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yduf教育心理学教材 下载本文

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它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⑴ 内容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低级和高级两种心理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②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发展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③ 内化学说:他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其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理论工具。他认为,符号系统的运用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儿童早期心理活动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④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要考虑人易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转

化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⑵ 影响: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其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意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其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为继,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结汇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到18个月);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人格发展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起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6、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

兴趣等方面差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智力的含义:智力

指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景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在我国,智力是指人事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编制的比内-西孟量表。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是《斯坦福-比内量表》,其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采用了“离差智商”。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我国认为对学习风格的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风格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持久性、一致性。

7、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4)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8、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中学时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2)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3)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5)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6)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9、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同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2)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包括分校、分班、班内分组及跳、留级等。

(3)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以及个人化教学系统都是众多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中较有代表性的。

(4)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形式: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反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和系列型。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1、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指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内容有: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学习的内容不同。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学习形式与心理机制不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学习的目的、动力不同。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