些在常人看来与佛门净土格格不入的行动,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少林寺,发生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身上。释永信主事伊始,精力便放在“学术”以外,忙于扩充少林组织机构。从1986

年起,他先后创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释永信几乎担任了全部这些团体的最高主管。从内部机构设置来看,释永信理念下的少林寺俨然是一个架构完备的实体。在现代规则的指引下,少林寺走上了一条并不避世因而颇有争议的道路。在释永信经营宗教时,也显露出全球化时代中的商业社会观念。

少林寺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在它的身上有太多的传奇色彩。上面的前三个人让少林寺的历史演绎得相当厚重。而称李连杰为营销大事虽有点戴高帽的嫌疑,但他以少林功夫的名义在好莱坞闯荡、全球推广,不经意间为少林寺打开另外一扇窗。释永信正以想象力的创意开创未来。因此少林寺和佛教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不再是单调的色彩,而是妩媚蕴含端庄的精彩。现在的少林寺已经成功申遗,筹备着上市??少林寺的明天会更好.

二.少林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 旅游线路设计不科学

在众多的游客心目中“深山藏古刹、碧溪锁少林”应该是少林寺景观特质的最佳注解,但目前少林寺旅游景区带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却或多或少的失去了少林寺原本应该具有的“幽静、神秘、质朴”回归自然的特色体验,缺乏其本应具有的独特的深邃意境。笔者曾去过少林寺游览,了解到很多游客想象中的少林寺应该坐落在宁静的深山中或者坐落在山顶,没想到一路如此平坦就到达了,甚是诧异。究其原因之一是旅游线路设计不科学,无法满足广大游客那种寻幽探秘的愿望。

A. 现有游路安排破坏了少林寺应有的神韵。在游客心目中,少林寺充满了古老、神秘的色彩,是他们心驰神往的圣地,美丽的嵩山更为其披上了一层天然的神秘面纱。但现有游路不仅没有很好地利用这层面纱,反而用一条直通少林寺的平坦大道将其彻底撕碎。由于失去了嵩山云雾、树影、山泉的装点和衬托,整个旅游产品显得过于直截了当,过于平铺直叙,完全破坏了少林寺古老、神秘的氛围,打碎了游客心目中心仪已久的圣境,使得原本精彩纷呈的旅途变得索然无味。 B. 这种游路安排使少林寺旅游产品的内容显得有些苍白。由于少林寺寺院本身地域非常狭小,因此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游客的游览时间也很短暂。但因为其地处嵩山,这些劣势便一扫而光。嵩山不仅为少林寺旅游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山上的潭瀑松泉、奇峰云海等自然风光还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内容。人们在此可以尽情游玩,即使呆上一两天也有足够的内容和空间。游客在不知不觉之间,大大延长了逗留时间、增加了旅游项目。少林寺是九龙(九条山脉)汇聚之地,而这一胜景也只有在山上才能看得见。但目前的游路安排却弃长扬短,一马平川,让游客不经嵩山而直达少林寺山门。大多数人,尤其是外地游客,看完少林寺就走,根本不游嵩山。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变得如此苍白和单薄。不仅使嵩山胜景乏人问津,也极大地缩短了游客的逗留时间。一边产品内容亟需丰富,一边却在白白浪费资源。

C. 现有游路安排使少林寺旅游产品组合显得单调而缺少变化。少林寺就寺院本身来讲,与白马寺、相国寺等其它寺院一样,是一个文化旅游产品。但由于它建在嵩山之中,因而具备了一种天然的衬托,多彩多姿的嵩山美景使少林寺一扫文化景观的单调乏味,变得丰富多彩。使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地结合起来,具有其它同类文化旅游产品无法替代的巨大优势。而现有游路安排却用一条长驱直入的平坦大道硬生生将少林寺从嵩山中拉出,把一件文化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的旅游产品陡然变成了一件单纯的文化旅游产品,原本具有的优势如今却荡然无存,这对少林寺旅游品牌的损害程度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

D. 再美的鲜花也要有绿叶作陪衬,再动听的音乐也要有序曲来铺垫。少林寺就是这美丽的鲜花,这涌动的高潮。而嵩山就好似这绿叶,这序曲,是一个很好的衬托,绝佳的铺垫。如果把这些绿叶、序曲统统扔掉,只要高潮或处处都是高潮,那再好的音乐也会平淡如水。要想把少林寺培育成为国际旅游名牌产品,就必须用“嵩山”这片“绿叶”重新对其进行装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少林寺”这一“高潮”衬托的光彩照人。 古人有一句诗叫“深山藏古寺”,它不仅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静逸幽远的图画,也为我们解决少林寺景区的旅游线路设计问题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还原历史,“藏”寺于山,彻底改变少林寺景区的旅游线路安排。我们可以让嵩山作为少林寺旅游的起点,游客游览嵩山后沿着崎岖山路,回环而至少林寺。现在进出少林寺的道路可作为出口,或干脆弃之不用,仅作为特别通道和少林寺运送物资的通道。将嵩山起码将少室山纳入少林寺景区的范围,使目前的两个景区成为一个景区。

