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历程 下载本文

昨夜一场秋雨!晨起,忽觉凉意袭来,天高云淡,方知秋色已浓。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野游天气,我独自一人前往“蟆颐古观”。

孤身一人,虽觉孤单,然而可以随心所欲地赏玩和遐思,不受牵绊。出得城区,跨上岷江大桥,向桥中一垂钓老翁打听去蟆颐观的路径。老翁遥指岷江上游右岸一山腰密林之处,说:“那便是!”跨过大桥,沿着一条崎岖的乡村土路,登上山腰,便到了进入蟆颐观山门的拐角处。拐角处的红墙上,“依山伴水山水园,让君回归大自然”一行大字跃然其间。四周万簌静谧,偶闻从密林深处传来一两声白鹤的叫声。我忽然吟起王维的《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现在是身临其境了。拐过山角,一路上行,便到了蟆颐观的山门。

道观山门,清代所建,三檐歇山式样,高大古朴,透着道家清心之气。门楣上书“蟆颐仙观”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门柱上有一联,由于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了。这道山门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巧夺天工的技艺。整个山门,无一颗钉子,木块之间全部用楔子和斗拱对接。这种式样的古寨门,在国内仅存两处,另一处位于青城山天师洞。

我怀着敬畏之心,入得门去。曲径通幽,古木遮天蔽日,凉意袭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路的尽头,密林深处,万绿丛中一点红。近了,原是蟆颐观大殿檐角。上下两座木质大殿,石梯相连,一左一右,高大雄奇,蔚为壮观!我所仰慕的重瞳殿(亦称三清殿)和老人泉位于低处,似正好处于大山正中。殿外香炉,烟雾缭绕,香火绵延。门楣上书“敬天尊祖”四个楷体大字,令人敬畏。我入得大殿,里面供奉着四目仙翁及他的弟子张远霄的塑像,约有10米高。四目仙翁,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似欲升天而去。四目翁,是眉州人民最为敬重的道人。史志载,四目翁,真名陆修敬,字见寂,吴兴东迁人,凡人看其有四个瞳孔,故得名四目翁。出家后,师从浮邱子,与东晋陶渊明是挚友。明大德年间,眉州大旱,四月无雨,百姓苦不堪言。时任眉州州牧的郭松年率领文武百官至蟆颐仙观祈雨,当晚大雨果至,持续数日,大旱终解。眉州人民认为是仙翁显灵,因而世代供奉,香火延绵数百年。故蟆颐观又称仙翁观。对这样一位造福万民的得道高人,我肃然起敬,虔诚地跪在蒲团上,五体投地,叩头再三。其实,我亦在对蟆颐观厚重的历史而拜。蟆颐观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后又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81年)重建,占地约258平方。古时,山下至山顶建有望江楼、山门、灵官殿、大殿、张仙楼、纯阳楼、真武殿、三清殿、春风楼等。当年香火远胜于今日,名气亦大于青城山。这里充满着大自然馈赠的灵气,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清修胜地。唐宋明清以来,陆游、冯梦龙、范成大等大文人都歌咏之。

出得殿门,方才发现右侧立有两块明代古碑,一块是《劝修惠男记》,另一为《徐道士墓志铭》。《徐道士墓志铭》一碑,徐道士何许人也,由于腐蚀剥落,字迹大部模糊,已无法考证,然《劝修惠男记》碑上依稀有“苏老泉谓△奉得轼、辙”字样。大意是当年苏家冀望于得子嗣,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父亲苏洵(字老泉)到重瞳殿拜祭张仙祈子,果生下轼、辙二子,于是苏家立碑以谢仙翁恩赐。由此看来,苏家与蟆颐仙观是有仙缘的。蟆颐观迭经世事变迁,早已面目全非,然而此碑一直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一阵清亮的泉水之声似琴音传来,侧耳细听,是从地底传来,莫非就是大殿下闻名遐迩的老人泉。

