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yduf教育心理学教材 下载本文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⑴ 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⑵ 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60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⑴ 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

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②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正在发生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成为21世纪学习的主要环境,这一新的教学传媒环境给学习和教学提供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潜在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使得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所隐含的某些假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⑤ 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 ⑥ 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⑦ 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⑧ 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布鲁纳:(1) 主动性研究 (2) 反思性研究 (3) 合作性研究

(4) 社会文化研究 (5)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5、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 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4)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5) 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影响。

(6)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6、试述学与教的过程及相互影响?

(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4)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随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7、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1913~1914年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其内容为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具有以下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对教育有何意义?

⑴ 认知: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③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⑵ 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 ③精确性提高 ④概括性更强。

⑶ 记忆:①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②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⑷ 情感:①初中生的特点: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相矛盾的情感;少年的热情与冲动;选择性友谊的建立;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②高中生的特点: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⑸社会性: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

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3、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

育有何启示?

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⑴ 内容: ①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个体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②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形式是命题)。

③ 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要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这有赖于个体的经验和练习;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加速或推迟个体的发展;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自我调节是认知活动的最一般的机制,它使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⑵ 教育价值:①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儿童在思维和语言上,都与成人有质的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动能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②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思维的这一规律。同时,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

4、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有何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