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训:论语 - 图文 下载本文

“诚朴”是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色的东西,我校校史上大多数校训、校风中都有这两个字出现。“诚朴”二字,是诚恳朴实的意思,源自中国文化传统,诚意正心,诚信待人,修齐治平。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因为“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朴”要求人有独立人格,得势时不要霸道,不要仗势欺人,失意时不要媚俗,不要趋炎附势。做学问要“诚朴”,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不把学问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和获取文凭的工具,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才能担负振兴中华的重任。

“雄伟”是雄壮而伟大的意思,立足于“诚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故土、对现世的一种积极情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吾浩然之气,要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胸怀宽阔、志存高远的人,才会超越自我,永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如果说“诚朴雄伟”体现的是办学理念与目标,那么“励学敦行”强调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励”是勉励、激励的意思,“励学”就是勉励师生勤奋求学,要求为学者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注重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思维的创新。“敦”是敦促、勉力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算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本报记者 陈晓春编辑整理

东大: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教授:校训对一所大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其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对于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文化建设乃至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106年,东南大学虽历经风雨沧桑,但致力于探索育人之道、兴学之路和强国之策的理想一以贯之,由此积淀了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日臻成熟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在东南大学的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校训共有六个。

第一个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由时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总监的书画家李瑞清于1905年提出的。这一校训源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惟静心沉玩者,乃能得旨。”

第二个校训“诚”是由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江谦提出的。江谦认为“诚者自成”,诚乃有信心、有信力。有信心,乃知非教育不足以救国;有信力,乃知非实行教育无以救国。以信心为体,以信力为用,此为该校训之主旨,实为教育之根本。

第三个校训“诚朴、勤奋、求实”是由时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的郭秉文总结和提出的。 第四个校训“诚、朴、雄、伟”是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提出的。“诚”就是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实的学术气象;“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

以来的柔弱萎靡之风;“伟”,是伟大崇高的意思,是指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存门户之见,故步自封。

第五个校训是解放后提出的“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第六个校训,也是现在使用的校训“止于至善”,是郭秉文曾提议过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四书》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这几个校训,都充盈着一种重学问、求真知,励品行、求作为的精神,都把爱国爱校、培育人才、建设祖国、造福社会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使东南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变革求新的洪流中,始终扬帆疾进,站在时代的前列。

尤其是“止于至善”校训,蕴含着“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围绕一流大学建设、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更好。同时,“止于至善”是一个过程,强调通过追求“至善”的实践而不断进取,以达到最高的境界。实践证明,这一校训的认同度很高,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共识,起到了凝聚人心、引导师生行为举止、引领学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作用。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其一流不仅表现在它的学术水平,而且表现在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上,这从校训的沿革可以窥见一斑。1902年,那风雨如磐、内忧外乱的年代,张之洞先生在鸡鸣山麓、六朝松下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之一。一百多年来,先辈们筚路蓝缕、创业艰辛;一代代人前仆后继、奋斗拼搏,才成就了今天的东南大学。 本报记者任松筠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