老人泉位于大殿台基下一石洞内。石洞充满神秘色彩,传说是轩辕黄帝的炼丹修道之所。洞口前垂下几条长青藤,湿漉漉的藤叶上偶尔掉下露珠。扒开青藤,依稀可见洞底的老人泉,清脆的泉水声轻轻地撞击着洞壁,飘向洞外。洞口至洞底约成45度,深达十米,三十级石梯连接着洞口与洞底。我扶着石壁,小心翼翼地沿阶而下,一阵阵白雾迎面飘来,我突感鼻尖上掉下一颗水珠来。扶着石壁的手,不知触着何物,软绵绵的。我仔细一看,石壁上长满了青苔和各种植物,绿油油的,把整个洞壁严严实实地裹了厚厚的一层。石壁西侧生有一种名贵的植物,就是紫芝,是养生除病的上等疗品,我轻轻撕下一小片,放入衬衣右袋,紫芝散发出幽幽的清香,沁入心脾。石梯很滑,水气弥漫其上,由于年湮代久的缘故,1600多年来,石阶已被提水的道士磨得光秃秃的,在水雾中泛着令人敬畏的寒光。我移步至第九级石阶之上时,我惊讶于这级台阶的奇异之处。洞中石阶常年湿润,唯独这阶石梯从不被水雾

21

所湿。早闻老人泉洞中,有第九级奇异石梯,终年不为雾湿,即使淋湿,很快就干了。今日所见,名不虚传。其中是否隐藏着大自然的神秘,亦或道家的天机,就不得而知了。我离开石壁,立于第九级石阶之上,洞口石壁上“仙翁胜景”四字隐没于一乱草丛中,不知为何人所题。“仙翁胜景”下约3米的岩石上镌刻有“老人泉”三个大字,为康熙六年(1667),眉州知州赵惠芽手书。下得洞底,一阵凉意袭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方觉已近井泉,透过木栅栏的缝隙,井口约五尺见方,两条石条搭于其上,井内空旷,井壁呈橄榄型,泉水自石罅中流出,凉气从泉眼中不断地散发出来,充满整个石洞,井底碎石清晰可见。相传泉中有白蟹出没,也许,来得不是时候,未为亲见。白蟹的出现是一种吉兆,它预示着圣人的出世。

我立于木栅栏前,痴痴地望着这口涌了上千年的清泉,心中感概万千:数千年啦!经历了多少人世的兴衰、多少岁月的变迁,它就这样静静地流着,涝不溢,旱不枯,汲之不尽,默默地与这座道观走过千年。道观衰了,它没有衰,道观盛了,它没有盛。它就像一位道家的高人,吸收日月之精华,弃绝过眼烟云般的尘世,以求永生。它做到了,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它都永不枯竭。千百年来,多少人想沾染它的灵气,古代常常有道士担泉下山,送进官府,百姓也争相饮用。我想到了苏东坡,想到了他和这座古观的缠绕:是古观给予了苏东坡的肉身,是老人泉赋予了他的灵气,又是苏东坡将它的清纯甘冽洒向了民间。苏家三父子皆有诗文咏之。苏东坡一生精于儒释道三家的研究,其实自东坡孩提时,就与蟆颐山观的仙道过从甚密,因而伴随苏东坡最久的是道家思想,影响最深的也是道家思想。道家倡导养生之道,苏东坡一生重于养生,无论宦迹何处,于泉水都格外关注。昔年苏东坡在杭州官任上,疏浚西湖,深淘“六井”,使“西湖甘水,殆遍全城。”广州人饮水不洁,疫病流行。苏东坡在离广州二十多里的蒲涧山发现一处泉水,水量很大,他建议用大竹管把水引进城中大水槽,建成供水系统。广州人至今不忘。惠州白鹤峰山上造屋筑井、遗泽后世。海南儋县有东坡亲自开挖的水井一口,在“桄榔庵”旁,至今犹在,还有关于“酒井”的传说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