E. 旅游线路的彻底改变,不仅满足了广大游客的心理需求,也大大延伸了少林寺景区的纵深。雄浑壮丽的山水风光使整个产品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曲折多变,也使少林寺景区作为国际旅游品牌不会显得单薄和苍白。旅游线路的延长,会使旅游时间有所增加,可能会有人担心许多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游览少林寺。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像少林寺这样名扬四海的旅游产品,怕的不是游览时间太长,怕的是名不副实。只要名副其实,他终究是要来的。与其让游客带着名不副实的遗憾,游览半天时间就离去;不如让他保留一份神秘,在时间充足时来此流连忘返。如果为了缩短游览时间,而为游客提供单调、苍白的旅游产品,他会成为负面信息的传播者,而为少林寺树立另一种“口碑”。

2. 景区规划建设城市化,缺乏特色与个性

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造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市化的现象也不鲜见。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少林寺名扬天下,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从景区入口处到少林寺山门前不到2公里的街道旁,搭建的商店、饭店、武校多达数百家,严重影响了少林寺景区的旅游环境和正常经营。而此后为解决愈来愈突出的商业化、人造化、城市化问题,登封市依照《嵩山少林寺景区规划》对少林寺景区所进行的拆迁和新建的旅游区项目建设,虽然解决了影响景区景观和正常经营秩序的乱搭乱建,但是并没有还原少林寺本应有的“深山藏古刹、碧溪锁少林” 景观意境,而是造成了一种新的人为化的建设性破坏。进山的东西向道路被修成宽阔的公路;弯曲的溪流被改造成人工化规整的水道和垂直石砌驳岸;寺前及周围的村庄被拆掉;寺前的空地上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城市广场等等。

该规划将城市格局完全搬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区之中,虽然拆建的决心很大,摒弃了商气,但实质上是对景区原有格局产生根本性的机理式改变。一味的追求整齐划一、和所谓的大气磅礴,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少林寺景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气质,没有很好的把握少林寺之所以能吸引观光游客的核心优势,没有将游客之所以要游览少林寺的心理需求很好的融入到少林寺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当中,所以败笔的设计就源于此。把少林寺景区当作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要看的不是城市化的广场和气派的景观大道,更不是任意堆砌的岥岸、人为设计取直的溪流和标准划一的灌木景观。游客们希望见到的其实是“深山藏古刹,碧溪锁少林”,希望回归自然的少林寺,希望游览到能印证心底里那种对少林寺向往已久,莫名的崇敬感、神秘感和历史沧桑感,完全不同于其他后天人造痕迹浓重,缺乏历史支撑、人文关怀的景观,更不愿意见到的是似曾相识的城市景观。

少林寺景区应从游客心理需求定开发,形象定位为“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源地”,在“深山藏古刹”上做文章,突出“山路、山林、山峰、山谷、山溪、山村”等原生型主题景观,按照写意手法进行场景化的意境设计,让“河变溪、路变径、园变村、阁变楼”,寺内外空间形成“深山翠林、碧溪环绕、小桥流水、沟谷村落、牧羊女牧羊、飞鸟晨钟”等系列场景,形成有一定的景深且富有质朴感的生活氛围空间,将世外桃源的气质,千回百转终有一见的神秘感赋予在少林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古朴而不失风韵,精致而不事张扬,现代而不落俗套,唯有如此少林寺的景观硬件建设才会有所突破。

3. 旅游景区内核心文化氛围的营造不足

目前来到少林寺参观旅游的普通游客大多只能游览到少林的静态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景观,很少能够近距离和少林寺僧众进行交流接触,进入少林寺参观游览甚至都很难寻觅到少林僧人的踪迹,这对于向往少林悠久历史文化和神秘少林功夫的游客来说是莫大的遗憾。来到少林寺只观其景,不见其人,对于游客在旅游体验内容的丰富程度上是大打折扣的。少林寺旅游景区内核心文化的载体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它更多的是通过与少林僧众的表演,与游客的近距离互动交流,以及其他人文活动来展示和传递的。这就需要在旅游规划少林寺景区时将人这一核心载体的魅力有效的传达到游客心中,通过什么方式传达,以什么形式展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大型山地实景演出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上演和《古寺钟声》、《真功体验》、《经典节目展演》等富于少林特色节目的推出都是不错的创意,但如果能使游客对于少林僧众武术功底和综合人文修养有更常态化和更加细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