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下载本文

美联储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

(2011-09-26 21:42:58)

一、QE1的定义

货币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

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改变市场主体对利率和汇率的预期,恢复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与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操纵工具。 二、QE1产生背景

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由于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主要经济体需求持续下降,

美国出现了信贷紧缩现象,货币市场上联邦基金利率升至6%左右,超出美联储原定5.25%的目标水平。为了降低市场利率,美联储连续7次下调联邦市场利率,至2008年底,利率已降至0%-0.25%的低位,实际上启动了零利率政策。但金融市场风险溢价仍居高不下,信贷市场紧缩严重,以短期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经济衰退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此特殊情况下,以量化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成为美联储对抗国内通货紧缩、稳定经济的必要手段之一。 三、QE1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进入“零利率政策”时代。主要表现是,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先后10次大规模降息,利率由5.25%降至0%-0.25%的目标区。12次降低贴现利率,累计调低525个基点至0.5%。

第二阶段:补充流动性。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08年9月房利美与房地美危机和雷曼兄弟破产期间,美联储主要通过与多个经济体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改革贴现窗口、推出定期标售工具(TAF)、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收购贝尔斯登公司的部分不良资产等措施,防止国内外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短缺,履行的是传统的“最后贷款人”职责。美联储是危机救援的主力军,通过创新上述短期信贷工具,将补充流动性的对象由传统的商业银行扩展到受次贷危机影响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阶段:主动释放流动性。2008年9月—2009年3月,主要事件是美联储决定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收购房利美与房地美发行的最多1.25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呈现“直接救援”的显著特征。一是直接购买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房利美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公司(AIG)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二是直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受风险预期恶化和不良资产累积导致紧缩信贷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等金融中介已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在此情况下,美联储扮演金融中介角色,先后推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工具(AMLF)、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便利(MMIFF)等创新工具,直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第四阶段:引导市场长期利率下降。从2009年3月份开始,随着美国金融业日趋稳定,美联储开始更多地依靠公开市场操作购买长期债券,试图引导市场

长期利率下降,减轻借款人的利息负担,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购买长期国债,解决财政刺激经济的资金不足问题,支持财政向购买不良资产的私人投资者提供资金,促进实现恢复金融稳定计划。这表明,美联储逐渐由前台转向幕后,成为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以帮助奥巴马政府实现经济刺激计划和恢复金融稳定计划。

四、QE1的影响 (一)对美国的影响

1、缓解金融市场短期的紧张状况

信贷紧缩导致资产价格破灭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危机爆发后,沉重打击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信心,金融机构的借贷现象加剧,当利率降为零时,传统的利率政策无效,导致流动偏好性陷阱。同时,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导致了危机扩大,而危机后市场的“去杠杆化”非常漫长,金融市场不易发挥作用。在这种非常情况下,美联储以机构债券、抵押债券、长期国债等公开市场业务的手段为市场提供资金,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对于缓解资本市场紧张情况,增加经济扩张动力有一定促进作用。美联储在 2009年3月28日购买国债的消息公布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立即跳升,收盘上涨90.8点,涨幅为1.23%。2009年6月至12月,美国纽约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先后归还了政府救助资金, AIG也通过出售旗下保险公司筹到了367亿美元,以偿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部分贷款。种种迹象表明,在QE1执行期间,在美联储廉价资金以及财政部资助下,华尔街金融机构正在恢复元气。

2、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美联储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逐渐推高通货膨胀,2008年以来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美国通胀压力增加:仅2月份刚开始注资行为时的数据就显示,生产者价格指数在过去一年里攀升了7.4%,创下1981年10月以来的最高年增速,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3.7%,创下自1982年9月该指数设立以来的最高年增速。再者,消费品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下表显示了08年以来美国CPI和核心CPI增幅情况。由表可以看出,虽然美联储希望将核心CPI控制在1.5%—2%的区间内,然而现在的结果仍然远偏于其长期政策目标。

2008年以来美国整体CPI除去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增幅情况

整体CPI 月升幅度 年升幅度 核心CPI 月升

1月 0.4% 4.3% 1月 0.3% 2月 0.0% 4.0% 2月 0.0% 3月 0.3% 4.0% 3月 0.2% 4月 0.2% 3.9% 4月 0.1% 5月 0.6% 4.2% 5月 0.2% 6月 1.1% 5.0% 6月 0.3% 7月 0.8% 5.6% 7月 0.3% 8月 9月 -0.1% 0.0% 5.4% 8月 0.2% 4.9% 9月 0.1%