走出石洞,我仍飘飘欲仙,仿佛还在洞中,不觉意间已登上重瞳殿右侧石梯,来到两棵参天古树之下。这两棵古树为珍稀树种——银杏,一雌一雄,左侧为雄银杏,右侧为雌银杏。雄树雄奇峭拔,树冠绿叶稀薄,树梢却直插云霄。直径约5米,高约30米,粗大的主干上几乎没有分叉,分支却也显出几分秀气,正吐露新叶,绿意盎然,透出旺盛的生命力。右侧雌树稍矮一截,直径约4米,高约20余米,主干上分出若干枝丫,长得枝繁叶茂。正值挂果时令,满树细小的青色杏果点缀其间,别有一番情趣!这两棵古银杏,又名“神灯树”,神灯的历史距今至少有数百年了,早在明成化年间,眉州牧许仁在其诗中已提及:“蟆颐观古号仙灵,琴鹤闲来时试一登。日落尚留天外照,云开罗拜殿前僧。洞藏白蟹人争说,夜见神灯我未能。几度醉归更回首,山头唯有树层层。”神灯树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明末,张献忠的农民军入蜀,大肆屠杀四川人民,生灵涂炭,赤地千里,连成都也杂草丛生,老虎出没。处于成都西南百余里的眉州,岌岌可危。眉州人民为避战祸,往蟆颐山祈求神灵保佑??这是一个寄予理想的传说,但历史的事实是张献忠之流确实没能祸害眉州。关于“神灯树”,眉州民众是深信不疑的,这是他们生存的寄托,理想的信念。每到农历十五,眉州民众往蟆颐山点神灯者络绎不绝,其虔诚之心昭然于日月。正值初更时分,观内道士正点燃神灯祭天。神灯徐徐从公银树上降下。这是一个一尺见方的方形灯罩,纸糊的外壳,里面正中一盏油灯正被点燃。红彤彤的神灯带着美好的愿望,缓缓地升上树梢。每日初更时分,观内的道士们,都定时点燃神灯。我仰望着这数百年来经久不息的神灯,双手合一,深深地作了三个揖。我感动于神灯的美丽的传说,感动于道士们护佑一方的执著和坚强!

走出山门,我一路上行,登上蟆颐山山顶,伫立于一块青石上,迎着山风,回首蟆颐观:整个道观,形似金蟾,隐没在岷江东岸的参天古木中,依江而立,浓荫蔽日,山岚萦绕,白鹤成群,紫雾缭绕,石径通幽。岷江绕过山与水在此交融,形成玉带缠绕之势。我不禁感叹这样的一块道教圣地,谁不想将自己融入其间?当年,东坡在宦海沉浮中,亦常常怀念乡土,

22

想念故乡的蟆颐仙观,忆起仙观中的道者。

“蟆颐山翠接城楼,楼上云烟一望收。纱縠行空荒故郡,玻璃江远送行舟。水田禾黍三千亩,土著人家五百秋。不用更寻阳羡宅,东坡乡里是吾州。”情之所至,我吟起了清代眉山人杨锐(戊戌六君子之一)对家乡眉州的赞誉之诗,低吟的声音在山风习习的蟆颐山中回荡??

眉山人文印象

眉山是一座精致的小城,在我的眼里,它已超出了城的范围,更确切地说它是一幅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风景画。然而风景之美与人文之陋差距何其鲜明。前日,我与徐君前往眉山报到,所见所闻,让我倍感惊讶和失望。一是,全城裸露上身者随处可见,外人到此,可能还会误认为此城市民热衷于健美运动,正在进行全城健美大赛。服饰,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保暖、遮羞的物质范畴,现已早已成了一个地方文明的象征。二是,敲诈外地人的钱财。短短的不到200米的距离,一个黑黝黝的三轮车夫,四十岁左右,体微胖。他竟然要我们5元钱。我们的向导一听实为敲诈,再三训斥其人,我们给了他3元,他骂骂咧咧地不满而去。事后,向导对我们说其实正常收费仅2元。我们无言以对。入夜,我和徐君饥饿难耐,至一普通饭店。最后,结帐时,我才发现贵得离谱。一份数量不多的盐碱肉就收了我们18元,这比省会成都还贵上6元,但这毕竟是一个小地方啊!

