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下载本文

教学准备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真丝织物。

2、学生展示。利用实物展台,学生展示自带织物。

3、揭题:我们知道美观大方、华丽高贵的真丝织品是用蚕丝纺织而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蚕丝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1)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 (2)小组内交流 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剪贴成一张学习小报。 (3)集体交流

(4)小结教师讲评各组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2、 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1)谈话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吐丝结成茧,蚕茧又是怎样加工成蚕丝的呢? (2)阅读26页课文

(3)讨论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 (4)交流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1、讨论:

(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业的贡献有哪些?(2)你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 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

2-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讨论蚕一生的变化;

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 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3、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4、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教学难点 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

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

(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 (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 (5)对照书上28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6)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8)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四、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五、板书设计:

养蚕经验交流会卵——蚕——蛹——蚕蛾 (幼虫) (成虫)

六、课堂练习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4、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5、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6、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7、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8、(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9、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0、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蚕卵)、(蚕)、(蚕蛹)、(蚕蛾)。

*11、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3-1、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参照物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