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 下载本文

凶残的手段达到目的。这一形象概括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和现实的严酷。

9、为什么说歌德的《浮士德》是三百年来西方先进入精神探索的总结?什么是“浮士德精神”?试对浮士德和莫菲斯特进行形象分析。 (1)原因

A 浮士德的五个探索阶段,是欧洲数百年间思想发展历程的写照。通过浮士德只是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古典悲剧和改造大自然悲剧五个悲剧阶段,诗剧囊括了人道主义、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等各种思想,反映了自宗教改革以来数百年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B 浮士德形象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积极探索进取精神。浮士德永不满足的探索,是资产阶级进取精神的艺术写照,他代表了资产阶级永不满足,探求不止,勤奋刻苦,自强不息,始终向上向善的进取精神,是时代特征的鲜明反映。浮士德最后领悟了人必须每天劳动的重要性,体现了资产阶级勤劳的本性。这些都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勇往直前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C 浮士德形象还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浮士德本身具有资产阶级所特有的冷酷无情和人道主义的局限。他贪图名利、地位、权势、金钱,追求感官享受。易受到各种诱惑而迷失方向。同时,他并不主张消除反动制度,并且依靠统治者来获得土地,将理想寄托于君主与封建贵族的妥协,害怕自上而下的革命,缺乏革命激情。浮士德在探索过程中也体现了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特点,他并不希望建立在相信人民的基础上,而是将人民作为自己驱使的对象,恩赐他们幸福。他还从事海盗勾当,通过殖民手段拓展财富,揭示了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过程,展现了资产阶级的血型发家史。这些都体现了资产阶级自身的消极性和妥协性。 (2)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浮士德精神“,它包括了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与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人生。

A 浮士德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永远不停止,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他仍然继续自己的人生探索。

B 浮士德不断追寻至善,从追寻个人爱情,到服务于宫廷,再到追寻古典美的世界,发展到与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人类安居乐业而奋斗。 C 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人生的真谛,即劳动和实践的可贵,领悟到“人必须每天每时去争取生活和自由。”

D 总之,“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断进取、肯定现实人生、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的精神特征。 (3)形象分析 A浮士德

浮士德形象时带有作者精神自传特征的人物形象,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的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士德——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宗教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是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上,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浮士德又是人类的代表,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他的探索“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虽然浮士德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精神。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同时,浮士德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存在着善与恶、灵与肉的冲突。一方面,他不满足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于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B莫菲斯特

莫菲斯特脱胎于欧洲的历史传说,但已不是传统的反面人物。在诗剧中,这一形象超越了传统的魔鬼原型,而表达了新的意义。

莫菲斯特作为浮士德形象的对立面而存在,代表了恶。他是虚无主义、悲观主义、颓废主义的代表,是欲望的化身。梅菲斯特蔑视理性,仇恨人类,自称“恶”是其本质,对社会和人类持悲观、虚无的态度,概括了新兴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贪婪、冷酷的精神特征。

他是激发浮士德不断进取的动力。正是因为他的引诱,浮士德走出了书斋,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踏上了不断探索的人生之路,所以,他客观上推动着浮士德向善的发展。总之,莫菲斯特身上,也同样体现了歌德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第六章

1、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1)思想特征

A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

B 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同情下层民众的苦难,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抨击封建制度,或站在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

C 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怀旧倾向。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和想象的特点。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器风光之中。

D 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于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梭“返回自然”的主张。浪漫主义作家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借大自然反衬现实

的丑恶 (2)艺术特点

A 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注重主观与自我的表现,善于展示人物的内在情感,抒情色彩浓厚。

B 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重视民间文学的挖掘,以及诗歌体长篇小说的创作。

C 浪漫主义文学喜欢运用对比、夸张和想象,描写超凡、孤独、怪异的形象,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D 偏好忧郁伤感的情调,着重探索忧郁、感伤和痛苦的精神境界,表现出贵族怀旧式和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 2、简述《堂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1)思想倾向

《堂璜》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但是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无与伦比的风格使之称为拜伦的代表作。诗歌突出地表现了拜伦的民主主义思想。 A 通过堂璜在欧洲和北非的冒险经历,诗歌高度概括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以及这一时代的特征,将讽刺矛头直指“神圣同盟”和欧洲的封建反动势力,表现了诗人的民主和自由思想。

B 诗歌揭示了欧洲上流社会婚姻制度和社会道德的虚伪。作者还以英国社会为蓝本,突出讽刺了贵族上流社会和拜金主义风尚,揭露了英国贵族的庸俗虚伪,以及资产阶级在其他地区进行的经济掠夺。

C 表达了诗人对正义事业的热爱,对遭受奴役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反抗斗争的期盼与召唤。