按理说,眉山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地区。北宋,三苏父子文章誉满天下,其人品与学识皆极为可嘉。在三苏影响之下的眉山,在宋代共出了800多位进士,如果算上仁寿,有一千有余。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怎么会在文明进程中,如此落后呢。再翻越南宋以后的眉山古志,才发现,眉山的文化只是昙花一现,自南宋后,几乎没有什么名人了,这种境况一直延续至今。眉山文化的衰落,是今天此种情形的历史因由。对外人的欺骗、冷漠和排斥,事实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在文化方面的缺失,即缺少包容。它反映在民间,便是我与徐君所遇一幕。假如,它反映在政府呢,就是,对外地投资商的欺骗、冷漠和排斥,对于只有弹丸之地的眉山,经济的落后、财政的窘迫势必引进外资,方能振兴经济。可是,眉山这样一个城市,据我所知,经济还是很落后的。那花枝招展的城市风貌下边隐藏的是疲软的经济、民众的困窘。“穷山恶水出刁民”,此话可能过激了,然而,细想起来不无道理。文化的缺失,导致政府政策的走向失误,经济不能振兴,民众生活困窘,所以才出现了敲诈外人的情形。其实民间的种种恶向都能从政府那里找到原因,从历史那里找到原因,从文化那里找到原因。但愿,这种情形在不久之后,将会销声匿迹。我能够看到一个质朴、包容、文明而又经济繁荣的眉山。 于眉山旧城东门口 2009年7月25日 眉山之行

又一次来到三苏故里,不为别的,我不久后将会常驻于此。从我第一次踏进这块蕴含着千年文化的乐土,我就发现自己是看上了她。这是一座新城,就好比是刚刚长成的大姑娘,闪烁着纯真的大眼睛,时而,那桃花般的脸上还泛起一阵红晕。整个城市,看样子都经过了长期的规划,井然有序是它最突出的特征。路是直的,道旁的花圃、绿树是直的,连那改道后的穿城而过的岷江似乎也是直的。楼不高,但其样式却是欧式与中式的产物。岷江的水很清,清的你忍不住捧上一捧,忘情地体味着着真实的大自然。我没有太丰富的辞藻来描述这样一个刚刚兴起的城市,我只觉得这里很静,很静,静得你没有私心、没有了杂念、甚至于没有了欲望。在成都这座繁华而浮躁的城市里,我从没有品尝过心静的感觉,想不到在这座大城市的边缘我却找到了这样一块圣地。岂不为圣地?在波平如镜的东坡湖边,那安详的几个垂钓的老者、河鸟忽然一掠而过、鱼儿偶尔跳出水面?这些都令我神往。 母亲,我

夜幕降临时分,母亲要上山打猪草。沿着通往河边的小路,向野地走去,我才忽然觉得,母亲在这条小路上走过了整整30年了。她背着背箩,仍然像往日一样,脚步略显蹒跚。儿时的一些片断在脑海里再次呈现出来。依稀记得,母亲常背着两三岁的我,脚步稳健地向小河边走去。那时的母亲是快乐的、年轻美丽的,可三十年后的母亲却是一头夹杂着白发的乌

23

发了。突然,一阵刺痛涌上我的心头。年近而立之年的我,却一事无成,我没有能力让我的母亲能离开这样一片土地,离开这个岁月侵蚀了数千年的黄土地。可我的母亲却并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依然说,只要我们工作了、成家了、有孩子了,她也就没揪心的事了。家里的房子已经很破败了,村中一座座新房也傲然挺立起来了。这样的鲜明的对比,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阴影。求学多年来,我已经给这个家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我对不起我的母亲,她对我无所求,我也从没一次让她去见识外边的世界。村子,一直在静静地陪伴着她。我想,我该奋起。不为我,应该是母亲。 于老家桥干冲 1月27日 星期二 霜冷 女人,请挺起你的脊梁

