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低碳校园建设—访谈报告 下载本文

第二部分:访谈报告

访谈一: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副院长 彭壁玉院长、采访稿 采访时间:2013/4/24

采访地点: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楼:

采访对象: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副院长 彭壁玉院长 采访人:刘沛玲 采访内容:

刘沛玲(以下简称刘):老师您好,我们小组现正在开展关于低碳校园建设的有关研究,得知您之前在碳金融和碳交易领域有所研究,能否耽误你一点时间接受我们一下我们的采访。 彭壁玉院长(以下简称彭):可以,你问吧。

刘:随着气候变暖、大雾阴霾等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都有研究。教授您能跟我们谈谈你在这方面的研究,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研究心得或者体会吗?

彭:在我看来低碳到现在已经发展一定程度,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推进低碳建设,就必须引进市场机制,同时也要加重政府调控,主要是依靠着两个手段。其中呢,要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在低碳发展中的重要性,建立碳交易市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当今低碳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刘:恩,前期我们在大学城派发了大量的调查问卷,对低碳宣传途径和方式做了一定的调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说老师在课堂上做的低碳宣传其实是比较少的,您是怎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彭:课堂上老师也没有必要性一定要对低碳进行一个宣传,课程上老师主要还是以教授专业知识有关的内容,很难让老师在课堂完成这个任务,因为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业务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

刘:那如果在华师专门开设一个低碳教育的课程,您觉得合适吗

彭:可以,可是你要觉得这个有没有必要,我个人觉得开这个课有点可惜了,因为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低碳教育是一种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仅仅只是大学课程里面的安排,你比如说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公众服务平台,我觉得现在才来弄就已经有点晚了。

刘:因为我们觉得大学生是一个有组织性的群体,所以希望以这个群体为先锋,

起到一个模范作用,相对来说,比在其他地方会来的更加有效和快速。

彭:这个你当然可以做,就是学生组织,大学机构,民间组织都可以尝试。因为你比较难将它纳入一个教学体系,但是你可以利用学生这个群体来加以宣传。

刘:老师,就您目前的了解,您觉得目前大学城在低碳氛围这一领域做得如何? 彭:我认为目前大学城没有体现出任何的低碳。 刘:据我们所知大学城统一供热供冷系统在物理学上是最节约资源的设备,您怎么看?

彭:这个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真正是否节约资源你还得实地去调研,比如我们这个教室,办公室,能源资源浪费就非常大。物理学的资源节约也有一个范围,你要在多大范围操作,就像你不能因为它可以节约能源从而全国实行统一供冷供热吧。所以说大学城这么大范围,是不是真的有节约资源是不一定的。所以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要利用市场机制,你不能仅仅依靠道德倡导。做了低碳他有什么好处,不做又有什么成本。

刘:可以详细跟我们解释一下市场机制的做法吗?

彭:比如说教室办公室的用水、用电、用气要进行计量,然后要可以交易,简单说,就是我节约了我有好处,我多了我要付出额外的边际成本。单单依靠道德劝导是不够的。

刘:我们有一个构想希望通过能源公司来改进学校的设备,采用低碳设备,其中产生的费用成本我们通过低碳带来的效益,比如通过碳交易来换取,您觉得可行吗

彭:这个不错,你必须是通过这个机制,这样你就要去构建一个个人的档案,利用技术手段,计算一个小时消耗了多少电,排出多少碳,要能够细化到每个学生,比如说通过学生的一卡通刷卡来进行记录和计量。

刘:老师您是怎么看待学校在低碳校园中的角色作用?

学校要建立一个碳交易平台,使得个体、组织可以节约碳排放,一定是要做这个事

刘:老师您觉得在整个低碳校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群是哪些人?

