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数学二模试卷 下载本文

【分析】(1)依据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A(4,2),即可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2)①依据一次函数y=﹣2x+10的图象经过A、B两点,可得A(3,4),即可得到C(﹣3,﹣4);②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x+2,进而得出D点的坐标为(2,2);③依据△ABC的面积=S梯形ACGH﹣S△BCG﹣S△ABH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A(4,2), ∴k=4×2=8,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2)①∵一次函数y=﹣2x+10的图象经过A、B两点,A的横坐标是3,B的横坐标是2,

∴当x=3时,y=4;当x=2时,y=6, ∴A(3,4),

又∵直线OA与此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另一支交于另一点C, ∴C(﹣3,﹣4),B(2,6); ②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ax+b,则

解得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x+2, ∴令x=2,则y=2, ∴D点的坐标为(0,2);

③△ABC的面积=S梯形ACGH﹣S△BCG﹣S△ABH =(2+10)×6﹣×10×5﹣×2×1 =36﹣25﹣1 =10.

第25页(共30页)

【点评】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把两个函数关系式联立成方程组求解,若方程组有解则两者有交点,方程组无解,则两者无交点.

26.(12分)在图1﹣﹣图4中,菱形ABCD的边长为3,∠A=60°,点M是AD边上一点,且DM=AD,点N是折线AB﹣BC上的一个动点.

(1)如图1,当N在BC边上,且MN过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时,则线段AN的长度为 .

(2)当点N在AB边上时,将△AMN沿MN翻折得到 △A′MN,如图2,

①若点A′落在AB边上,则线段AN的长度为 1 ;

②当点A′落在对角线AC上时,如图3,求证:四边形AM A′N是菱形; ③当点A′落在对角线BD上时,如图4,求

的值.

【分析】(1)作NH⊥AB交AB的延长线于H,根据题意求出DM、AM,根据菱形的中心对称图形得到BN=DM=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H、NH,根据勾股定理计算; (2)①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计算;

②根据翻转变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③证明△A′DM∽△NB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即可. 【解答】解:(1)作NH⊥AB交AB的延长线于H, ∵AD=3,

第26页(共30页)

∴DM=AD=1,AM=2,

∵菱形的中心对称图形,MN过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 ∴BN=DM=1, ∵∠DAB=60°, ∴∠NBH=60°, ∴BH=BN=,NH=∴AN=故答案为:

(2)①∵点A′落在AB边上, ∴MN⊥AA′, ∴AN=AM=1, 故答案为:1;

②在菱形ABCD中,∠A=60°, ∴∠DAC=∠BAC=30°, ∵点A′落在对角线AC上, ∴MN⊥AC,

∴∠AMN=∠ANM=60°, ∴AM=AN,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AM=AN=A′M=A′N, ∴四边形AMA′N是菱形; ③∠A′=∠A=60°,

∴∠BA′N+∠DA′M=120°,又∠DMA′+∠DA′M=120°, ∴∠BA′N=∠DMA′,又∠A′DM=∠NBA′, ∴△A′DM∽△NBA′, ∴

=. ;

BN=,

第27页(共30页)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翻转变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翻转变换的是一种轴对称、翻折前后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27.(12分)如图1,抛物线y=﹣x+2x+3与x轴交于A,B,与y轴交于C,抛物线的顶点为D,直线l过C交x轴于E(4,0). (1)写出D的坐标和直线l的解析式;

(2)P(x,y)是线段BD上的动点(不与B,D重合),PF⊥x轴于F,设四边形OFPC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

(3)点Q在x轴的正半轴上运动,过Q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l于M,交抛物线于N,连接CN,将△CMN沿CN翻转,M的对应点为M′.在图2中探究:是否存在点Q,使得M′恰好落在y轴上?若存在,请求出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

【分析】(1)先把抛物线解析式配成顶点式即可得到D点坐标,再求出C点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l的解析式;

(2)先根据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问题求出B(3,0),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BD的解析式为y=﹣2x+6,则P(x,﹣2x+6),然后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可得S=﹣x+x(1<x<3),再利用而此函数的性质求S的最大值;

(3)如图2,设Q(t,0)(t>0),则可表示出M(t,﹣t+3),N(t,﹣t+2t+3),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MN=|t﹣

2

2

2

t|,CM=t,然后证明NM=CM得到|t﹣

2

t|

第28页(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