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yduf教育心理学教材 下载本文

⑷公正道德阶段(11、2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3、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⑴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⑵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及道德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问题,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

⑶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促进。理论的局限性:否定了榜样的作用;忽视了行的因素;绝对否定成人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

4、科尔伯格改进实验:扩大研究范围;改进研究方法,把皮亚杰的对偶故

事法改进为两难故事法。

5、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与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和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的;

第二,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脚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

第三,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福利和意志。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规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随相互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

6、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⑴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⑵品德发展由动荡趋向成熟:初中阶段品德具有动荡性、高中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认同实质上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⑴ 有效的说服:说服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⑵ 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使学生会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⑶ 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⑷ 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形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各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再行选择。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⑸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给予奖励时,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应强调内部奖励。惩罚有助于良好的态度

与品德的形成,惩罚可以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其他有效方法有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

9、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学校及学校教育。

(4)同伴群体。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10、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 (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4)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12、联系实际,谈谈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

面的论据。

(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13、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8)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16、举例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几个过程。(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问题解决?它一般包括哪些要素?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分类: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问题解决是指一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