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下载本文

生1:(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被水果店的老板辱骂和毒打的那一幕——

生2:(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别人吃着团圆饭,自己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那一幕—— 生3:(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虽然穷得身无分文,却死也不给地主老爷拉曲卖艺的那一幕——

生4:(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十多年的悲惨、十多年的屈辱,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十多年的向往、十多年的追求,阿炳终于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再读一遍。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二胡曲《二泉映月》响起,师生静静地听完整首曲子,用时6分钟。)

点评:雅致者,儒雅、风雅、新雅……之融会贯通也。王崧舟的教学,随处显露着儒雅的气质,风雅的情致,新雅的追求。他出言吐语,洗炼凝重,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有诗的神韵,加上他与生俱来的富有磁性的厚重的男低音的天赋,更使他的教学语言充满了感染力。无论是描述、讲解,还是提问、归纳,他的语言总是那么形象生动,激情洋溢。

这诗情浓浓的语言晕染全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如此水乳交融,和谐结合,从而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悲天悯人的氛围,成为全课的基本格调。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很容易身临其境,去体会、解读、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时时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愉悦。

三、感悟一片情怀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1:想哭。

生2:阿炳的经历太坎坷了,要不然,他拉不出《二泉映月》的。 生3:好像在梦里一样。 生4:伤心,又感觉很悲愤。

生5:《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心声。 生6:很优美,也很凄凉的一种感觉。

师:听得出,你们对《二泉映月》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感觉。听任何音乐,感觉最重要。《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写在我们的书上,快速读一读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段落找出来,带着音乐留给你的感觉和情绪,用心地去读一读这段话。

生:(默读,寻找有关段落,然后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来读读乐曲的开始部分?

生1:(朗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谁来读读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2:(朗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回忆一下《二泉映月》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像巨浪一样在心中激荡。谁再来读读高潮部分?

生3:(朗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要把乐曲推向高潮,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小了一点。谁愿意跟他一起推?愿意推的我们都站起来。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气势,把乐曲推向高潮。 生:(齐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请坐。乐曲的尾声部分谁来读?

生4:(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只是这首乐曲吗?仅仅只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1:我听到阿炳在说,命运啊!你对我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师:这是阿炳激愤的倾诉。

生2:我听到阿炳在说,我不会低头的,我不会屈服的,我一定要跟命运抗争。

师:是的,这是阿炳倔强的呐喊。

生3:我听到阿炳在说,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人和人之间是多么得不平等啊!

师:你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

生4:我听到阿炳在说,我虽然很穷,但我有音乐,我爱音乐,这就足够了。

师:如果阿炳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把你当作知音的。

生5:我听到阿炳在说,师父啊,你在哪里?我想念你,你来帮帮我吧。 师:这是阿炳在伤心的哭泣啊。

生6:我听到阿炳在说,人穷志不能穷,我要努力,我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

师:是的,这是支撑阿炳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啊!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一片情怀呀。(板书:一片情怀) (大屏幕出示以下语句,《二泉映月》的音乐再次响起。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阿炳的《二泉映月》。我读前面一句,你们一起读后面一句。(朗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生:(齐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朗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生:(齐读)“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再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三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点评:在谈到自己的教学风格时,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课,如一幅画,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启课、结课,板块、细节,承接、转换,文本、拓展,我都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

确实,一堂课的布局和格调,即整体结构,事关大局,举足轻重。南通市著名语文教学前辈张祖彤先生曾经指出,凡是第一流的教学方案,都应该是一个严谨的向心结构,这是十分深刻的见解,已经为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所证实。王崧舟的《二泉映月》,堪称是精心设计的向心结构。

向心结构,这个“心”很重要。它好比诗人写诗、画家绘画、音乐家谱曲的一种灵感,由此引发创作的冲动,衍生出万千气象。用李振村主编的话说,王老师的课也是一个杰出的创作。如果说《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原创的传世名作,那么课文就是编者的二度创作,王老师的课则是三度创作。王老师创作的灵感和冲动源于何处呢?我想,应该出于他对于乐曲和文本潜心阅读之后的深刻感悟,由此汇成的一种教学意蕴和教学创作的冲动。他被乐曲和文本“一段人生刻风霜,一片情怀付月光”深深打动了。这种强烈的冲动和浓浓的意蕴奠定了全课的基本格调,成为升腾凌驾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