幅度 年升幅度 3、失业率不降反增 美国自量化宽松政策实行以来,虽然对金融机构有短暂的促进作用,但从下表中显示的失业率来看,短期和长期内失业率均未有明显改善,甚至不降反增。尤其是2009年四月到五月短短一个月间,失业率从8.9%直升至9.4%,之后十月份之后又升至10%及以上,这些数据表明美联储的QE1计划对于失业的调整彻底失败,于是有了近来的QE2的出现,力图全力挽救持续较高的失业率。 2008—2010年美国劳动者失业率表 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十二月 月 6.9 7.4 2.5% 2.3% 2.4% 2.3% 2.3% 2.4% 2.5% 2.5% 2.5%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 2008 5.0 4.8 5.1 5.0 5.4 5.5 5.8 6.1 6.2 6.6 2010 9.7 9.7 9.7 9.9 9.7 9.5 9.5 9.6 9.6 9.6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 (二)对世界的影响 1、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009 7.7 8.2 8.6 8.9 9.4 9.5 9.4 9.7 9.8 10.1 10.0 10.0 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价均以美元为基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引发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引起全球性通胀。以下选取2009年2月24日与7月24日的主要期货交易商品作比较可以发现,物价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精铜甚至在5个月内上升了66.7%。由于量化宽松导致的流动性扩张,引起了大宗商品价格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产生超调,于是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2009年2月24日与7月24日的若干商品物价比较表: 品种/日期 2月24日 7月24日 豆油 美分/磅 小麦 美分/蒲 棉花 美分/磅 精铜 美分/磅 原糖 美分/磅 橡胶 日元/公斤 黄金 美元/盎司 30.99 535 35.36 551 44.95 148.95 13.18 135.9 991.75 64.14 248.25 17.57 170.5 1183

涨幅

14.1% 2.9% 42.7% 66.7% 33.3% 25.5% 19.3%

资料来源:www.jrj.com

2、引发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的道德风险

美联储对金融机构实施大规模救援以及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强化了金融机构“大而不倒”观念,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在政策出台时间的一致性、政策措施上的趋同性以及政策决策的相关性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这虽然有助于增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力度,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也使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互相牵制,其独立性受到影响,导致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政策的走向难以把握;同时,也增大了各国中央银行决策中的道德风险和全球中央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3、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势恶化

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出口行业,但是相反也导致相关经济体的货币升值。例如,美联储宣布巨额注资计划当日,世界主要货币就针对美元大幅升值,其中欧元升值3.5%,日元升值2.4%,英镑升值1.6%,加元升值1.7%。这将削弱相关贸易体对美国的出口能力,尤其对于那些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而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造成雪上加霜的打击,并有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4、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外汇资产价值降低

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许多国家都持有占本国外汇储备比例很大的美国国债。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从而使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存在非常大的贬值风险。3月18日当日,美国基准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从3.01%降至2.5%,创1981年以来的最大日跌幅。

(三)对中国的影响 1、人民币汇率效应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逐渐增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国经济平稳回升的良好预期,2009年以来流入中国的外资数量不段上升,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中国。在这部分外资中,属于投机性的占很大比例。这类资本会催生中国的经济泡沫,抬高物价,形成通货膨胀。一旦美国经济形势好转,大量外资出逃,经济泡沫破灭,整个金融市场将引起动荡,由此波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以美元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不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尤其是中国属于原材料加工出口大国,美元贬值使得原材料价格大涨,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这更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引起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2、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削弱

美国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对中国货币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被动跟随美国进行调整。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和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如果中国跟进美国的政策,由于中国的家庭和金融机构并不存在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十分充足。因此,无论中国跟随还是不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都会出现流动性充裕的情况,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顺差居高不下且处在人口红利期,这些因素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改变。由于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机制,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跨境流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要部分丧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中国货币政策将追随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3、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面对资本流入以及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中国的CPI和PPI已经连续数月环比上升,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未来全球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风险,并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至中国,这些过量的货币供给会伴随着货币成熟的增长而扩张成更大的货币供给量。当经济开始逐渐回暖,投资与消费的信息增加,银行不再惜贷时,货币乘数必然变大,此时通过货币乘数扩张后的货币供给演变成巨大的威胁,也导致中国的通胀容易传导至国内PPI,通过PPI向CPI传导通胀压力。而持续上升的数据也让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持续增强,这会进一步推进通货膨胀。

QE2: a secon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的缩写 就是第二次量化宽松

第一次量化宽松: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联储就赶忙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在随后的三个月中,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二次量化宽松(QE2):自2010年4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令人失望,进入步履蹒跚的复苏以来,美联储一直受压于需要推出另一次的量化宽松:第二次量化宽松(QE2)。伯南克在当年八月份在杰克逊霍尔的联储官员聚会中为第二次量化宽松打开了大门。但他同时谨慎地指出,量化宽松不是一个成熟的补救办法。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量化宽松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再次实施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美联储发货币购买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每个月购买额为750亿,直到2011年第二季度。这就是QE2,即所谓美联储的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的目的是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长期利率,借此提振美国经济,特别是避免通货紧缩,并降低高达9.6%的失业率。

至于第二次量化宽松的影响,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美联储为了美国经济复苏所作的努力,但最终的效果只有时间来证明。

也预示美元将再次泛滥,将会对其他国家带来汇率波动、资产泡沫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