彭:我觉得首先是政府,政府必须先要有这个理念,以减少碳排放作为一个管理的理念,比如水电费价格,如何进行交易,通过这些途径可能大家的碳行为会好一点。

刘:好的,老师,我们的采访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彭:不用。

采访二: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邓达义老师 采访时间:2013/5/10

采访地点:华南师范大学理一栋:

采访对象:华南师范大学 化学与环境学院 邓达义老师(以下简称邓) 采访人:何颖欣(以下简称何) 采访内容:

何颖欣(以下简称何):老师您好,我们小组现正在开展关于低碳校园建设的有关研究,得知您在低碳、环保方面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您进行简单的采访来得到更多对低碳校园建设的有用措施和方法。 邓达义老师(以下简称邓):可以,你问吧。

何:作为学生,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对低碳校园建设的影响十分有限,对低碳校园建设无从下手。邓老师您认为学生能为建设低碳校园做些什么呢?

邓:首先,我们一定要把低碳这个概念弄清楚。低碳其实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低碳建设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节能减排,其实就是低碳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更应该要选择一种科学的环保的生活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可以为低碳建设出力了。好比如说:平常宿舍的电灯,夏天的空调等等都是低碳环保的重点对象。

何:老师说得没错。那么在低碳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校园建设方面能发挥哪些作用? 邓: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监管和教育。这些管理人员通常可以是宿管,课室管理员等等。这些人通常都是操控着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大型公共设备:如宿舍楼道的电灯,教室的电灯和中央空调等等。只有让他们重视低碳校园这个概念,才可以最直接地在整个校园里培养低碳氛围。

第二,注重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材料的运用。所谓绿色建筑,其实就是能最大化地运用天然能源的建筑结构。例如:自然采光,通过特殊的建筑结构实现教学楼的自然通风,又或者说是在楼顶种适量植被以起到降温作用。学校应更加注重运用这些创新性建筑,来实现减碳低碳,节能环保。 第三,学校设备应该向智能化发展。何谓智能化?比如说教学楼的灯采用声控的方法。实现智能化,可以有效阻止一些学生的浪费水电的行为。 何:老师的建议的确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挖掘。那么您是如何评价华师低碳校园建设的现状?成就有哪些?不足有哪些?

邓:与其说对华师的评价,我觉得普遍高校包括中小学对低碳校园建设的认识都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都仅仅是喊一下口号,做一下呼吁那样子。关键问题在于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什么是低碳,为什么要低碳和怎样实现低碳。这种观念层面的模糊,就对后期的低碳建设的具体落实

何:那么老师您认为在低碳校园建设方面,华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突破?

邓: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关键是在绿色校园建筑的创新上。何为绿色校园呢?第一,就是隔热建设,例如在楼顶种草,通过植被的吸热功能可以降低整栋教学楼的平均温度,这样空调自然可以调低温度,低碳环保。第二,就是控制水泥化建筑材料的使用,水泥吸热大,致使室内温度偏高。第三,固体垃圾的合理利用,变废为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03年左右开始就有定期收集学校里面有用的垃圾用来发电。第四,就是建筑与自然相结合。例如建筑设计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那样可以减少实验室对通风设备的依赖,还有就是自然采光等等。第五,就是设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个虽然听起来很虚,但是非常有必要。没有了规范和规矩,学生很容易不自觉,很容易出现浪费的现象。

何:老师的建议都非常有用。那么关于“低碳教育进课堂”的问题,在您看来,有没有必要在高校开设专门的低碳教育课程呢?

邓:我的确赞成这样的举措。比如说清华大学就设立了关于环境导论的公共课,注意是公共课,而不是公选课。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在学生当中普及低碳的生活方式,向学生们讲清低碳是什么,为什么要低碳和怎样低碳的道理。只有学生真正明白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们才会身体力行地去环保节能。 何:非常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也很感谢老师刚才说到的宝贵建议和独特的看法。

邓:哈哈,不用谢,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继续来问我!

访谈三:华南师范大学绿色文明社团秘书长周燕敏 访谈时间:4月26号20点30分至22点 访谈地点:楠园服务部

访谈对象:华南师范大学绿色文明社团秘书长周燕敏 记录人:李汉渠 访谈内容:

李(下面简称李):关于绿色环保组织,是不是大学城每个学校都有还是仅仅我们学校有?有没有存在类似大学城绿色联盟这样的组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