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设计中常遇问题解析 下载本文

连续的,不会出现突变。高层主楼地基下沉,由于土的剪切传递,高层主楼以外的地基随之下沉,其影响范围随土质而异。因此,裙房与主楼连接处不会发生突变的差异沉降,而是在裙房若干跨内产生连续性的差异沉降。高层建筑主楼基础与其相连的裙房基础,若采取有效措施,或经过计算差异沉降量以不设沉降缝,也可不考虑裙房各跨差异沉降对结构的内力影响。否则,必须考虑差异沉降的影响。

(2)应采取有效措施使主楼与裙房基础的沉降差值在允许范围内。减少高层主楼基础沉降可采取下列措施:1)地基持力应选择压缩性较低的土层,其厚度不宜小于4m,并且无软弱下卧层;2)适当扩大基础底面面积,以减小其压应力;3)当地基持力层为压缩性较高的土层时,可采取高层主楼基础为桩基础或复合地基、裙房为天然地基的方法,或高层主楼与裙房采用不同直径、长度的桩基础,以减少沉降差。

为使裙房基础沉降量接近主楼基础沉降值,可采取下列措施:1)裙房基础埋置在与高层主楼基础不同的土层,使裙房基底持力层土的压缩性大于高层主楼基底持力层土的压缩性;2)裙房采用天然地基,高层主楼采用桩基础或复合地基;3)裙房基础应尽可能减小基础底面面积,不宜采用满堂基础,以柱下单独基础或条形基础为宜,并考虑主楼基底压力的影响。

(3)当裙房地下室需要有防水时,地面可采用防水板做法,柱基之间设梁支承抗水板或无梁平板,在抗水板下铺设一定厚度的易压缩材料,如泡沫聚苯板或干焦碴等,使之避免因柱基或条形梁基础沉降时抗水板成为满堂底板。易压缩材料的厚度可根据基础最终沉降值估计。抗水板上皮至基底的距离宜不小于1m,抗水板下原有土层不应夯实处理,压缩性低的土层可刨松200mm(图8-2)。

图8-2

9

(4)在设计基础防水板时,应注意防水板配筋除满足地下水浮力要求外,应满足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要求,依据混凝土规范9.5.2条,配筋率应不小于0.15%。

7、筏板厚度的确定及有关构造

(1)梁板式筏基底板除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外,其厚度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受剪切承载力的要求。梁板式筏形基础的板厚,对12层以上的建筑应≥400mm,且板厚与最大双向板格的短向尺寸之比宜≥1/14。也可参考下表估算:

表 底板厚度参考表

基底平均反力(kpa) 150~200 200~300 底板厚度(m) L0/14~L0/10 L0/10~L0/8 基底平均反力(kpa) 300~400 400~500 底板厚度(m) L0/8~L0/6 L0/7~L0/5 注:L0为最大双向板格的短向尺寸(m)。

(2)当采用平板式筏板时,筏板厚度一般由冲切承载力确定。在基础平面中仅少数柱的荷载较大,而多数柱的荷哉较小时,筏板厚度应按多数柱下的冲切承载力确定,在少数荷载大的柱下可采用柱帽满足抗冲切的需要。当地下室地面有架空层或填层时可采用往底板上置柱帽形式,但柱帽上皮距地面宜≥100mm(图8-3);地下室地面无架空层或填层时,可采用底板下置柱帽形式(图:无架空层或垫层)。

图8-3

平板式筏基筏板的最小厚度宜≥400mm,计算时应考虑作用在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不平衡弯矩所产生的附加剪力。距柱边ho/2冲切临界截面的最大剪应力tmax应按《基础规范》8.4.7条计算。

10

(3)当基础底板的电梯井坑、集水坑的周边有钢筋混凝土墙时,这些墙已是底板的支座,底板上部钢筋没有必要沿坑边下弯,只需伸入墙内至对边,而墙的竖向筋应伸至抗底,沿坑边的水平分布筋可与墙的相同(图8-4a)。

图8-4 (a)

当基础底板的电梯井坑、集水抗的周边或一侧无钢筋混凝土墙时,底板上部钢筋在坑边应下弯,并与坑底上部钢筋相互搭接,且满足塔接长度要求;底板下部钢筋与坑底下部的弯折钢筋也应按搭接,且满足搭接长度要求(图8-4b)。

图8-4 (b)

电梯井抗、集水坑的周边有墙或沿一方向两边有墙时,抗底板厚度按支承情况满足冲切和剪切承载力后可小于基础底板厚度,因为坑底跨度远小于基础底板跨度,减小坑底板厚度有利于节省土方及混凝土用量。

(4)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与基础底板的连接,因为外墙厚度一般远小于基础底板,底板计算时在外墙端常按铰支座考虑,外墙在底板端计算时按固端,因此底板上下钢筋可伸至外墙外侧,在端部可不设弯钩(底板上钢筋锚入支座长度按5d就够),

11

外墙外侧竖向钢筋在基础底板弯后的直段长度与底板下钢筋相连(按其搭接长度要求),按此构造底板端部实际已具有与外墙固端弯矩同值的承载力,工程设计时底板计算也可考虑此弯矩的有利影响(图8-5)。

图8-5

当基础底板伸出外墙时,底板上筋及下筋端部也可不弯直钩。如果为构造可设置纵横构造筋,直径12~16mm,间距200mm(图8-6)。

图8-6

(6)按倒楼盖法计算的平板式筏基,柱下板带和跨中板带的承载力应符合计算要求。柱下板带在柱宽及其两侧各0.5倍板厚且≤1/4板跨的有效宽度范围内的钢筋配置量,应大于柱下板带钢筋的一半,且应能承受部分不平衡弯距dmM的作用,以保证板柱之间的弯矩传递,并使筏板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处于弹性状态,保证柱根处能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