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毕业设计(论文)(测绘工程)学生姓名刘龙飞2012122815 - 图文 下载本文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1 页 共 33 页

JZ01 GJ04 102.021786 10.20 84.6391 0.66 83000 0.66 0.41 94.0755 JZ02 GJ01 137.095361 9.89 168.7401 0.66 96000 0.82 0.65 34.4856 GJ01 JZ02 317.095361 9.89 168.7401 0.66 96000 0.82 0.65 34.4856 GJ01 GJ02 103.083838 14.01 96.3380 0.66 95000 0.73 0.57 147.4357 GJ02 GJ01 283.083838 14.01 96.3380 0.66 95000 0.73 0.57 147.4357 GJ02 GJ03 239.152797 13.14 118.4402 0.65 98000 0.76 0.65 162.5822 GJ03 GJ02 59.152797 13.14 118.4402 0.65 98000 0.76 0.65 162.5822 GJ03 GJ04 275.322773 11.42 102.9176 0.66 96000 0.68 0.54 68.3843 GJ04 GJ03 95.322773 11.42 102.9176 0.66 96000 0.68 0.54 68.3843 GJ04 JZ01 282.021786 10.20 84.6391 0.66 93000 0.66 0.41 94.0755 单位权中误差和改正数带权平方和 先验单位权中误差:10.00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5.05 多余观测值总数:4 平均多余观测值数:0.22

PVV1 = 101.93 PVV2 = 101.93 ----------------------------------------------------------------------------------------------------- 方案1 测角网控制网总体信息

已知点数: 2 未知点数: 4 方向角数: 0 固定边数: 0 方向观测值数: 12 边长观测值数: 6

表6-3 已知基准点坐标和测得的工作基点的坐标

基准点

点名 JZ01 JZ02 GJ01

工作基点

GJ02 GJ03 GJ04

表6-4 最弱点及其精度

Name X(m) Y(m) MP(cm)

X坐标(m) 10449015.298 10449193.898 10449070.164 10449048.262 10448987.718 10448997.652

Y坐标(m) 3552718.228 3552796.700 3552911.430 3553005.229 3552903.452 3552801.006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2 页 共 33 页

GJ02 10449048.2515 3553005.2389 0.45

表6-5 测量最弱边及其精度

FROM TO A(dms) MA(sec) S(m) MS(cm) S/MS

JZ01 GJ04 102.021786 10.20 164.6391 006 83000

最弱点精度为0.45cm,满足精度要求,最弱边精度为1/83000满足精度要求。 方案二:通过全站仪前方交会的方法测出工作基点的坐标。

图6-4平面位移监测控制网方案二

测量采用高全站仪,可按下式估算工作基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1 mt???S (6-5)

Tm? mu???S (6-6)

???1m其中,S为平均边长,?为测角中误差(\,T为测距相对中误差(mm)。

22 Mij??MT (6-7) ?MU方案一各工作基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表6-6 工作基点的精度分析

GJ01

观测平均边长(m)

198

相对点位中误差(mm)

1.82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GJ02 GJ03 GJ04

177 230 217

第 13 页 共 33 页

1.67 2.35 2.00

最弱点为GJ03,其相对点位中误差2.35mm,满足精度要求。

方案比较:精度方面,方案一和方案二都满足要求;效率方面,方案一是GPS静态测量,方案二为全站仪测量,所以方案二用时更短;经费方面,方案一需要多台GPS共同操作,方案二只需要一台全站仪即可。因此综合考虑之下,选择

6.4 沉降监测控制网的设计

6.4.1 沉降监测点的布施要求

在进行沉降观测点的布施时,要考虑该沉降基准点是否稳定、在测量的过程中是否会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该点无法正常测量及该点是否容易立尺等因素。因此,提出如下要求:

(1)为了避免因人为因素或其它外在因素导致某个基准点被破坏,应该布设至少三个基准点。这样当某一个基准点被破坏时,不至于影响监测进行。 (2)基准点的埋设应该尽量避免土质松软或容易被破坏的地方,最好是人流量较少的地方。

(3)基准点距离测量点之间的距离应尽量小,其目的是为了观测和提高精度。 6.4.2 沉降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

沉降监测控制网采用电子水准仪按II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表6-7 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视线

水准尺

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差累计差 (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辅分划读数较差(mm)

基、辅分划读数所测高差较差(mm) ≤0.4

等级

仪器 型号

Trimble

DiNi03

铟瓦尺 ≤30 ≤0.5 ≤1.5 0.3 ≤0.3

表6-8 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Ⅱ 每公里高差 中误差 ±1.0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

差(mm) ±0.50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

合差(mm) ±0.3n 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 ±0.4n 注:n为测站数。 6.4.3 沉降监测网的布设

利用平面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设沉降监测控制网,组成闭合水准路线,利用电子水准仪测量工作基点的高程。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4 页 共 33 页

图6-5沉降监测布设方案

通过COSAWI软件平差结果得出

高差中误差m1=0.177mm/km,最弱点及其精度分别为GJ03,0.07mm,符合沉降监测的精度要求。因此可以直接用该方案作为沉降监测控制网

6.5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1)测点布设

沿基坑四边间距15~30m布置一个测点。在圈梁浇混凝土后用冲击钻在预定位置处钻孔后将测点标志直接打入,周围并用水泥砂浆填实固定,测点标志要能连接小棱镜。

位移测点圈梁顶围护墙

图6-6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