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指导 - 图文 下载本文

5、在遇覆盖较大和与成矿无关的单一地层、单一岩性出露区,观察点、线的网度可适当放稀。大片覆盖区中的零星露头要做全面观察。

6、对含矿层、构造破碎蚀变带、矿化脉岩等成矿有利地段,观察点、线要加密,点距可加密到小于50米。同时要加强追索,查明其形态、产状和规模,系统采集样品并及时进行分析鉴定,了解其含矿性。

7、地质图上标定长度大于100米,宽度大于10米的地质体;对于长度小于l00米,宽度小于l0米,但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在图上放大表示。野外定点误差要求不大于20米。

8、各类地质体应在野外直接填制在工作手图上,实地连图,不能在室内回忆勾划。室内只能根据野外手图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并根据综合研究和鉴定成果加以补充修改,使其更加确切。

9、野外地质观察的资料应在当日整理完毕,其主要内容是:检查、校正和补充野外文字记录,整理路线地质剖面图、各种素描图、样品和标本,确定的地质界线、观察点的上墨等,在此基础上绘制地质草图。

三、1∶2千地质草测

该项工作应用在矿产勘查各个阶段,主要布置在含矿蚀变带及主要矿(化)体分布地段,用以查明地表矿体地质特征。具体要求是:

1、工作内容应研究或控制矿体分布范围、数量、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及形态、相互间关系及氧化带(风化带)的范围等;研究围岩、夹石的岩性、产状、形态等;研究不同类型矿石地表分布情况;研究成矿后断层对矿体的破坏情况;找出矿体的对比标志,使其合理地有依据地连接。

2、填图之前必须对测区进行全面踏勘,大致了解含矿层及含矿蚀变带

的分布、岩性和矿化类型、构造特征,必要时要测制穿越测区的地质剖面,以便确定填图单元,正确选择填图路线,增强认识的统一性。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500—1∶200。

3、以穿越法和追索法紧密相结合,基本网度为40×40米。地质观察点以罗盘定向、皮尺量距定位,每平方千米观察点数要求在600—700个。 4、填图中要加强追索路线,地质构造复杂时或对于等轴状地质体可采用露头全面研究法,控制目标地质体。填图时应重视直接找矿标志及矿化线索的观察。原则上每个点上都要测量界面(层理面、裂隙面、断层面、矿层与围岩界面等)产状。

5、填图中要充分利用地表工程编录资料及大比例尺,所有施工的工程位置及编号准确无误地标注在地质图上,地表矿体的圈定要以工程中样品分析结果为依据。并标明矿体编号、平均厚度和平均品位。

四、地质草测记录格式

地质填图原始记录格式要做到统一,其格式要求如下:

时 间: 地 点: 人员分工: 路线目的: 路线号: I—l(组号—线号) 点 号:D00l

位 置:位于×××高程点(或明显的地物)××方向××米。 性 质:分界点(控制点)

描 述:内容包括岩性、地(岩)层或岩体产状、地质构造特征、矿化及矿产特征、目测矿石品位、围岩蚀变特征、地质界面产状、标本及样品编号以及主要的素描图、路线信手剖面和照片。岩性分界点应对观察点两

侧的岩性特点分别进行描述。

点间地质:要求观察和记录连续,自本点至下点之间不同的岩性分层要有方向、米距。如:自本点向北,××米为×××岩,每条路线结束后,应有简明扼要的路线小结。

第四部分 探矿工程地质编录

总 则

探矿工程在矿产勘查中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是研究矿床地质、评价矿床和矿体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料,因此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矿产勘查野外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矿工程包括槽探工程、浅井工程、硐探工程、钻探工程四种类型。

1、工程布置原则

矿产预查、普查阶段探矿工程一般不要求按一定的间距布置,以能验证异常、揭露矿化线索、控制矿化带或矿体为原则;详查、勘探阶段一般是垂直矿体(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按一定间距布置勘探线,并沿勘探线布置探矿工程。勘探线方向的北西、西、南西、南端为起点,起点应在剖面图的左面,在一个矿区内应一致。勘探线一般以矿区中部为0线,向左依次为单号线,向右依次为双号线。

2、工程编号

探矿工程按其种类统一编号,工程代号以汉语拼音的头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目前常用的几种工程代号如下:

探槽——TC 浅井——QJ 穿脉——CM 沿脉——YM 平硐——PD 钻孔——ZK

探矿工程编号一般由勘探线号加该线上的工程顺序号组成,例如:ZK00l表示0线的l号钻孔,TCl202表示12线2号探槽。偏离勘探线较远或未设置勘探线的矿区探矿工程可按施工顺序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