这是一个憔悴的女人,从第一眼看见她,我就感觉她是木讷的、孤独的。虽然她还有几分姿色,然而,青春早已在那冷漠的脸上不留一丝痕迹了。她很冷漠,冷漠地让人不可琢磨。

后来无意中从表哥的口中得知这是一个离异的女人。她也早已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那个比她大整整28岁的其貌不扬的男人。当初嫁给那个男人的唯一理由,就是一个钱字。12年后的今天,让她离开这个男人的唯一理由,仍然是一个钱字。12年前的她的男人是一个大公司的所有者,资产过千万。12年后的这个男人因经营不善,公司倒闭,还欠着几百万的私人的债务。因而,女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她又开始了追逐富翁的人生旅程,然而年已三十过头的她却屡屡遭受挫折,生活毫不留情地让她败给了更为年轻漂亮的同类。一次,竟然在网上被一个谎称是香港大老板的骗子不仅骗去了身子,还被骗去了自己仅有的5万私房钱,她被生活一次次地戏弄。但她仍然执著地在找寻能给他财富的男人,从她那双望穿秋水的眼中,我看到了她的坚定。

其实这样一个女人,在她年轻的时候并不是这样一个俗气的半老徐娘。她是一个大学生,那时的她有思想、有文化、有气质,只是在嫁入豪门,一阵纸醉金迷的生活后,变得俗气、变得不学无术了。好逸恶劳充斥着她整个的心灵。今天,大学所学已经不能让她支撑自己的生活,她在一种强烈对比的生活中渐渐枯萎。

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女人请挺起你的脊梁! 秋日的快乐

秋已然来临,祠中的紫薇、红枫流露出淡淡的秋意。我自小就喜欢秋,因为它总催我向前,总让我悟出人生的真意。我总会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秋的来临与渐渐远去。在秋意弥漫的祠中,我静默地坐在百年银杏下,敲打着那点点滴滴的文字。工作永远就像秋天野草上的露珠,干了,湿了,又干了,周而复始。然而,我就在这周而复始的忙碌中体味着个中情趣。我是一个好静的人,受老子思想影响挺深,默默地坐在秋日里,是我所喜好之事。可我也并不满足于这样一种虚无的境界。我开始反思自己了,反思自己的清闲之意,反思自己人生的去向。我兀然发现自己了,原来一切皆为虚幻。老子,脱离尘世的与世无争的隐士情结,并非诞生在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的心灵深处。我心里清楚,老子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的。他并非缺吃少穿的盲流之辈。而于我,秋日已经来临的时候,却还在为那五斗米拼搏不已。道家的思想,真的即将磨灭我本已有之的意志,它就像残存的一点幽火,只要风一吹,它就会消失了。我拿什么来拯救自己呢?孔子走进了我,秋走进了我。在那遥远的天际,孔子向我呐喊:收获的季节,你能有点什么呢?你能拿出点什么呢?我开始在秋日暖阳阳的风中,睁开这双于世无争的朦胧的眼睛。我感到我心中的那颗心开始跳动起来了!一丝秋的快乐开始流经我的心田,秋已然给了我另一种秋的意蕴,秋的快乐!

于千年古银杏树下 乙丑年九月二十四日 取经

这段时间,思绪有点乱,工作还没有眉目,肚子又开始闹饥荒了。摸摸空空如也的口袋,我又得出去兼职了。联系了一个朋友,他那里正好缺一个数学教师。

大概上午10点,我如约到了他刚创建不久的“名师教育”培训中心。很远就看见了一块户外广告牌。上写红色“名师教育”几个大字,下边有一个手机号码和小灵通号码,横贴在五楼窗户外,大概有2米长,红字蓝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走到小区的入口处,一个干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